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ey126 发表于 2025-6-21 22:32 ”好听”其实说起来复杂。 因为再”好听”的音箱,放自己不喜欢的音乐,它也不好听。每个人喜欢的音乐差异很大,对音乐欣赏的点位也不一样。 同一首歌,有人听旋律,有人听动态,有人听歌词,有人听配乐,有人欣赏有人鉴赏,有人审视有人也仅仅是借熟悉的音乐在分析。并不太容易获得同样的感受,第一点,所以它需要放自己喜欢的音乐。 第二呢,同一个音箱,肯定是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的。 最后聊聊测量,测量最大的意义就是先观察自己喜欢的东西是怎样的。 |
jimmyheiying 发表于 2025-6-21 18:14 是的,数据参考不能全信,只能辅助验证一些改变。论坛里也看到过有的系统好听,数据测出来失真离谱一塌糊涂,可就是好听,耳朵收货。有时候数据无法横向对比,不同系统之间类似毫无默契的状态,你有我无,聊不到一块哈哈 |
交响无际 发表于 2025-6-21 18:47 桌板挡住了下面的低频,导致每一首都缺低频部分,真是一点事都不能省,转接螺丝还没到,支架有了 |
交响无际 发表于 2025-6-21 18:47 等我的麦克风支架螺丝到货,录音麦被小桌子挡住低频,很缺低频,被桌板切的一干二净,不如之前的春江花月夜单声道来得有氛围哈哈,等再请教大佬了 ![]() |
jimmyheiying 发表于 2025-6-21 20:11 瞎玩而已,让您见笑了~~ 其实自己知道,还有很多不足了。贴的那些图,也都是挑出来,比较顺眼的结果啦,hoho~~~ 条件有限,目前还是租的房子。能有个小屋折腾,已经非常知足了,勉强凑合能听吧。 前几年升级音箱,厂家免费上门调试。看完折腾的结果,说已经足够好,不用动了。也算没白忙活吧,还挺开心的,嘻嘻~~ |
交响无际 发表于 2025-6-16 00:11 ![]() |
jackey126 发表于 2025-6-21 17:31 不过,6分20秒,至6分32秒,那一段,左音箱里的那个音色,实在不太喜欢了。听起来,像是在拍个小木筒、或中号大小的竹筒,似的? 原音频里,还是有些非常紧绷的鼓皮声吧。 要不再扫个频,先看看现在的响应情况? 大概对比看了一下,貌似410~430Hz的基音,比原音频多了一些。 590~610Hz的音色泛音,又少了一点。 3300Hz附近,以及8000Hz以上的超高频,还是比原音频,少了一点吧。 |
jackey126 发表于 2025-6-21 17:31 嗯,是好些了,听起来也更“透”点了,呵呵 ![]() |
我倒是觉得不用太纠结测量结果,它只是客观的反映出某个音量,某个距离下的工况,不需要和实际听感做太多挂钩![]() 因为好不好听本身很主观,先有好听的感觉,再用数据去观察你觉得好听的样子是怎样的,这个思路也不错,不一定要用它来指导设计。毕竟楼主的音箱是个私人物品,首先是要自己玩的开心。 ![]() 当真正自己觉得有问题的时候,再去增加完成度就行。再说了这也是个无底洞。 |
交响无际 发表于 2025-6-18 11:26 重录了一个,调整了麦克风高度距离,帮我看看有没有高频录到【HIEND障板系统 jazz variants 立体声外录-哔哩哔哩】 https://b23.tv/SNn9Qpm |
jackey126 发表于 2025-6-17 21:39 左右声道,搞反了?原音频的定音鼓在右边的吧,嘻嘻~~ 这曲子挺有意思的,从32Hz左右的低音大鼓,到60Hz左右“挺宽的”架子鼓底鼓,再到100Hz多的定音鼓solo。超高频也是顶满了20000Hz。对回放系统要求还是挺高的了吧。 交响低音大鼓,一演奏的话,超低频的下潜,大概达到了25Hz左右吧。如果没有32Hz这部分、典型明显的低音大鼓超低频效果,只剩下80Hz多的鼓腔声和中高频的鼓皮声,就不是那么好听了吧。 ![]() 类似比较要命的,还有这版,夏伊指挥荷兰阿姆斯特丹RCO的马勒1,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t411o7hq/ 第36分开始的第四乐章开头。20Hz都快打不住了,呵呵~~ ![]() 回到楼主发的曲子。第1分38秒开始的低音大鼓,左边是原音频,右边是楼主的。65Hz以下,大概就少了很多了吧。3000~4000Hz以上,好像也缺了些? ![]() 另外,还联想到,前几年B站听到的一段音频。里面的定音鼓音色很奇怪,琢磨了半天才反应过来,大概是带了一些“大汽油桶”钢鼓的那种音色吧。抽空再找找看,也请大家一起听听看吧。 |
交响无际 发表于 2025-6-17 10:00 来听歌吧嘻嘻【HIEND障板系统 Jazz Variants 立体声外录-哔哩哔哩】 https://b23.tv/CqT5eVN |
本帖最后由 交响无际 于 2025-6-17 10:03 编辑 jackey126 发表于 2025-6-16 22:39 功放大概的频响是这样的,是吧? ![]() 听了几句这个,HIMARI小提琴卡门,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47BzFEoP/,对比了一下原音频,实际听感的差别,和曲线特征,感觉还是比较一致的吧。 就是,250~800Hz的中低频,稍微多了一点点。琴箱声,重了一点,略多了一点罐子味儿吧。 (中低频250~800Hz的声音听感特征,大概是,厚重、温暖、浑浊感。弦乐“群感”。500Hz solo,罐子里面发出的声音。提升2dB后,温暖感变得更多了,清晰度略有下降。) 另外就是,1200~2500Hz的中频、2500~5000Hz的中高频,稍微少了一点。音色听起来不是太开放,色彩感少了些,2500~4500Hz的那种“金属芯”音色少了一点吧。 (中频800~2500Hz的声音听感特征,大概是,很硬实、棱角分明、凸出。提升中频,弦乐旋律线条更加突出。衰减后,两头的高低频会翘起来。1500Hz提升2dB后,声音向前靠,人声、军鼓向前靠,硬度感觉有所增加。提供声音的硬度感,力度感,以及距离感。很扎实地向前靠。) (中高频2500~5000Hz的声音听感特征,大概是,毛躁、刺耳、细节。弦乐、木吉他的细节,可以在这个频段得到很好的体现。考验原始素材的频段。人声“很脏”的频段位置。4000Hz提升2dB后,声音向前靠,还有一点刺激耳朵的兴奋感。过量的话,会刺耳。重金属、流行金属常用,刺激性,兴奋感) 找了一个小提琴单独演奏Bb3的长音,大概看了一下频响情况。 红色楼主的1000Hz以下的基音233Hz和2级466Hz、3级703Hz谐波,都会比绿色原音,相对多了一点吧。 1200~3500Hz的泛音谐波,红色比绿色又相对少了一点吧。 ![]() ![]() 随便截了一段,前十几秒是原音频,后十几秒是楼主的音频。(个人还是更喜欢,原音频的音色和效果了,嘻嘻嘻~~~) 整体听起来,感觉还是有点暗淡了吧?貌似有点复古味儿?有点像上世纪一些小提琴大师,比如海菲兹的那种录音效果了?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HIMARI小提琴卡门片段对比.wav 链接: https://***.com/s/1SYhZrO12AfCBTdFpGIxO6w?pwd=qem2 提取码: qem2 |
jimmyheiying 发表于 2025-6-16 22:29 猜想:障板是利用整个空间作为混音,rew测的时候等于在音箱内部扫描整盘,无法像箱体音箱局限在内部里,对空间混响成分的影响比较少,才能保持0点几的失真,障板等于整个空间都是他的箱体,都在参与混响,测试得到更复杂的混响成分,比例大,无法直观对比箱体音箱的参数,间接成为了部分无效参考 |
jimmyheiying 发表于 2025-6-16 22:29 嗯嗯 失真参数很离谱,听感很逼真,可能是障板特性就是这样,无法和箱体喇叭一样0.几的失真 |
交响无际 发表于 2025-6-16 18:25 功放耳机口也扫了下,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F1 功放内录.mdat 链接: https://***.com/s/1EJoQ4LpB3elgSaE_yBiLsw?pwd=ipj6 提取码: ipj6 |
本帖最后由 jimmyheiying 于 2025-6-16 22:40 编辑 ![]() 失真图,低音工作区失真大于3%,已经没有办法分析音箱本身了,有可能是单元性能,也可能是房间参与度太高了(怀疑混响大:回声时间太长太多,加时间窗排除),也可能是测量音量已经超过了该低音系统的负载,过载了。 工作区失真度大于1%的,就只能靠耳朵收货了,需要依赖实际试听的感觉为准。 要检查声压计,测量位的音量,第二要看测量距离,测量环境是不是可以优化。 所以这是加了时间窗的:但也差不多 ![]() ------------------------ 瀑布图,听感里面,有50%以上是房间的混响,房间参与的比例大于直达声了,无法判断。 ![]() 数据就是数据,和听感关系不大,听感是随心所欲的,但这个测量可靠性可能不高。建议拍下测量位和音箱、墙面的相对关系看看什么情况。如果没有声压计,可以用手机的顶替下,误差一般也可以接受。 |
交响无际 发表于 2025-6-16 21:33 应该是当时外面在打雷的尾音录到了,那才是真正的轰头下潜压下来哈哈 |
本帖最后由 交响无际 于 2025-6-16 21:35 编辑 jackey126 发表于 2025-6-16 20:13 这个Decay衰减,我理解指的是,声音发出后,如何在房间里逐渐衰减的过程,和低音炮自身的关系,应该不大了。 不好意思,刚刚又仔细看了一下,感觉应该是测量、数据,哪个环节出错误了。(尤其是后发的这个3运放,错误偏差还挺大的了。) 这种50Hz的T60M只有71毫秒,肯定是不对的了。 ![]() 对于没有声学处理的房间,RT60里43Hz的T60M大约910毫秒,72.6Hz大约700毫秒,这个数值水平是比较常见,合理的数量级了。 至于43~73Hz中间这一段,应该就是测量或数据处理错误导致的了,可以考虑多测几次,再看看吧。 ![]() ![]() 另外,刚刚又想到这个。 低音炮、低音音箱,在较高声压级下,2次、3次谐波失真水平,可能是个比较重要的性能水平参数吧。 如有兴趣,可以重点研究,挑战一下吧。比如,类似这种吧。 ![]() |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7-20 20:5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