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初一开始玩耳机至今也有四十个年头了吧,由于从小喜欢音乐,(那个时代的我们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只能听到中波收音机中央二台的外国音乐欣赏,估计是灌耳音灌的)最早从上海崇明邮购微型收音机散件,随机附带一个单声道耳塞。本着科学至上的精神拆开研究过,3.5的单声道插头,一个环形磁铁,中间一根绕了漆包线的小铁棍,覆盖一片圆铁片,这就是我接触过最早的耳机,放在今天,只能说能响,音质比800欧老式电话机的大耳机好一些。
随着耳机一代一代的更新,直到90年左右工作后第一次听到爱华平头耳塞才对耳机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耳机的音域可以这么宽广。接下来把玩了十几副耳机,包括索尼耳机和松下耳机,似乎爱华耳机更胜一筹。
九十年代初中国开始风靡音响,耳机被束之高阁,随着人类大规模入住钢筋混凝土的楼房,音响也被束之高阁,直到2009年出差北京闲赋之余,忽然再次想到了耳机,于是网购了一条森海塞尔MX500,瞬间被这种饱满的音质折服了,毕竟远离耳机界已经太久了,区区MX500就让我降服了,我甚至又增购了5副打算送给几个死党。由于工作的原因,那段时间我经常往返中关村,在中关村耳机商户那里试听了MX365,顿觉MX500可以丢进垃圾桶里了,尽管MX500澎湃有力,可比起MX365,MX500的音域实在太狭窄,可是紧紧把MX365按在耳朵上,发现低音还有下潜空间,心想,为什么没人设计能探入耳道的耳机?接下来很快就发现了森海塞尔CX1.00、森海塞尔CX2.00、森海塞尔CX200等一系列入耳式耳机,频响更宽,灵敏度更高,音质也更细腻。
由于兴趣和行业的原因,从MX500到现在,我接触过一些大牌耳机,可以说一分价钱一分货不无道理,但当我第一次接触森海塞尔IE800的时候,我感到惊艳了,这款耳机绝对称得上划时代的产物,如此微小的单元竟达到了如此宽泛的频响和超高声压,而且细腻程度不打折扣,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如果仅从频响范围和灵敏度方面评判一款耳机的话,我认为是远远不够的,就像我们不能单从解像度的角度去判断一款摄影机能否用在电影拍摄上一样,电影摄像机不仅强调高解像度,更重要的是在高解像度下强调更高的光比宽容度。
换句话说,好耳机不仅需要宽泛的频响范围和极高的声压,还需要更高的解析度,从而让剧烈振动的振膜在花枝乱颤的状态下再现声波更细致的变化,亦即高解析度。
打个更简单的比方,如果耳机音质可以用电视机解像度作比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单声道耳塞就等于14寸黑白电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爱华耳机就等于32寸显像管彩色电视,今天几百元的大牌耳机就等于1080P标清液晶电视,而IE800就相当于4K高清液晶电视。科技的进步让耳机的频响范围、灵敏度、解析力持续提高,但就目前来看,IE800已经达到了科技和技术的顶层,频响8-41K(-3dB),声压125dB,更重要的是,IE800机壳的设计为其提供了极好的频响曲线。
结尾说个题外话,很多耳机烧友赋予一些耳机声场更宽、临场感更强、分离度更好的说法,我感觉这种论调更接近玄学和心理学,与科技和声学无关,而分离度更高的说法纯属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