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HiFi与“HiFi”音频素质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1-16 16: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HiFi与“HiFi”音频素质篇

“素质”不仅是挑选器材的重要指标,也是平常讨论逃不开的话题,尤其是在争论器材“好坏”的时候,当听感不能达成共识,最后只得拿出素质做比较。虽然大家都知道器材的“素质”,但想要进一步细化又变得抽象和困难,所以诞生了一些能够“通用”的素质指标。平时常见的四个指标:“声场大,细节多,密度高,清晰高”,这几个指标平时“出场”的几率很高,烧友们也十分看重,这期就来谈谈这些常见的指标。

声场大
这个指标和人耳对高音敏感的情况一样,都是能够明显影响判断的指标。相比其它较为抽象且不易衡量的指标,声场的“大小”相对容易衡量,成为了大部分烧友最为重视的一项指标。
不过,大家平时说的声场“很大”也是分多种情况的,听着很大但实际上不一定是真的“大”。需要分清究竟是“空间规模”大,还是“开阔感”好。打个比方,就像放了很多镜子的小房间,只是视觉上的房间开阔,而不是真正的空间很大。
其中,设备的“空间规模”很难做,这个指标也是音频提升的重点。市面上真正能做到“空间规模​”优秀的设备极少,而“开阔感”很容易。通过将空间能量平面化、拉伸和等比例增大就能达到“开阔”的感觉。这种“开阔感”听大部分流行确实很对味,能够修饰和掩盖音源的不足;不过听高质量的现场乐,声音平面化及比例失调的问题就会显露出来了。
那么究竟是“开阔感”重要还是“空间规模”重要,这个还是要看试听的音源类型。如果是严谨地讨论价值, “空间规模”肯定是要高于“开阔感”的,毕竟“空间规模”是做到了真正的性能,最大程度还原音乐。而大多数“开阔感”都是通过投机取巧甚至扭曲声音,达到听感讨巧的目的。

细节多
这个问题上一期《音源篇》提过,正常的细节表现应该是协调且融于主体的,应该以适当为优,而不是追求“多”,因为过多的细节会使歌曲变得与噪音无异。
设备的细节表现过多可能是设备能量协调没有处理好,使得设备能量的“肉感”过强或者“骨感”过强。当设备的硬件提供的能量有限时,一般会通过增大声音形体比例和厚度来凸显声音能量,这时候听感上会觉得声音比较“肉”;如果能量没有协调好的话,声音会有虚散,破碎的问题。这种声音零碎化的感觉常被误认为是“细节很多”。
还有一种情况是设备硬件的能量过强时,需要均衡调配各频段能量。如果协调不好,除了各频段会失调凌乱外,还会造成声音的“骨感”超过“肉感”,变成硬邦邦的声音。同时原有的主次表现也变得失衡,使得不该突出的隐性细节凸出,歌曲副部分凸显度进一步增强。歌曲主体部分不仅凸显度高,并且变得有“盛气凌人”一样的压迫感。三者叠加在一起类似于音源“音量过载”的情况,一首歌由原来的一两个主角变成了很多个主角争相表演的混乱场面。像这种能量协调失衡造成的能量过于突出和混乱感觉也会被当成是“细节很多”。

清晰度高
大部分流行音乐的人声表现是十分清晰和贴耳的,这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在制作音源时已经处理过的。但在一些场景音乐或者现场乐中,声音和麦克风相隔有一定距离,需要有一段延续感表现这样的感觉。空间需要通过朦胧的明暗反馈表现声音的定位,有些位置发出来的声音相较前一个层面本不该那么清晰。这点和现实中的视觉体验一样,正是靠着物体明晰的差异反馈,我们才能辨别物体的空间距离。如果各种不同定位的声音都一样“明晰”,那么说明这首音源是平面、不够立体、无空间感的。

密度高
除了声场素质,声音密度也是烧友们十分看重的素质指标。声音的密度确实能够反映设备的能量素质,但并不是密度越高越好,还需要看是否均衡。如果只集中在一个频段,其他频段很虚的话只能算是一种调音策略,算不上真正的能量素质好。
并且声音的还原是复杂的,单看密度这个指标过于片面,应该从声音的形体-肉感-骨感等构成要素综合衡量。一部真正优秀设备表现出的是多层次的质感,而不是整体僵化的高密度。

总结
以上这四种“指标”都能够以简单直观的方式“衡量”设备的素质,但它们都有着重“量”且视角过于微观的问题。如果忽略其他因素,只用这四种“指标”来衡量器材的性能,可能会得出片面的评价。像这样每项指标都不错,但是综合起来却差强人意的产品有很多。所以,衡量器材的性能最好还是以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融合去衡量,并且对于一些微观的指标要能足够体现出性能的上限。
另外,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会有差异,以上的看法大多都是基于HiFi和高质量音源去衡量的。一些观点可能会有人不同意,不过这很正常,目前很多人对于器材的衡量本身就是矛盾的,一方面只喜欢“浓妆艳抹”的味道,以掩盖的方式包容自己低质量的音源;另一方面又想去深究器材性能的高度,心有不安,总想了解下自己是不是买亏了。这就像平时非常喜欢画纸上的“龙”,日夜研究怎么画的更像,但有一天真龙到来时却被吓了一跳。
所以,设备的高度与适应性有时候是对立的,对于大众来说选择适合自己设备才是最重要的!自己听着喜欢就可以了,不用过于纠结器材的价值。不过,对于行业来说,还是非常需要有高度的东西,虽然大众可能不理解,但能够成为这个领域不断攀登途中的“刻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8-18 00:4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