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源 KANN (是不好,但其实更好的对平头来说意义不大)
想先打个比方。任何系统可以看作滤波器,不同频率的波经过后,发生不同的波幅及相位的变化,因此宏观来看波形扭曲了。
阳光经过棱镜,色散了,是因为不同频率的光在同一块玻璃里折射率不同,就散开了,与原始光波不同了。
如果把波先经过带通滤波器,只留下频率相对接近的一部分,那么色散状况会减轻。
说那么多,就是想说,平头塞就像物理上加了个带通滤波器,高低两端都做了减法,得到了什么:
在高低延申、细节、密度,都不完全在一个档次的情况下,主观听感让人还是有充分理由经常拿起来用。一方面,工程师在调音上把握更大了,因为平头本身不能给的东西,也不用为之做取舍了。一方面,在平头有可能做好的那一部分频段和指标内,只要不出怪声,人的听感上是趋于更宽容的。本来在真实听音环境中,也存在因为驻波等情况造成的“减法”。比如在小屋子里演奏乐器。大家都说素质高的器材挑前端,这当然很合理,但是,不挑,是不是可以算一个优点呢?尤其当这种不挑不是通过叠加额外处理来实现的。
想起,初中,多少个盛夏的晚上,在乐团练完号,晚自习,在吵闹的电扇下,拿耳塞听电台的音乐节目(广东音乐台 赵毅敏的古典纵横)。那种感动,可能是拿任何器材都无法再唤起的。
这平头,1.不出怪声;2.几乎是”放“在耳孔边,毫无塞的感觉。盲狙没后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