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40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产品测评】类似价位难有敌手——HEADFONICS网站测评ZEN CAN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11-10 09:1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ifi-audio 于 2020-11-9 23:39 编辑


作者:Louis Gonzalez  
时间:2020年10月25日  
原文:https://headfonics.com/ifi-audio-zen-can-review/





iFi悦尔法出品的ZEN CAN是一款小型平衡桌面耳放,在32Ω负载下输出功率能达到1.6W。产品定价为169美元。
免责声明:这台iFi品牌的ZEN CAN是为本次测评提供的样机,以换取我们的真实意见。感谢iFi为我们提供测评机会。

音质:8.7分
设计:8.5分
特色:8.7分
搭配:8.3分
编辑评分:8.6分

毫无疑问,我认为iFi是一家喜欢创新和推动“边界线”的公司。他们给我们呈现了许多独特的功能,比如XBass低音增强、S-平衡、灵敏度匹配、专利电路,以及定制部件。他们也给我们带来了自己独特的平衡耳机输入和输出布局。
iFi近期也经历了风格、概念,甚至是价格的转变。每个型号产品的部件似乎越来越便宜,但功能却和以往型号的产品一样丰富。
这里面显然发生了很多变化,但似乎都是为了做得更好。
一个完美的案例就是他们新推出的ZEN CAN,除了实在难以“搬运”的东西,iFi似乎已经采用了他们所有的技术,并将它们并入ZEN CAN之中。最重要的是,他们给ZEN CAN定了一个非常低的价格,仅仅169美元。




内部技术
纯A类分立输出
iFi从其售价1700美元的旗舰产品Pro iCAN中借鉴了很多技术,并用它们来制造ZEN CAN。ZEN CAN采用了与Pro iCAN基本一致的纯A类分立输出级。
由于设计的性质,每款纯A类放大器都会产生很大的热量,但iFi设法使它在运行时只是轻微发热。iFi似乎完成了一项壮举,因为ZEN CAN上既没有散热器或风扇,也没有明显的通风口。
ZEN CAN以恒定的纯A类模式运行,单侧输出在32Ω时能达到1600mW。能够在300Ω时挤出非常可观的15.1V的电压。平衡输出在64Ω时达到1890mW。基本对所有的耳机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即便是单端输出,你也能推动那些非常“饥饿”的设备。

纯A类分立输出缓冲
iFi ZEN CAN中的部分电路使用了他们在德国被称为“Operationsverstarker”的定制IFI / AMR结型场效应管OV2637A运放。
这些运放是iFi的独门配件,是在Pro iCAN上使用的同一类纯A类分立缓冲器。在性能方面,它们的额定失真达到了 0.0001%,零真的很多啊。
此类纯A类专有电路的另一特征在于,在场效应晶体管单端输入阶段确保源头的加载,并始终保持恒定的A类运行。

四档位双单声道
iFi ZEN CAN具有分立的四档放大设计,在每阶段都使用输出芯片,每阶段都代表了6dB的增益。放大器部分也采用了双单声道设计,其中每个信道都有自己的4档,而两路独立电路作用于左右信道输出。
双单声道设计通常是为顶级放大器保留的,在这个价位,特别是A类电路产品中从未有过。

TOCOS电位器
iFi决定,甚至在音量控制的级别都实现完全模拟,而ZEN CAN则采用了日本东京COSMOS电机株式会社制造的模拟音量控制器。这种多轨电位器即使在音量很小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出色的信道匹配,而这一直是模拟电位器的争议问题之一。
我确实在音量控制的尽头位置发现了问题,但只有在最高增益的时候,右声道的声音会在左声道之前出现,但在这个音量级别,我感觉任何人都会觉得这耳放够用,而且大多数人肯定永远不会在那种音量水平上用这耳放。
刚拧动时,它会出现一声“咔哒”,但请注意,音量控制并没有采用步进增量,是光滑的,并没有“咔哒”声出现。它不仅运行平稳,而且在整个范围内的音量都很均匀。


内部构成
iFi ZEN CAN采用高品质的配件,例如松下的ECPU电容和MELF电阻。
不止于此,德州仪器生产的低噪声集成电路芯片也被使用在调节输入功率上。电源输入端还使用了村田电容,以及日本TDK的COG一级陶瓷电容。
二极管包含了超低噪声输入晶体管和1.2MHz大电流电源控制器,同样构成了电源输入电路的一部分。
在整个电路中也采用了SMT表面贴装技术。SMT技术可以通过避免表面干扰,从而消除传统配件上可能产生的噪声和失真。

BiCMOS技术
为了进一步降低噪声,iFi还采用了双极半导体更新设计。结合了两种独立的半导体技术,并将它们叠加在一起,使其具有两种技术中最好的品质,从而产生了BiCMOS。
iFi表示,这项技术能够降低噪声,具有良好的瞬态响应,和出色的PSRR(电源噪声抑制)性能。


特征
四档增益控制
大多数人会认为iFi ZEN CAN的增益控制作用于线路级别和输入源。既然这样,这离真相不远了。
除绝大多数放大器最多包含3档增益,而ZEN CAN除包含4种增益设置以外,其增益控制还可以通过激活其4个放大档位中的每一档来工作。正如前面提到的,每个档位都有6dB的增益。
因此,通过基本的数学运算,您得到4的6倍,我们总共获得了24dB。您可以选择的最高数值是前面板的18dB。
请记住,大约3dB的增益会让音量提高一倍。因此24dB是一种疯狂的增益,我怀疑是不是有人会需要更高增益。这家伙能出很大声,它是为了一些“喂不饱”的耳机而设计的。

3D功能
你是否会因为“发现声音听起来太狭窄”,而不喜欢你的某副耳机?iFi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称之3D系统为全息双模拟矩阵系统。
ZEN CAN中包含的3D功能扩展了空间信息,并且在模拟阶段完成了此操作,而没有增加失真。
它确实起作用,是一项有用的功能,因为它的效果微妙,只有最少的污染或失真。它确实拓展了声音,并赋予它更大的高度、宽度和深度。

XBass功能
这句话我之前说过,而且我会再说一遍。因其微妙的表现,iFi XBass可能是最好的低频提升办法。至少可以这么说,我发现的大多数低音增强功能都是“压倒一切”的,听起来超级臃肿。
iFi的XBass是完全通过模拟实现的低频增强,可以稍微抬升较低的八度音阶,并且做得非常有品味。但根据iFi所述,这并不是通过抬升来完成的。XBass功能主张的是还原低频,而非增强低频。
将XBass与TrueBass功能进行比较,如果我不得不从这两者,或其他低频提升的模式中做出选择,我会选更唾手可得的XBass。


设计
ZEN CAN采用了和ZEN DAC相同的复古的圆润扁长条梯形外形与设计。ZEN系列的CAN、DAC、Phono和Blue,都采用了同样的外形和配色,堆叠起来非常不错。(编者注:叠叠乐在国外也很受欢迎)
外壳本身为全金属结构,并采用无缝设计。它采用与ZEN DAC和Blue相同的灰色拉丝金属装饰表面。
我不确定是否所有的按键都是金属得。它们确实感觉像是金属。当然,略带滚花的音量旋钮是金属的。旋钮操作非常顺畅,使用的感觉很棒。
就像前面提到的其它iFi产品一样,ZEN CAN的前后面板都由拉丝铝材组成,如果你全都凑齐,外观会非常漂亮,叠起来的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输入/输出
除XLR输入和上述实在难以“搬运”的功能之外,iFi ZEN CAN几乎拥有全部您需要的台式放大器输入,它提供了标准的RCA模拟输入,以及3.5mm 3极输入,以连接音源,比如手机或者任何使用3.5mm输出插孔的音源。
第三种输入采用Pentaconn 4.4mm平衡连接插孔。尽管唯一缺少的输入模式是XLR,但您始终可以进行XLR和4.4mm的转换,但和大多数其它4.4mm线材一样,您可能需要定制。
ZEN CAN还有三种输出模式,因此拥有三种输入和三种输出。我想这个放大器设计更为平衡。前面有两个耳机插孔,一个是常规的6.35mm三极插孔,另外一个是具有平衡输出的4.4mm Pentaconn耳机输出插孔。
第三种输出以4.4mm Pentaconn平衡线路输出的形式置于背板上。此连接在线路级别上起作用,而不是耳机输出。可以通过音量控制来控制输出,因此ZEN CAN可以充当前置放大器。
我的确没找到更传统的RCA或3.5mm线路输出,以将其作为旁路连接到我其他更传统的设备上。现在使用4.4mm Pentaconn输入的设备还不多。



iPower电源适配器
iFi ZEN CAN采用5V壁式电源适配器直流供电,并且需要至少2.5A额定值的洁净供电。
iFi的首批1000台ZEN CAN与他们优秀的5V iPower纯净电源适配器搭配出售。这款适配器的额定电流为2.5A,并具有内部ANC降噪系统。一个适配器的价值约为60美元,所以希望您也能得到一个。(编者注:首批1000台已经售完,现在售价略有调整)
我建议iFi尽可能一直这样做,即使不得不稍微提高价格,以避免玩家收到了ZEN CAN,却没有好电源来搭配它。况且,其他所有耳放都带有这种壁式电源适配器。
与最近发布的ZEN DAC不同,ZEN CAN有电源按钮。是需要长按开关,以使其运作的另一类产品。



包装及配件
任何购买过ZEN DAC的玩家应该都对ZEN CAN的包装盒眼熟。它们即使连配色方案都是相同的。
除了耳放本身和上面说到的iPower适配器之外,盒子里没有太多的东西。有说明卡,是印刷的参考指南。随包装附送的RCA线是iFi品牌的22英寸紫色线材。老实说,这线就够了,似乎是一款质量很好的线。
包装里有一个6.35mm转3.5mm的转接头,但我发现它几乎没什么用。这配件的质量不是那么棒。

听感
我发现,可能除了hip-dac之外,iFi耳放的声音听起来都有点温暖,ZEN CAN也一样。ZEN CAN拥有宽松的声音,以及良好的瞬态响应。
其细节表现非常出色,背景几乎是全黑的。使用灵敏度非常高的入耳式耳塞或耳机时,这台放大器在最高增益时确实有“嘶嘶”声,但我认为大多数耳放都会这样。这是多级分立放大器设计的已知共同特点。
频谱产生的很充分,大多数情况下,在最低的两档增益水平,音量和推力都足够高。较高的两档增益水平是给效率最低的耳机留着的。

调性
我认为ZEN CAN的调音不是完全平坦或不带感情的。它的调音带有一些染色,但我喜欢这种染色的量,它给音乐增添了一些情感,特别是在低频的区域。
这款耳放有些很有趣的特点,低频有力,中频顺滑,虽然能感受到大量的细节,但我不认为它是偏解析的设备。
瞬态响应非常出色,声音似乎有非常快的渐强和渐弱。ZEN CAN还可以很好地处理好繁复的音乐,而不会出现不连贯的情况。
聆听Brian Blade的《Evinrude Fifty Trembling》,尽管不是质量最佳的录音,但还是反映出在快速敲击镲和爵士鼓时,ZEN CAN拥有快速的瞬态响应,全都听得见,而且非常清晰。



耳机搭配
我可以在ZEN CAN的第三档增益设置下将HIFIMAN 4XX推到非常响亮的水平。这些平板耳机喜欢大功率,而且它们并没有规格参数标明的那么好推。
我的SUNDARA也和这款耳放很搭。身为一款非常出色的耳机,SUNDARA即使在高音量下也能保持这种音质。但这个组合最大的好处是,ZEN CAN上的XBass功能给SUNDARA进行了提升。
在您把音量打到头之前,SUNDARA的低频往往是不那么充足的,而XBass恰好符合要求,而无需把音量调到夸张的区域。
我怀疑ZEN CAN没办法拿来搭配动圈耳机。我手里只有两个型号的耳机,它们都在50欧姆以下,而且我不敢以超过第二档的增益来驱动它们。(编者注:实际上搭配HD6XX、K701等都不错)



设备搭配
我喜欢ZENCAN与ZEN DAC堆叠的方式。当我拿到ZEN CAN时,我立即打造了iFi ZEN系列“叠叠乐”。它们在尺寸、外观和结构上都是相同的。
我不得不装上我自己的4.4 Pentaconn线材,这使动态范围略有增加,以及降低了底噪。如果您正在使用这套组合,请将平衡端连接起来,但想找到带有Pentaconn插头的连接线并不容易。也许iFi应该开始卖这种线。
老实说,单端和平衡耳机之间的输出的差异并不是推力上的大飞跃。将1600mW的输出与1890mW的输出进行比较,会有明显的区别,但差异不算巨大。
如果将开关置于“可调”而不是“固定”,则ZEN DAC会在RCA端拥有更高的输出。电压将从2.1V增加到3.7V。如果您没有4.4连接,这会带给您类似的结果。当开关设置为“可调”时,TrueBass在线路输出上也有效果。
效果多得超乎想象。有了这种组合,您将获得4种耳机输出模式,即:单独采用增益设置、TrueBass、XBass和3D。平衡、单端的输入和输出使用功率最少。单纯的,你得到充足的输入、输出,以及功能。



对比选择
Monolith Liquid Spark耳放
Liquid Spark和ZEN CAN都是调音微暖的桌面耳放。
就功能而言,没什么可比性。ZEN CAN拥有XBass、3D、平衡输入功能,和更多可选增益级别的输出。的确,它的价格确实更高,两者相差约50美元,但如果您想使用某些功能,就知道有其他的功能了。Liquid Spark的听感类似,但功能很基础。

调性
Liquid Spark是一款出色的小型耳放,具有和ZEN CAN类似的中性、温暖、不刺激的音质。这些耳放即有温暖的声音,使用起来也有些温度,但是和ZEN CAN相比,Liquid Spark需要更大的电源输出。
理论上,Liquid Spark似乎在2.12瓦时有更高的功率输出,并能输出10V电压。那么ZEN CAN呢?它有在300Ω下输出15.1V的能力,这对于那些低能效的耳机非常有用,而且,尽管ZEN CAN 1890mW的额定输出功率较低,但仅使用5V的直流供电,它似乎更强大。


Topping L30耳放
这个小宝贝采用了级联运放,负反馈设计,调音非常中性。相对ZEN CAN,它尤其多了备用电源。
功率大小可能归功于以下事实:L30使用了巨大的壁式电源适配器,交流输出为15V,直流输出为5V。

调性
Topping L30强大的推力使其成为低能效耳机的理想之选,但与ZEN CAN相比功能少了一些。
这两款设备的声音特征可以总结如下:与Topping L30相比,ZEN CAN拥有更饱满的声音,更像是模拟声,后者的调音是采用晶体管的干净而平坦的声音,几乎都在强调解析。
因此,这取决于您想要什么,以及您喜欢什么样的声音。



我们的结论
iFi再一次带来了惊喜,为我们呈现了一款很棒的桌面耳放,它拥有非常多的功能,充足的推力,超出一般的架构,可以叠加ZEN系列的DAC、Phono(编者注:即将上市),和Blue使用,且价格非常适中。
您可能能花更少的钱买到推力更大的设备,但是没办法买到任何接近ZEN CAN功能数量的产品。而且说实话,ZEN CAN的推力足以满足99.5%耳机的需求。
这里没有其他意思,也许只是一些期望。我很希望将来再看到一款集成DAC的产品。也许和在ZEN DAC上用到的一样。也许带有3.5mm线路输出,甚至最好带有RCA输出。
无论哪种方式,从现在开始,iFi ZEN CAN都将骄傲的摆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我敢肯定,这套“叠叠乐”可以满足大多数发烧友的需求。在它所属的价格区间里,这款产品很难被打败。

ZEN CAN产品规格

2
发表于 2020-11-10 09: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荆州
买买买。
别拦着我,赶紧把删掉的淘宝APP重新装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9-3 02:2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