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张熊猫与谢小虾 于 2025-7-19 00:35 编辑
背景:
最近突然有点小闲,然后心血来潮在朋友的带领下鼓捣点听音乐的事。首先明确前端界面解码耳放这块十分复杂深奥,暂时感觉没有能力和时间去琢磨,所以这块就听朋友的直接搞一套固定下来,以此为基础来寻找合适的耳机。
组了一套国产USB界面+PCM1794A的解码器,基本能胜任流行音乐的解码任务吧。
然后搞了一台大莱曼,音源是从音乐磁场搞的,就简单听起来。
播放源用的是PC的Foobar2000 ASIO输出,以及利用手上一台闲置笔电搞了个达菲系统,两者对比了一下感觉听不出差距,后面就固定达菲了。
手上原本有一副SHP9500,之前一直是用PC直推的听QQ音乐这种。
然后陆续从南京人租赁那里先后搞了AKG701,HD490Pro、HD600、HD660S2这几副耳机,有些是免费试听,感谢店主。
又从甲苯南京店申请了HD650的免费试听样机。
在此特别鸣谢两家店铺提供了对小白初烧友好的试听渠道,个人感觉这种租赁和试听方式切实促进了HIFI在国内的发展吧。
就我而言还不明确自己的听音偏好,盲目采购一些入门乃至中断耳机确实压力颇大,所以我希望在一定的试听比较中明确自身的偏好,然后再下单选购合适的耳机。
我听歌主要是流行歌曲,偶尔听点班得瑞这种纯音乐。
记录:
上了解码和耳放之后,播放音乐磁场下载的FLAC格式音乐
1、首先还是接自有的9500,相比PC直推QQ音乐感觉都确实有明显提升,低频显得有韧劲并且分离度很好,各种不同的鼓声都清晰有形状,而且中高频感觉很轻巧灵动,听起来蛮欢快。可能从音源文件到解码到耳放整体都有提升,互相以乘数关系叠加,这一步提升巨大效果很大;
2、然后迎来了AKG701,不晓得是不是我这套前端发挥不了这台耳机的实力,人声和高频听着跟9500比没有很显著的提升,反倒低频相比而言在敲木头,个人不是重度低频爱好者,但对音乐中的鼓声还是蛮看重的。综合来说感觉701不适合我这套前端,也不适合我的听音偏好。
3、第二款试听耳机是HD490Pro,相比9500感觉声音更加紧实,有种音乐本身蕴含着强大的活力,但是被一股克制的力量约束着有节制地释放的感觉,三频相对9500提升都蛮明显。而且这款耳机佩戴舒适度非常高,这点非常讨喜(眼镜党福音),因为是小白么,没听过太多好声音,尚未觉得490pro是白开水没味道监听风,就是觉得它蛮能够传递音乐里的本源味道的,这对我来说已经是足够有味了,并不需要耳机再帮我渲染一道。
4、接着是HD600,传说中的HIFI入门标杆,一代神器。抱着敬仰之心挂上耳朵,低频鼓声似乎比490pro要更有余味,能感受到特别是鼓声这一类能量足的声音在耳边回响得更明显一些,不晓得这是不是所谓厅堂感,堂音。不过这个人声,说是裹棉被也好含丝袜也罢,听到的那个瞬间感觉这形容真的是非常贴切,感觉人声频段以上的部分整体都被一个大高通滤波给削减了。期间也逛了论坛去寻找答案,有说这就是调音风格听惯了再听清亮的耳机会觉得吵,有说600强项本就不是人声适合大编制古典。然后又跑去搞了些交响乐来听听,确实听不出上述弊端了,原因也比较简单,这些古典乐里多为鼓和管乐,频率好像都偏低,它就体现不出大高通滤波的效果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些交响乐听不懂,所以600虽好,与现在的我还没到缘分。另有一点就是并没有特别感觉600的人声有种距离感,确实不如490pro人声来的清晰,但是没有遥远的感觉,个人的感觉是朦胧感(棉被音)与距离感是两回事。
5、HD650是在送走600之前的一天拿到的,有机会拿来对比一下。感受就是650的鼓声量更大一些, 人声也更大一些,但是棉被声依旧。在这个阶段呢,感受到了HD6系对于人声的处理的一个好处,就是它的俩的人声在整个音乐里的量相比9500都是偏低的,那么为了让人声的音量合适就可以调大音量,这样乐器的音量就上来了,整体上音乐中乐器的动态范围更大,分离会好一些。而9500的人声更突出,则想要乐器声音达到足够的动态范围,人声已经吵得根本受不了了。也是在这个阶段,有点明白了论坛里有烧友提到的HD6系耐听,9500太吵的那种感觉。可能跟心态也有关系,欢快热情激昂这些特质在另一个视角下就是莽撞毛躁跳脱,我只是觉得当下的我希望在两者的中间找到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平衡点。
6、目前的最后一款是HD660S2,这款耳机在调查时就听到两种声音,一种认为是650的全面升级版,另一种是认为调音定位不清,不如650/600这俩老家伙。个人听下来,感觉是介于650和490pro之间,并且更接近650的一个产品。拥有HD6系的对于低频的处理和棉被音(略淡,但是不像490pro那样完全消失)特征,但是在输出上又有点490pro那种洪荒之力内敛,猛虎嗅蔷薇的自制,是副不错的耳机。总体我比较倾向认为它是650的一个升级。
7、在上面这些耳机里听乐器声音来源的立体感,或者说定位的清晰度问题。小白我粗浅地觉得就是解析力+分离度的体现,解析清楚分离足够,定位应该就可以吧。这方面整体印象490pro比较明显好于HD6系又明显好于9500,到9500感觉比较扁平化?这是写到这里凭感觉和印象出来的,其实在听音乐的时候还不太主动有意识去抓取这些信息。
叠甲:
以上听音的一些感受主要来自流行音乐的听音感受,主要是力宏、学友、校长、BYD、俊杰、凤凰、信哲还有一些90后耳熟的japan动画的配乐像灌篮高手数码宝贝柯南啥的,在流行范畴里比较杂,在流行之外的摇滚古典和纯音乐本身碰的比较少。
另一方面,本人是刚开始玩,甚至可以说器材的变化还不及我自身意识的变化来得大,从单纯觉得音乐好听难听,偏干偏薄还是太厚轰头,到开始留心里面的细节,鼓声是什么样,管弦乐是怎么搭配,什么时候哪种乐器开始进来,它代表了什么样的意象和情感,一切都是刚刚开始。
说以上两点呢,是说不论是听音的选材范围还是听音者的水准都不足以提供一个足够客观公正的评价,以上只是我个人浅浅地分享一下基于个人主观感受的一些听音日常。对于烧友们常谈起的结象、场边界、声场纵横向这些概念,尚无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
结语:
欢迎同样的入门同道一起来分享我们小白的点滴;
也欢迎老烧大拿们不吝赐教,指点指点。
我个人当前的兴趣就是初期找找方向,组套适合自己偏好的不太贵(不上W)的听音平台,然后接下来就开始扩展音乐库,多听听不同的风格的音乐,寻找好听的声音和旋律。不排除以后会渐渐走进摇滚或者纯音乐的领域,不设限,让未来永远是开放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