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时代的曙光(4)浅谈伯恩飞Para50L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7-15 20: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深夏映冬 于 2025-7-15 20:43 编辑

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这玩意带新人太好了:
素质是老三样级别,兼顾密度和厚度。
受原线拖累,大约与HD400Pro持平,换线后素质理应还有提升。
侧重横向声场。自然度较好。由于全封闭式的特点,低频下潜比较好。
长得像劲浪的,但是实际声音并不是一个方向,
劲浪是浓厚、高频暗的风格,Para50L相对纤细,
透明度较高。风格更接近于舒尔的头戴,没舒尔“播音腔”。
然后就不对劲了
然后我就开始”吹毛求疵——我嫌弃两段延伸处理保守——舒尔
就这风格,我猜测是作者设计初衷为了乐器返听,
有意识处理温和,保证长期佩戴耐听度。
横向声场可以,纵向声场差点啊,挑完刺,回想这玩意才卖300多。
耳机听多了,人啊过于挑剔。按理说我应该抱着K812*退烧,但是真抱着K812退烧不可能。
在听Para50的前后脚,我认真听了某超旗舰级别平板,很强。
但是几十倍价格差距换取,4倍有余的提升.
尽管听之前有心理准备,但是结果心理不能接受。
后劲
还有一处在于让我更加五味陈杂:
Para50最初是为了无线使用设计,有线版本的Para50L是后出的。
如果最初的无线版本素质不打折扣,那么目前放在动圈式蓝牙头戴性价比很高的,
AKG N9/漫步者 STAX S5 (的有线模式)素质也就是与ParaL相仿的水平。

总结
耳机是五月份买的,直到七月份才发感想。
因为一个普通的烧友,“随手”做着玩竟然还行。
要做工有做工,要素质有素质性价比超群——然后这种话术在圈子屡见不鲜。
所以你说我是“爱惜羽毛”,或者别给耳机招黑,迟迟没发。
更加尴尬的是,这玩意首批用户都是吃过见过的烧友,
老三样级别的动圈像我听了不下几十支,更别说阅历丰富的烧友只听听得更多。
Para50L性价比之外,不能撼动同级别经典型号的地位。这种东西是给新人入门用的。

以我个人口味,更喜欢素质不如它的声音记忆G50——声音记忆好歹一直做耳塞,
有着过往用户认可,不是从零开始。这玩意我估计未来还是冷门,借mvw话说:

“曾经制作这些耳机是为了追求真善美的最高标准,
因为他好,你自然会买。而现在似乎没必要这样做了,
因为驱使购买已经并不一定需要通过真正‘好’
的产品来实现了——只要能想办法让你付钱,
产品的品质其实只是辅助作用,如果这个产品的品质一般,
但通过其它的办法,比如广告,比如打折,甚至恐吓、欺骗,
只要把你手里的纸币拿回来就行,无论是商品的品质,
还是商品到你手里的使用,甚至这个商品是否真实存在,
都不重要了,这是一个单纯的用‘让你付钱’的想法”
或行为交换纸币的游戏,产品本身只是这个
‘让你付钱的办法’的一个载体。这其实是“商业行为”本身的性质变了。
或许好耳机确实还有,只是不再是商品了。”

优点:300多块要啥自行车
缺点:纵向声场窄
擅长音乐类型:民谣,流行,摇滚,电子

*K812适合非常挑剔的耳机爱好者,
就看什么都不顺眼的那种,
总能从非常刁钻的角度找出问题的极端人士,
K812比较会教育他们如何取舍,如何妥协。
附录 耳机听得过多的一种解决思路
1
耳机发烧友主流观点往往是素质,调音二元论。
而我耳机越听越多,妄图揣摩耳机设计者的想法,
为什么在某个时间点发布,如果是老耳机会思考于当代的意义。
为此陷入这个很好,那个很好,到头来什么都留不住的事实。
进而,我找某资深烧友交流,他常年跑展会,
对业界有一定理解。我本想找他解惑,得到意外的感悟——不亚于”当头棒喝“
2
他批评我试图以“八卦文”的形式做“阅读理解”,
历史上几个老品牌——森海,拜亚,铁三角等等大家互相借鉴模仿。
品牌走向当代,品牌调性越来越淡——我自己听DT900ProX和HD400Pro就是这个感觉。
3
他认为,耳机品牌做耳机的90%就是商业行为,所谓10%艺术化的处理,可能是无心插柳的结果。
同时他反问一个令我“手足无措”的“灵魂问题”,耳机历史排名,让我列十个。
我试图排名,列出HD540G,DT911,HD600,然后我不知道怎么排了。
他紧接着泼我一盆冷水,他认为:
“各家技术,市场,盈利,艺术(或者背后故事)的集大成者,
DT911和HD600(因为还有HD580J)不够排到前10。
为了登峰造极的、且产量小的耳机,并不足畏——MDR-R10,HE90,DT911等。
他认为,诸如HD414,DT48,DT100,K240DF,DT770等型号才有排在前面的价值。
4
由此,我想到很多经典(不限于耳机)并不是一挥而就的爆红,
而是后人的挖掘——比如说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
是124年前(1901年)"加泰罗尼亚大提琴家卡萨尔斯的偶然发现,
这套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或许便会永远地在尘封在浩瀚古典音乐的海洋之下。"
我单纯记得有这回事,卡萨尔斯的名字是现查的。
我总结他以上观点,大众的,普及的才是最好的。
我自己和自己内耗的过程中,并非毫无心得——多听同一歌的不同版本。
包括不限于,录音棚版本,现场版,翻录,翻唱,不同介质(黑胶,CD,磁带)。
姑且是一种思路,分享给各位。



2
发表于 2025-7-15 20:5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
谢谢码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5-7-15 22: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7-19 12:4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