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式开篇啦!头一篇分享还是细聊一下我最近一耳朵入的新塞——AURA。之前的分享比较感性,今天我们从技术角度做个比较理性而全面的解析,希望能留给听过的没听过的朋友都有一个较为具象的可视化的印象。 当我们拿到一副耳塞的时候,会大致看一下规格参数,心里就会有个大概的模样。 ![]() 上图是官网上发布的规格参数,首先我们看频率响应,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声音表现的范围,之前我们说过人耳的可听到的频率是20—2W赫兹,AURA的声音表现范围是宽于人耳听力范围的,所以对耳机本身而言有着更好的表现。当然,现在市面上大部分的耳机都是宽于人耳听力范围的,毕竟人耳的听力很有限,而且这只是测量的数据,没有办法量化的部分很多,这也是我们需要对人类的极限有所期待,同时要对自然事物有所敬畏的原因。扯远了,拉回来继续说耳机,这里要说耳机的频响范围受标准和误差补偿的影响其实各品牌测试都不是很规范,也许测试设备还不如耳机贵。。。所以相比音箱来看耳机这个频响范围的参考意义很小。SPL是指灵敏度或者声压级,他是一个点的概念,AURA这个塞子的灵敏度是在功率为1毫瓦,频率为1KHZ时为115分贝,耳塞的灵敏度一般都在100上下,但这并不意味着灵敏度越高就越好推,还要看下一个参数阻抗,AURA的阻抗是频率为1KHZ时10.5,可以说是很低的阻抗了,所以预计很好推。为什么是预计,因为AURA的耳机单元为圈铁混合,有动铁的耳机阻抗曲线都是各种乱飞,所以在耳塞中除非是单动圈耳机这个阻抗意义比较大,其他的时候基本也是个参考。说到这里需要强调,灵敏度要和阻抗结合起来看,简单说灵敏度一样,阻抗越低越好推动,好推动的意义是对于前端的需求偏低,但并不意味着好推就好听,或者好推就不需要上播放器。接下来是总谐波失真,英文是THD,其实声音里面的失真特别多,但总谐波可以比较好的反应耳机声音的好坏,这个参考意义还是比较大的。这里是在1KHZ时为0.5%,如果更严谨的话应该是在100—2wHZ范围内。因为低于100时失真率会指数级上升,也就没有参考意义。失真度可以更好的反应耳机对声音的还原度,但不是绝对意味着失真率越低越好,可以说失真率越低越接近音源本身,但不意味着越低越好听,因为当我们欣赏高频音乐时的空灵和泛音都算是失真,这却是我们需要的。回来说AURA这个失真率其实是比较高的,因为好多旗舰超旗舰耳机都能做到0.2%左右甚至更低。而这种失真程度恰恰说明了AURA的氛围感会更浓一些。最后来看一下AURA的配线,之所以特意提也是因为这是EA家专门为其打造的一条超高纯度单晶铜(up-occ)和银混编的利兹线,因为玩线材的都知道OCC是日本的专利技术,其解释的声音特色是音色中性纯净、音质纤细致密、高解析力与高传真性、细节层次丰富饱满的优点。而EA家的线大名鼎鼎的百夫长也是扛把子的存在了。所以对这条配线也是期待很高。结果真的没失望,现场换了劳拉线和另一个新线忘记叫什么了,但是都没有这条原线好,这里就简单点描述一下,如果你看到OCC的耳机用线,那一定又好又贵。当然,无氧铜(OFC)的线材也有很好的,日常也是很够用的。玩线不专业,咱们还是返回来继续说耳机。 ![]() 了解了基础参数之后,我们来继续看单元结构,这是耳机的核心,先提一嘴外壳和面板,刚开始看图片的时候感觉好丑呀,一耳朵被声音征服后立马黑转粉儿。这个铝外壳摸起来磨砂的滑滑的,结合声音让我想到的就是拿着一颗鹅卵石的感觉,很温润,面板的纹理是值得盘一盘的哈哈。好啦继续说核心的单元结构,简单说AURA是单边2动圈9动铁5分频的混合单元耳机。2个动圈可以很好的集中展现低频、顺便展现中低频的声音;9动铁可分为1个控制超高频,8个动铁分成4/4两部分,分别控制中低频和中高频部分。从这个单元结构里可以看出低频氛围感应该很浓,毕竟是两个动圈,在耳塞里面已经是极限了;1个动铁给到超高频,是对超高频有控制力但不会过渡,以防声音过于刺激。8个动铁围绕中频展开兼顾低频和高频,可以说非常平衡,利于杂食。5分频更有利于减少失真,保证了高频的质量,能够确保动铁的效果平衡均匀,声音柔和扎实。 以上就是从纸面上的参数能够看出来的东西。那么下一步就是耳听为实,看看这些单元有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展现设计图里面能够看得到的效果。正好北京展会正当时,匆匆敢去直奔主题,然后就是。。。一耳朵的沦陷哈哈哈哈。接着详细说音质: 一、三个角度:低中高三频均衡,量感一致,要啥有啥。 这里解释一下是如何判断的,之前在基础知识篇已经详细说过三频的频响范围和代表声音,这里简单举例吧。比如你听的一首歌里面有鼓、人声、小提琴。这就分别代表低、中、高。你可以两两对比,注意听鼓和人声同时出现的时候强度大小,音量多少,然后是人声和小提琴,鼓和小提琴,这样就能得到三频是否均衡的结论了。 二、六个维度 1. 低频下潜 测试曲目《渡口》 开场的鼓声就是当一下锤在你心上的感觉,脑中会浮现一块大石头扔到海里,一直往下沉而水面泛起涟漪的感觉,会感觉随着鼓声自己也想往下沉。因为听感不可能用技术指标去测试,只是这种沉浸感让我立刻感觉到这两个动圈的威力,真是立了大功。 2. 声场 测试曲目《加州旅馆》、郁可唯现场版《水中花》 开篇掌声一响第一反应是这个现场好大呀,鼓一敲起来又重新感受了一下震撼的低频,当人声、乐器、掌声共同响起的时候,我完全沉浸其中了,沙槌的节奏深深吸引了我,人声和乐器都一一展现,空间不重叠不影响,这个声场真是绝了,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听太多麻痹了,赶紧切歌到《水中花》,首先鼓声的下潜又震撼到我了,然后前奏起就好像自己坐在时光音乐会的现场了,我试图通过人声来找声场的边界,结果我没有找到,是真的没有找到。感觉可以延展再延展,这个效果真的太好了,两个动圈威武呀! 3. 解析力 测试曲目《加州旅馆》、《山丘》 这个已经不用再赘述了,加州旅馆里各种乐器、人声、掌声的位置,一一呈现、互不影响,每个乐器的音都能完整呈现包括泛音。切了一首李宗盛的《山丘》,吉他和人声的呈现非常完美,包括琴弦的律动,还有副歌之后架子鼓进来之后琴弦的几个弹奏节奏都能够完美展现。 4. 动态 测试曲目《命运》 第五交响曲真是测试动态跨不过去的坎呀,提琴协奏的震撼转圆号的丝滑无比,高低错落有致,高低转换非常流畅自然,中间的衔接非常好,无任何丢音,非常抓人。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叫命运,但是真的好听。在这里同时安利一下这首曲建议大家听李德伦早年的录音,真是咱国家最牛的指挥家。 5. 瞬态 测试曲目《命运》 直接接着说吧,在指挥的每一个切换点上,该到的乐器迅速响应,棒起音落,毫无拖泥带水。这点算是有惊喜了,因为从纸面数据上看感觉人声表现更为突出,会担心高频的乐器表现不足。但在实际听的时候像小提琴及泛音很明显,起势饱满有力,泛音清晰宽广,足以献上一场听觉盛宴。 6. 层次感 测试曲目《命运》 《加州旅馆》 继续说,在第五交响曲中简单说大中小提琴的方位都能够完整体现,即使在协奏中也体现明显。感觉这一点很是难得。又返回来听了《加州旅馆》,人声、器乐、掌声的位置体现更加淋漓尽致,尤其是人声抱着吉他这个吉他的听感与其他器乐之间的空间感一下子就让人身临其境。 总而言之,我个人感觉AURA最大的优点是没有缺点,完全的杂食塞。因为我本人很少听摇滚和爵士,在这方面的听感欢迎补充。AURA这款耳塞真的是和它的名字一样,氛围。浓浓的氛围感,一耳朵身临其境深陷其中,而且毫不刻意,自然舒服,意犹未尽之余,细细欣赏一下它的外观,就好像一颗圆润光滑的鹅卵石掉进水里泛起层层涟漪,随波而动,氛围十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