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只是大略的介绍,随手写的。
目前个人听过的最早录音是78转重制,如果看到封面上写着78转,这是二战前录的,30年代后的东西,就是虫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黑胶。
得益于技术发展,虫胶重制的效果完全可以接受,只是底噪大了点,然而百年前大师的风范,岂是底噪掩盖的了的?
由于战乱,虫胶录音被损坏了不少,保留下来的都非常珍贵,即使是重制的录音,史料价值和欣赏价值都不低。
黑胶,就是常说的LP,是二战后的东西。50年代后的单声道技术与战后幸存的大师产生了一个交集,即黄金录音,就是这段时期的黑胶。至今无法超越。
CD是80年代后的东西,得到卡拉杨大力支持。然而CD最初并不被当年的老烧认可,除了信噪比高,录音时间长,从HIFI角度上并无优势,TAS榜单差不多是快到21世纪,具体时间不记得,才开始考虑CD榜单。
再过20后,SONY才搞出SACD。同样,前十年受到市场冷遇。大概10年后才开始有点起色。并且SACD大部分是古典曲目。流媒体差不多也是这个时间。
从曲目宽度来讲,应该是CD最宽。因为虫胶和黑胶都有对应的CD发行或重制。但并不是所有每张虫胶和黑胶都有CD对应,这也是乐迷头痛的地方,家里即没有煤矿又没有石油,总不能为了听几张黑胶专门搞一套系统吧。
SACD虽然发展了这么多年,但错过了实体音乐的发展期,其实曲目远不及CD宽。并且SACD出于商业考虑,大部分是大俗曲目,没什么意思。
插一句,本人是听SACD的,但SACD只占听音的小部分。
CD后来成为主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成本相对低廉。这也造成了CD滥录相当多,大量内容垃圾。
最后谈谈流媒体。流媒体跨越了上面所有的格式,不管什么载体,能变成数字的,就能进入流媒体。所以流媒体从availability, 可获得性来说,是以上载体无法比拟的,这就造成流媒体曲目宽的错觉。
为什么是错觉,因为到目前为止,录音产业的前半生并不是数字的,很多东西不在流媒体上。只不过这些东西入手难度比流媒体大得多,不买唱片的人不知道罢了。
说一句前人的陈词烂调,信息时代,最大的问题不是缺少信息,但是信息太多,找不到正确的信息。这就是流媒体音乐的问题。流媒体本身只是一件工具,而且是拓宽曲目的好工具,但是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一个坐标,一个原点,一味的流媒体音乐,只能迷失。流媒体是共享技术的进步,但,至少目前来说,并不是HIFI技术的进步。虽然有这方面的实验,目前也有这方面的大厂器材,不排除将来会成气候。当这个技术真正作为HIFI软件载体被市场接受了,必然伴随严格的软件版权,根本不会便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