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与前人拼老作品,我认为一般是拼不过的,因为时过境迁了。还得出新胜出 |
我对早期音乐添附加值时,会自动开脑放。一部作品不仅靠指挥家,而是整个乐队,包括当时的环境。以前的生活节奏慢,人们心静些,更容易专注;市场化也没这么强。所以作品更专心些。每一种产品都有时代性。 |
音乐艺术这东西可不是说一定就越老越好。如今不到30岁的孙一凡、崔琳涵,已经是水平非常优秀的指挥家了,完全可以与国外的那些年轻人比肩。更不用说杜达梅尔、马泽尔、阿巴多这些天才,年纪轻轻都很了不得。 |
duoduo88 发表于 2025-9-29 15:28 多点进音乐厅听鲜活的音乐,这是解药 |
本坛一贯作风厚古薄今,不然怎么显得自己有文化有水平? |
翻了半天,没人分享资源啊![]() ![]() ![]() |
吕嘉和蛋交这套,总体还是挺好的,不负切利比达吕名声。我强烈推荐第四交响曲和第一交响曲。第四的慢,切利上身,尤其结尾,非常够劲,头皮发麻。第一交响曲稍微逊色一些,但是现场录音,精神头很好。 |
第五第七还不错 |
我觉得还凑活吧 别太认真就觉得还可以 |
cantabile 发表于 2025-1-13 13:09 有链接分享吗? |
国内乐团要出一场好的演奏,百里挑一都算好的,这不b站刚上了一个杨洋指挥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2025.1.12,一塌糊涂,糟透了 |
有的听就绝不听国交,没的听只好将就,毕竟时间就那么多。![]() |
本帖最后由 joseph_li 于 2025-1-13 09:45 编辑 ejack 发表于 2025-1-13 09:03 欣赏和演绎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不要混淆。 演绎是展示给他人的,这就需要准确把握作者背景和意图。欣赏是个人内在的感受,听者如何感受和理解,完全是个人的事情。 我从未说过土生土长的东方人不能正确理解西方音乐,而是说需要了解作品的背景。难道一点都了解,就可以欣赏得了? 举个例子,国人有多少人可以准确欣赏亨德尔的《弥赛亚》、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和《康塔塔》?但并不妨碍听听这些曲目。但是如此演绎行吗? |
joseph_li 发表于 2025-1-11 08:06 不完全支持你的观点!不过期待不要过高,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音乐作品的欣赏往往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地理等背景,如果缺乏对对方底层文化的理解,其理解很容易偏离作品的原意。 仿照你的说法,土生土长的东方人永远不能正确欣赏西方古典音乐。 大家也就别争了,洗洗睡吧! |
用脚趾头想都知道是平庸至极的演绎 |
Sanchez 发表于 2025-1-8 18:40 第四b站刚上了,听了一下,感觉居然还挺不错,颠覆了认知啊 |
但是吕嘉这一套就是演的不怎么好啊。不是说国内乐团就骂,日本一些乐团录的就夸 |
yithorn 发表于 2025-1-10 09:18 完全支持你的观点。 不过期待不要过高,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音乐作品的创作往往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地理等背景,如果缺乏对对方底层文化的理解,其演绎很容易偏离作品的原意。就像很多外国乐团或名家演绎中国民乐,西方人觉得不错,但是国人欣赏起来就总感觉差点味道。 |
-Simon-Rattle- 发表于 2025-1-10 07:09 你竟敢拿一个活人去跟一个不在人世间多年的人相比,这是需要多么混乱的大脑子才会来这样子对比...... |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10-17 03:0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