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64|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爱好者的音响系统入门观--相信科学,尊重听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2-25 1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重庆
      音响系统是基于科学认知而出现的现代产品,而听感是基于个体感受的情感共鸣现象,因此,基于理性和感性,如何获得更好的听感-在自己经济能力承受范围内,减少试错成本的基础上,浅谈一二认知;
      听感由客观于主观两个层面的五个部分混合组成:音质、音色、音效、生理条件、心理条件:
      1.音质:特指声音的质量,是可以量化、测量、评价的;在音乐上有专用名词:音高(一般说法:音准)是最核心的---这个词在电声学里专用名词叫“基频“;比如:国际标准音a1的标准频率为440Hz;而大部分原声乐器(含人声)是很难100%精确到对应频率,往往有细微的偏差,为了描述偏差,音乐专业上用”音分“这个词来描述:每个音与音之间分为100个音分,只要+-20个音分之内,都认为音高(准)正确,超过这个范围就不对,称为走音;这是有专门测量仪器的,在没有测量仪器的年代,一般是受过专业训练且拥有完美音感的人从事这个职业---哪怕是现在,一台好的钢琴请调音师调一次音的价格是非常昂贵的;而在器材或者唱片等载体和设备中,还有:采样频率、信噪比、声道分离度、动态范围、频响曲线等指标描述;指标越高、音质就越好;
      2.音色:特指声音的色彩,因为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复合波(谐波),而不仅仅只是基频产生的单一波(基波),比如:一把吉他,琴弦产生的声音不仅仅是琴弦震荡摩擦和琴腔共鸣的声音,也包含了琴弦,琴体的材质等物体震动的综合声波(典型就是金属弦、尼龙弦、生物材料弦音色都不一样),同时,声音在产生、转播与重现过程中天然就会产生折射、反射、衰减、重叠与交织等失真现象,这个现象成为“谐波失真“,而在电声系统的设备器材中主要由”消波、谐波、交越“这三种失真组合而成,统称“总谐波失真(THD);一般认为,在正常人类听力范围内,THD<0.1%是不可闻的,THD<0.01应该更不可闻;总谐波失真并不是越低就一定越好听!!同时,当谐波失真大于一定值的时候(没有绝对阈值),声音会出现明显的失真现象,称为音染,而音染太大,通常被认为是不健康的声音,每个人认知审美不一样,音色是没有绝对好坏之分,只有喜欢和不喜欢,有些人还专门用失真很大胆机听某类音乐。
      一个嗓音、一个乐器、一个器材在同等音质条件下的价格差异,决定性因素是音色!音色就是辨识度,没有辨识度的音质是没有灵魂的!
      3.音效:泛指声音的空间效果,更多由扬声器(音响)、听音距离、听音环境决定,描述这个现象的名词有:定位、结项、包围感、临场感等,音效才是最大有可控的听感变量!
      音质有绝对好坏、而且音质、音色是可以量化并制造出来的,其设计和生产有理论和运用基础(数学:傅里叶变换;电声学:模拟低频电子线路);音效虽可控,但是成本较大;听感没有绝对好坏,不能一概而论更互能混为一谈;因此可以考虑的路线如下:
      1.先求真再求美:优先追求本真(音质),这方面监听音箱有较大优势,常见的大牌音箱音质基本没差异,但是音色有细微差异,最佳购买5寸型号的(后期空间升级后可以换音箱或者玩2.2系统,减少试错成本),符合小空间和近场聆听(初期甚至都不用什么解码前级,苹果mac就行),多听一段时间各种风格的曲目歌曲,真正找到喜爱的音乐和音色;然后购买(租用)解码+前级,优先看指标,其次看评价,可以多换前级,了解各类设备音色的差异,进一步明确自己听音偏好—先建立正确的听音观!!
     2.先科学后艺术:第一科学是价钱!!第二科学是环境,多尝试调整摆位,距离,高低,了解音效的差异具体是如何实现的!!
    3.先软实践后硬实践:用声音插件或者EQ对照《音高与频率对照表》来摸索尝试改变综合听感,起码对整体听感的有一个更理性的认知后,再做功课花钱换器材(调EQ比较复杂,但是可以用插件来试错)。
     4.多线下少线上:争取线下多去听听实物(或租用);网上多讨论交流,对只用文学形容词描述的少开脑放,对任何人的言论都保持思辨能力!
我们第一次听到让自己感动的音乐的时候,你用什么设备或者什么环境听到的??
用什么听是最重要的?还是听什么或者感受到了什么更重要?
我觉得我可以开脑放骗自己的听感,但我不能开脑放偏自己的钱包!!!

2
发表于 2025-2-25 13: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发烧好像是技术与艺术的平衡;
期待楼主继续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5-2-25 15:3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放暴论:把尊重改成重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5-2-25 16:1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这东西就是听多了不同耳机音响才有参照,不然怎么讲都没有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5-2-25 16: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河源
乱弹PP 发表于 2025-2-25 16:18
这东西就是听多了不同耳机音响才有参照,不然怎么讲都没有印象

先上个旗舰耳机,对好的音质音色有个了解了再玩音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25-2-25 16: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乱弹PP 发表于 2025-2-25 16:18
这东西就是听多了不同耳机音响才有参照,不然怎么讲都没有印象

我没用过什么好的高档耳机,后来身边不少朋友都说听耳机会损伤听力,所以一直都用音箱,对耳机不够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25-2-25 16: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请忽略一些错别字:比如削波写成了消波;采样率写成采样频率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5-2-25 17: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河源
感觉LZ说得不错,理论先行,然后不断用实践验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5-2-26 00: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本帖最后由 野有蔓草 于 2025-2-26 00:49 编辑

首先能测试的频响 失真度 功率 时域
但hifi里面所谓的音质的核心感官
现在是没有什么仪器可以测试 比如密度 顺滑度 细腻度 声场立体度 拟真度

而且指标往往只是能跟同款设备参考 仪器测试是要保持这歌产品的一致性 而不是音质

另外中低端 还是别唯真了  很容易歌回放都不好听 就听个细节  何必呢 大家听歌要的是被歌曲感动  不是应该是被细节感动
只有到高端才能兼顾真美合一

LZ建议还是多玩几年 会有更深感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5-2-26 00:5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先多去大剧院音乐厅看几场演奏,再多看几场演唱会内场,再搞个旗舰耳机/耳塞加好的音源播放器,建立良好听音观。再玩音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5-2-26 14: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昨天有幸看到,大概想了想,冒昧回复几句吧,供参考了解~~


关于音质,平时谈到时,好像和“画质”还挺类似的。比如,用耳机、音箱放音乐的话,比手机外放的音质更好。4K/8K的画质更好。CD、无损,比非常低码率的mp3,音质更好。
貌似和音高、音准,关系不是太大了吧?音质再不好的回放系统,好像音高、音准方面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吧?(除非播放速度变慢了?)


关于音高,Pitch,感觉用的最多的是,“这是什么音?”,或“这个音高是什么?”,或“能演唱、演奏到多高或多低的音”。
“这个音(或这个音高),唱错了、演奏错了”。或,这个调太高了,唱不上去,要转调,降调门儿,降下来几度什么的。


关于“完美音感”这个词,之前好像真还没听说过了。关于perfect pitch,20年前,比较常见的问法是,你是不是“固定耳朵”,也就是“固定(音高)的耳朵”。这些年,大概平时会说成“绝对音高”,也偶尔偶尔有时会说成“绝对音准”。搜了一下网上视频,好像叫成“绝对音感”的稍微多了一点吧。


最近10多年,大家好像用“科学音调记号法”的越来越多了,大概80~90%以上,都会表示成,A4=440Hz吧。再看到,用“亥姆霍兹音调记号法”的小字一组a1=440Hz,总觉得有些怪怪的了,嘻嘻嘻~~~
另外,印象中,大概30年前左右,大部分交响乐队就开始非常非常普遍的,“对音”标准从440Hz,提高到442Hz了吧。


关于音准,intonation,感觉±20音分的偏差,貌似有些偏大了一些吧。比如,440Hz和442Hz,计算下来,相差了约7.85音分。(这个网页,有很多频率、音分相关的计算器,还挺好的,https://sengpielaudio.com/calculator-centsratio.htm)
如果乐队里,有人按440Hz对音、有人按442Hz对音,还是挺明显的了。如果回课这么不准的话,老师的尺子或脚就要上来了呢?hohoho~~
不过,按照Korg校音器上红绿灯的参数,±20音分以内的偏差,绿灯倒是还勉强亮着了。
前几年,给Korg客服发邮件问过,这个红绿灯的参数,±2.5音分之内,只有绿灯亮。±2.5~20音分,绿灯和红灯同时亮。超过±20音分,绿灯熄灭,只有红灯亮。



关于人耳这方面的能力,之前看到过这篇研究文献,2003,REINHARD KOPIEZ,Intonation of Harmonic Intervals: Adaptability of Expert Musicians to Equal Temperament and Just Intonation
Mean deviations of 4.9 cents (SD = 6.5 cents) in the equal-temperament condition and of 6.7 cents (SD = 8.1 cents) in the just-intonation condition were found.
音乐家在平均律演奏的音准平均总体偏差是4.9音分,纯律的平均总体偏差是6.7音分。
Therefore, the deviation for major thirds and minor sevenths of less than 5 cents can be interpreted as an exceptional achievement.
大三度和小七度的音准偏差小于5音分,可以被视为一项非凡的成就。
For example, Sundberg (1987, p. 178) showed that barbershop singers can adapt to beat-free just intonation with a mean deviation of less than 3 cents.
Barbershop singers平均音准偏差可以小于3音分。



这个游戏,还挺好玩的。可以听一听,第二个音是变高了,还是变低了。https://www.guitarorb.com/intonation-ear-trainer
基本上,3音分左右的变化,还是能听出来的。超常发挥、运气不错的话,还没准能懵到1.7%,hohoho~~~

“在没有测量仪器的年代”,其实也不影响“音准”的学习与练习了吧。(这个与“绝对音高”耳朵,“完美音感”,也好像没什么关系了。)
比如,弦乐好像是靠纯律调弦的。吉他,好像也可以按住几品,靠共振调弦。
另外,在演奏C音时,音色里的泛音、第x级谐波,就会振出比较明显的五度G音频率(弦长的2/3,频率的3/2倍)。
音准没对上的话,还会有明显的“拍音”现象。

没有智能手机之前,如果需要标准音的话,“曾经”有一种叫“音叉”的东东,一敲,就是440Hz。还有一种更常见的,便携放在兜里的,类似口琴原理的吧。


关于“音色”,之前尝试整理了5篇学习笔记,https://zhuanlan.zhihu.com/p/625263581。
音色,除了频域的特征,好像还有时域和倒谱域的特征。
Karl Stumpt等人好像还做过研究实验,把乐器演奏的音头音尾切除后,猜乐器的准确率只有51%,接近于随机猜测了。


“音效”这个词,是不是也多少有些特指呢?看到这个词,首先想到的是“音效制作”、“特效声音”、“游戏音效设计师”什么的了。
而不是“音响系统的回放效果”了?(只是个人感觉而已)


另外,感觉很多真实乐器的很多音色特征,还是挺难量化或制造回放的。比较极端的例子是,音箱应该不太能回放出,小号、长号发出的“冲击波”吧,https://zhuanlan.zhihu.com/p/615302094
最麻烦的,感觉还是,不同乐器,高中低音,声音的辐射特性是不同的。这个网站做得还是特别好,也很好玩了,可以从各个角度、各种高度,听各种管弦乐器的演奏。http://soundmedia.jp/nuaudk/
音色里core的大小,overtone的多少,声音出来的形状与投射,声音中间有没有芯儿,还是更近似一个面,甚至甜甜圈形的。芯儿是尖的,还是拳头状的。类似这些特征情况,感觉还是现场实际听,会明显很多吧。


一时想到瞎说的,也请大家多多指正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5-2-26 14:5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成都
简而言之,多听多对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25-2-26 15: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本帖最后由 lata33 于 2025-2-26 16:23 编辑
交响无际 发表于 2025-2-26 14:30
昨天有幸看到,大概想了想,冒昧回复几句吧,供参考了解~~

1. 不同的器材和唱片对音质及最终听感由明显影响:比如情况1:如果功放在高频段阻尼系数太低,而同时如果音箱喇叭需要大电流的驱动的情况下,会容易在高音出现走音,甚至出现明显人耳可闻的走音;功放如果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低频段,那么容易出现就是拖拍或者整体速度减慢的听感,当然,更大的影响来源于分频点的设定不合理而导致的三段失衡甚至脱节-为了保障完美音质的尽量再现,玩音箱最后都走上主动分频路线,无非就是电子分频或者功率分频这两种解决方案;情况2:因为唱片制作业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响度战争”发展到今天(当然还有制作工艺和母带是否正确回卷等其他因素),由于过度的调高电平,导致某类或者某些音乐是牺牲了动态,尤其大编制、织体复杂的音乐类型的音质最终呈现不太理想,而关于这两点,在国外的很多专业论坛(比如器材发烧界的ASR。软件发烧界的Stevehoffman的论坛)有更专业更严谨得考证和分析;2.音乐界专业人士(仅仅指我认识的)在调试音乐设备或者器材才偶尔用“音高”这个词,大部分都口语化:音准;而您说的国际标准音现在执行的442,这个我听说过一些德奥系演出团体都喜欢定442;好像是为了在某些声部、乐句和乐章衔接更圆润--具体道理我目前还不太明白,毕竟我基础较差,乐理知识浅薄,还在缓慢学习过程中,鉴于此,您这段的有些更专业的描述,超过了我目前的乐理及相关知识,还需要再学习后和你交流请教;
3.关于走音”是否+-20之内算音准(基频)正确“我也表示怀疑,我自己在专业人士(录音师和音乐教师)的要求和监督下基础的测试过,依稀记得大概是”小子2号组“以上某些音的如果音分大于15音分后我就能听出,但也不是每个音我都听得出,因此,我只能引用了我一个业余爱好者能查阅到并理解的信息,而对于并不能完全分辩所有音的音准这个事实,我只能自我安慰自同时执行:学习是一个不断认知自己、试错、复盘和修正得封闭循环;同样,关于人耳听力极限也是查阅相关资料后引用的,而且人的听力和年龄成反比、和受到专业训练成一定正比关系;当然不排除有超越的普通人耳听力的存在。4.我理解的音效其实细分为两种:一种是制作唱片的做出来的,通过激励,混响等技术手段实现的,另外一种就是是我前面所描述的。

感谢您专业而细致的回复讨论,收益非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5-2-26 15: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
1、把听歌和玩器材分开
2、把现场和录音分开
3、把器材的重视还原的音响性、重视表达的演绎性,辩证统一的看待
4、大胆的提出各个时期基于自身理解的结论,轨迹比结果更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5-2-26 18: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lata33 发表于 2025-2-26 15:35
1. 不同的器材和唱片对音质及最终听感由明显影响:比如情况1:如果功放在高频段阻尼系数太低,而同时如果 ...

关于用442Hz对音,很久以前,我听到的传说是,有些独奏家,为了自己的声音能不被乐团盖住,出来一些,更有些穿透力、感染力,会比乐团对的440Hz,稍微调高一点点。
后来,指挥、乐团成员也都觉得,对音提高到442Hz后,音色会更漂亮一点,也就慢慢全都改成442Hz了。

现在国内外交响乐团,估计至少95%以上,都是按照442Hz对音的吧。(前几个月,好像还碰巧看到了,说有继续再提高到443~444Hz的说法,不知道真的假的,靠不靠谱了)

不过,前几年测过一些,电声、流行音乐、电影电视的背景音乐等,好像还基本都是440Hz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5-2-26 18: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佛山
是不是应该:尊重科学,相信听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25-3-3 14: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交响无际 发表于 2025-2-26 18:25
关于用442Hz对音,很久以前,我听到的传说是,有些独奏家,为了自己的声音能不被乐团盖住,出来一些,更 ...

谢谢您的解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4-2 13:3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