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涉及三个方面:声音质量、声场,和舒适度。舒适度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这里重点谈谈声场
大家知道,人判断声音方向主要是外部反射和耳廓反射。听大耳很多时候难有音箱那种脱箱感,很大程度是因为耳罩(虽然吸音但不可能完全吸干净)和耳廓之间的反射,以及,耳机单元到耳孔的近距离汇聚性方向,这两点与原始声音存在固有区别,使得我们从小被训练出来的听觉定位机制难以受骗。
入耳完全避开了耳廓反射的问题,完全剔除了耳廓反射,而对外部反射(录音得到的)几乎是完整复刻。因为耳廓反射本身占的比例就远低于外部反射,所以从声场来说,理论上,入耳式做到比大耳好的声场,可能性更大。
前提是,录音相对更大比例采用中远场录音的方式(更极端一点,人头录音)。当然,实际的录音不会那么极端,近场拾音无论如何都是必须的,但是在更侧重临场感的录音风格中,确实,入耳能做到极致好声场的可能性更大。
声音质量方面,大耳理论上应该可以做得比入耳和音箱都要好。入耳的单元尺寸带来的物理上限太低,音箱受听音环境(土豪专门听音室除外)的影响。
近年来,古典录音的一个趋势是近场录音居多。个人猜测,一个原因是,与20年前相比,古典音乐普及大众的广泛程度是下降的,受众越窄,越强调声音本身细节。当年RR和Telarc那种强调现场感到变态的录音现在越来越少了。现在从发行量来看,DG一家独大。那种干硬,信息量拥到爆,的声音,对入耳来说确实不友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