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完颜阿骨打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烧~毁~了

[复制链接]
1081
 楼主| 发表于 2025-7-30 16:5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鲁迪MD2耳机的那种特殊听觉感受解构尝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2
 楼主| 发表于 2025-7-30 22:1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鲁迪md2这个耳机,在带给我惊喜以后,也带给我了一些迷惑。
突然想起用手头的Q701做一个对比,结果这一对比,就像一个照妖镜一样,把鲁迪md2他的伎俩给解构出来了。
当然也只是一家之言,也只是一种推测,今天笑笑,仅此而已。

这个耳机的声音,我前面说过了,有一种很强的代入感。就好比你正在看一幅画,然后背后有个人,忽然把你摁到画里面去的感觉。
意大利的机器,比较容易有这个习气,因为它很容易让人感觉到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具备整体感和流畅感。
让你感觉是整个画幅的动态,而不只是局部变化快速,吸引眼球,聚光于此,却失去了对整体的把握。

鲁迪是意大利的机器,我手头还有一台百宝仕,不过百宝仕,听上去要新派一些,他的声音会更加有激情、现代和张力一些,但是也没有丢掉意大利是那种传统的,你说浓度也好吧,或者说是整体感也好吧,反正就是战线拉的不长,不会让你感觉到稀疏,一定会让你感觉到一体感。
话说鲁迪还是一个手作的意大利品牌,极其小众。说白了在市场上,可能在耳机圈里有一些名气,其他地方都很难了解到,如果不玩耳机的话,可能永远都不会认识他。

那么你用这个耳机听音乐,你会感觉到你好像随着音乐在摇晃,让你抱着他在摇晃,又好像他捆绑着你在一起摇晃,反正,就是属于同频共振的状态。
这种状态呢?有一种锁定感,说白了就是你无法抽身于外,你很容易就被其吸附,而不得不或者是你愿意的话,也会很欣喜的参与到这种摇晃当中去。

所以我说有一种晃动感,你拿其他耳机听音乐呢,你会觉得音乐在那里摇晃,而你是固定的。所以它的代入感会非常强,它的氛围感几乎是一刹那之间的。这是我反复强调的一个特点,因为这个耳机这个特点太过于强烈,以至于特别的凸显,那你觉得之前都没有听过这样的风格。
我还拿歌德的125做了对比,那么我当时的对比是一个是水里的鱼,一个是穿着潜水服的人,他本性质是不同的。

这个耳机在这个维度上的调音被我称之为比较柔和,但是这种柔和又不是通常意义的柔和,说白了维度不同,但是表达的词汇有限,所以很容易混淆,其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
那么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它的点到底在哪里?他并不是软脚,也不是混、散,那他为什么显得比较柔?
显得比较宽松,显得比较包容,显得比较淡定,显得比较从容,显得温文尔雅,不急不躁。

它很容易让你觉得音乐有整体感,连贯感是连成一片的,没有任何的断续。
这种感觉,我在其他的经验当中有过体会,但是没有这个耳机这么强烈,所以他尤其突出,以至于他让我有兴趣来了解,这一系列的器材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操作手法达到了这么一个效果?也是md2这个耳机引起了我的联想和兴趣。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我之前的这些体会,有的是器材。有的是线材。有的是正向的体会,有的是反向的体会。
比如德国的rkv三代耳放,但是我实际当时听的并不是他的真正的第三代,而是第三代同期的另外一个型号的放大器。
据说味道并没有第三代那么浓,但是我在现场听的时候,我感觉就是一种浓浓的笼罩感,是有很多管子的胆子非常大,也非常热,非常震撼,然后有这么一个强烈的氛围感,让你完全笼罩在其中。

这个放大器给人印象是很深刻的,因为它当时卖的也很贵,然后他又有这么强的一个特点,所以你就会自然的挂钩起来,这个价格,所以说有这么一个表现,是对等的。
实际上这么一个表现也可以不是这么一个价格,只是你自己在做这么一个对等分别,因为它独有的特性给了你这样一个对等分别的动机,挺好的一个商业的噱头,反正只要能够把人迷糊住,就能够卖一个高价格。

鲁迪的md2也是一样,如果没有我说的这个特性,他也没有办法在hd800那个年代崭露头角,达到特立独行,剑走偏锋的一个目的。
正是因为整体的音乐修养加上这样的一个特别的特性,整合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所以他才能够有这么一个市场间隙。

另外我还遇到了一个设备,是我那一台。老掉牙的柏林之声的独立解码器。
其实柏林之声这个品牌,早些时候也只做过一台单独的独立解码器。
然后,后期有一些独立解码器,但前期主要还是以CD机为主,唯独那个阶段有这么一台独立的解码器,那个古董被我收来,其实它的味道还是很铂金之声的。

都说老的机器声音要糊一点,其实这个柏林之声的解码器我之前帖子也说过。
他所谓的胡就是声音要比新一代的要厚实一点,要更加老实一点,没有那么取巧,没有那么锋利,没有那么亮眼,但是挺扎实,也是很德国的味道。

那么这个机器也是一种笼罩感,我当时写过一篇帖子,叫做在穹顶之下。
说白了,你用这个机器放音乐,你感觉音乐里面的所有内容都好像被你的天使之眼所观察,而你就好像是在水晶球外面看着水晶球的那个人。

他会给你这么一个意像,也就是说你能够在一个穹顶之外去观察这个穹顶里面的东西。
换句话说,你是一个很好的第三者,观察者,你没有融入到其中,但是其中的所有内容被打包了。你可以一览无余,都锁定在一个固定的场之内。

新的柏林之声好像没有这么样的一个,浓浓的氛围感好像更多的是突出犀利,快速,和在高频那种独特的染色。
但是老机器的这个特点呢就像什么呢?
就像你戴上了茶色的墨镜观察这个世界,那么就如同看老电影胶片一样,立刻回复到那种境界当中去的。
它具有这样的一个转化视觉”场”的效果,能够瞬间转化你的精神世界,改变你的意识形态,那你所理解的世间,瞬间变样。

另外还有一个是一个国内作者的手搓的线,他的这个线当时有一个旗舰电源线的版本,我拿来试听,但是我发现接上这根电源线以后,声音好像变”短”了,变成短衣襟小打扮,就是变得会非常的利索、干练,丝毫不拖泥带水。
不过你会发现有个问题,在这种张力亢奋的背后,似乎音乐表达好像不是那么尽兴,因为收的太快了,尾巴好像被切掉了。

这是一个反向的例子。美国声是这样子,好多美国声和意大利声的区别,就是美国声要激昂一些,美国人很少有那种让你觉得偏柔,比较拖沓的感觉,一般都是显示霸气,张力,活性。
然后美国声就会被人说为没有修养,没有素质,没有文化,没有历史积淀。只会秀肌肉,只会拼素质。
喜欢美国人的人,就会觉得喜欢欧洲声的人,尤其是喜欢那种偏柔的欧洲声,比如英国声,意大利声,就有点儿靡靡之音的感觉,总之,各执一端,都有他的道理。

还有那个headamp那个耳机放大器,旗舰型号好像是GS2吧,是一个分体机,电源和放大部分是分开的,机器我在几个场合都听过。
它的特点也就是快速,切的快,不拖泥带水,也不会糊。
分离度比较高,教科书一般的准确,这个教科书一般准确的评价是别人给的,但是我也认可,是这么一回事。
但是这个机器就没有那种强烈的氛围感,有强烈的对比感,有强烈的动态感,但是没有那种打包在一起。不分不离,一起晃动的那种氛围感。

如果震撼来临,它会让你感觉到震撼的力度,但是你会始终处于一个观察者的位置,你不会被震撼所撼动。
但是鲁迪的md2不一样,有一点点震撼,你就会感觉像看5d电影一样,裤管都被风吹动起来的感觉。
所以我始终强调Md2耳机的这种代入感是非常独特,强烈的,非常鲜活,活灵活现,现场逼真。

但是md2没有办法给你带来一种明确、鲜明、正确,正常的对比感。
反过来你用AKG的Q701,你就感觉到那是一个很正确,很中性,很常见的一种调音方式,一种比较健康的声音。

歌德的125比akg口型要大一些,能量要凝聚一些。但是在这种正确,和中性方面他也不像鲁迪那么偏,保持着一个阳光,快乐,健康,自在的声音形态。

而md2不会让你觉得很爽利,而是让你感觉始终是被一种氛围所笼罩,脱也脱不开。
也萧何败也萧何,任何一种调音形态,你如果完全中性就没有意思,但是如果你偏离太多,也很容易出现反噬。

那么鲁迪md2这种声音到底是怎么构成的?
它给人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好像在声音消失的那个位置有一层共通性的东西。
就有点儿像科学当中,推拟的一个概念”以太”,存在一种若有若无的东西,他作为垫底,作为一切变化的源头和根基。
而不是说,声音完全熄灭作为垫底,所以这一层垫底的存在让东西连在一起了。

但是再仔细观察,你发现并没有这样的一个东西,因为声音是变化的,不同的旋律变化,那个底如果不变的话,就很容易被发现出来,但实际上并没有那样的一个,一致性的东西的存在。

再然后你会观察到,其实这个耳机声音虽然柔,但是它并不慢。他的节奏推进和其他的耳机一样,它不会拖拍子,不会说声音该到某个位置的时候,它没有到慢半拍,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就只能回到他的对比度上去找文章。他的声音的对比度要偏弱一些,所以让你感觉到那个最强音和最弱音好像相差的不是很远。
有点像有人感冒了以后,他说话总是带点鼻音,所以说你听起来他说什么东西都好像是嗡嗡的那种感觉。
这也就是对比度丢失的一个根本点。吃了多少呢?其实也就是一点点一切都是微调,只要一点点调整就有带来这样明显的感觉效果。

实际上总结下来,我个人的理解是时间上做了文章。
这种时间上做了文章,换一个比喻方式可能会好理解一些,就像画这个动画一样的,像日本动画,它很多是用手画出来的,一张一张的这个纸每张都画不同的画面,然后凑成每一帧的画面,虽然很辛苦,但是这是传统的一种,可以说是艺术吧,艺术形态。

但是在每一张纸上面,你的构图,你的图像的留白,你的画幅的设计是不同的,那比如说是中性一些的器材,那么它的这个有画面的部分和留白的部分是搭配的比较均衡的。

那种比较激进,比较亢奋,声音收的比较快,让人觉得意犹未尽的器材,那么它的画面留白是偏多的,它的这个真正图画部分是偏少的。

而这种缠缠绵绵,让人觉得很有画幅感,有整体感的器材,那么它的这个画幅当中可能图画的部分几乎占满了,留白的部分是比较少的。

通过这样一种视觉概念的描述可能会方便理解一些,但是这个画幅当中留白和图画的部分又是什么东西呢?
就是一个声音从发出到消散当中的一个能量分布,如果它让消散变慢,其实说变卖是错的,因为他并没有落下节拍,他是让消散的这个程度变缓。

也就是最强音和弱音之间的这个差异变小,就会让你感觉到战线似乎拉长了,变得柔和了,没有那么唐突,没有那么快的被切断,而是慢慢的化散了。
所以你会感觉到柔,你会感觉到没有那么波澜起伏。没有那么稀里哗啦,而是始终都是绵延不绝,形成一体感。

他就像做面食,不是把那个面用手揪断,还是揉搓揉搓让它变得又细又长。那同样是面。但是形态不一样,感觉也就不一样了。
还是在时间维度做文章,只是不是我们通常认为随着乐曲节拍的那个维度,所以说你不会觉得他真正的变慢,但是在他能量涣散的这个维度上,在能量,随时间而消散,的这个特殊的纬度上他做了文章。

而且就像我前面说的,会遇到的不同的器材也好,线材也好,都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只要一个系统当中有这样的一份心意的存在,它就能够以各种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
不一定是放大器,解码器也可以,耳机也可以,线材也可以,或者是电子管也可以,它都能够达到这样的一个效果。

我记得原来美国的一个整流管,他也会让声音变得生产非常的开阔,宽松,柔和,淡定,不紧不慢。
但是整体声音会有一些拖拍子的感觉实际仔细听并没有拖拍子,但是你会有这种感觉,这并不是很愉悦。
其实说白了就是有一些偏离正常,特别的声音,没有普遍的适用性,那也是类似的一些方式吧,当然和这个MD2耳机还是有一些不同,但是也类似的一个特性。

说到这里说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平板耳机和静电耳机,所有的东西都固定在那个板板上面。
板式振膜,所以你无论在什么技术,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这个都是联动的,就像草船借箭一样的,你所有的声音都随着这个板而晃动,尤其是高频和低频,这么有差异,但是也得一起动。

而这个板它就是平面一块儿,所以说整体的晃动,晃动的这个节奏是一致的。
但动圈会有一点不同,它的动圈的形态不一样的话,它的不同频段它应该是可以做一些微调的,所以说他可能不会那么那么的齐步走,能够更多一些前凸后凹的效果体现,不会像板式发声那样,那么具有板的味道,那种齐刷刷的一致性。

说着说着分神了,扯到这个发声的原理上来了,若有若现的有一点关联吧,所以就分神了。
再回到这个MD2耳机特别的声音,那他的反过来的一面就是感觉声音意犹未尽,切断的比较快,那也就是说像一个慧星,慧尾很短,这个能量化散的过程会变得很短,而不是被拖长。

刚才说了虽然如此,但是并不拖拍子,因为拍子就是动画作家画的一页一页的画,那么每一页固定的,给你留出的空间是固定的,只要你在这个里面去安排,作画的内容和留白,都不会让整个拍子,觉得有所变动。

这也就是如果不换维度去理解就无法理解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因为本来就不是一个维度的东西,不要觉得偏柔,偏绵密,偏缓和,它就一定会在实际意义上真正的让你在看着秒表的时候,会觉得这个声音确实是变慢了,不会的。

因为我们的分别意识,在判定节拍的时候是按照一个新的音符升起,来作为不断的节点。但是在旧有音符本身能量衰减的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还是会执着的认为,这还是并没有过渡到下一段,你的判断决定了结果。没有真正的事实,只是你感觉而已。

只要影响了感觉就达到了目的,实际上这些参数应该是都可以测的出来的。如果把它量化的话,我们就应该可以看到它明显的一个变化,但是这些参数是怎么去调的?怎么在不同的器材、线材上面都能做到这样的效果,那就是真正的高手了。

我还是喜欢正常一点的声音,因为它更常见,更常见也就是代表着更习惯,更习惯也就是意味着更常见,这两个东西其实是一个同义词。

当然我可以培养我对md2这个耳机的喜爱,以至于让我的听音习惯在天长日久的熏习后变化。
这也无所谓,因为这一类或者是与之相反的一类声音是怎么给弄出来的,我大概也想清楚了。也可以让我傻乎乎的笑一笑了。

但是都没有任何意义,还是原道无迹好听,苦乐参半,喜忧参半,好坏参半,动静结合,不偏不倚,全面适用,也全面平庸,做到无咎,其实就挺好的。

烧吧,烧理念,烧感觉,烧哲学,烧尝试,烧方法,烧性能,烧效果。
烧的都是妄念,妄念一起,满盘皆颠倒。因为有一念,其他的念就不会有了,在这里,就不会同时在那里了,起心动念皆是执迷不悟,这帖子写的也是恶见稠林,染污净心,慎阅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3
 楼主| 发表于 2025-7-30 22: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鲁迪md2这个耳机,在带给我惊喜以后,也带给我了一些迷惑。
突然想起用手头的Q701做一个对比,结果这一对比,就像一个照妖镜一样,把鲁迪md2他的伎俩给解构出来了。
当然也只是一家之言,也只是一种推测,今天笑笑,仅此而已。

这个耳机的声音,我前面说过了,有一种很强的代入感。就好比你正在看一幅画,然后背后有个人,忽然把你摁到画里面去的感觉。
意大利的机器,比较容易有这个习气,因为它很容易让人感觉到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具备整体感和流畅感。
让你感觉是整个画幅的动态,而不只是局部变化快速,吸引眼球,聚光于此,却失去了对整体的把握。

鲁迪是意大利的机器,我手头还有一台百宝仕,不过百宝仕,听上去要新派一些,他的声音会更加有激情、现代和张力一些,但是也没有丢掉意大利是那种传统的,你说浓度也好吧,或者说是整体感也好吧,反正就是战线拉的不长,不会让你感觉到稀疏,一定会让你感觉到一体感。
话说鲁迪还是一个手作的意大利品牌,极其小众。说白了在市场上,可能在耳机圈里有一些名气,其他地方都很难了解到,如果不玩耳机的话,可能永远都不会认识他。

那么你用这个耳机听音乐,你会感觉到你好像随着音乐在摇晃,让你抱着他在摇晃,又好像他捆绑着你在一起摇晃,反正,就是属于同频共振的状态。
这种状态呢?有一种锁定感,说白了就是你无法抽身于外,你很容易就被其吸附,而不得不或者是你愿意的话,也会很欣喜的参与到这种摇晃当中去。

所以我说有一种晃动感,你拿其他耳机听音乐呢,你会觉得音乐在那里摇晃,而你是固定的。所以它的代入感会非常强,它的氛围感几乎是一刹那之间的。这是我反复强调的一个特点,因为这个耳机这个特点太过于强烈,以至于特别的凸显,那你觉得之前都没有听过这样的风格。
我还拿歌德的125做了对比,那么我当时的对比是一个是水里的鱼,一个是穿着潜水服的人,他本性质是不同的。

这个耳机在这个维度上的调音被我称之为比较柔和,但是这种柔和又不是通常意义的柔和,说白了维度不同,但是表达的词汇有限,所以很容易混淆,其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
那么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它的点到底在哪里?他并不是软脚,也不是混、散,那他为什么显得比较柔?
显得比较宽松,显得比较包容,显得比较淡定,显得比较从容,显得温文尔雅,不急不躁。

它很容易让你觉得音乐有整体感,连贯感是连成一片的,没有任何的断续。
这种感觉,我在其他的经验当中有过体会,但是没有这个耳机这么强烈,所以他尤其突出,以至于他让我有兴趣来了解,这一系列的器材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操作手法达到了这么一个效果?也是md2这个耳机引起了我的联想和兴趣。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我之前的这些体会,有的是器材。有的是线材。有的是正向的体会,有的是反向的体会。
比如德国的rkv三代耳放,但是我实际当时听的并不是他的真正的第三代,而是第三代同期的另外一个型号的放大器。
据说味道并没有第三代那么浓,但是我在现场听的时候,我感觉就是一种浓浓的笼罩感,是有很多管子的胆子非常大,也非常热,非常震撼,然后有这么一个强烈的氛围感,让你完全笼罩在其中。

这个放大器给人印象是很深刻的,因为它当时卖的也很贵,然后他又有这么强的一个特点,所以你就会自然的挂钩起来,这个价格,所以说有这么一个表现,是对等的。
实际上这么一个表现也可以不是这么一个价格,只是你自己在做这么一个对等分别,因为它独有的特性给了你这样一个对等分别的动机,挺好的一个商业的噱头,反正只要能够把人迷糊住,就能够卖一个高价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4
 楼主| 发表于 2025-7-30 22: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鲁迪的md2也是一样,如果没有我说的这个特性,他也没有办法在hd800那个年代崭露头角,达到特立独行,剑走偏锋的一个目的。
正是因为整体的音乐修养加上这样的一个特别的特性,整合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所以他才能够有这么一个市场间隙。

另外我还遇到了一个设备,是我那一台。老掉牙的柏林之声的独立解码器。
其实柏林之声这个品牌,早些时候也只做过一台单独的独立解码器。
然后,后期有一些独立解码器,但前期主要还是以CD机为主,唯独那个阶段有这么一台独立的解码器,那个古董被我收来,其实它的味道还是很铂金之声的。

都说老的机器声音要糊一点,其实这个柏林之声的解码器我之前帖子也说过。
他所谓的胡就是声音要比新一代的要厚实一点,要更加老实一点,没有那么取巧,没有那么锋利,没有那么亮眼,但是挺扎实,也是很德国的味道。

那么这个机器也是一种笼罩感,我当时写过一篇帖子,叫做在穹顶之下。
说白了,你用这个机器放音乐,你感觉音乐里面的所有内容都好像被你的天使之眼所观察,而你就好像是在水晶球外面看着水晶球的那个人。

他会给你这么一个意像,也就是说你能够在一个穹顶之外去观察这个穹顶里面的东西。
换句话说,你是一个很好的第三者,观察者,你没有融入到其中,但是其中的所有内容被打包了。你可以一览无余,都锁定在一个固定的场之内。

新的柏林之声好像没有这么样的一个,浓浓的氛围感好像更多的是突出犀利,快速,和在高频那种独特的染色。
但是老机器的这个特点呢就像什么呢?
就像你戴上了茶色的墨镜观察这个世界,那么就如同看老电影胶片一样,立刻回复到那种境界当中去的。
它具有这样的一个转化视觉”场”的效果,能够瞬间转化你的精神世界,改变你的意识形态,那你所理解的世间,瞬间变样。

另外还有一个是一个国内作者的手搓的线,他的这个线当时有一个旗舰电源线的版本,我拿来试听,但是我发现接上这根电源线以后,声音好像变”短”了,变成短衣襟小打扮,就是变得会非常的利索、干练,丝毫不拖泥带水。
不过你会发现有个问题,在这种张力亢奋的背后,似乎音乐表达好像不是那么尽兴,因为收的太快了,尾巴好像被切掉了。

这是一个反向的例子。美国声是这样子,好多美国声和意大利声的区别,就是美国声要激昂一些,美国人很少有那种让你觉得偏柔,比较拖沓的感觉,一般都是显示霸气,张力,活性。
然后美国声就会被人说为没有修养,没有素质,没有文化,没有历史积淀。只会秀肌肉,只会拼素质。
喜欢美国人的人,就会觉得喜欢欧洲声的人,尤其是喜欢那种偏柔的欧洲声,比如英国声,意大利声,就有点儿靡靡之音的感觉,总之,各执一端,都有他的道理。

还有那个headamp那个耳机放大器,旗舰型号好像是GS2吧,是一个分体机,电源和放大部分是分开的,机器我在几个场合都听过。
它的特点也就是快速,切的快,不拖泥带水,也不会糊。
分离度比较高,教科书一般的准确,这个教科书一般准确的评价是别人给的,但是我也认可,是这么一回事。
但是这个机器就没有那种强烈的氛围感,有强烈的对比感,有强烈的动态感,但是没有那种打包在一起。不分不离,一起晃动的那种氛围感。

如果震撼来临,它会让你感觉到震撼的力度,但是你会始终处于一个观察者的位置,你不会被震撼所撼动。
但是鲁迪的md2不一样,有一点点震撼,你就会感觉像看5d电影一样,裤管都被风吹动起来的感觉。
所以我始终强调Md2耳机的这种代入感是非常独特,强烈的,非常鲜活,活灵活现,现场逼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5
 楼主| 发表于 2025-7-31 15:4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审核延迟,发重复了两层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6
 楼主| 发表于 2025-8-1 17: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嫁接之声】
O1海外版,这个机器的数字敏感性,说两点。
第一点呢,它你给它什么数字源,它就反馈出什么样的声音,就像在一间黑屋子里,你点什么样的灯就是什么样的光。
你点白灯、彩灯,它都会有不同的光,它能够真实的反馈确实,而且呢,反馈的也很充分。
说白了,就是提供了一个足够大的舞台,因这样,才能完整的,完整的体现出来,具体的,把数字源的这个特点,给反馈出来,这个是第一点。
它能够做到,能够提供,这么一个舞台,提供这么一个花盆,这么一个效果。
第二点呢,和第一点有关联!
就是说,这个机器,它这个前级或者是耳放,本身,带有自己的一点音染,所以说,无论你接什么数字源,出来的声音,还是带有一点老欧的特性的。
而正是因为,带有这个特性,才能够让数字源完整的反馈,反馈数字源它自身本来的这个特性。
O1海外版,它不怎么删除信息量,所以说才允许信息量,有一个足够宽广舞台来呈现。而且的话,在这个舞台的边缘,你还能够听到,老欧他那种不是特别注重质感、棱角的,那种“水性”淡雅的审美方式。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白了,他这张纸给的比较大,小孩子画画嘛,纸给的比较大,周围总是留白的,就不容易把它全部都画满,是这么一个意思,那纸比较大。
这个比较隐藏,藏的深的本地秉性,是这样的一个东西,作为背景,作为声底的。
老欧的调音特点,就是因为他这个特点,所以,才能够让数字源变化的反馈,说白了就是个舞台,然后呢,你中间数字源,只是像一个歌手,怎么唱都能“观”的狠清楚。
因为这个舞台够大,空空旷旷的,你在里面跳吧,反正你那些伎俩也好,名堂也好,手段也罢,都能看的很清楚,感受充分、完整、到位,所以很很有意思。
O1海外版,它和别的,那类什么敏感的机器不一样,有些是很直接,就是你换数字源,他似乎整个声音会变掉。
但O1海外版,他这个不是就是说全变,是会变,但是只是中间核心的一部分变了,边缘、本底没有变。
周围的那个,最外缘的那个,框框还是老欧的框框啊,说白了,像一个透明的玻璃瓶,你在里面跳舞吧,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很有意思。
是以纪念weiss int 204嫁接O1海外版的输出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7
 楼主| 发表于 2025-8-2 20: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也说说器材间声音差别的感知大小】
①除了会响,要不是非常异样,差别都不会大,尤其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内卷严重,差别会更小,或者变成几个山头,几类选项,几大派系的归类。

不以盈利为目的,或者不担心搞砸了,敢于尝试,胆大“妄为”,类似鲁迪MD系列耳机这样的。
乃至稍微没有那么夸张,但是也比较出挑的,比如SOLO耳放这类,毁誉参半却有广泛被讨论的,毕竟稀少。
而且人家品牌口碑的前期积淀够深厚,加之作者调音确实有实力,敢玩一点花哨的项目,一点不一样的味道,感觉相对独有的境界。

②不要执着于花了很多钱,但是买来一点点变化,而这个结论是建立在乍听之下。
这种想法有一个根本的悖论,器材是靠时间维度、内容维度的展开,来堆积感官刺激的,就好比手风琴拉开,又好比孔雀开屏。

虽然是预制菜,但是只有足够的时间堆累,其境界塑造效果,才能有比较稳定的结论,或者观察者经验非常丰富,非常用心对比,则也可以缩短判定时间长度。
另外一方面,就如同预制菜一般,作者在内容上的调音铺设,涉及到多个点位,需要不同的一系列的曲目内容来“跑分”,才能呈现出预制菜的全貌。

不充分的比对,犹如没有撑开的新伞,妄加评论其整体的花纹、花色;
反过来,如果已经充分对比,发现确实差别小,应该要高兴才对。
在整体把稳的基础上,一点理解的不同,难能可贵,可贵在微调不易。
既然微调也就意味着有保留,有改变,求同存异,不是全盘推翻,而是查缺补漏,那才是改善而不是革命,稳中向“优”。

③所以,综上,得到2点结论:
第一,随着时长、内容变化,器材之间的真正差异,差距,不同及彼此优势,才能尽现,而不是盲人摸象一般,在非全括的情况下就给一个判定;
第二,鉴于第一的结论,乍听觉得小的差距,在时间、内容扩增后,得到的结论,可能是并不小的差异,当然,都是会响,这个角度是不二。

④再者,细微的,才是高手!
如果一个作者,不同型号机器,略有差别,但是价格大不同,用家对比,乍听差异不大,嘲笑定价策略,再细细品,发现其中奥妙,方才感叹作者高明。
并不是愣头青一样,简单的素质改变,而是妙不可言的完成度,理解度上面的所谓实力展现,那么,方才说明作者的功夫。
可以做到细致入微的精准把控,对声音的审美,的理解和用器材表达出来的那种技术的纯熟,微小才是巨大

此刻,妄念完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8
 楼主| 发表于 2025-8-2 22: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完颜阿骨打 发表于 2025-8-1 17:32
【嫁接之声】O1海外版,这个机器的数字敏感性,说两点。第一点呢,它你给它什么数字源,它就反馈出什么样的 ...

换HYDRA这个数字界面,接驳老欧O1海外版,情况就同WEISS int204大相径庭。
O1海外版特有老欧那种『水』性声底,被干燥化,准确一点说,不会觉得干、也并不燥,只是没有之前的『水』感,那么,回头对比之前,就也可以说是干燥了,比量而言,老欧的特色调音本底被hydra界面挥手就给掩去了,变化、反差之大,颇有意思。

器材搭配组合,还真是看谁更有『权术』,赢家通吃,整个声音走向都得听命于它,哪怕是一根线、一颗保险丝、乃至一颗螺丝钉,莫小看微细。


那么hydra如此,可是它只是一个环节,趋向如此,如果它家的整套组合,不止一个环节,会不会叠加效果?呵呵,推断嘛,但是,也要考虑参量变化,有没有对冲属性的设计加入进来,挽回局面,扳回一城,还是,推断嘛,也不止,包含了实践,实践验证推断,即可形成闭环认知。

特定的缘分集合才有惊为人天的音乐表现,但是如果思维被现境所困,那么改变的局限性,确实很大。具体来说,想在现有系统基础上,设想仅通过调整某些环节,而且,还是自己意愿中的方式,去凑出一个新的缘聚组合,让声音变得圆满,光观察这个思路的梳理,就是一路障碍,一路条件,一路困境丛生。

倘若丢掉挂碍,那缘聚,就好像魔术师手中的水晶球,无拘无束,想要什么都能呈现。

或许放弃了六位数的主系统,却能在百十来块的耳塞上面找到了真爱,不要不信、不屑,不顾,缘就是这样,无有定法。

只有呆板僵硬的心,无法灵巧、方便的破局,贯穿,融通,被物理世界的质碍,及其关联的执念所困,一定要在一个什么条件、基础上,怎么样,才能,哈哈,唉,哎

舍,得,如是,如实,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8-11 12:1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