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metaverse 于 2025-1-21 09:17 编辑
这是两个不同的而且影响差距甚远的概念。采样率影响的是频宽的上限,但对于人的听觉来说,44.1khz和48khz的差别并不大,都能覆盖听觉的上限20khz。但192kps这个数据流量,是直接限死了每秒的数据量(信息量),对于大部分编码方式,要满足这个码率的限制要求,都得对PCM格式文件进行有损压缩操作,丢掉一部分信息,最常见的做法是部分或全部地削掉16khz以上的超高频,以及部分丢掉以及压缩其他频段的信息,不同的有损压缩格式,其心理声学模型和算法不一样,损失和压缩取舍不尽相同,但相同丢掉的东西无法复原(不同于flac和APE,这种是无损压缩,可以100%还原PCM)。
觉得有损压缩192kps码率跟无损的16bit 44.1khz(1411kps)PCM的差别听不出来,也不奇怪,毕竟不同人的器材解析力、听觉敏感度、主观辨识水平和音乐类型不一。年龄大、听觉老化、器材频响(尤其是高频和超高频)不行或者失真严重声音浑的,以及听的时候注意力不在音乐上的,还有部分音乐对频响和解析力要求很低的(如单纯的人声口水歌,连乐器都没几个没高没低的,或者录音粗劣或吵杂的音乐),确实有可能分辨不出无损跟有损的差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