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ADC切换算法的实验探究
2.10.1 有/无低增益ADC介入的冲激响应测试下面两图是测得的两个冲激响应。第一幅图的冲激幅度为0.03Vp(0.021Vrms),因此它应只由高增益ADC单独产生。第二幅图的冲激幅度为0.18Vp (0.127Vrms),因此它应足以触发高增益ADC向低增益ADC切换。
只涉及高增益ADC的XLR话筒输入的冲激响应(数字增益 = 0dB)
涉及低增益ADC的XLR话筒输入的冲激响应(数字增益 = 0dB)
由于冲激信号的时长极短,响应信号的采样点之间的差值极大,足可掩盖两个ADC之间的任何增益和零偏上的差异,因此不能指望在波形图上看到明显的ADC切换痕迹。冲激响应的频谱则为频率响应,从上面两图可看出少许的、由这种方法测得的两ADC的频响差异。
将上面两波形图的纵向放大(如下面两图所示),以观察在冲激前后可能发生的底噪电平的变化。正如所估计的那样,在第一幅图中底噪电平保持不变。而在第二幅图中,底噪电平的变化清晰地反映了两个ADC之间的切换:从冲激前的高增益ADC到冲激之中及以后的低增益ADC,以及60ms之后,由于信号微弱而再次回到高增益ADC。
只涉及高增益ADC的XLR话筒输入的冲激响应(数字增益 = 0dB)
涉及低增益ADC的XLR话筒输入的冲激响应(数字增益 = 0dB)
2.10.2 跨越ADC切换点的扫幅测试为了探查在ADC切换过程中波形是否发生跳变,可采用连续的线性幅度扫描,用时0.5秒,从0.03Vp增加到0.05Vp,然后再用时0.5秒,从0.05Vp回到0.03Vp,周而复始。结果如下图所示。红线代表波形的幅度包络,它是原始波形经过希尔伯特变换进行幅度解调后而得。较粗的红线表示原始波形中噪声电平较高。ADC切换的上限和下限阈值分别测得为44.2mV和31.8mV。在300Hz〜20kHz的载波频率范围内,这两个阈值保持不变。对于低于300Hz的载波频率,由于未知原因,测试发现,上限阈值增加,而下限阈值降低。
触发ADC切换的线性扫幅 (数字增益 =0dB)
在放大上图以检查ADC切换点处的波形时,没有发现任何明显的跳变。波形看起来相当平滑,就好像没有发生ADC切换一样。下图是从高增益ADC到低增益ADC的过渡区的特写。正弦波的顶部(或底部)是检查噪声水平的理想位置,因为它相对平坦。下图中,正弦波的第三个峰比前两个峰明显具有更高的噪声水平,这进一步确认了由红色幅度包络线指示的ADC切换位置。从下面的红色幅度包络线还可以观察到噪声水平是逐渐增加而不是瞬间增加的,这意味着在过渡区域存在一种用于拼接的DSP算法,用于淡入来自低增益ADC的新数据流并淡出来自高增益ADC的旧数据流,实现无缝拼接。过渡区长度似乎约为0.5毫秒。
ADC切换处的过渡区(数字增益= 0d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