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alanhell 于 2022-1-17 02:01 编辑
所以我才说,用线材调音的人,走的不是传统意义上大家对线材认知的路线。
一般大家觉得好的线材就是:阻抗小,材料好,做工好,失真小。这些参数都是能测量,可量产,有科学依据和规范指标的(比如数据线会有带宽,信号衰减,阻抗等国际标准)。这种线材基本一分钱一分货,水分比较少,也很难听出区别,毕竟失真小的东西最后都是趋向于设备原始声音的。而HiFi界对HIFI线材的定义则和上述的东西没太大关系。大部分HiFi线材都是自带失真的,而且很多失真还会很严重,就数值而言可能还不如几十块的铜线。但是根据每个人听音的喜好,这些“失真”的声音却是更好听的。就像很多乐手喜欢用失真更大的前级调音,摄影师喜欢用特别老的胶片一样,这些算是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十分的主观,无法测量。所以,线材到底值不值这个钱,完全看花钱的人本身的感受了,自然就没有客观的好坏可言。
所谓的“玄学”,只是有人错吧质量好,失真小的线材拿来和原厂线做对比,然后完全听不出区别造成的误解罢了。当你真的给他们换上失真大的HiFi线材时,其实大家都是能听出区别的。可能是出于商业原因(大部分国人是不会愿意为知识产权掏钱的,反而更愿意为品牌掏钱),大部分线材厂商只能宣传材料,工艺和资历这些东西,误导了很多我这种理工科的人,才引出了这么多的争议。毕竟在材料学上的突破是十分困难的,而很多线材所谓的工艺提升在回放层面根本不值一提,科学党会质疑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如果你告诉大家这些线材的主要买点是厂家花时间和经验总结出来的调音,生产成本其实根本不高,测量出来的失真还很大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愿意来买呢?我个人觉得,这只是一种对知识产权认知的缺乏,造成的市场宣传误区。毕竟大部分是不愿意给一个产品的设计成本付钱的,所以厂商只能放硬指标这些“干货”出来宣传了,但实际上这些指标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卖这么贵的原因,也不是他们会比其他厂家“好听”的核心技术。
其实我觉得对于线材的争论和其他几大类争论都很相似。比如CD比电脑当转盘好听,黑胶比数字录音好听这些。其实是两群不同的人,在讨论不同的东西。一边是在探讨回放器材的优劣,另一边其实只是在对比的音源而已。很多老版CD的混音和母带其实和现在再版的数字音频根本不一样,那么最后出来的声音自然是不同的。但是如果把同样的CD用电脑放出来,经过同样的解码还会有一耳朵的区别么?再比如说那些觉得黑胶比数字音乐好听的人,听的也是老黑胶了。现在很多高清的数字音频都是老黑胶转的,听起来自然是完败直接用黑胶机回放出来的效果(这个我自己试验过)。但是如果直接听数字录音压出来的新黑胶,那么肯定是原版的数字录音好听的多,至少底噪和动态都不是一个层级的。所以说CD和黑胶就一定比纯数字的回放系统好吗?就技术而言,肯定是否定的。但是对于只喜欢听老歌的人来说,那些绝版的母带肯定是初版的CD和黑胶好听。但是这两边,一个说的是系统指标,另一个说听感,自然是聊不到一块去了~
综上所述,对于我的听音喜好,我是不会在线材,CD机和黑胶机上烧钱的。毕竟我很少听老歌,而大部分会听的,都有良好的数字重置版,所以我基本就是弄个好点的解码和耳放,靠音箱和耳机调音了。我用的CD机是蓝光播放器,黑胶也是能出声就行,毕竟有些东西已经没有好的新版了
但是,我也不会去嘲笑那些花几十万在线材,几百万在黑胶,CD机上的人,毕竟对于他们来说,想要放好他们喜欢的音源,花再多钱去定制这些已经没有大厂在做的设备,是完全值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