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76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HIFI随笔——谈谈dCS Bartok的个人感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1-20 19:2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辽宁

有挺长一阵子我都没写什么东西,倒不是没有想写的,而是写了也没人看,之前写过两篇关于黑胶系统的科普,结果当然是知音寥寥,搞了一些科普视频,也还是知音寥寥。后来想想才发现这也正常,现在流行啥?数据机皇,再不就是高价“塞皇”,结果你去写老古董的黑胶,去讲那些怎么听都不是大白话的电声科普,对吧,这个结果自然也是在意料之中的。


其实无论是数据机皇还是塞皇,我也都凑过热闹,apogee symphony i/o在推出的时候参数也是当时一流水准,64audio的Noir也是曾经塞皇之一,只是后来发现没啥意思就放弃了。原因也很简单,作为没有出门听歌需求的宅男,009系统显然不输Noir,而LAVRY DA-N5让我明白,专业机的声音也可以如此千姿百态,既然如此,又何必死磕那些东西呢,而且现在的参数爱好者似乎已经到了一个魔怔的程度了,我实在很难想象相差0.001%的失真能影响多少,一耳朵?如果真是这样,那我和我的耳朵可能真的有点跟不上时代了。
额,这话题就有点扯远了,不过我觉得还是应该强调一点——器材的最终目的是高品质重放,在认可声音品质的同时提供一个较高的测试参数也不是什么坏事,而且就目前常见的高端数码音源来说,无论是accuphase、emm labs、playback等比较简洁的两件套,还是dCS、MSB、CH、ESOTERIC等比较繁复的多件套,测试参数也都可以称之为优秀,反倒是有些数据机皇的声音乏善可陈,这里面到底差的什么,或许是值得思考的。
几年前,在告别了专业机、数据机以及一般的民用数码音源之后,我开始考虑选购第一台10W+级别的单体解码,当时也玩过几个机器了,不想再折腾了,干脆一步到位。而且当时我对心里想要什么大概有数。这是很重要的,玩HIFI如果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那基本上就是被忽悠的命。在玩过WAIDA和LAVRY之后,虽然我仍然很喜欢典型的美式调音,但在音响系统上均衡自然的音源显然具有更多地可能性和搭配空间。纠结了一阵子之后,在一次展会活动上试听了一下dCS Puccini,感觉不错,声音平衡中略带柔美,整体从容细腻,是我想要的那种比较均衡的感觉。不过我不太喜欢CDP,再加上有网播的需求,最终入手Rossini DAC。


这台机器在当时是新机型,在传统单一D/A功能的基础上加入了网播(后出的机型也基本都有网播,先出的Vivaldi DAC没有,但可以搭配同系列2.0版升频器或Network Bridge)。关于Rossini DAC的评价已经有很多了,我也写过个人感受,简单地说——“从容大气、细腻均衡,扎实稳健”,全能型的现代数码音源,硬要说有什么问题,那就是“不够惊艳”,但这个问题就两说了,惊艳的声音表现必然是特点鲜明的,而特点鲜明就意味着适应面窄,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很多高端玩家同时持有多套数码音源并且黑胶数码双修的原因吧。

喜欢看用料和测试的话,自然也没问题,dCS原创的5 bits Ring DAC构架(不要见到分立件就觉得是R-2R,dCS本身是擅长升频和DSD的,R-2R构架和解码高级与否也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stereophile的测试也完全可以帮助你开启脑放,尤其是结论“The dCS Rossini offers measured performance that is about as good as can be gotten from a thoroughly modern digital audio product.—John Atkinson”,基于我的散装英语,我觉得这句话可以理解为Rossini已经达到了当代数码音源的测试天花板,尽管看重ASR榜单的人可能并不认可这个说法。

从功能、声音表现、整体品质等各方面来说,Rossini DAC是无懈可击的,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我升级到Network Bridge+Vivaldi DAC(额,没钱买升频器、时钟和转盘)。这次升级后我也是比较满意的,尽管提升可能比较微妙,很多人都告诉我要上升频,要上时钟,这种级别以上的系统可升级的地方太多了,四件套只是个开始,线材、电处、独立的10M时钟等等,我没有那个能力,就只能来点简单的了。


不过,爱是会消失的嘛,我总觉得不趁着年轻、有精力、听力还好的时候玩玩纯模拟比较遗憾,所以过去的一年多我放弃数码音源开始折腾黑胶了。纯模拟的黑胶系统确实有着不一样的感受(数码和黑胶没有什么可对比的,各有特色,都买,双修就完事了),但有一件事特别麻烦,那就是想听什么得先买碟,而且要买成色好的碟,对于用习惯网播流媒体的玩家来说,这简直太痛苦了,尤其是想对比一些音乐不同演绎版本的时候,先不说名盘的价格高不高,难以买到好成色的碟就是个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今天要谈的这台机器——dCS Bartok。


Bartok是dCS入门级的系列产品,它可以称之为Debussy的升级版或Rossini的简化版(简化但并非简单粗暴的降级),功能上和Rossini完全一样(都是DAC+网播),我选的是带耳放的版本,可以同时支持单端或平衡接口的耳机(耳放部分是A类放大+独立供电的,所以耳放版本内部多了一个变压器)。

说是简化,肉眼可见的主要区别就是外观,背面接口都是一样的,Vivaldi和Rossini系列配备了带装饰的弧形面板,Bartok就省事一些——简单的矩形面板,这三个系列解码器的核心解码板也完全一样,从dCS 950以来的第5代 Ring DAC,主板配置不一样。数字调节方面是类似的,提供了多种滤波和升频选项,个人比较喜欢F1和F2,这个就非常主观了,实际上数字滤波有时候表现也是比较微妙的,唯一的例外是Vivaldi DAC 2.0提供了三种不同的MAP,比其他两个系列的机器可调幅度更大一些。


对于耳放版本来说,输出是可切换的(不会同时出声),音量各自独立调节,线路输出通常调到0dB,输出信号电平同时也是可调的(有4档可调),对于现代款的晶体管/运放前级,6V输出可以提供最大动态,此时前级可以设置为0dB增益,实现较小的声音染色,耳机系统和传统的电子管设备则建议切换到2V或0.6V输出,因为这些产品通常增益较高而且输入电压范围较小,6V输出的情况下有可能导致过载或音量调节部分的大量衰减。耳机接口的输出档位标注比较特殊,分别是0、-10、-20、-30,满载情况下对应的输出电压分别是6.68V、2.26V、0.668V、0.226V(测试图里接的低阻假负载,如果是高阻假负载失真会更低)。


在声音上,Bartok继承并延续了dCS新一代的声音风格,这和上一代产品如Puccini、Debussy、Paganini(斯卡拉蒂系列不熟悉)是不一样的,文章开头我就说了Puccini是有一些柔美的修饰的,这个特点在另外两个机器上也能找到,尽管可能不是那么明显,它是符合我们对“英国声”的认知的,没有那么刚猛直接,而是带有一些内敛的感觉,但又不同于LINN、NAIM、CHORD那种轻柔或厚润的感觉。新一代三个系列音色也是高度统一的,略带柔美的特点被更加现代均衡的风格所替代,但仍然保留了“稍微内敛”“动静皆宜”“均衡融洽”的特质。


当然,主观的描述有些过于抽象了,咱们举个例子,比如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DG发售的尼尔森斯指挥的版本,LAVRY DA-N5基本就是暴力输出型的,开头的定音鼓十分炸裂,凸显了歇斯底里的狂热气质,Bricasti M1 V1.41版本足够大气,但显得略肉一点,稳重但冲击力不够强,Bartok既富有冲击力,展现出狂澜突进的躁动情感,同时还保留了一丝理智,没有那种彻底粉碎一切的感觉,在刚猛发力的同时,没有用足十成十的力量,而在弱音部分的表现上,又十分从容舒展,它没有过分强调哪一部分,你听到的是一个融合的整体。


这种声音我不能说是dCS独有的,但这正是dCS机器值钱的地方,什么叫调音,这本来就是一种很微妙的东西,既要给足细节层次动态,但又不会因为某一点过分突出而影响整体,当今单体8-10W+的名家大厂数字音源产品,很少有哪一个缺少“素质”这种基础品质的。要声音刺激的方法很多,干冷硬薄的机器也很多,不需要付出什么高代价,暖厚糊似乎难度也不大,而且现在很多人把暖厚糊和模拟味联系在一起,我很怀疑他们是否玩过高级纯模拟系统,属于典型的误解。而“现代派调音”很多时候则被曲解为白开水声,这里我觉得外网评测中的一句话非常有启发性——“it didn't suffer from the glare that often accompanies digital components that concentrate on resolution at the expense of listenability. ”,这正是很多现代派风格器材没有做到的地方。

讨论主观上的感觉总是十分痛苦的,言不及义或者错误理解是家常便饭,尤其是一些微妙的东西。因此我特意准备了云视听,并且考虑到音箱系统上不可避免的环境影响和大家对于Bartok耳机口表现的好奇,采用Neumann KU100和经典的老版HD600做了一段录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试试。


上述所说的感受,Bartok的耳机输出和线路输出上都能找到,对于音箱系统而言,整体、均衡、动态表现方面的感觉更明显一些,耳机上则更侧重于细腻从容大气,不过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输出电压的理解是有些误解的,并不是越高越好(尤其是接耳放的时候),核心是尽可能少的衰减。巴托克直推的情况下,低灵敏度的平板耳机,2.26V(-10档位)是够用的,对于高阻动圈耳机,0.668V(-20档位)也足够了。如果选择输出电平比较高,反而需要大量的衰减,而对于采用数字音量的机器来说,这正是要避免的情况。下面是我自己做的一个实测性能。


这个耳放官方说法是独立电源+A类状态,适配32欧-600欧耳机,一般的动圈耳机都没什么问题,音量可以在dCS Mosaic Control这个APP上调整,或者可以考虑选配一个遥控器,不过说实话,那个遥控器有点大,不太方便,而且不用dCS CD转盘的话,可用到的功能很少。至于当下热门的平板耳机,很遗憾,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能让我满意的平板耳机(无论是300B胆机驱动还是后级功放直推我都试过,前级电处避震线材一样不缺,但结果要么太粗糙,要么太含糊,其实喜欢大振膜的感觉,完全可以上静电耳机系统嘛,何必死磕平板?)。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软件方面的适配,几年前dCS的软件是各自为政的,后来统一为dCS Mosaic Control,而且安卓和IOS都支持(我记得是19年开始支持安卓的),这个软件可以直接接入TIDAL、Qobuz这些比较常见的流媒体,还包括本地的upnp和机器后面的USB存储,切换非常方便,可以说是我用过的最好用的网播APP了,只可惜是专用的。


从Rossini到Vivaldi,再到黑胶和Bartok双修,dCS的机器始终给我感觉是一个全面均衡稳健的选择,未必惊艳,但足够优秀,这也就够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0 19: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
附上云视听连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b4y1b7nU?spm_id_from=333.999.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9-30 20:3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