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weib02 于 2023-5-6 15:13 编辑
你说的不错,如果一个耳机根本听不到齿音,肯定不是好耳机,解析力不够。原因很简单,齿音不是每个唱片每个歌手都有,但它肯定会有。
不过,我说的可不是这个。我说的是“压制齿音”或者“消除齿音”之类的荒唐说法。
声音都是有频率的。一个耳机再牛逼,绝无可能对同一频率的声音“选择性再现”,就是说,相同频率的声音片段A和B,A能正常听到,B无法听到。如果脑补到这个程度,除了蠢之外我想不出其他词可以形容。再牛逼的耳机或音箱,绝无可能做到这个。有这个本事的,可以直接去做“AI HIFI”了。别说技术上这很难,就是能做到也不是消费级产品的价格所能提供的。
这就是在最初的录音及母带处理阶段对噪声处理的原因所在。一旦不想要的声音留在母带中,不可避免要被听到。评价耳机和音箱,首要指标就是能否真实还原声音细节。无中生有是不可能的,本来有的听不到也有问题。
这样,如果在某个唱片中听到了较多齿音或者根本听不到齿音,就需要做两个判断:1、原录音(母带)有没有这种齿音,2、耳机对齿音的再现程度。
对于既缺乏声学理论储备又没有专业测试器材的发烧友来说,根本不可能做出靠谱的判断,只有主观想象,就是脑补。第一,你不会知道真实的“声音现场”是什么情况;第二,你也不会知道你听到的跟实际的“声音现场”到底有多大差异。
所谓评价耳机时的“齿音理论”可笑,就在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