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耳机描述词很多但是初入门径的初烧估计听着云里雾里,包括我在内其实也不是很确定哪个说法才是正确的。现在只说我个人对这些描述词的理解。这篇文主要是想抛砖引玉。如有错误,悉请指正。
此图并不代表我个人理解,实际上感觉此图错漏很大。
此图并不代表我个人理解,实际上感觉此图错漏很大。
先从我认为的最大的方面开始说,每个耳机最重要的是声音,而声由波组成,有波就有振幅和频率,这就和瞬态,动态,频响三个有关了。
先说频响,一首歌由不同频段的声音构成,一个耳机单元频响范围就是耳机单元本身对细微电信号的反应范围。理论上频响范围越大越好,然而人耳是听不到极高频和极低频的,一般人只能听到20---20000hz。所以频响这个指标就比较无所谓,因为大部分耳机所标的频响范围都远超人耳的听觉范围。
再说动态,以动圈单元举例,一首歌是由丰富的不同频段,不同乐器,不同音色的声音组成的,这些声音并不是孤立的表现,而是同时发声的,一个动圈单元的表面振膜需要同时尽可能的把各种声音表现出来,所以有些歌曲既要同时表现高频的钢琴,又要表现出低频的鼓声,甚至还需要表现出中频的人声,同时表现低频,高频的范围的能力就是动态,所以古典要求大动态,尽可能同时把复杂多元的器乐的音色表现出来。
瞬态,我觉得最好的举例是小提琴,因为小提琴音色表现连绵不断,同一器乐音色的起伏转折就是瞬态。瞬态好的耳机听十面埋伏是要有惊心动魄的感受,听帕格尼尼狂想曲是要有变幻莫测的感受。用一句诗形容则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人声瞬态更多的表现在人声颤音,人声换气,口型变化所导致的声音细微改变等等,这些我认为都是瞬态的表现。
泛音,最好的举例是鼓,皮面大鼓一锤下去,咚~~~,后续的嗡鸣如同平静的水面落下一滴水,后续荡起波纹。这后续的波纹就是泛音,鼓类器乐表现尤为明显。
再说三频,低频中频高频
低频描述主要有下潜,量感,量感很好理解,低频振幅的大小就是量感的大小,以实物举例就是大鼓敲的轻重,一个人离鼓的距离一样的情况下,鼓面敲得越用力,鼓声音量大,存在感越强,低频量感就越多,比较明显敲的轻巧,鼓声存在感弱,低频量感就少。换在一首歌里,低频所占的比例大小就是低频量感的大小
鼓声泛音收的慢则低频韵味沉厚,收的快则低频氛围薄浅。于是就又出现了下潜这个词,下潜,我认为是对泛音由明显到微弱的表现力。下潜好,则低频泛音表现好。下潜差,泛音戛然而止,则氛围韵味烘托不到位。
再说高频,高频描述主要在延展,穿透力,顺滑度,延展很好理解,中高频到极高频频段的延展能力。延展好那么极高频失真小。而延展往往又和顺滑度有一点关键,高频表现顺滑流畅飘逸也是延展能力的表现,但是单纯的延展并不会给人很好的听感,所以一般耳机厂家一般会在中高频极高频做一个或者几个波动,收敛一下,做出一个顺滑一点的听感,在素质和听感上做个妥协。穿透力,即是高频的存在感,穿透力越强,高频存在感越强,过强则刺耳,过弱则又缺乏亮度。给人听感暗沉。不强不弱又处理不到位,就会给人毛刺感,绵里藏针,若有若无,冷不丁有点刺刺的听感。
中频,这方面比较杂,因为大部分器乐人声都有中频的音阶,而我更多把中频固定在人声这一块。因为人声主要是中频频段的表现,而且带人声的歌曲也是可以说是世界音乐的主流,描述词就更多了,人声的凝聚感,线条感,颗粒感,光滑度……还有润,蓬松,等等等等,描述词非常多。这方面因为人声的音调起落,转折起伏,换气颤音,种种方面不太好单独表述,所以更多的是用笼统的感受描述。人声起伏小有些弱细节表现就难体现,起伏太大人声又会有被拉扯失真,音染过大。
而高中低三频的存在感强度在整体的比例又叫能量分布,低频多,在三频里占的比例大,那能量分布就集中在低频,中频人声凸显,那能量分布就集中在中频,高频存在感强穿透力好,那能量分布就集中在高频。还有所谓了古典耳机两头翘,流行耳机低频劲人声甜说的也是能量分布。在能量分布上面提到的最多的还是均衡,一方面指的是三频中庸,没有明显的偏向,因为有特点的耳机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则会很讨厌,比如64audio大部分耳塞信息量多,偏重高频,有人觉得解析力很强很厉害,我觉得玻璃渣单元听久了头疼耳朵受不了,太冷了。hd650我觉得人声圆融低频氛围好耐听,有人觉得hufi高频齿音频段抹除失真大,太暖了。
由此三频分布又引申出对整体风格的冷暖定义。像暖的hd650,elear。冷的ad2000x,k701。像中性的adx5000,t12,像严肃的hd800s,hd600,像热情的歌德,等等……每个人的听歌喜好不同,对冷暖的定义也不同,可能喜欢激烈的歌德的人觉得hd650人声中庸,喜欢严肃的hd600的人又觉得k701古典表现轻佻。所以很多时候,因为每个人听音观不同,对耳机的定义也不同。这无可厚非,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的评价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借鉴。
再说声场,定位,结像,分离度,解析。
声场,空间感,其实是一个东西,实际上是耳机泛音,声音大小远近的综合表现,声波是有衰减的过程,而在密闭的环境里会产生声波的叠加反射,这样就让声音的衰减变慢,由此给人不同的实际感官,比如乐队在音乐厅演奏,声波经过空间的折射反射,听起来堂皇厚重,泛音醇厚。在空地上演奏,声音衰减快,给人空虚没有边际的感觉,在狭隘的小房间里演奏,则各种声音交织没有层次感,声音混乱。
定位,声音有远近大小之分,同一个声音在偏左边的地方响起,那么人耳就会感受左边音量大一些,右边音量小一点。换而言之,定位感是由左右耳音量大小的差别控制的。所以定位能力讲的实际上是耳机单元对同音色频段声音的声压大小的控制能力,单元对声压大小控制能力越强则定位会精准。
而定位又和结像有一部分相关,定位越精细,所建立起来的结像就越清晰可感,结像实际也包括对人声口型,器乐距离,声场感受等多方面刻画。
分离度有耳机的分离度,前端器材的分离度,左右声道分离度。在耳机方面分离度,我认为更多的是指,同时对多个器乐人声结像的定位,分离度越大,听古典等复杂音乐,各个器乐的定位距离越清晰,听流行人声,就越不容易出现器乐人声混成一团的情况。
解析,解析力也叫解析度,指对细节信息量的还原力表现力,同一个音源,耳机解析能力越强,人耳越能清晰感受到细节。
而人对中高频更敏感,所以很多耳机厂商,器材厂商会刻意提高某些频段的声音,营造细节表现出众的听感。如果从hifi高保真的角度来说,这算是背道而驰。但是从个人的角度,我认为耳机是音乐的表现主体,如果耳机能让音乐更加有张力,能让人声更加婉转细腻,能让低频氛围感更加出众,能让高频更加华丽动听,未尝不是好事。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
动态:同一时间,表现不同器乐高频低频的能力
瞬态:音色频率的细微或者巨大改变。
能量分布:三频各个频段存在感,在整体中的占比。
定位:由左右声压差所营造的器乐人声远近距离的空间感。
声场:由定位延伸出来,对整体空间的立体感受。
结像:对人声口型变化,声场感受,器乐距离的大体感官。
解析:对细节和信息量的表现能力。
信息量:完整的音符的出现到消失就是一个信息单位。
分离度:对复杂音乐的各个器乐的整体的定位分离能力。
下潜:一般指低频下潜,低频泛音从出现到消失的存留时间。
延展:一般指高频延展,从中高频到极高频的表现能力
音染:对不同频段声音的增幅或者减弱。
如果有误漏,希请指正。本文希望抛砖引玉,得出更加科学准确的表述。先行感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