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音源有两种做法:超取样oversampling,无超取样none oversampling缩写NOS。超取样的意思是把取样率加高从而把噪声赶到人耳听觉之外的高频段,然后用滤波把这部分高频去除。超取样客观测量结果好,但主观听感差,因为在滤除噪声的同时也把一部分音频信号损失了。
举个例子,有些超取样DAC播加州旅馆时,演唱会现场背景格外安静,有初烧叫好什么背景黑,这是肯定不对的。演唱会现场因为观众喧哗以及现场扩音拾音的缘故,背景必不可能太宁静。
NOS做法则按照输入音频信号原汁原味进行解码。这样做的好处是往往主观听感好,但由于噪声没有用超取样的方式去掉,测量时比同一DAC芯片的超取样做法指标低一些。正因为如此,记权与否对NOS测量结果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对超取样DAC架构的影响。
HIFIMAN的产品设计一向以主观听感为主导,对NOS架构的参考一直是主要思路之一。这就是为什么HM901R的A记权信噪比达到115分贝,而不记权信噪比只有九十几。同样的,HIFIMAN在设计喜马拉雅DAC的时候,在NOS下的测量指标一直是作为重要设计依据的。如附图所示,NOS条件下的-60db小音量区,PCM1704K的失真大约在0.5%左右,WM8740约在0.8%左右,喜马拉雅DAC约在1.2%左右,TDA1543约在3.3%左右。这些数据在某买了AP就觉得自己成了学术权威的人嘴里都是垃圾范畴。
更可笑的是,这学术权威最擅长的是如何把数据测的低。以信噪比为例,人家都一脸不屑的说测DR,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动态范围,一般来说动态指标等于信噪比减2分贝。再加上不记权,瞬间就给出了一个从数值上可以得到的不能再低的最低值。不是蠢,而是坏。
当然了,喜马拉雅DAC的取样率目前测量条件下可以达到768KHz,理论上最高可达约1.5M。换句话说,喜马拉雅DAC具有很高的超取样能力,只是HIFIMAN目前没有做而已。
二十年前Zanden使用TDA1541做的几十万的NOS DAC,在STEREOPHILE的测评引发极大争议,后来主编John Atkinson对测试指标的评价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都是我当年在纽约混生活时亲见,以后有机会再跟大家聊北美音响工业的陈年旧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