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03|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烧的邂逅——TRI STARSEA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10-9 17: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一、先来点煽情的碎碎念
最近不由得在思考,我为什么要发烧?从当年的一条IE60开始踏上漫漫烧路,一路拾级而上到“三个一万”沾沾自喜,再循阶而下回到“三个五千”便怡然自得,最后到百元级的温暖怀抱之中回归初心。
想过很多个答案,最后还是觉得“不满足”最为贴切——听过的器材越多,越发能感觉到手头器材的不足之处,便走上了漫漫升级路。可当最后走到”三个一万“的位置后再听,反倒是越听越能包容中低端器材的不足之处,更多地是抱着欣赏的眼光去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而非吹毛求疵地寻找那些一些本可以包容的缺陷。
既然烧的动力是“不满足”,那如果一开始就满足了,找不到有什么不满的,又会如何呢?想必会很长时间内都没有继续烧耳机的动力了吧。
今天要谈的这条TRI STARSEA,就是这么一条让我有这种感觉的入门神器。


2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7:2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二、废话说完就开箱吧
包装的外层封套是以紫色为主的,上方的星点也算是回应了“STAR SEA”这个名字吧。背面写了一些产品的参数。需要注意的是阻抗与灵敏度只能说明耳机是否容易出声,但对于辨别一个耳机是否能容易地“推好”(在较差的设备上是否容易出好声音)并无太多作用。

包装的设计感觉还不是很成熟——首先,并无丝带之类辅助抽出外层封套的设计;虽然我手上这盒可能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已经比较松了,但新开的会不会特别紧呢——我这个月开的另一个百元级产品就同样采用了这种抽出式封套,紧得根本抽不出来,最后花了大半个小时才勉强取了出来。其次,内层采用了天地盒设计——也是同样的问题。这两种包装都是只有可以打样几十次以确保手感的大厂才能驾驭的,小品牌及其低水平的代工厂很难保证每个包装的打开手感。

放个全家福吧。这个包装乍看起来还挺像那么回事的,但我觉得有点华而不实了——三种硅胶套的袋子是放在收纳盒中的,但如果把耳机放进收纳盒中的话这些耳套就没地方放了;更致命的是装上大号的硅胶套之后耳机就没法放回原有的凹槽了,导致这个意在展示耳机(然而并没有做外透展示,感觉意义不大)的凹槽成了一次性的消耗品。并且这种要求用户自己装上耳机套和耳机线的的包装看似非常有成就感,但对这么一个百元级的产品——也许会面向许多第一次购买“高价”耳机(甚至可能是第一个入耳式耳机)的用户——而言,看着一根甚至没有明显前后左右标识的线材,再加上五种完全没有标识的耳机套,甚至大中小都没有明确区分就扔在同一袋里,袋子还特别小取放都相当麻烦…结果就是一脸懵逼不知从何下手——这个线材怎么装?耳套用哪种?还有个开关,到底听哪种?关于开关的说明仅存于淘宝详情页中,而在耳机的包装中我并没有见到。结果就是搞出了一个显然是面对有一定烧龄,懂得那些“约定俗成”,并且有着大把时间精力热情的深层次烧友的,而把许多本可以借此入坑的普通消费者劝退的包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8-11 04:0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