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楼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18-5-30 23:5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本帖最后由 zasflower2018 于 2018-5-31 01:22 编辑
刺的话 1 2 3 加大就不刺了。其实 LP DSD 和 EQ 可以配合。 难道大家都不在意乐器分离度这个事情?
不过 EQ 倒是确实比较难调。
总体来说,如果 4 加大,高频削弱些可以弥补刺的事情。 123 加大, 低频削弱些可以弥补 低频变多和闷的问题。
90 hz -3db 可以解决变闷的问题。 4k 以上削弱可以解决刺的问题。
然后这个 DSD -> PCM 算法加强声场分离度和纵深空间感,也带来 192 db 的低频动态。也顺便照样能在回放DSD使用各种DSP算法。因为DSP需要工作在PCM和PCM DAC。
LP DSD 的第4个滑块其实会让HD650 变得更清晰透明。因为这个播放器会透过PCM DAC来加快耳机和音箱振膜的收和放的速度(速度感,乐感),同时也带来更好的解析和挖掘声音中更多的细节(解析力,细节能力)。
EQ的事情最好百度下 eq 频率 听感
能对自己耳机的频响曲线了解就更好了。
升频这个事情。其实 30khz 真的是没什么作用的,我用Z7试过,30khz 声音自己毫无反应。当然,你可以在升频之前对声音动手脚。升频并不会增加信息量,就像你把30万像素拉大到300万一样。
CD 播放好了一样很好的。
把一个CD升频到 32bit 384khz 并不会增加信息量。其实数字音频并不像很多人理解的一样。44.1khz 之间并不是空的或者阶梯状的,而是正弦波。采样其实并不需要无限采样,相反那个 16bit 倒是比较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 32bit 352.8khz 可以做DSD512的母带。因为它可以全程192db。也就是32bit。PCM的牛逼之处在于多bit系统。每加一个bit,信息量翻倍。16bit的信息量是15bit的两倍。这种指数级的到了后期是很可怕的,相信都听过那个地主家第1天只要1粒米,第二天要2粒米,第30天要2的30次方粒米的故事。
高级的CD即使只有16bit 44.1khz 仍然很棒的。
要是不相信科学,过 ABX 测试就知道了。反正我自己的 ABX 测试结果是 30 khz 毫无反应。
大法那个 hi - res 我是觉得噱头居多。CD 放好其实声音是很好的。 CD 这个规格我觉得并没有什么问题。采样的话采样定理已经从数学上指明并不需要无限采样。而且这个证明非常严谨。这原理就和画一个圆并不需要采样非常多的点才能画出一个正圆。我们只需要一个圆心,一个半径就可以从数学上描述一个正圆。
说实话,PCM 和 DSD 我站 PCM 这边。delta-sigma 和 R2R 我站 R2R 这边。我认为 PCM 音频系统是比 DSD 音频系统更牛逼的存在。主要是那个多bit的指数级系统,多bit系统的音频信息量相当可怕。指数级带来的信息量是非常吓人的。16bit到24bit 信息量是256倍,精度 X256 ,16bit 到 32bit 精度 X 6万5千倍。非常恐怖的信息量和数学描述精度。而SACD 因为1bit 导致的1.4mhz 实际可用频率不足30khz这个问题已经是无解,1bit 刻度-6db 的底噪太高,虽然推高,但推的不高过于接近20khz,DSD256 DSD512 文件也太大。PCM 和 R2R 系统干好了其实很屌的。
高级 CD 是个很好例子。未来我认为是 PCM 和 R2R 的天下。我很看好 PCM 的前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