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系统是基于科学认知而出现的现代产品,而听感是基于个体感受的情感共鸣现象,因此,基于理性和感性,如何获得更好的听感-在自己经济能力承受范围内,减少试错成本的基础上,浅谈一二认知; 听感由客观于主观两个层面的五个部分混合组成:音质、音色、音效、生理条件、心理条件: 1.音质:特指声音的质量,是可以量化、测量、评价的;在音乐上有专用名词:音高(一般说法:音准)是最核心的---这个词在电声学里专用名词叫“基频“;比如:国际标准音a1的标准频率为440Hz;而大部分原声乐器(含人声)是很难100%精确到对应频率,往往有细微的偏差,为了描述偏差,音乐专业上用”音分“这个词来描述:每个音与音之间分为100个音分,只要+-20个音分之内,都认为音高(准)正确,超过这个范围就不对,称为走音;这是有专门测量仪器的,在没有测量仪器的年代,一般是受过专业训练且拥有完美音感的人从事这个职业---哪怕是现在,一台好的钢琴请调音师调一次音的价格是非常昂贵的;而在器材或者唱片等载体和设备中,还有:采样频率、信噪比、声道分离度、动态范围、频响曲线等指标描述;指标越高、音质就越好; 2.音色:特指声音的色彩,因为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复合波(谐波),而不仅仅只是基频产生的单一波(基波),比如:一把吉他,琴弦产生的声音不仅仅是琴弦震荡摩擦和琴腔共鸣的声音,也包含了琴弦,琴体的材质等物体震动的综合声波(典型就是金属弦、尼龙弦、生物材料弦音色都不一样),同时,声音在产生、转播与重现过程中天然就会产生折射、反射、衰减、重叠与交织等失真现象,这个现象成为“谐波失真“,而在电声系统的设备器材中主要由”消波、谐波、交越“这三种失真组合而成,统称“总谐波失真(THD);一般认为,在正常人类听力范围内,THD<0.1%是不可闻的,THD<0.01应该更不可闻;总谐波失真并不是越低就一定越好听!!同时,当谐波失真大于一定值的时候(没有绝对阈值),声音会出现明显的失真现象,称为音染,而音染太大,通常被认为是不健康的声音,每个人认知审美不一样,音色是没有绝对好坏之分,只有喜欢和不喜欢,有些人还专门用失真很大胆机听某类音乐。 一个嗓音、一个乐器、一个器材在同等音质条件下的价格差异,决定性因素是音色!音色就是辨识度,没有辨识度的音质是没有灵魂的! 3.音效:泛指声音的空间效果,更多由扬声器(音响)、听音距离、听音环境决定,描述这个现象的名词有:定位、结项、包围感、临场感等,音效才是最大有可控的听感变量! 音质有绝对好坏、而且音质、音色是可以量化并制造出来的,其设计和生产有理论和运用基础(数学:傅里叶变换;电声学:模拟低频电子线路);音效虽可控,但是成本较大;听感没有绝对好坏,不能一概而论更互能混为一谈;因此可以考虑的路线如下: 1.先求真再求美:优先追求本真(音质),这方面监听音箱有较大优势,常见的大牌音箱音质基本没差异,但是音色有细微差异,最佳购买5寸型号的(后期空间升级后可以换音箱或者玩2.2系统,减少试错成本),符合小空间和近场聆听(初期甚至都不用什么解码前级,苹果mac就行),多听一段时间各种风格的曲目歌曲,真正找到喜爱的音乐和音色;然后购买(租用)解码+前级,优先看指标,其次看评价,可以多换前级,了解各类设备音色的差异,进一步明确自己听音偏好—先建立正确的听音观!! 2.先科学后艺术:第一科学是价钱!!第二科学是环境,多尝试调整摆位,距离,高低,了解音效的差异具体是如何实现的!! 3.先软实践后硬实践:用声音插件或者EQ对照《音高与频率对照表》来摸索尝试改变综合听感,起码对整体听感的有一个更理性的认知后,再做功课花钱换器材(调EQ比较复杂,但是可以用插件来试错)。 4.多线下少线上:争取线下多去听听实物(或租用);网上多讨论交流,对只用文学形容词描述的少开脑放,对任何人的言论都保持思辨能力! 我们第一次听到让自己感动的音乐的时候,你用什么设备或者什么环境听到的?? 用什么听是最重要的?还是听什么或者感受到了什么更重要? 我觉得我可以开脑放骗自己的听感,但我不能开脑放偏自己的钱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