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Headfonia】iFi悦尔法iDSD Valkyrie:小众的终极音频产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11-22 19:3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贵州贵阳
关键词:便携随身、桌面发烧、解码耳放
作者:Rudolfs
发布时间:2025年3月29日
原文链接:
https://www.headfonia.com/ifi-audio-Valkyrie-review/
部分内容有删减





本篇评测中,我将带您初探iFi iDSD Valkyrie的魅力。这款产品售价1699美元(12800元人民币),可在iFi官方渠道购买。

iFi Audio



iFi Audio是Abbingdon Music Research公司(AMR)的姊妹品牌,总部位于英国南港。2012年,AMR决定成立子公司,专注于满足便携与个人音频玩家的需求。
在个人音频领域,iFi过去最负盛名的产品当属修长造型的micro iDSD Signature及同类型产品。它们集成了解码器与耳机放大器的功能,并配备充电电池,无需外部供电即可使用。或许,正是因不太便于随身携带的尺寸,这类设备同样深受台式音响爱好者的青睐。而该系列的集大成之作,正是目前已经上市的iDSD Diablo 2——其音质表现令我由衷倾心。





对台式设备玩家而言,ZEN系列已经为无线音频、解码及耳放方面的需求提供了优质的选择。当初评测ZEN 3系列时,其调音特质令我印象深刻,但不得不承认,如今300美元价位段产品的竞争已趋白热化。话虽如此,iFi始终能在音频领域展现其独特的匠心,这一点令我深感钦佩。

iFi iDSD Valkyrie

初次了解到iFi即将推出“便携式”旗舰级解码耳放一体机时,品牌方就向我透露,这款产品将继承其台式设备NEO iDSD的技术,并进行“微型化”改造。我素来敬重的多位资深发烧友都对NEO系列产品赞誉有加,这让我对新品充满期待。在深度体验被iFi定义为便携式产品的iDSD Diablo 2之后,我愈发好奇:究竟为何iDSD Valkyrie会被冠以“便携式”产品!





收到包裹时,我首先注意到的是4.2公斤的重量。iFi难道疯了吗?难不成这里面还附赠了一瓶朗姆酒,想“润色”我的评测?当然,iFi根本不需要这样做。后来我发现,重量主要来自包装iDSD Valkyrie的木质盒子。这是否意味着产品本身很轻巧?要是真这么想就太天真了……
本质来说,iFi iDSD Valkyrie是一款不计成本的“便携”设备,品牌表示它能驱动任何接入的耳机(编者注:除了静电耳机)。值得欣喜的是,它终于支持了无损蓝牙传输,但遗憾的是,目前支持该功能的主流智能手机并不多(三星与苹果产品均未支持)。或者,您也可以使用有线连接,获得稳定出色的数据传输效果。iFi标称产品续航达12小时,但测试条件不算明确。毕竟,看似小巧的入耳式耳机也可能比笨重的全尺寸平板耳机更耗电。




规格参数



设计、制造与交互体验





工艺品质堪称完美,这完全符合iFi的一贯水准。iFi iDSD Valkyrie采用30mm厚,近乎方形的铝合金机身,整机重量接近一公斤。若想将这“庞然大物”放入口袋,恐怕得先备好工装裤和结实的腰带才行!随附的收纳包可协助您携带设备,包内配有魔术贴隔板,能确保设备稳固放置,不松动。
收纳包还设计有带密封圈的线材穿孔,但使用直头4.4mm插头时会略显不便,因为开孔位置居中,而设备接口偏向侧面,两者无法完美对齐。
iFi iDSD Valkyrie的核心技术亮点在于采用定制FPGA芯片,能将几乎所有输入的音频信号升频至DSD1024。iFi官方称之为“母带重制”,严格来说这个表述并不算太严谨。真正的无损采样率转换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因此其实际音质提升仍有待通过聆听来验证。根据iFi的技术说明,输入信号(编者注:适合文件类型详见产品说明书)可通过以下设置进行滤波处理:
  • Bit Perfect(无损)-无数字滤波,单次处理。此模式能提供最佳的脉冲响应,但会牺牲高频延展性。
  • GTO(吉布斯瞬态优化)-最小化数字滤波,无前振铃、适度后振铃,32次延时处理。这一专用滤波器旨在消除人耳无法察觉的超声波干扰。
  • Apodising(变迹)-适度滤波,无前振铃,适度后振铃,128次延时处理。旨在修正录音过程中产生的部分脉冲失真。所呈现的音质相当自然,声场略微散焦但更显开阔,同时保留准确的高频细节。
  • Transient Aligned(瞬态对齐)-最大滤波,最大前振铃与后振铃,16384次延时处理。基于理论上的数学“理想”响应,能营造出更开阔的声场和极其平滑的高频。
  • Standard(标准)-适度滤波、适度前振铃、适度后振铃。这是许多CD播放器和解码器中常用的典型FIR重构滤波器,能营造出结像清晰的声场与受控的高频。
  • Minimum(最小相位)-最小滤波、最小前振铃、最小后振铃、32次延时处理。这是Bit Perfect滤波与复杂滤波器之间的理想折中方案,呈现结像清晰的声场与准确的高频细节。





为了进一步根据用户偏好定制调音,产品还配备了全模拟滤波系统:包括XBass低频增强、XPresence中频增强,以及XSpace专用交叉馈送。实测发现,低频增强功能对开放式大耳机效果显著,这类耳机往往需要加强低频。XPresence滤波能有效改善影视作品中含混不清的对白,大幅提升语音清晰度。XSpace技术则在封闭式耳机与入耳式耳塞上表现最佳,有效拓展其声场表现。与多数交叉馈送技术类似,其实际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源。
iFi iDSD Valkyrie的核心架构采用四通道Burr-Brown(现属德州仪器)DSD1793数模转换芯片,可能每路都采用单声道模式运行以提升信噪比。老实说,这种非ESS或AK芯片的解决方案令人耳目一新。从功耗判断,输出级至少有一部分采用分立元件结构,但其散热效果却远超纯A类功放的水平。纵观品牌历史,iFi始终通过独特的模拟解决方案打造其标志性声的调音风格。


调音特征与技术细节



为全面测评iFi iDSD Valkyrie的性能表现,我使用了以下耳机设备:Maytak M6定制耳塞、Letshuoer Mystic 8耳塞、ZMF Auteur Classic头戴耳机、Sennheiser HD6XX头戴耳机、DCA Noire X平板耳机以及Moondrop Para头戴耳机。声场测试环节则通过FiiO SP3近场监听音箱进行了辅助验证。
操作iDSD Valkyrie堪称享受:所有按键响应灵敏,在丰富多样的滤波模式间切换快速且无杂音。音量控制采用编码器设计,但旋钮提供了令人满意的阻尼感。
通常iFi产品的增益都比较高,但iDSD Valkyrie提供了充裕的音量调控范围,即便是搭配高灵敏度入耳式耳塞也游刃有余。最初我担心需要开启iEMatch功能来抑制底噪、降低增益,但实际上在低增益模式下,将音量调节在60左右,就可以达到理想听音状态。
iDSD Valkyrie的续航时长预估相当准确,低增益模式下甚至可能超过标称的18小时。当然,实际功耗不仅受增益设置影响,还会因采样率、输入音源、音量及音源频谱密度而产生变化。实测发现,使用耳塞时,设备甚至可以连续听上两天。
充电方面,设备最高支持20V DC供电,可在2.5小时内将电池组充满。当然,充电速率越慢,对电池的损耗就越小,从而能有效延长使用寿命。



我尝试了iFi iDSD Valkyrie的所有输入选项,但未能察觉它们之间的声音差异。当然,相较于无损传输,有损蓝牙确实会带来音质损失,但移动场景下LDAC完全够用。设备虽支持无损蓝牙传输,但前提是:您的手机是少数支持这一编解码器的机型之一。剧透一下:三星与苹果手机都是不支持的(编者注:目前市面上有一些微型蓝牙发射装置可供选择)。光纤与同轴SPDIF接口均需转接3.5mm适配器,而随设备仅附赠了光纤转接头。4.4mm线路输入与输出需使用较为少见的TRRRS接口线材,还请提前做好准备。
想必诸位已迫不及待想问我最钟意哪款滤波器,其实它们各有千秋!我必须直言,所有滤波与升频选项都未真正改变iDSD Valkyrie的基础调音风格。如果您不喜欢其基本音色,滤波器也无力扭转乾坤。所有滤波器都只是从三个维度微妙地调整听感:瞬态响应的速度、声场表现以及高频重放的效果。
滤波处理始终是一种权衡,而我尤为欣赏iFi赋予玩家们自主选择的权利,让我们决定哪部分值得保留,哪部分可以舍弃。我猜资深发烧友们将会耗费数日时光,细细甄选最契合自己听音偏好或当下心境的设置。



现在让我们聚焦声音的基础。iFi iDSD Valkyrie堪称不折不扣的技术巨擘,层次感、解析和声场表现都是它的看家本领。在技术性能层面,这款产品确实达到、甚至超越了同价位台式系统,而所有这些都集成在相对小巧紧凑且极具美感的机身之中。您无需纠结线材搭配,也不必担心发热问题——这种便利性简直高到离谱!
iDSD Valkyrie的低频表现出色,延展良好,毫无拖泥带水之感。开启XBass增强可提低频升量感,但正如所有低频增强技术,这会同步延长残响。中频层次分明,不过与我以往熟悉的iFi设备相比,这款产品并未延续我所期待的、标志性的暖声特征,iDSD Valkyrie呈现出绝对中性的取向,因此在搭配后端器材时需谨慎考虑。
高频部分正是各种滤波器差异最为显著的地方,但无论如何调整,声音都不会变得劣化。

产品对比



对比Holo x Topping Centaurus + Aune S17 Pro EVO
这套与iFi iDSD Valkyrie定价相近的Centaurus+S17 Pro EVO组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分立式R2R DAC摒弃了芯片解码方案,而分立A类放大器的散热始终游走在临界边缘。两台设备均需市电供电,显然不适合随身携带。两套系统都能带来极致的听觉享受,听起来不会有什么不同。
这套桌面系统在技术规格上毫不妥协,但这些细节都被赋予了极致的音乐性。这种特质有时会让人难以直观感受其解析力,但在多数情况下,相较于iDSD Valkyrie,它能营造出更贴近真实演奏的临场感。总之,我更加认识到iDSD Valkyrie作为桌面一体机的巨大潜力。
需要再次强调,请务必避免搭配明亮或冷声底的耳机。未改装的Sennheiser HD800及多数Beyerdynamic开放式耳机可能难以适配。




对比FiiO K19
FiiO K19是我最钟爱的桌面一体机之一。它搭载基于ESS9039芯片的高品质解码模块,并配备高端的电源模块。相对薄弱的环节在于THX AAA耳放部分,因此大多数时候,我都将K19作为纯解码器配合其他放大器使用。
其秘密武器在于31段参数EQ,由专用SHARC DSP芯片处理,性能远超常见的10段EQ方案。当然,值得思考的是:您是否真的需要31段EQ调节?如果确实需要,或许问题根源出在其他地方。
当与iDSD Valkyrie同台竞技时,K19再次暴露出其耳放部分与整机性能不匹配的短板。相较iDSD Valkyrie,K19的声音略糊,过量的温暖感削弱了ESS9039芯片本应提供的解析力。如果您能舍弃DSP功能,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iDSD Valkyrie作为桌面系统的首选。



对比iFi iDSD Diablo 2
啊,没错,这款号称能应对中年危机(midlife-crisis-red bar)的“便携神器”终于找到对手了!iDSD Diablo 2与iDSD Valkyrie功能高度相似,后者还新增了数字重采样选项。当初评测iDSD Diablo 2时,我曾纳闷它到底为谁打造:虽然音质惊艳到可与某些桌面设备比肩,但显然大多数人会将其用于便携随身场景。
看来确实有些财力雄厚、追求极致的玩家需要随身携带顶级设备,iDSD Valkyrie便为此而生,其体积恰好是iDSD Diablo 2的两倍。
就音质而言,iDSD Diablo 2完美诠释了我所理解的iFi标志性声底——鲜活生动、富于趣味,且略带暖意。而iFi iDSD Valkyrie则更接近参考级水准,呈现出近乎无色的纯净特质。尽管驱动力明显胜于iDSD Diablo 2,它仍足够静谧,无需依赖iEMatch功能即可驱动高灵敏度耳塞。相信大多数玩家会对iDSD Diablo 2感到满意(如果无需蓝牙功能,初代版本也是优选)。
iDSD Valkyrie究竟为谁而生?我想,应该是那些追求便携和音质极致体验的人。虽然实际上便携程度可能并不完美。

结论

iFi品牌再次超越自我,打造出这款“堪称荒诞”的便携式解码耳放。这是我迄今体验过最卓越的移动音质,但核心问题在于:iDSD Valkyrie的实际应用场景究竟何在?
长途航班与火车旅行?每日往返办公室的“负重跋涉”?这恐怕要由您自行选择。我没有立刻给iFi iDSD Valkyrie“强烈推荐”(Highly Recommended)奖的唯一理由在于——它本就不需要任何推荐。
这是一款超级小众的终极音频产品,而所有想要拥有它的狂热发烧友,都清楚自己将要面对哪些问题。
不过,我之所以愿意给它“强烈推荐”奖,还有个更朴素的理由:iDSD Valkyrie其实也是一台卓越的紧凑型桌面一体机,而这正是它真正的归宿。



电池供电堪称锦上添花,而我很满意iFi采用标准21700电池的设计,这意味着任何具备基础维修技术的师傅都能轻松更换电池。
完全可以想象,对于那些渴望更多桌面空间或厌倦了无休止系统搭配的音响发烧友来说,iDSD Valkyrie会是完美的“降级”之选。



总结

优势:
  • 精湛的技术性
  • 多种输入、输出选项
  • 使用时间轻松覆盖整日
  • 对大多数耳塞来说背景够黑
  • 对于大多数全尺寸耳机来说,增益和功率都足够
  • 无损蓝牙,真正的无线发烧体验

不足:
  • 音乐性还能再强一点
  • 价格较高,算不上说买就买
  • 不同数字滤波之间的调音差异不算大
  • 附赠的收纳包使用不太方便
  • iEMatch功能会提高输出阻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11-23 06:1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