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gungnir21 于 2017-12-29 21:42 编辑
这里单独开一个帖子,看到有帖子在说直推和上解码、耳放其实就是调音的区别。
本来以前我也曾相信这样的观点,但是我自己后面通过对比,得出了以下可能不成熟的结论。分享给大家吧。
所谓科学分析,必须要有数据,有案例,而只有数据和案例才能支撑起一个令人信服的观点。
另外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必须有可操作的,能重复性、统一的实验结果。
我最早入门时也是看到很多大神写的文章,看的自己云里雾里。直到自己烧到了一定的器材后,我说下自己不成熟的观点。
首先,我认为像声场、声音密度、低中高频的悦耳程度等等这些都是非常主观的声音要素,你的听音喜好刚好与某位大神的差不多,所以你会觉得他说的都非常准,会获得你的认可,但另一个和你听音观相悖的人却觉得他是“枪手”。
所以,我认为评判一个器材好听不好听实在是太主观了,在升级了几次设备后,如果遵循科学分析的理论,必须先放弃对“主观听感”的评级。
那么,如果不管器材是否你认为好听?只管这器材上理论好听。就必须要看数据、看案例、能让所有人反复进行相同步骤的实验并得出同样的结论。
我认为“失真度”是评价一个器材理论好坏的重要标准。我的理解,通常失真度越低,则器材的还原能力越好。
首先,数据就是每家厂商都基本会标出器材的失真度,这是一个可量化的数值。
其次,可以找到很多失真度非常低的器材,普遍听感更好的案例(后文有详解)。
最后,进行以下步骤的实验,看是否能得出同样的结论。
我无法从音色上辨别失真度的高低,但是可以从声音的细节丰富程度上辨认器材的还原能力。
我曾做过这样的实验:
实验耳机:T90
实验曲目:The Bartered Bride - Overture
实验器材:
1 电脑直推
2 电脑音源 + ap2 + hugo1代
3 电脑音源 + weiss int 204 + weiss dac 202 + 声韵金牛座2
4 电脑音源 + 凯音66
直接跳到曲目4:00之后,并听完。
不谈主观听感,只辨认在4分钟后,你能听到小提琴有几个声部在同时响起,每个声部是否能听清,然后再辨认鼓和小提琴同时响起后,有多少个声部,反复聆听对比。
得出以下结论:
在weiss那套设备下,小提琴和鼓的声部能听到的最多,并且最清晰,能听到3重小提琴再不同声部一起混合出声(抱歉,理工男没有学过音乐,不知道怎么表达),而鼓左右各有一个声部。
其次是ap2那套设备,小提琴声部基本与weiss差不多,但鼓分辨不清楚
之后是凯音66的设备,小提琴只能听到两个声部,分的不清楚,鼓分辨不清楚。
之后是电脑直推,小提琴和鼓混在一起,能听到音乐在响,能听到小提琴程波浪形状一波一波涌过来,但是无法分辨小提琴声音的几个声部。我相信,大多数人只要无耳疾,心中会默数,都能大致的分辨和计算出有多少小提琴的声部再响。所以这应该是个可以在不同环境下,用类似设备听类似乐曲的可重复性实验。
如果结果相同,那么可以得出推论,失真度可能与声音表达出的细节多少有关。
因为int204和hugo都是采用自有算法,降低了失真度的数据,而凯音66采用了标准的算法,基本与普通设备齐平,而电脑没有采用特定的算法,只经过内部芯片的计算输出模拟数据,所以失真度最高。
当然,这不是一个真正严谨的实验,所以不具备科学分析上的严谨结果。但虽然从数据逻辑上无法严谨,但当样本数较大时,可以从相似案例上取得一定的可能性推论。
感兴趣,又有条件的朋友可以试验一下你自己的不同设备,必须有不同的失真度数值,并尽量使用逐渐降低失真度器材的组合。
我自此试验后,不再相信电脑直推和购买的器材其实声音是一样的,只有调音不同的说法。因为失真率越低,我能听到的细节还原越到位。
而器材的昂贵与否和听感好坏是否有必然联系则我目前无法证明也没有可靠的数据,但我相信失真度越低的器材,可能会让你听到更加完整的交响乐。
另一个案例就是使用weiss int204界面加在任何解码上,都会不同程度的提高声音密度的说法。这个案例在论坛里很多大神的帖子里有体现。
只是,真的不要在无数据、无案例、无实验的前提条件下,还要以科学分析的名义,主观的认为增加台式设备就只是调音不同来忽悠大众的,也许个别厂家是忽悠,但是那些能在hifi领域生存多年的著名厂家很少有忽悠大众的。因为大众没真的没有那么傻。
全部烧友中,也不是只有你一人醒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