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耳机等得有够久的啦! 长老出品实在是太受欢迎了,我从去年12月就报名巡回试听,一直到五一小长假前才终于拿到手来开始蹭听,不容易啊!
跟不少烧油转营的品牌一样,NS2也选用了木盒来作为产品的外包装,虽然个头不大,但拿在手上还是非常有档次感的,毕竟是定价1580元(首发是1780元,现在降价了)的耳机,不够压手可说不过去啊!
NS2采用类似私模定制耳膜的腔体造型,实际上是3D打印的公模,个头虽然不小,但佩戴上居然也很舒适,以我那只奇葩的耳道居然也能戴得贴合不疼痛,这点非常喜欢。
到手的是黑色版本,整个树脂腔体的手感不错,表面圆滑流畅,背面分别镶嵌了“NS audio”(品牌名)和“Composer”(作曲家)的金属字,同时这个也是用于区分左右的标识(右/左)。
NS2采用0.78 2pin插针可换线接口,我对这个有点不太喜欢,因为接口本身没有任何加固和卡位,插头的固定纯粹依靠插针本身,在日常使用中容易因为外力而导致插针变形,甚至出现接触不良等问题。相比之下,MMCX接口虽然在耐拔插寿命上不见得好多少,但因为我手头上的可换线耳机多半都是用这接口,也方便更换不同线材来进行比对。而且2pin插针本身也可以借鉴NuForce HEM系列那种带外圈基座的做法,可以大大增加稳定性和寿命。
NS2的声音导管表面看是跟腔体外壳一体的,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内部实际是一根金属导管,内径大概在1.2mm左右,微距观察下会发现内部还有绿色的调节阻尼——这是很常见也很成熟的动铁入耳设计。导管外形也有点意思,不是直直的圆柱形,而是采用花瓶口的造型,这样可以让套在上面的耳套更加稳固。
个人出品的耳机往往在线材上都比较舍得用料,NS2用的是32芯镀银4N无氧铜线,外层还用PVC进行了包裹,手感上比较柔软,但表皮还是略硬了些,所以就算采用绕耳佩戴都还是会有一定的听诊器效应。根据预定的套餐不同,NS2分3.5单端和2.5平衡两种不同的线,不过两者的线基是相同的。到手的是单端版,恰好我手头上也没有合适的2pin接口平衡线,所以试听都是基于原线来进行的。
NS2标配类似SF套的硅胶套,导管比较长而且末端可以弯曲以适应耳道角度,另外也会配备普通的耳套以及Hifiman那种大双节套。前面也说了我耳道比较奇葩,用SF套会比较合适,佩戴好之后,对外界的噪声也很好地隔绝。 玄学听感
NS2并不难推,这是它所采用的两动铁单元的特性所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用手机就能推好——事实上在配搭R3或N5ii中等增益的情况下,NS2开腔的声音偏暗,缺少一耳朵的惊喜。但当切换到高增益时,NS2的声音会有很大的蜕变,特别是中频和低频的控制明显提升,声音的形态及线条都会立马变得分明。
跟时下新一代的动铁耳机一样,NS2不再追求动铁单元那种迅速、紧绷、干脆利索的风格,而是呈现更加宽松、自然、舒服的听感,跟NuForce HEM系列比较相似,与之对位的是HEM4,不过价格嘛显然NS2实惠不少。
NS2有意将高频压暗处理,这样的调音会显得更稳重和不刺激,包括在演绎一些像镲、铃一类乐器的泛音时,也不会出现尖锐刺耳的情况。而且从三频分布的角度来看,NS2这样处理也有助于平衡高频在整体音乐表现时扮演的角色,不抢风头,而是巧妙地起到衬托中频的作用。
但NS2始终受限于动铁单元数量不多,特别是在兼顾中频的情况下,高频和低频的动态和密度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局限。跟其他四单元的耳机相比,NS2的密度要弱一些,甚至不比一些单动铁单元的耳机好多少——特别是像ER4之类的高频解析狂比!
而且NS2本身对前端风格比较敏感,如果播放器设置了高频陡降的话,会明显感觉极高频部分会收得太快了。
而中频方面,NS2的声音密度及饱满程度依然算不上很出色,但胜在舒服自然。在三频当中,NS2的中频相对突出,人声特别是男声听起来会比较有感觉,女声反倒稍嫌薄了些。毕竟两单元动铁是没办法做到面面俱到的,像NS2这样的表现我认为已经很不错了。
声场表现方面,NS2在这个价位的动铁耳机中算不错,虽然不算特别大,但胜在规整,而且分离度好,因此在表现编制相对复杂的场景时也不显得吃力。不过要想发挥出全部实力,建议还是让NS2上台机比较好,在手机或者推力不怎么大的便携设备上会闷糊不少。
NS2跟我习惯的HEM系列最大的差异在于低频的量感会多一些,但并不会让人觉得太吵,反倒显得更加饱满有氛围。在声音质量方面,NS2的低频会优于高频,下潜深度不错而且瞬态收敛的速度也不会太急,属于听起来很舒服的类型……当然,主要是因为我不是低频控的缘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