本帖最后由 wangmo244 于 2019-12-9 02:07 编辑
先给与本人相似,由塞子转大耳的的朋友提些建议和看法。大佬轻拍。
1、随身不如大耳的逻辑虽早有耳闻,但也并非真的短时间能马上有体会的。如果不折腾,现中端价位的甚至中低价位的经典耳机其实大可满足基本的听音需求,只要搭配合理,在风格取舍上合乎基本的逻辑,也没有必要一来就往旗舰怼,对于听者而言,听音观念以及音乐鉴赏力比起花钱解决的升级要缓慢的多。
2、曾经在一篇帖子中看到一个说法即:“耳机在整个听音系统中的价格占比20%才为合理。”当然,现在的价格权重关系已经不再完全遵循这个规律,所以能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听,多比较,再做决定更好,我的原则是合理的范围中渐进的提升。
3、玩耳机,不做前期功课是不行的。而大耳机的发展脉络、历史沿革、型号、风格差异比起随身要丰富的多。反过来看其实耳机的技术性升级并不像一般数码类产品成绝对比率增长,所以以价格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耳机的价值实在不是可取的。在没有条件听到的情况下,多看看其他帖子,以一定的参考设备做比照来分析或预判比起在论坛发没有任何具体取向和需求的推荐帖子要更有实际意义。
4、“绘画是静止的艺术,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在情感、节奏、律动上音乐的美感是无法用其他的形式完全取代的。而听古典也并非是什么高端的事情,任何艺术形式下,它们既有自己的格调与受众指向,同时它亦有着通俗与世俗化的一面。音乐是拿来赏的,没有欣赏环节的它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喜欢就好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而曲种、风格适配实际上也隐含着不同时期鉴赏的取舍和局限。
5、而所谓的什么都听,一味杂食和全能在自己几年的体验来看是不存在的,随身塞子用谢兰图或RE2000随便听听就好,冬天用signature pro保暖都够了。而大耳,特别是开放式大耳的声音特性,风格适配,前端搭配的方式比起随身更复杂也更宽泛。合适、合理的演绎或搭配才是根本,仅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