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8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Q3.1玩法补完——基于VMV A1+风铃木音箱探索桌面近场音箱套组的纯甲类搭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26 20:1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
一年半以前原创发布过一款多功能一体机Q2.1,当时在市场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发售时期乃至今日都是合并机中最有个性的机器之一,一言以蔽之,比TA贵的没TA功能多,比TA功能多的没TA性价比高。一台桌面一体机集成了解码、耳放、前级、功放四大功能还带蓝牙,功能多的可以和影院级产品叫板,声音却实打实的HiFi标准要求的机器属实罕见。



今年第四季度Q2.1的继任机型Q3.1终于登场,关于两台机器的具体升级点可以看仙梦情真的分析,非常具体:

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44741

从上文详细的分析不难看出Q2.1是一台接口全面功能齐备的全功能平台,而Q3.1则是在这一型谱基础上的专项功能升级产品,虽然后级功放功能取消,但是在另一些方面得到了非常多的加强。



现有观点上看我们可以得出简单的几个结论:
1.Q3.1是在Q2.1基础上的取舍和基于场景方面的深度优化和技术方面的深耕。(强叔:Original的减法法则 - Original OPA-Q3.1强叔简评)
2.Q3.1电路设计上采用了超强的电流供给能力加上大电流、大功率管纯甲类输出,彻底强化了针对低阻耳机的驱动能力。(af2000:原创OPA-Q3.1解码耳放评测)。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45755&highlight=3.1

不难看出从Q2.1开始,原创的新品设计思路就已经走在前沿,这种耳机+桌面书架箱的功能设计一定是经过了对同价位消费者的深度洞察,从近几年耳机玩家的趋势来看,家用头戴式耳机能够与音箱很好的互补——需要安静的时候(如深夜)听耳机,非专注聆听(BGM)/放松聆听的时候用桌面小书架。耳机区不少问音箱搭配的帖子证明了这一趋势。



相比传统的音响系统而言,桌面用户对空间和价格非常敏感,一张小巧的桌面,无论是空间还是承重,肯定是放不下那么多沉重的分体式器材的,这么显眼的地方,老婆问起谎报价格也是个巨大的麻烦,如果能用一台机器解决所有蓝牙+解码+前级+耳放+后级这么多复合需求,简直完美,所以我们看到了用户们对Q2.1的高度认可。



解决了量的问题,原创试图在Q3.1上实现更加精准的质量化路线,也就是选择对低阻耳机专门进行优化(比如拜雅的T5和配备全新Stella单元的Pro X系列),在细分市场上进一步深耕。当然这也是有取舍的,Q3.1的全新电路设计当中忍痛割舍了后级功放。但这并不是说Q3.1就从此无法支持桌面音箱。这也是今天我想要在这里对Q3.1的系统套组补完计划。

如前文所述,价格和体积是桌面系统需要考量的两个主要因素,经过了一点选择,这次我专门选配的是来自双木三林的风铃木音箱和双木三林旗下的高端品牌VMV的纯甲类后级A1。从数据上不难发现Q3.1是一台纯甲类机器,我们这次选用的VMV A1也是一台纯甲类机器,组成了一个我一直都非常想要体验的纯甲类组合。后者和风铃木音箱也是双木三林官方推荐的搭配,拿来放在宿舍的桌子上做一套近场监听音箱套组。

从桌面系统搭建最敏感的体积和价格上两个属性来看:
原创Q3.1(宽高深):248X248X70mm
VMV(宽高深):210X205X39mm

如果空间比较紧张,两台机器可以很轻松的叠放在一起,VMV A1自带2组脚钉和顶垫,可以根据需求调整一定角度的上倾或者下倾,非常方便。



风铃木音箱的宽高深分别为146X216X266mm,这是什么概念呢?用一个比较极端的条件来看,两只音箱和一个24寸显示器一起放在一张宽1m深40cm的的桌子上毫无问题。市面上随便找出一张电脑桌应该都比我这个可怜的桌子大点。

再来看更加敏感的价格,原创Q3.1售价5300元,VMV A1售价3600元,售价2500元,三者搭配刚好可以组成一套万元级多功能方案。如果耳机搭配拜雅的低阻系列,15000元左右基本可以将这所有需求全部满足掉。



耳机部分之前已有不少帖子讨论过,在此不一一赘述,我们直接进入音箱系统的声音部分讨论。多数人看到尺寸和4.5寸低频单元这两个数据有担忧也是正常。这也必须分情况讨论,以聆听距离论,通常桌面级监听的场景都是坐在电脑屏幕面前,左右两边摆放音箱的情况的近场/超近场监听,即人耳与同侧音箱高音单元轴心为0.5-1.2米的条件下。偶尔兼顾3-5米的远场,比如卧室躺在床上听。这里的结论很明显,风铃木是非常适合近场监听的一对音箱,这首先体现在低频方面,风铃木的采用下倒相的导气解构,单元悬边顺性也非常好,很巧妙的利用了箱体解构+低频单元最大位移换取到了近场监听的充沛低音表现——当然这和A1纯甲类后级的充分驱动不无关系——别看箱子小,可不是什么都推得好。这种高顺性悬边的电阻尼对功放设计还是很有挑战的,别看4欧下输出只有15W,可近场监听条件下声音非常热情饱满而且松快,殊为不易。



除了低音的巧妙设计之外,风铃木的高音单元的设计也非常精妙的,通常保守设计中,这类超近场监听可能会使用18mm的高频单元,风铃木在高音单元上面的设计反而显得比较激进,直接采用一颗25mm(1寸)的丝膜球顶单元,考虑到近场监听的高音轴指向表现问题专门设计了一个比较浅的金属导波板来提升高音表现。声音听起来温暖而且明亮,一点儿不刺激还很耐听。



【小知识:高音单元具有非常强的指向要求,测试时在轴指向上的频响表现通常较为理想,但实际聆听时我们很难把高音轴正对耳朵,离轴角越大,频响表现越差,导波板可以有效的提升高音非轴指向条件下的表现。】

比较逼死强迫症的是非对称的高音设计,同样,也是有意为之的,用户可以针对不同环境来进行细节调整,这同样部分出于轴指向考虑的,风铃木的toe-in建议是低于20度,为了更好的轴指向表现和音色,我在摆位时使用了高音向中心的方式来略微提升前场结像深度和高音表现。如果是坐在远一点的沙发上听,反而要平行摆放+高音向外的方式来让宽度有所近益。



功放部分不用多说,作为官配没有什么明显短板,这对箱子到家的一个多月里面,基本上我每天坐在他面前的时间超过2小时,也用过一些其他的放大器驱动,总结而言,比他好的没他便宜,比他便宜的没他好听。倒也省去了烦心搭配的事儿。别看是纯甲类机器,工作个俩小时以上表面也就差不多30度——这还是俩纯甲类叠在一起的温度。



倒推回来回到Q3.1,音箱圈里有句话,前级出声后级出力,前级的重要性甚至不次于音源,Q3.1为这一套搭配的声音贡献不少,如果说一定要给这套系统一个定义的话,我认为应该是耐听,这种耐听必须建立在温暖且明亮且松快的声底下,一点不刺激,而且声音必须是松快而不是松散的,这与Q3.1的核心竞争力不无关系——反过来思考,低阻耳机的驱动条件甚至要比高阻耳机苛刻很多,要做好驱动,尤其是低频部分的准确控制和动态的充分体现,对电流控制力和表现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而这恰恰也是前级中看中的部分,从这一点来看,Q3.1可不只是个解码耳放这么简单。

写到这里更多是关于设计思路和搭建解析的方法论,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里就不用过多的听感去限制大家的思路了,无论是原创还是双木三林在大一些的经销商处都很容易听得到,押金+邮费试听也很容易。我更建议有兴趣搭建桌面耳机+近场监听的同好直接试听,也可以尝试更多的组合。
2
 楼主| 发表于 2022-1-26 22: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本帖最后由 garyvictor 于 2022-1-26 22:55 编辑

这里跟帖说明一下
近场监听场景下的另一种玩法
如果有原创OPA-3A这样耳放的同学请一定注意
风铃木的灵敏度很高,达到88dB,这个数值标准情况是在1m距离1w负载下测出来的,而且是单只扬声器
而风铃木的承受功率高达100W,是100倍功率,两只音箱在最大承受功率下最大声压可以做到100dB以上——这么声压会吵到不行的,实测我在屋里听也就60-80dB声压

这么大声压其实基本用不到过大的功率,而且普通桌面近场聆听的话甚至有时候距离不足1m,这会导致更高的声压级
所以通常零点几瓦的功率就可以非常响了,但是这个时候对小信号的控制要相当精准才可以,而且小信号低失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OPA-3A这样的胆机在这里的优势是相当明显的——通常这类放大器的弱信号失真表现都非常出色
如果不是纠结全纯甲类的方案也完全可以利用OPA-3A作为放大器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9-10 18:0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