钰龙家又出新作——天鹰座二代。看论坛里的试听活动正火热进行。很可惜我没赶上第一拨。既然“鹰”没抓着,索性就先逮只“雀”玩玩~ 金丝雀二代已经推出了很久了,其优秀的表现(不论是声音还是市场),早已有定评。在这里,我就随便说一些个人听感,和大家分享,供大家参考。 我是金丝雀一代的粉丝~上线电、换脚钉,做避震…玩得不亦乐乎。我也多次讲过,得益于甲类放大模式的应用和调校,其驱动K701的表现,确实有惊艳到我。虽然不是特别有奶油味(正好本人不喜~),但那饱满又清晰的线条感,出色的高频延展,以及高质量的低频,个人觉得在入门价位中无出其右。 而到了二代,金丝雀作为解码耳放一体机,其全面性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是的,金丝雀二代的耳放部分变得更加优异,而解码部分的进步更是非常巨大。 之前我主要是把一代作为纯耳放使用比较多。其解码部分的表现,个人觉得虽然素质不低,但仍稍嫌生硬,也可以说9018味儿比较多。到了二代,钰龙不仅为其配备了ESS家最新的9038Q2M解码芯片,而且使用了更新的XU208USB界面,以及更先进的FPGA和飞秒时钟PLL同步处理。有这些“黑科技”的加持,使得金丝雀二代的声音得到了整体的提升。 这次拿到机器,我没再折腾周边,手头正好有规格合适的明纬电源,遂用之。(二代官配的电源比一代有很大提升,也不错了。)然后用了一条万隆的纯银USB线,接驳苹果笔记本。播放软件是JRIVER,耳机当然是K701。有一代的使用经验,我知道这货必须充分热机之后声音才能正常发挥。所以等开机半小时后,我才开始聆听。 先放了一张著名烧碟,花姐的《猎人》(SACD版)。直接《Somewhere,somebody》。音乐一响起,我就知道OK了。低频圆润饱满,声场、解析、密度都不缺,整个声音是厚实沉稳的,不冲不燥。一耳朵听下来,其声音的耐听度,比一代机无疑好出一个档次。 又听了年轻的大提琴家Alisa Weilerstein新出版的巴赫大无。可以听出金丝雀二代的声音整体是呈金字塔分布的,声音很宽松,没有紧绷感。乐器的像真度很高。大提琴的鼻音哼鸣又厚又松,非常抓耳。Alisa Weilerstein的演奏偏轻松活泼,乐句流转之间,富有跳跃性,非常流畅,少有拖泥带水之感。所有这一切,金丝雀二代都有一个很理想的呈现。 接下来想听听交响乐。随手放了一张Daniel Barenboim指挥West-Eastern Divan Orchestra的贝七。就是和马友友、穆特一起新出的那张《TRIPLE CONCERTO》。说实话,这张唱片我不太喜欢。不管是前面三位大明星一起演绎的三重奏,还是后面的贝七。三重奏很乱,贝七很糊。这个交响是个现场,不知道是录的问题还是演的问题。不过低频倒是挺足的,在金丝雀二代和701的演绎下,我甚至都觉得低频有点过头了。谁说701没低频的? 赶紧换上我最近大爱的古尔达的一套巴赫平均律,洗洗耳朵~古尔达的这版演绎很美,个人认为是平均律偏抒情的版本。钢琴声音层次分明,干净而饱满,虽有力度,但音色却颇圆润,也没有纤细刺耳的听感出现。一曲八号前奏曲,听得人如痴如醉。 接着,又听了姚璎格的《风云笑看》、叶丽仪的《万般瑰丽50周年》、瑞鸣的《金色布鲁斯》等一堆乱七八糟。金丝雀二代当然一一过关。可以听出,这台机整体声音偏厚实,低频量足,高频略保守,声音的整体听感偏近,是在保证素质的基础上,强调了听感的调音风格。 近些年,钰龙每出新品,我几乎都听过。通过近期的DA10和金丝雀二代来看,钰龙已经开始从声音风格上来为不同档次的产品做区分了。即入门级产品更强调动听性,更容易亲近。而旗舰级产品则更强调硬素质和声音的均衡性。这是品牌日趋成熟的标志,也为广大烧友提供了清晰准确的消费选择。那么,问题来了。定位在中间的天鹰座二代,其声音表现如何呢? 至于这台金丝雀二代,我以后准备装书包里随身了。对了,记得小龙师傅之前好像说过要出个金丝雀的电池版本,是不是已经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