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楼

楼主 |
发表于 2018-10-2 09: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日本
其实主要是最近想要一个监听系的耳机(当然不是用来听音乐的啦),就挑了一些东西。
然后在挑的过程当中有一些有趣的想法,也发现有一些喜欢这种特性的玩家,随便说一说而已。
标题里的feat.是因为后面的那些耳机我只是试听过而已,没有持有或者使用过。
除了K712 PRO都是封闭式,因为实际上我就是在挑封闭式……既不打扰别人,也不会被打扰,个人需要而已。
那么按照次序来说吧,首先是K712 PRO。
因为很久以前我是玩过K712 PRO的,但是当时设备不行,外加资金吃紧,在这只耳机和HD600中间最后留下了后者。这只耳机当时给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其一是因为它的中正,其二是因为它的难驱动……
这只耳机在驱动不好的时候,一大问题就是细节模糊,没有透明感,虽然频响上比较中正,但是素质上达不到它应有的水准。现在我使用Luxman P-1和Meridian Prime驱动它,Prime下已经比较令人满意,P-1下就非常好了。
但是无论是用什么耳放,搭配什么线材,它中正的特性是不怎么会变,这一点蛮不错的。
说到线材的话,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它的原线了。AKG的原线的确是非常的菜,但是要说厂线的话也没有什么好的选择。欧亚德那根线我个人实在是不推荐。
我个人使用Mogami的2549搭配Switchcraft的6mm内径mini-XLR头和纽崔克的6.35mm镀银头DIY了一根,成本很低,声音却很professional,尤其是透明度又上了一个台阶,我个人是比较满意的。原线直接收进包装盒了。至于为什么没有选择2534,一个是因为2534的中高频比较明亮,相对来说其实2549更加平坦,另外一个是因为2534做起来比较麻烦,它的4芯结构搓好之后比较粗,处理不当的话,在焊接mini-XLR头的时候会碰到麻烦。
如果要听音乐的话,在不失中正的基础上,搞一根靠谱的单晶铜编织线就可以。鉴于它是单边入线,玩单端更好一些,对于平衡玩家可能不太友好。目前国内全新1600二手好成色1200的价位,我个人认为是非常超值的,尤其这只耳机奥产和斯产没有什么差别,不需要追求版本。
然后呢,是M70x。这只耳机我想要和新版的两只小四(ER4SR, ER4XR)一起说几句。
一般HiFi玩家刚听到M70x可能会认为它过于明亮,高频发刺,这是很正常的,我一开始也这么想。这主要是因为大家习惯了以低频为参照物来调整音量,但是对于这只耳机,包括两只小四,实际上都应该以高频为参照。调整好了之后,低频的量和力度都应该是比较适中的,高频虽然明亮(其实是平坦的,只是低频存在感比较低,自然而然会感觉亮)但是并不会刺,整支耳机会原原本本地把录音和音源的特性回放给你。
当然了,一只3万日元不到的耳机并不会这么厉害,要是真的能像静电一样吃音源那还卖这么便宜干嘛呢www
如果你听过这只耳机,再去听K712,就会觉得712暗了一些。它的声场没有712大,但是很规整,而且细节其实反而比驱动良好的712都能再显眼一些。
关于线材,铁三角原线就蛮不错。耳机本身使用带锁的2.5插头,这个需要在淘宝购买。因为开孔不够大,我个人拜托朋友搓了一根便宜的单晶铜试试效果,还没有收到,但是我个人估计原线就已经足够。
这只耳机听起来比较像是ER4SR的完整版,它的低频和高频延展都可以说是秒了ER4SR。不过两只小四我都是用AK70MKII的单端口试听,可能有失偏颇。
ER4系列两只新品其实比较有意思,二者都使用了单动铁单元(这也决定了为什么延展被M70x秒杀),调音非常平坦,ER4XR在低频处稍微抬高了一些。
对于入耳式来说,我个人认为其实ER4XR乍一听会更好一些,但是它在低频上的增益会影响它高频实际的听感,从而影响它的素质(tips:耳机的细节、结像感等等,主要由它高频的还原能力决定),相比之下ER4SR或许会显得素质更好(理论上素质是相同的)。另外一点就是,二者的声场在纵向上都不会太强。
无论网上的人怎么吹,入耳还是入耳,它的结构,尤其是这种单动铁耳机的先天条件,决定了它的上限,尤其是在随身设备上面(有条件上台为什么还要听耳塞呢)。大家如果希望出门的时候也能获得一个相对平坦的声音,选择这两只也无妨,但是希望大家不要迷信小四,更不要以其为绝对的参考。如果说是希望相对中正的话,我个人觉得小四之外还是有很多选择,这两只的价位甚至可以选择二手的定制或者一些国产定制。
另外请大家注意,中正和平坦并不是一个意思。一个是在描述听感,另一个是在描述其频响特性。平坦的耳机听起来不一定会被认为是中正的,频响特性也不能完全地表现耳机的全部特性(包括但不限于,失真度,时间上的特性(瀑布图)等等),反之,听感上中正的耳机往往不是平坦的。更何况每个人对中正的理解也不一样,我个人碰到过很多认为高频要亮要抢耳才能够中正的人。
再说说CD900st,这是一只经常被提到的监听耳机,更甚于它的爸爸7506。主要原因是它在亚洲录音室里的名气(尤其是日本),其次是因为它的价格(一千元人民币左右)
这只耳机设计之初,是用于流行录音时给歌手返听(注意返听和监听往往不是一个概念,返听是监听的一个类型,比如SE535也是返听),所以它的人声不仅非常近而且结像大,还没有感情。相比之下,乐器要弱势很多,只要人声能够听得清楚,这只耳机的目的就达到了。
很明显,这只耳机是不适合欣赏音乐或者动画的。很多吹捧CD900st的人更多的是出于它的名气,在各种studio里面都属于是标配(定番,standard,etc.)。但是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标配的意思不是最强,标配的意思是不出错。包括各种所谓的录音室线材,它被作为standard是因为它不会错,你只要是在这个场景下使用它,那么选择它是不会有任何的问题。但是大家并不会按照它的设计场景来使用,那么此时它肯定不会成为你的“标配”了。
和小四一样,希望大家不要迷信“专业产品”或者“业界标准”,毕竟大家是在玩HiFi,不是在搞企业采购。更何况这只耳机只有日本发售,买的时候也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如果让我推荐一只这个价位的封闭监听,我可能更愿意推荐Roland的RH-300,适用面要广很多。
当然了你要是就喜欢CD900st这种人声就买吧(抖M脸),劝不了就支持搞!
最后提一下DT1770pro。拜亚的DT1770以及1990可以说是相当全面,价格完全合理,非常推荐购入的两只耳机,它们没有之前拜亚的金属感,更加百搭,实际上也更加pro一些。
唯一的遗憾是它们的单边入线设计,导致不能够改平衡,这对于很多现代的耳放是不太友好的,购入之前一定要考虑这一点。
我之前在德系耳机纠结的时候,考虑过DT1770,以及两只极致的兄弟。尽管极致这两只被称为是相对中正的贵价耳机(Edition 9我没有听过,但是据说调音和Signature Pro很像),但是它们的高频有一种非常不健康的明亮感,以至于整支耳机的能量都跑到高频去了。这种亮度我个人是无法接受的。更何况它们的价格和它们的素质并不相符,如果一定要推荐一只的话,Signature Studio要更加划得来一些。我个人是不太敢花这么大价钱买回家上台试错的,如果有上台之后认为我说的不对的朋友也欢迎跟帖补充。
相比之下,DT1770甚至有一些K712pro封闭版的意思在里面,当然了第一耳朵还是能感觉到这是一只拜亚出品的耳机。它的封闭设计如果不和1990相比是没有“封闭感”的,即使在随身前端驱动下也依然如此。如果想要选择一只高价位的监听耳机,我个人非常推荐1770,非常不推荐Signature系列。
不过还是希望持有的大佬勿喷哇wwww
以上大概就说完了,我最后的选择是M70x,搭配K712交替使用非常满意。
不过研究室还是一如既往地采购了一批CD900st……我们又不是搞语音研究的为什么要买这个啊(#`O′)
我也是主听小乌的,这篇帖子也不鼓励大家拿监听器材听歌,或者说当主力听歌。
但是说实话,即便到了中高端级别,也还有很多吹捧所谓“监听”概念的人存在。
这篇帖子主要是分享一下我个人对于这几只耳机的看法,以及选择真正监听耳机的一点点思路而已,希望大家不要误入歧途,追求一些有名气的“专业器材”,“专业线材”,还是要坚持自己喜欢的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