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是一整个系统,但所有的文章几乎都集中在个别的器材,因此我们常会忽略这一个简单的事实。很多时候,单一器材带来的声音改进并非是因为「它比较优秀」,而是它让系统「没那么糟」。
线性电源的改善?
近几年来用计算机类产品播放音乐可说是最热门的话题,大部分音响迷们应该听过「线性电源」这个名词。为什么能量转换效率比较差的线性电源,在音响上表现会比强大的交换式电源更好呢?如果你从单一计算机的表现来分析,是得不到任何结果的。
但是如果你把整个系统列入考虑,事情就不一样了。交换式电源会产生大量的电源噪声,而整个系统的电源通常是相通的,所以这个电源噪声会影响整个音响系统。电源是音响声音的所有来源,当电源受到污染时,扩大机表现怎么会好呢? 线性电源并没有让计算机表现变好,但是它让扩大机或是数字模拟转换器的表现没那么糟,所以整个系统的声音改进了。
KECES P8线性电源▼
超高音有没有用?
另外一个例子是超高音。其实人类根本听不到超高频,那么为什么加上一个超高音单体会让声音有改变?很多人会解释说,其实超高频讯息会让人对音乐有更接近真实的体验,但是,人类根本就没有能接收超高频讯息的感知器官啊?更离谱的是,CD再生带宽就只能到22kHz或更低,为什么超高音还能改善CD的再生声音?
这一点在笔者以前访问Avantgarde音响总设计师Matthias Ruff时得到一个很合理的解释:超高音单体也是一个单体,还有自己的分音器,当然也有自己的阻抗特性。因此把这个阻抗变化加在原有的喇叭的阻抗变化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因为喇叭的整体阻抗变化改变了,所以这时候接在这个阻抗上的扩大机的声音表现也改变了!我们以为我们自己听到了「喇叭声音改变」,其实是「扩大机的声音改变」。
多只香炉效果更好?
近来笔者喜欢看PSAudio老板Paul McGowan的部落格。他有一阵子是讯源直入后级的拥护者,认为多只香炉多只鬼,没有任何一台前级能够比得上「系统中没有前级」。但他在几个同侪怂恿下,在他的系统中加上了一台真空管前级,结果声音竟然比较好!怎么可能呢?但是他也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数字模拟转换器(讯源)直接与后级扩大机连接时,虽然少了前级部分的线路,但此时讯源直接驱动后级的输入级,因此讯源的电源会受到影响。当讯源的电源起了微小的变化时,就会影响到数字部分的表现,可能产生非常微小的时基误差,而这个会造成明显的声音劣化。如果有一台前级负担起驱动后级的责任,这时数字模拟转换器面对的是一个非常容易驱动的前级输入级,它的电源就相对安定许多,不会造成声音的劣化。 结论?我们以为声音的改善是因为前级声音很好,其实并非如此,而是加入前级后,数字模拟转换器表现没那么糟了。
S3前级、耳放/解码一体机▼
电源线改善了什么?
另外一个让许多工程人员无法解释的事情则是电源线。众所周知,拿发烧电源线插在计算机上,计算机不会跑比较快;拿发烧电源线插电饭锅,饭煮出来不会比较香。但是在音响上,我们却能够听到发烧电源线对声音有显著的改善。为什么? 墙壁里面的电源供应线就是一般合乎电工要求的线,一牵就是几十公尺,质量没有特别高,也没有多层屏蔽。但是在插座外面的一条不到两米的电源线,却会对声音有显著的改善。为什么?
尼奥NEOVOX电源线▼
Siltech老板Edwinvander Kley的解释是笔者最能接受的理由:电源线在工作时会散发出电磁波,这个电磁波的污染会影响到系统中每个器材的表现。好的电源线就是屏蔽更优秀,所以不会让系统中的器材被电磁波影响声音。 所以在器材上插发烧电源线,并没有让器材表现加分,而很可能是它让系统中的电磁波污染减少了,因此改善了我们听到的声音。
乐梵REFAND纯银DC线▼
讯息接收者也可以调整
其实音响回放上有太多诸如此类的神奇事情。比如说,英国厂商PWB Electronics由喇叭设计工程师Peter Belt创立,但是它所有的产品都跟音响器材无关,而是各式各样的「音响附件」,有的是锡箔、有的是喷雾、有的是润滑乳液! Peter Belt很早就发现,因为在听音响、接受音响音乐讯息的是人,所以很多时候,改变人要比改变器材更有效果。他有很多小偏方,都是在改变讯息接收者(人),而非讯息产生器(音响)。 CODIA Ebony600 避震垫▼
「气」并非空谈 近年来这方面的音响配件还有所谓的「舒曼波产生器」,这也是在空间内产生一个讯号(不必由喇叭发出),让聆听者更容易接收音乐的讯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当然不是一般电子机械工程师的专长,而是心理声学(Psychoacoustics)的范畴。台湾音响界有许多对「气」很有研究的高手,很多人也许觉得他们在玩的是奇门遁甲,但听过的人应该都会有感觉。毕竟,音响就是要让人产生感觉的啊! 也许有人会说:音响有这么复杂吗?不就把原始讯号还原而已?其实不然。音响是一个太奇妙的领域。有位工程师说得好:科学有两种,一种是已经被推翻的,一种是尚待推翻的。对各种现象抱持「听了再说」的开放心胸,会让我们有机会接触更多更美好的听觉心灵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