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老一点的烧友还记不记得,五年前Chord Mojo上市时引起的不大不小的轰动。Mojo可以说是便携解码耳放领域的一代巅峰之作,它能够作为USB DAC连接电脑,同时又能连接手机使用,拥有着远超当时绝大多数随身播放器的便携性,同时声音表现又不输当时很多价格远超于它的随身播放器。Mojo和它的大哥Hugo一起,甚至挽救了Chord这家英国老厂,几年内营业额得到了十倍的成长。
其实,像Mojo这类便携解码耳放产品,最大的意义在于切合了很大一部分用户的使用场景。他们追求更好声音的前提条件是用手机聆听音乐,尤其是聆听手机中的流媒体音乐。而需要到处寻找音乐文件再拷进机器的随身播放器,则让他们望而却步。所以我当时觉得,便携解码耳放产品在未来可以和随身播放器产品一较高下,各自分得市场的一席之地。
没想到,这几年下来随身播放器市场越来越热闹,而包括便携解码耳放在内的捆绑党逐渐式微,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什么产品能和Mojo竞争,Mojo老而弥坚。而在手机听音这一领域,这两年更为小巧的“耳放线”和“小尾巴”成为了小小的新热点。
但是,依然有厂商不断在便携解码耳放这一领域持续耕耘,比如今天的主角,同样来自英国的iFi,而本文介绍的,就是iFi刚刚上市的便携解码耳放新品——iFi hip-dac。
开箱及外观 hip-dac的包装是品牌一贯的风格,简约而一目了然。 打开以后是可降解的环保里衬,机器本体,以及三条线材和说明书保修卡。 hip-dac的蓝色磨砂金属外壳手感很好,圆润的机身比大多数智能手机都要小,尺寸为102×70×14mm,重量仅为125g,日常揣在裤袋里出街没有太大压力。 hip-dac的上方居中有一个突出的金色音量旋钮,使得hip-dac看上去像一个小酒壶,旋钮下方有指示灯,开机后会亮起,并且能够像Chord那样根据音频格式直观地显示不同的颜色。 在旋钮两边,分布了用于切换耳放增益的“Power Match”键、补偿低频的“XBASS”键、3.5单端口和4.4平衡口。官方提示耳塞建议关闭“Power Match”,头戴式耳机建议开启,但实际体验后发现手上的很多耳塞开启“Power Match”能有效增强密度且不会过推,所以是否开启还要视实际情况为准。而开启“XBASS”音效差异同样显著,是否开启同样需要视搭配耳机和个人喜好而定。 机器下方是USB Type-A输入接口和USB Type-C充电接口。Type-A输入接口好评,因为可以方便地接驳电脑、安卓和苹果手机。遗憾的是hip-dac没有标配lightning转接线,我估计iFi并非出于成本考量,而是标配lightning线材的话就要申请MFi认证,大家都知道这一认证耗时耗力耗钱。好在苹果用户只要购买官方的闪电转USB相机转换器即可正常使用hip-dac,这一线材应该也是苹果玩家的必备配件。 外观颜值整体还是非常不错的,而且这种扁平圆润的机身,无论是捆绑手机还是播放器都无违和感。
配置及参数 首先来看一下iFi hip-dac的基本配置参数: 支持规格:DSD256/128/64, DXD(384/352.8kHz), PCM(384/352.8/192/176.4/96/88.2/48/44.1kHz), MQA 数字输入:USB 3.0 Type-A,高速异步USB 2.0, (32bit/384kHz) 耳机输出:平衡 4.4mm , 单端 3.5mm 功率输出:2.0V/400 mW @ 16 Ohm 电池容量:2200mAh 供电形式:通过USB-C充电,USB BC V1.2兼容达到1000毫安的充电电流 功耗 (Max):<2W(空闲),最大4W
可能绝大多数烧友对枯燥的参数都不太感兴趣,这里只提几个我所关注到的点:
1. 大佬流氓才子曾总结,“iFi最精髓的技术,就在于高精度的电源设计,以及依托于这个基础上延伸出的USB净化、小功率解码耳放一体机”。对于HiFi设备来说,供电真的非常重要,不夸张的说,对于便携设备而言一个机器好不好听供电甚至可以占到70%的功劳。而依托于iFi在电源设计上的一贯积累,hip-dac的电源输出纯净而稳定,体现在声音上就是高素质、好乐感、良好驱动力,同时精准的电源也是高精度的时钟设计的前提;
2. 在高精度的电源设计的保障下,高精度的时钟系统有效消除了任何抖动。时钟还应用于主控制单元和定制编程的XMOS处理芯片,可以更新新的固件。用户甚至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数字滤波器,比如来自iFi高端的Pro iDSD DAC/amp的GTO滤波器。
3. hip-dac搭载了Burr-Brown的DSD1793 DAC芯片,它可以支持到DSD256、DXD384、PCM384,以及支持MQA等一系列高规格数据。而模拟部分采用平衡(差分)设计,放大电路采用了包括定制的iFi OV运算放大器、TDK C0G类陶瓷电容器、德州仪器(TI)的精密低噪声电源IC和高质量的模拟音量电位器等一系列高质量元件,最终保证了高质量的声音输出。
主观听感 为了准确把握hip-dac的水准,我准备了从几百到上万不同价位段的几款耳机,包括小不点CU-Rad、索尼EX1000、听宝Aurora3、OpenAudio Ketamine、小不点CU-Kis、卡卡西女武神等。同时为了考察它的推力表现,也祭出了手上的几款大耳。 与之搭配的信号源是VIVO NEX S手机、海贝R5播放器以及LG gram 17Z990笔记本电脑。搭配方面简单总结就是搭配不同的信号源所有耳机均能正常发挥,没有观察到驱动异常的问题。 相对于hip-dac小巧的机身,它的推力表现是让我感到惊喜的,手上几乎所有的耳机,包括大耳均可良好驱动(当然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主玩便携,手上也没有特别难推的大耳)。相比于绝大多数几千元的便携播放器,hip-dac的推力都要更大一些,对于便携玩家来说是绝对够用了。 hip-dac的声音可以说是三频中正且平滑自然,没有喧宾夺主或者缺席失色的频段,也没有不必要的侵略和扭曲。声场大小适中。它的声音风格很iFi,很“英国声”,可能和大家比较熟悉的国砖风格不大一样。怎么描述这种风格呢?可能是一种更注重音乐的整体图像的风格,在这里,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构图的大元素上,而细微之处的描绘是对声音图像的一种和谐的补充。hip-dac的整体风格舒适、中性,同时又活泼、成熟,从开声的第一分钟起,我就被它迷人的音乐性和正确性吸引住了,它用一种中性和温暖的方式演绎出了“专业”的声音,这有助于长时间聆听喜爱的作品。 hip-dac的低频部分听起来密度不错,下潜也不错,量感方面并没有刻意的加强,但是良好的瞬态和下潜依然使得它不失为非常出彩的低频表现。当聆听一些打击乐时,hip-dac的低频优势得以很好的体现,鼓点准确有力,听起来充满活力。在来回切换XBass按钮后,我将其返回到“关闭”位置。可能是个人口味的原因,我觉得hip-dac在默认状态下的低频无论量感还是质感方面都是足够的了,除非一些低频特别“残疾”的耳机。当然我相信有的烧友还是会需要这个功能的。
中频也是比较出彩的部分,顺滑干净,有良好的细节。弦乐器听起来很自然,每一根弦的按压和触碰都是如此清晰,就好像你能看到音乐家在你面前拨弄每一根琴弦一样。人声部分听起来既生动又有表现力。它有活力,有对比度,有很好的细节,没有太多的装饰。总的来说,它是一种中立性和情感性的美妙结合,像一个有着渊博学识,同时又有着有趣灵魂的学者(比如说刑法专家罗老师),让人欲罢不能。
相对于中低频,hip-dac的高频有点克制,粗听可能会有柔化甚至弱化的感觉,但是仔细听下来该有的也都有,没有不必要的齿音,细微的差别也得到了正确的处理,整个高频的演绎柔和耐听,让人能够充分地去享受音乐本身。 总而言之,hip-dac的声音表现给了我很大的惊喜,这样一种优雅、自然、富有个性和魅力的音色是这个价位其它器材很难给到我们的,同时它的素质表现也在同价位可圈可点,出色的中频细节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动态表现,都让我能够给它一个高分。
总结 几天体验下来,让我这个原本对HiFi捆绑play不太感冒的玩家也直呼真香。本身便携解码耳放可以接驳手机、电脑、播放器等各种音源的全能玩法就有其独有的优势,而hip-dac以其小巧的机身,优秀的音质表现以及非常厚道的售价,更是把便携解码耳放的优势放大到了最大。
从使用场景上看,如果你平时更习惯用手机或者电脑聆听音乐,尤其是流媒体音乐,希望在此前提下提升音质,那么与其花重金几千块钱买一个便携播放器,1180元的iFi hip-dac会是更靠谱的选择。而如果你还是想要考虑一个纯音播放器,那么为hip-dac搭配一个入门播放器作为音源组成一个小捆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项。比如说节奏坦克V1,售价仅为399元,加起来也不到1500,在接近的体积重量的条件下,你将获得的是越级的声音体验。正如标题所言,在我看来hip-dac正可谓是平价HiFi的最优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