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行价格实在美好,于是6月收了个T1三代,在办公室接着mojo+A100听,本身也没啥拜亚情怀,前任也是不那么白牙的Amiron,因此对T1三代也没啥偏见,黑色也低调了很多。
听了三个月基本总结下:
声场横向比纵向大了一圈,一个椭圆
OST神器,低频煲开量稍微大了一点,但是可以接受,下潜很好弹性很好,但是比不上66套推得800s
中频密度可以(跟Amiron,TH-X00比),高频刺了点(这个是一会儿的重点)
总体来说,流行真的很不错,大编制能够顶得住,动态和分离度都不错,小编制洒洒水,4.5k的价格真的挺有性价比的(可能除了对白牙的老粉丝吧)
重点来了,也就是刚刚的高频刺的问题:
最近听回去了几天T8ie,然后换回来随机到了Aimer和梁静茹,一耳朵被齿音刺的飞起,第一次蹭听T90的感觉回来了。切到四季听了一会儿,发现高频和中高的位置,在没有低频氛围掩盖(或者说烘托)的基础下,真的听感过于突出了点。倒不是说干冷,高频延伸是有的,泛音也是有的,所以我第一反应就是推过了没控制住。
于是切换到了A100的低增益:
春天来了,其他的没变化,齿音基本上被削弱成了原来的20%~30%。可能会有朋友觉得是没推开,但是听感真的好了太多,而且除了低频下潜的质感,在下hufi选手真的没什么其他的听感差异。
个人总结是很多喷T1三代的选手,一是因为不是传统拜亚声(这个确实,太流行了),二是推过了,两头翘严重。换个小随身或者降点电压增益,听感明显好很多,本人前端器材着实有限,没有控制力更好的放了,有的大佬可以试试。T1的设计理念真的变了,置于是不是好的变化就见仁见智,但是出好声的成本低了太多是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