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楼
发表于 2023-12-27 14: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闵行区
您的回复,不得不说很有讨论的价值,我帮您补充并修正其中一些内容
在一张唱片的诞生过程中,其实涉及到非常多的环节,但无外乎:演、录、修、制
“演”的话,采用实录元素的,演唱者、演奏家、提供实录配器的表演、参加表现的乐团,都是“演”这个环节的主角
“录”,涉及录音团队、录音制作人、主要录音师和其团队等等,假如唱片有附带信息的,recording相关词条基本都是“录”这个环节的
“修”,这个就需要根据实际音乐类型进行划分了,以现代流行乐为准的话,配器和伴奏大部分是合成器,算是“修”这个部分里生成的
若是实录的一些表演,譬如说实录的现场表演、棚子里实录的配器、实录的古典乐表演等,“修”这部分就会存在digital mastering或其他形式的母带
这部分算是整个音乐作品诞生流程中比较繁杂也比较重要的环节,专辑信息里会有很多词条跟这环节有关,带“engineer”的基本都和这环节相关
最后的“制”,过去也是比较重要的环节,压片、仓储、运输、发行、贩售,大多是由唱片公司和音乐公司负责的,网络时代大环境下,途径比较垂直、也简化了
其实在整个过程中,大多数人会忽略一个比较重要的职位:producer,可以理解为“制片人”也可以叫做“监制”,ta或者ta们负责整张唱片所有环节的统筹和定调
一张唱片的诞生,producer会协调各个环节,与演奏者和音乐人沟通并且确定方向,负责监督“修”的所有环节时每个步骤的统一性和可行性,在某个环节成品与筹划发生偏差时进行指出和修正
最终我们听到的音乐作品,可以理解成“演奏家想表达的东西”,亦可理解为“制片人帮助演奏家留下的更适合回放的作品”,可能我们并不需要去了解这么多“怎么录出来的”
但是妄想跳过如此多的环节,让自己犹如“站在录制现场”去听到当时的声音,这种想法多少有些不切实际,我个人认为甚至像在回放过程中肆意掺杂进非常多的失真,“让自己以为回到了现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