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Mahand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hifi系统应该还原什么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23-12-21 11: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忠实还原音源里面的录音 比如 人声,乐队,乐器,声场,定位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23-12-21 16: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
当然是还原你心中的那个主观现场,而且还是受制于器材的。
毕竟大家录音室进的少,音乐厅进的多,棚子里什么声音?要天天去才能熟悉,凭空想象录音棚不可取。但是乐器,就在琴行摆着,在音乐厅摆着,你可以周周去。
况且录音师的目的也是在各种器材上有好的听感,他们也会考虑,不仅是在好的系统上有好的体验,会用老白盆/小黄盆模拟较差的扬声器,保证你手机/笔记本扬声器放出来不能太难听。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保真的基础上,声音美妙,尤其是母带处理这一步骤,说白了就是让你听着更好听的。
况且,演奏者们也是用失真/不同的琴去试图达到自己心中的那个音乐效果。所有人都是在还原一个主观的东西,你还原你心中的哈姆雷特,自然也是对的,只不过要有基准,就是小提琴听着不能像中提,女中音听着不能像是女高音。
综上所述:还原你心中的那个主观现场,且妥协于器材特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1 19: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chaos_xie 发表于 2023-12-20 23:34
耳机不是什么神秘物件,就是一耳朵一个的喇叭。
做对了声场就是对的。

能否说说你耳机系统的声场是怎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1 19: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karajanforever 发表于 2023-12-21 16:38
当然是还原你心中的那个主观现场,而且还是受制于器材的。
毕竟大家录音室进的少,音乐厅进的多,棚子里 ...

谢谢分享你的见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23-12-21 21: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就是闲了没事干,瞎折腾。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2023-12-22 00: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贵州黔南州
一般是还原录音棚里的效果,要想还原现场是很难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2023-12-27 11: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加拿大
Mahandi 发表于 2023-12-21 19:43
能否说说你耳机系统的声场是怎样的

用creative sxfi以后,新闻听起来和喇叭很像。有时忘了是戴的耳机。看电影也很不错,有家庭影院的感觉。听音乐要看是母带如何混的,如果混音师已经考虑了耳机的声场问题,开了sxfi声音就混了。如果是iphone,我肯定开空间声效的。
Meta Quest上的空间声效也很不错,看演唱会听有感。

耳机声场关键是空间声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2023-12-27 12: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温州
这是一个有点哲学的问题,一位资深烧友近期不吝和我分享了这方面的看法。HIFI系统在物理意义上干的事情,是回放录音文件。  录音文件在录制阶段,既可以用简单的录音设备,也可以布局复杂。 然后录音师在后期制作过程中,会对声音的各个要素进行响度调节,在这个过程中录音师的审美、技术又会与最终呈现的录音效果息息相关。  那么这就不由得引出一个问题:在我们HIFI系统里播出的东西,究竟是什么?真的是现场,还是录音师认为的现场呢?

这位烧友用一个很有趣的例子说明:某个录音文件可能在录制阶段,录音师压根就没有考虑过营造纵深,然后个别烧友的系统里楞是拿这首歌称自己听出了强烈的纵深....

这到底说明了什么?就如开头那句话:这是一个比较哲学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发表于 2023-12-27 12: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温州
tianluo4sc 发表于 2023-12-27 12:24
这是一个有点哲学的问题,一位资深烧友近期不吝和我分享了这方面的看法。HIFI系统在物理意义上干的事情,是 ...

或许这就是老烧们常说的,有机会尽量多去现场听听。通过现场多听,才能真正评估出某个录音最终呈现的效果是否接近现场。

至于HIFI究竟播什么,个人认为还是“高质量地回放录音文件”。至于怎么样才算高质量回放?不同的烧友我想都有不同的追求和理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7 12: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chaos_xie 发表于 2023-12-27 11:57
用creative sxfi以后,新闻听起来和喇叭很像。有时忘了是戴的耳机。看电影也很不错,有家庭影院的感觉。 ...

不了解这项技术,刚刚粗略查了一下资料,这个sxfi是否就是声晰飞全息技术,如你所说的这个效果确实很吸引人。另外是否要使用声晰飞认证的耳机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7 12:5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tianluo4sc 发表于 2023-12-27 12:24
这是一个有点哲学的问题,一位资深烧友近期不吝和我分享了这方面的看法。HIFI系统在物理意义上干的事情,是 ...

我倾向于是录音师认为的现场,而这应该是要求他本身要很熟悉现场、很有经验,可能他也会加入一些个人口味。
第二段话挺有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2023-12-27 13: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丰台
如果只是还原现场,那不如直接去听现场,听器材当然要听现实中不存在的声音。
hifi还原的是制作人和发烧友的想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23-12-27 14: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闵行区
tianluo4sc 发表于 2023-12-27 12:24
这是一个有点哲学的问题,一位资深烧友近期不吝和我分享了这方面的看法。HIFI系统在物理意义上干的事情,是 ...

您的回复,不得不说很有讨论的价值,我帮您补充并修正其中一些内容
在一张唱片的诞生过程中,其实涉及到非常多的环节,但无外乎:演、录、修、制
“演”的话,采用实录元素的,演唱者、演奏家、提供实录配器的表演、参加表现的乐团,都是“演”这个环节的主角
“录”,涉及录音团队、录音制作人、主要录音师和其团队等等,假如唱片有附带信息的,recording相关词条基本都是“录”这个环节的
“修”,这个就需要根据实际音乐类型进行划分了,以现代流行乐为准的话,配器和伴奏大部分是合成器,算是“修”这个部分里生成的
若是实录的一些表演,譬如说实录的现场表演、棚子里实录的配器、实录的古典乐表演等,“修”这部分就会存在digital mastering或其他形式的母带
这部分算是整个音乐作品诞生流程中比较繁杂也比较重要的环节,专辑信息里会有很多词条跟这环节有关,带“engineer”的基本都和这环节相关
最后的“制”,过去也是比较重要的环节,压片、仓储、运输、发行、贩售,大多是由唱片公司和音乐公司负责的,网络时代大环境下,途径比较垂直、也简化了
其实在整个过程中,大多数人会忽略一个比较重要的职位:producer,可以理解为“制片人”也可以叫做“监制”,ta或者ta们负责整张唱片所有环节的统筹和定调
一张唱片的诞生,producer会协调各个环节,与演奏者和音乐人沟通并且确定方向,负责监督“修”的所有环节时每个步骤的统一性和可行性,在某个环节成品与筹划发生偏差时进行指出和修正
最终我们听到的音乐作品,可以理解成“演奏家想表达的东西”,亦可理解为“制片人帮助演奏家留下的更适合回放的作品”,可能我们并不需要去了解这么多“怎么录出来的”
但是妄想跳过如此多的环节,让自己犹如“站在录制现场”去听到当时的声音,这种想法多少有些不切实际,我个人认为甚至像在回放过程中肆意掺杂进非常多的失真,“让自己以为回到了现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发表于 2023-12-27 14: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徐汇区
本帖最后由 seekjj 于 2023-12-27 15:02 编辑
chinaradio 发表于 2023-12-19 10:37
玩了二三十年的烧友告诉你,不要追求那些什么高保真高还原,选择你喜欢的风格组一个系统,音乐是为人服务的 ...

同意
从现场发出的声音,到你听到这声音,声音以电信号经过无数元器件和设备,还经过很多专业或专家的编辑处理等等。所以你听到的声音和现场的声音不太一样。
我比较喜欢水星公司的录音(用二支麦或三支麦录音)。在声音的处理过程中除去贵价的设备外,录音师、混音师这二个位置非常重要,一般能决定到你耳的声音的特色,也就出现有人不喜有人喜欢。
HIFI系统的产地和当地的文化密不可分,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特性的HIFI器材,比如瑞士生产的器材,英国的,美国的,日本的,德国的等等。
找到能发出自己喜欢声音的器材,是广大烧友孜孜不倦奋斗的目标。
新年来临之际,祝广大烧友找到心仪的器材。
新年快乐
身体健康

事事顺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23-12-27 15: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温州
月之爆击机 发表于 2023-12-27 13:00
如果只是还原现场,那不如直接去听现场,听器材当然要听现实中不存在的声音。
hifi还原的是制作人和发烧友 ...

稍微完善下这句话:器材回放的肯定是现实中存在的声音,然后可能会听到 “现实中正常情况下听不到声音细节”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发表于 2023-12-27 15:5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简单的说,理论上是高保真,实际上是能给予普遍认可的、得到喜欢的高质量声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2023-12-27 15: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温州
偶系aven 发表于 2023-12-27 14:26
您的回复,不得不说很有讨论的价值,我帮您补充并修正其中一些内容
在一张唱片的诞生过程中,其实涉及到 ...



感谢指点。如果说最终我们听到的音乐作品,是“演奏家想表达的东西+制片人意图”的混合体。从这一理念出发,我觉得HIFI或许要追求两样东西:


一是正确回放出某个录音本应该存在的动态、瞬态、混响、声场、纵深(假如有)等基本素质,并且保证有一个基本流畅的声音,各种声音要素或素质表现流畅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丰富乐感。
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恰当的染色或强调某个频段让自己听着舒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
发表于 2023-12-27 16: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闵行区
tianluo4sc 发表于 2023-12-27 15:56
感谢指点。如果说最终我们听到的音乐作品,是“演奏家想表达的东西+制片人意图”的混合体。从这一理 ...

主观上的这个“度”,有时很难去把控,而且HiFi器材发烧友的主要乐趣就是“消费、体验、自我刺激”这样的一个循环来达成多巴胺的变现。。。
成为一个彻底的“法条型”烧友,尤其是声音上去追求这方面,久而久之难免会觉得索然无味而开始对着系统释放自己压抑已久的各种“主观想法”
假如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听到什么样的声音,在整个折腾的过程当中适量得逐步加入自己的“主观意愿”,可能反而会时常保持新鲜和愉悦
Hi-Fi,high-fidelity可能只是指“对于唱片的高度精准”,可以通过不同年代、不同的题材的专辑和音乐,充实自己的精神维度,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在参数和理论上客观且理性,在声音风格和表达方式上多去考虑一下自己的主观意愿,一旦认同了这样的逻辑,就会觉得HiFi这件事儿就不会那么具有火药味儿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7 18: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zhang8673123 发表于 2023-12-27 15:53
简单的说,理论上是高保真,实际上是能给予普遍认可的、得到喜欢的高质量声音。

言简意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发表于 2023-12-27 23: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法国
Mahandi 发表于 2023-12-27 12:40
不了解这项技术,刚刚粗略查了一下资料,这个sxfi是否就是声晰飞全息技术,如你所说的这个效果确实很吸引 ...

我用的是Creative GC7和X1外置声卡,官方就已经适配了很多耳机。常见的经典耳机都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8-15 13:3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