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唠一个事 唠什么呢?就是我见到有人争论一个话题-用模拟磁带转录数字音轨(CD),还有没有意义?数字音轨记录到磁带上,它就不是数字音频了吗?这两个问句,后头一个好回答,我的答案是“是”,转录了依旧还是数字音轨。这就像一个人先天模样搁在那里,你怎么涂脂抹粉,改变观感,脂粉底下的胚子还是那个胚子,改不了种的。至于说这么干有没有意义,那就要看你对意义是怎么定义了。从我的角度看,还是蛮有意义的。 模拟音频,无论是磁带,还是黑胶,都有其顽固的,由声音特点外化的特征。其实这就人类没有任何技术能真正没有损失的记录空气中传递的声音,在记录过程中总会带来这样或者那样的特征。CD的声音特征是“干、冷、硬(高级系统能改善这点,但不能根本改变)”,磁带的声音特征是“润、暖、柔”。用磁带转录CD,就好像是在转录的音轨上盖了一个戳,标明“磁带君到此一游”。这种改变是比想象的还要大的,已经不仅止于涂脂抹粉,而接近于拉双眼皮,垫塌鼻梁了。最起码也是相当于扎了一针肉毒杆,又或者是玻尿酸。国内玩二轨开盘机的大烧们,也是经常用开盘带转录头版CD的。还别说,转录的效果还真是比原版更好听。我没有开盘机,但我用录像带经过数播转录硬盘上拷的歌曲。回放的效果不仅远远超越(既有音色上的,也有素质上的)用数播播放原音轨 ,甚至也超过了卡座播放原版磁带,真是非常的夸张。所以转录一遍,美化一下,使声音更讨好耳朵君,这意义可着实不小哇! 失真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失真听着不好听,有的失真就比较能讨好耳朵。我们平时听的胆机(电子管机)与石机(晶体管机),所表现的声音特征南辕北辙,也是因为两种不同的失真现象所导致的。胆机的失真被称作“奇次波失真”,而石机的播放失真属于“偶次波失真”。结果最后科学研究证明,人类的听觉系统就是更受落奇次波失真,这下没办法了,胆机更好听实锤了,那些石机党们,请你们不要再违背本心了!不要再和自己的生理需求拧着来啦(此处开个小玩笑)!不是都说要相信科学么,这不科学结论来了。 人类发明声音记录并将之回放这一套系统时,是采用磁记录的方法捕捉,又在回放时用电子管设备去放大这些磁信号。到了后来,晶体管因为成本低,稳定性高,耗能少,取代了电子管的主流地位。你们看,晶体管替代电子管也好,CD取代磁带也罢,初衷都是为了降本增效,而不是为了更好听。产业界出于一个纯粹的商业目的,导演了这么一场“劣币驱逐良币”的世纪大戏码,许多消费者都陷在迷局里而不自知啊!假如你是一个想追求好声音的人,我认为您应该为自己准备一套模拟音源+电子管放大的系统。最起码能省下一个“画蛇添足”的设备-调制解调设备(DAC解码机),好端端的把声音数字化,再花钱给它解码回来,图什么呢?图的是被人家多薅一把羊毛么?声音因为天生设计缺陷,导致干冷硬,又在后道环节上找补。一两万的解码不好听了,一二十万还差不多,真是疯了。我就不要这个解码了行不行?我把这笔开支省了行不行?我唠叨了这么多,是不是有点犯忌?好好好,今天不说了(以后也不说了)。欢迎大家收看,谢谢! |
我能找到图的,就这仨!这玩意儿麻烦程度比开盘机低,音质又可以媲美四轨开盘(比不了二轨的),玩录音挺不错。不过存世量这么少,坏了会很难找到可替换的配件吧?这又是一个大大的隐患了。 |
1. 研发背景与技术特点 诞生背景: 卡式录音带(Compact Cassette)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但这种妥协的解决方案,因为受限于带幅与转速影响,一开始就体现出音质和动态范围不足的缺陷,既无法满足专业需求,也无法满足高质量的民用需求。索尼等厂商试图通过增大磁带宽度(0.4英寸,接近开盘带的1/2英寸)和提升走带速度(9.5厘米/秒,是标准卡带的两倍)来改善音质,Elcaset由此问世。 核心技术: 三磁头结构:采用录音、放音、抹音三磁头分离设计,提升信号分离度和信噪比。 二氧化铬双层磁带:增强高频响应,输出频率范围可达20Hz–20kHz,动态范围优于标准卡带。 外置磁带驱动:磁带从盒中抽出,由固定磁头接触,减少盒体精度对音质的影响,类似开盘机设计。 杜比降噪系统:支持杜比B型降噪,进一步优化录音效果。 2. 市场推广与产品 代表产品: 索尼1976年推出的EL-7是Elcaset系统的旗舰机型(见图),配备三马达驱动、闭环双主导轴系统及遥控功能,主打专业录音与高保真音乐播放。 磁带规格: 分为三种类型(Type I/II/III),对应不同磁性涂层(如氧化铁、二氧化铬),适配不同录音需求。 3. 失败原因与市场反应 高昂成本: Elcaset系统价格昂贵(如EL-7售价约4000美元),且需专用磁带,普及门槛高。 兼容性不足: 与主流卡式带不通用,且开盘机厂商(如飞利浦)未跟进,导致生态孤立。 技术路线竞争: 同期索尼转向更轻便的Walkman(1979年),卡式带市场迅速转向便携化,Elcaset的“高端卡带”定位逐渐边缘化。 4. 遗产与后续影响 专业领域短暂应用: 少数录音室曾用Elcaset录制高保真音乐,但最终被开盘带(1/2英寸带宽)和专业数字录音取代。 技术启示: Elcaset的磁带驱动技术(如三磁头、闭环系统)为后续DAT(数字音频磁带)和数字录音设备提供了参考。 注:以上文字来自腾讯元宝,由老陆修改配图。文字里没有提及Elcaset灭亡的最大推手。实际上正是因为数字音频技术问世,导致模拟音频王国整体走向没落。在此请允许老陆默哀三秒钟。只是谁都没有想到,在若干年以后,新的一代年轻人,会推动模拟音频与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一次小小滴复兴。老陆一位老红颜知己,有天突然跟我讲,讲她小儿子最近买了一部熊猫牌儿的磁带随身听,末了跟我叨叨:“买那玩儿做什么?手机听歌它不香么?”也许对这些新新人类而言,用手机听歌真的是有点不酷哦。 黑胶死灰复燃,磁带死灰复燃,连开盘都有点儿要诈尸的意思。那么Elcaset呢,还有机会嘛?我的看法是悲观的,恐怕是不大可能焕发第二春了。Elcaset软硬件指标接近开盘,使用便捷性又可媲普通卡式,在性能和易用性之间找到了两全其美的办法。然而这样一种正确的设计,却诞生在错误的时间点。Elcaset在模拟王国铁王座上连屁股蛋子都没来得及捂热,整个座位就被抬出去了。Elcaset从诞生到消亡,拢共就推了五款机型,他们分别是索尼EL-7、EL-5,日立D-9000、松下RS-7500U 和TEAC AL-700。Elcaset从设备到录音磁带在民间的保有量都少到可以忽略不计。这一回的东风,只怕是乘不上了。现在要是打现在起开始玩Elcaset,简直比四九年入国军还要悲惨。可是这件悲惨的事情,我心里有总是有个声音,撺掇我试上那么一试一。下头是不是万丈深渊(简直是一定的),只有亲自跳上那么一回,才能闹清楚不是?玩儿这个倒是选择困难症的福音-拢共就那么几款,很容易选的。今日份叨叨先叨到这里,再次感谢大家收看! |
zklx 发表于 2025-5-3 12:40 现在喜欢上雅佳的造型了,觉得真好看。 |
陆忱 发表于 2025-5-3 12:18 力士K12 |
手头有两台雅佳卡座,GX-95MK2和GX-65,65的磁带播放性能不良卖不了几个钱,在当耳放用。 |
hificow 发表于 2025-5-3 08:22 上头两部是AIWA F80,下头的呢? |
hificow 发表于 2025-5-3 08:22 比起高档器材架,叠叠乐才是正确的安置方式。 |
hificow 发表于 2025-5-3 08:17 假如没有原版带积累,那么买个五到十盒空白磁带,来录制平台上的无损音乐,也花费不多。如果有原版CD,拿来转录就更好了。 |
陆忱 发表于 2025-5-3 07:00 玩得这么入迷也是难得,添两块砖表示支持 ![]() |
yang667455 发表于 2025-5-2 22:04 索尼555ESG就不错,这个中后期的卡座 机芯和电路都很成熟了,素质有保证又稳定耐用,又不像555ESJ、KA7这些后期的卡座那么偏CD音色。不过买了机器还要考虑买带子,这也是不小的投入。 |
yang667455 发表于 2025-5-2 22:04 是的,门槛还是有的。要有把麻烦当补药吃的觉悟。 |
一是机器品牌和型号太多,挑选适合自己的要做太多功课;二是机器基本是多年老机,买时要懂得看用时要懂得保养太麻烦。故未入坑。 |
对于上年纪的老男人而言,卡座的外形有一种无法抗拒的美。具体到各家厂商,各家又有自己独特的品牌设计语言,也算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几日在帖子里被hificow君种草,深深爱上雅佳AKAI的设计语言。95也好,91也罢,都是颜值与内涵间距,内外双修的经典铭器。去网上搜了一搜,搜了个雅佳AKAI卡座谱系图,拿来与诸君同 |
鼓动完了,再泼一瓢凉水。我的AG-6500前阵子有三个月没开机,再开机就不能播放播放带子了。录像带推进去就卡在半空中,不往磁鼓上落,显示故障代码E-3。模拟设备零部件多过牛毛,是典型的机械堆料流。出现故障的几率,是要比CD机大的。遇着毛病了,自己不会搞,就要有寄到外地找师傅修理的心理准备。来回邮费加上修理费,这都是回避不开的刚性支出。即便你的设备老当益壮,用久了皮带靠轮也会有正常损耗,也是要更换的。自己有一定动手能力的话,可以自己换。没有这个能力(譬如我老头儿),就得找师傅弄。玩一部卡座,你的成本支出不仅仅止于一次支付的购买费用,还要考虑进去保养打理的费用。想明白了,觉得自己可以接受了,就欢迎你加入我们快乐的模拟佬群体啦!最后再讲讲我的老6500的结局。录音机修理师傅好找,修录像机的人,是真不易找。好不容易网上找一个,答我“五百起步”,意思就是再往上没个数。修还不一定修得好,得看坏的件能不能寻见。我看看6500那臃肿的身躯,大几十公斤的分量,这来回邮费-算啦!录像带放不了了,前级功能这不还好好的么。我现在主力前级也不用了,就拿它顶上去了。 |
wkd15jordan 发表于 2025-4-30 09:08 HiFi市场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器材,捧与踩都是同一种势力或模式在操作的,东西好不好并不是最重要的甚至是用来当幌子忽悠人的,控制产品流通市场与利润空间才是真正的毒瘤所在。 层主是明白人。 |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5-5 08:5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