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6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不点有大能耐——谷津Q-V/Q-18 前后级功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7-19 1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广东佛山
文/学明
认识台湾谷津的张先生已经有些年头了,他无疑是个纯技术人员,说起理念、说起机器来能把人转晕,这并不是贬义,而是想说:音响技术对于张先生而言早已深入骨髓,我想他脑子里对于技术的探究一分钟也没法停下来。这样的设计师设计的产品如何呢?以往多次聆听的经验告诉我,谷津的产品绝不可“以貌取人”。
      比如新推出的Q 系列,每个型号机身都小得如同大号的魔方,或者是小号的饼干罐而已,但技术内涵与声音表现出与外形截然不同的“大型”感,更令人惊讶的是张先生的理念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以他自己的注释就是:科学人就是爱分析,想尽办法降低可能调变的各种因子,试图探究无失真还原的可能性,或者挑战人类感官对于失真判断的能力极限。

从D.D.S. 演变而来
      前两期赖总编已经介绍过Q 系列其中的Q-M 耳放了,想必大家都已经对谷津的新理念有所了解了。张先生近年渐渐发展出D.D.S.(DirectDigital System)概念,从原理上是说:在音源播放技术已经数字化的今天,传统音响系统的结构也需要与时俱进了,因此未来的音响系统应该是,使用数字音量控制技术与高解析力数字传输技术,数字播放系统直接以SPDIF 数字信号传输,到达后级功放端才由内置的解码线路转换为模拟信号,然后直接作功率放大。如此一来,整套系统省去了前级信号增益的环节,不但得以大大简化,加上数字信号传输的好处是长距离损耗极低,避免了传统模拟音频信号的干扰问题。那么Q 系列的传输连接可长到什么程度呢? 10 米,这是厂方设计的基本标准,这已经能够完全满足家用玩家对器材摆设的任何要求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17-7-19 10: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佛山
相信玩家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是:简化了系统能够带来怎么样的变化?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张先生设定了四个目标:1. 系统简化2. 性能提升3. 对环境保护更友善4. 操作习惯改变。很显然,第一项是手段,张先生不走传统的思路,重新考量新技术发展下任何的可行性,从信号传输的方式着手思考,这样的系统设计富有前瞻性。因此,新一代的Q 系列功放不再设置模拟输入接口,而全部采用S/PDIF 数字同轴音频传输接口,甚至细致地考虑到国际规范采用橘色与白色相间隔内心的RCA 端子,为什么不是纯橘色的呢?因为谷津的设计为规范于具有音量控制的S/PDIF,而非固定音量不可变的输出设备,象征着谷津的理念已经付之于实践。因此,Q-V前级与Q-18 立体声后均只具备数字输入接口,而不能再接受模拟输出的器材使用,以Q-V 为例,除了两组数码同轴端子之外,还具有两个光纤接口和一个B 型USB接口,纯粹的数码化方便对应现时普遍流行的各种数码播放音源产品。而Q-V 前级是不带解码的,它的输出依然只具有两组S/PDIF 数码同轴接口,请注意,每一台Q 系列均配置2 组数字输出,以利于系统连接的无限扩充。这些接口都无需区分开左右声道,假如连接的只是一部这次搭配的Q-18立体声后级,那么只需使用一条同轴数码线就好了。
       虽然已经在数码技术道路上有所主张,但张先生却至今依然不认可数码功放的声音表现。他在以往极力推崇纯A 类技术,认为传统的模拟功放才能重现音乐中感人的灵魂。因此在开发全新的Q系列时,虽然机型设计小巧,无法采用纯A 类的输出级,但却依然坚持使用高电流A 类驱动级模拟放大的设计,以AB 类功率放大输出,以期达到理想中的音质表现。但是问题也来了,假如玩家手上有一台高素质的FM 调谐器和黑胶唱盘呢?那怎么办?暂时而言,我想这部分用家除了再添置A/D 设备或者数码唱头放大器外,别无他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7-7-19 10: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佛山
考究的技术结构
       数码传输技术如何确保低失真呢? 这也是一个争议不断的话题。谷津宣传Q 系列的传递延迟(Propagation Delay) 为5 奈秒,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换算于音频上为20kHz 时的0.036°,这是一个弦波360°的万分之一,在音频传输上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除此之外,谷津Q 系列还采用了高性能的地隔离处理,能有效地杜绝来自讯号接地线的干扰,使声音讯号能完整且完美地解码与重建。
       在研发中,张先生将Q系列的传输以S/PDIF 型式为主导,而传输格式则可同时支持PCM 与DSD DOP。更棒的是,Q 系列拥有自动判别机制,因此用家无需手动另行切换。在格式支持深度上,则是384kHz/32Bit的PCM 与DSD256 的DOP 都能完美支持。谷津还针对Jitter 时基误差进行优化,张先生认识到Jitter 抖动会影响数字音频的传输与重建的质量。传输中的数字讯号其时基会受到各种形式的干扰,好比导线本身的容抗、串音、电磁干扰、长度、阻抗匹配、鬼影反射等。Q 系列所有采用的OSC 晶振组件均为筛选品,平均的Phase Jitter 均能达到0.5PS RMS(12K-20M) 以下, 并且有理想的Long-Term Jitter 与优异的QualityFactor 表现。
       另一方面, 谷津还对数字信号进行了SRC(Sampling RateConversion)采样率转换处理,Q 系列的SRC,实质是一个数字异步取样率转换机制(ASRC),原则是将输入数据先升到极高的内部样本速率,再回降至特定的采样率来输出。而针对每一部Q 系列的内部运作,这个频率是384kHz,这里还考究到D/A Converter(数字模拟转换器)的最佳运作速率,同时减轻了芯片的MIPS 与降低D to A 运算转换的失真。熟悉数码技术的朋友,都知道数码滤波的重要性了,优良的滤波设计能够减轻甚至避免低频群延迟的现象。Q 系列的数字滤波采用多重速率数字讯号处理,来建构出采样率编解流向。实测32bit/44.1k 输入、192k输出的数字滤波FFT 图,可见Q 系列获得了THD +N 仅为-180dB 的超低失真数码滤波的优异性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7-7-19 10: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佛山





采用DDS 技术,背板上只有数字传输接口和丰富的耳机输出接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7-7-19 10: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佛山
数字音量是重点
       Q-V 与上次赖总编试听的Q-M耳放的数字音频输出在设计上如出一辙, 都能支持384kHz/32Bit 规格的数字传输Q-V 主要工作为音量演算、耳机驱动与小讯号输出,而Q-M 则着重于耳机驱动,Q-18 、Q-23 着重于功率驱动。因此Q-V其实也内置了D/A 转换线路,但仅用于耳机输出功能。Q-V 的数字音频处理与音量控制技术都是设计重点,Q-V 的输出有两种型态:一为模拟、一为数字。数字输出可设定为192kHz/24Bit 或384kHz/32Bit,之所以保留192kHz/24Bit 输出是因为除了Q 系列之外,目前市场尚无其它产品能够对应384kHz/32Bit 这么高规格的S/PDIF 传输,而这样的高速传输速率已经超越了IEC60958 的规范极限了。不仅仅于数字同轴线,Q 系列的光纤端子也同步达到了50Mbps传输,这也符合了384kHz/32Bit 或者DSD256DOP 的高速接收能力。

       谷津还宣称Q-V 的音量控制技术是未曾有的数字音量演算观念,共有110dB 的衰减与18dB 的增幅,加起来总共128 阶;外加采用32Bit 高精度芯片进行演算,音量控制自始至终都绵密而精确。数字音量控制的好处不用多说了,其左右声道的一致性和可靠性都是模拟音量所无法比拟的。而模拟信号放大线路所选用的SMD 元件均经过严格的筛选,确保误差在0.01% 以下,因此能有助获得优秀的定位、细节及音场重播表现。对于音量控制的方式,张先生建议要将文件播放器或电脑软件的输出设定为24Bit 甚至32Bit,并且音量推到最大,最后由Q-V 前级来控制音量。这是因为Q-V 的数码音量采用足够高的32Bit 演算,位元深度的损耗并不对动态构成明显影响。并且由于Q-V 内置高精度的384kHz 升频线路,因此谷津也建议玩家无需通过软件升频输出的信号,一切都交给Q 系列来完成就能获得最佳效果。

       作为前级的Q-V 其实与Q-M一样具有耳放线路,并且同样提供两种耳机端子型式:包括平衡输出Cannon XLR 4PIN 与常规的3.5Φ3PIN X 2 的型式,使之连接更为弹性化。甚至乎两款机都使用高开环路增益的运算放大器,驱动能力都为24Vp-p 与500mA,并且拥有2000V微秒电压的上升率与-120dB 的失真水平。而Q-18 立体声后级在小小的机箱里竟然集合了大功率环形变压器、六个大滤波电容和散热器,而且每部分线路都是最短路径设计,甚至还考虑到了左右声道对称布局,紧凑却合理得有点令人难以相信。

       张先生从物理的角度分析,除了上述提到的技术内涵外,最合理的系统组合,应该是将后级与音箱尽量靠近,用尽量短的喇叭线,这样能够获得最佳的效果。为什么呢?前面提到数码传输即使距离较长也不必担心信号损耗和受干扰的问题,而实际上更大的失真,是来自驱动喇叭的模拟信号所经过的线材。由于不同结构的喇叭线物理特性不一样,感抗、容抗、阻抗所带来的音质变化更为明显,因此用尽量短的喇叭线是为了避免这些方面的影响。因此播放器与前级可摆放在聆听区域就近位置,这样既方便操控也无需顾虑音质的问题,尤其采用单声道后级Q-23 的话,更应该使用非常规长度的短喇叭线。而且,由于每一台Q 系列,无论前级还是后级,都具有两组数码同轴输出,因此意味着Q 系列可以无限地拓展,比如Bi-Amp 甚至Tri-Amp 连接都是轻而易举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7-7-19 10: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佛山
好声音并不意外

       最后为Q-V/Q-18 前后级功放组合搭配试听的组合包括SoulnoteS300 CD 机作为转盘,驱动蔡博士的38℃前后双向发声的落地箱试听。在试音室中Q18 置于两音箱之间,我找来度善新研发的2.5M 喇叭线,和度善的全套单点接地理念电源线。由于代理商送来的机器并非全新,因此整套系统煲炼两天后,我已觉得声音表现令人满意了。这套前后级虽然大量采用数码技术概念,但声音表现却很模拟,尤其是音色取向轻松而明亮,这点依然维持着谷津一贯的风格。但大家别以为这样的声音会比较轻比较薄,并不会这样,Q-V/Q-18 前后级的音质密度是很高的,因此才能轻松呈现声音的质感。谷津的明亮主要是因为低频并不浓厚,这是一种能呈现美质的低频,低音乐器那一浸浸的线条感呈现得相当鲜明清晰,令我能分辨出管弦乐团右排的大提琴声部有多少把琴,甚至倍大提琴的摇曳风姿也不含糊,这是一种很自然不做作的低频。对于Q-V/Q-18 前后级的驱动力与控制力,在类似体积的功放中无疑是没有对手的,或许你完全无法相信,这套小巧的功放竟然能够重播大动态也丝毫不脚软,低频的速度与控制力、震撼和热闹的气氛已经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在刻意调大音量的时候,细腻清透的音质并没有恶化的倾向,在兼顾音质之余还能有这般表现,我也是服了。

       轻松的音色还能呈现很通透且质感细腻的中频,因此这套系统重播的人声也不会是老胆机的那种浓重浓郁,但柔润细腻的质感,却能令情感表达得更亲切更有感染力。这是一种久听不会令人生厌的声音,中频的流畅性和灵巧的微动态,使得所重播的弦乐拥有舒畅甜美的特质,不管放上哪张弦乐唱片,Q-V/Q-18 前后级都能让人感受到录音中乐器的质感,不管是小提琴演奏该有的厚实琴箱共鸣,还是揉弦时音色的细腻变化,都是以一种暖调中带有少许春天气息的方式诠释。Q-V/Q-18 前后级对于细节呈现很是令人惊讶,即使是重播现场录音,那丰富的细节丝毫不比贵两倍的器材逊色。而且瞬变响应速度也足够的快,完全有能力将音乐的旋律性如歌唱般的重播播出来。尤其是重播室内乐的表现,Q-V/Q-18 前后级让人更觉丰满与端庄。
Q-18 立体声后级功放同样只具备数码同轴和光纤输入接口,同时也备有两组同轴输出,供无限的拓展使用。背板上有增益选择开关,可选8、18、23dB 增益。喇叭线座仅能使用香蕉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7-7-19 10: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佛山
总结
       来自台湾的谷津一直就走高性价比路线,现在的Q 系列融入了很多新的技术概念,加上小巧的体积,你已经很难将其和以往的纯A 类功放联系起来了。谷津带来的技术理念新思维,令音响组件不再是占用居住面积的“粗大黑”,精致的机身无需占用太多宝贵的居住空间,而且运用数字信号传输技术,更解决了器材摆位连接等诸多问题。一套兼顾温暖和湿润感,更具活生与动感,三度空间感与音场深度的营造都颇为出色的好声音器材,就这么简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7-7-23 16: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哇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7-8-1 17: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看着很不错,不知道声音如何。没机会试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1-27 23:3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