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76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个人见解,从初烧入门到高烧各个阶段的行为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8-31 11:5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南京
本帖最后由 jasony0101 于 2021-8-31 17:01 编辑

我相信所有人入烧都是从一副耳塞开始的,当然了,也有人会从一副大耳开始的。但不管是耳塞还是耳机,不管是随身还是台式,最后你都会涉及到,哪怕你最后玩上了独立听音室加上一套六位数、七位数的音箱系统,这个过程基本都会走过。只不过最后会出现以下情况:

1、蓝牙耳机打天下,发现还是蓝牙方便一些,但“心中有剑,手中亦有剑”。有不用,跟没有还是有区别的——目前的我

2、哥们不玩了,没钱、没时间。发现听歌就是图个乐,“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无剑胜有剑——被媳妇严管时的我

3、永远在追寻着那个100%完美的声音能尽快出现,但就是等不到,怎么折腾就是缺点什么——刚开始的我

4、玩着玩着,从不懂变专家,自己搓线,没事磨个机,做个耳放,再自己做个耳机——迷茫时期的我

反正吧就是这么神奇,其实从发烧开始是乐趣,从有钱折腾到没钱折腾,这个发烧的过程荷包不给点力,确实遗憾挺多。


以我为例,如果讲从80年代开始听磁带,用着国产的磁带随身听听着《小虎队》、听着《黑猫警长》开始,那到现在是不是可以算玩HIFI玩了快30多年了?但我觉得那时候真不叫发烧,只是单纯的听歌。我的第一部进口的磁带机松下SX35,现在还留着呢,虽然磁头已经老化,走音严重。毕竟是我考入市重点的奖励,还是很有意义的。所以那时候来说听歌只是一个行为,与HIFI不HIFI完全没有关联,那时候对于音质也没有明确的界定,只要有超重低音,进口的品牌就是好音质的代名词。

哪怕后面大学玩CD随声听,玩MD随声听,对于HIIF的认知也仅仅是好听,洋货,超重低音。现在所说的什么高频通透、有空气感;中频有密度感,结像清晰;低频下潜深、量感充足,在我那个年代就是——你说的是个啥????




那你说,怎么就发烧了?我觉得也是偶然,从买耳塞,买一副音质好的耳塞开始

从单纯的索尼、松下、铁三角、森海塞尔开始,从一两百块的价格开始,那是一副耳机卖个一两百块对我们来说就是音质的代表,但跟HIFI仍然相处很远,HIFI这个词在千禧年那会,我的认知是高保真立体声,是一套家庭影院,是一对高高的音箱,是所谓的2.1、3.1、5.1的家庭影院。

所以当从一副一两百块的耳塞开始,发现声音好像是不同了。那么就开始想是不是三四百块的耳塞声音会不会更好?

所以,我的第一幅所谓的HIFI耳塞就变成了森海塞尔的CX200,后面变成了CX95、MX980、IE6、7、8。那时候似乎索尼、铁三角、创新、罗技这些都跟HIFI沾不上边,而欧美的威士顿、UE、舒尔、音特美才是HIFI的标准,才是入门的身份象征。


所以再后来变成了UM1,UM3,变成了舒尔的大5,UE的TF10,在后来变成了定制威士顿的ES3X、ES5,变成了UE10、11,变成了JH13、16,而这仅仅是用了2年的时间。


再看播放器,已经不满足磁带随身听,当然也是因为磁带逐步卖的少了,CD开始流行,欧美各个男团、女团的专辑。不满足CD的不便携,再牛逼的防震也无法阻拦跳碟的现状,你就发现同时代MP3播放器的出现,似乎又带来花钱的理由,从帝盟开始;从爱国者的月光宝盒开始;从索尼的香水瓶、鱼雷开始,;从苹果的ipod开始。于是乎,有一个新词——耳放。


那时候耳放就是HIFI、专业的象征,捆绑就是那什么高品质人类的体现

那时玩耳放第一个确实是因为当时的播放器推力不够造成的需要,另一个似乎你用个播放器不捆绑个耳放就不是HIFI,不是发烧友。然后小作文开始写起来了,金耳朵开始测起来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证明我是个懂HIFI、玩HIFI的人,尔等听什么MP3、用什么不知名的耳机的都不配与我聊音乐。我们听的是《加州旅馆》、《鼓诗》、《渡口》跟童丽、赵鹏这类,你们听的都是些啥?128K的渣渣音质。

那时候顶级名机L3、iqube、SR71、XIN博士的SM3\4;热门的P51、sharps、XO、P3DIY、ALO的那叫什么的忘了、僵尸;后来的stepdance、pico反正遍地开花,传说中的SR71用两节9V电池就能把HD600推的七八成的效果。我想放到现在绝对一群人就上来要开喷了,你一个便携耳放,用电池的凭什么能把HD600推个七八成,人家台机都不敢说这话。是哦,现在想想这话到底该怎么说呢?毕竟以前的耳放都没什么说明书的,就是有说明书,好像输出功率这块谁都没具体量化过的。

然后对于大耳机来说,在T1跟HD800还没出来的时候,贵的也就歌德的PSK了,然后是Mpro,325、HD600、DT880、DT900、K701都是差不多的价格,反正比耳塞贵这是真的。你能买到的耳放无所谓RSA家的,莱曼,A1、SOLO、U2、国产土炮(小不点、天马、少帅),高端点的DA10/11、1DAC、鲁迪的、音乐传真的MT套装等等,反正型号总类绝对不超过30种。哦,对了,那时候穷人三宝之一的钰龙A100可是个好东西,另一个MDAC1就有点扯淡了。

那时候国砖是真的砖,捆绑是真的憨

三大国砖,我想能直接报出的人,现在真的不多了,801、C4、DX100,那时候这仨是真的砖。特别是C4跟DX100,似乎那时候无论是老万还是老人家就已经开始想让听歌变的简单点了。在播放器还只是3.5接口的时候,这俩直接6.35,这就意味这可以直接推大耳机了。唉,想想是不是又有人要喷了?现在国砖都不敢说能推大耳,那时候的机器凭什么?是哦,是哦,现在想想这话到底该怎么说呢?

反正不管怎么说,也就是那个年代,真正意义上的HIFI播放器出现了,这意味着再也不用捆绑了,在差不多的体积下,一台机器搞定了。但是吧,你仍然架不住砖头上面再捆一个耳放,这时候捆绑纯粹就是开始调音玩了,你当真砖头推不动塞子呢,只是人家更喜欢耳放出来的那个味道。

所以捆绑这块的形象基本上就是imod+电容盒+耳放,这是王中王的形象,弱一点就是BG电容的DOCK头。是不是大佬就看有没有电容盒,有电容盒就看是不是Jensen的油浸银箔,是不是AN的油浸银箔。中产阶级吗,基本就是油浸铜箔跟macap的。顶级IMOD就是,U2IMOD纯银飞线+0.01油浸银箔+L3+晶彩的piccio对录线这是标配。差点的吗,基本不是BINBIN就是玉米的IMOD,当然了,我也玩过,不过也就属于平民玩法的IMOD。我想IMOD这些很多人估摸着都没见过吧。


反正IMOD那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上飞机被查,坐火车被查。毕竟X光底下各种导线,不查你查谁。你跟我说听歌用?你告诉我怎么听......哦,原来还能这样听歌??

然后第二天坛子里必然看见,兄弟们,我上火车/飞机被查了。反正铁憨憨也有铁憨憨的乐趣,不管什么时候,深陷其中必有乐趣。


变了味的HIFI,另一种炫富的出现

曾几何时,听歌不再是行为,而是一种自我展现,财富、品味、文学修养。耳机与耳塞的价格开始颠倒,从一开始五六十款变成现在的三四百款,定制不再是少数人的理想,贵的,更贵的变成终极目标,发现理想中的100%好像又TMD变远了,荷包的压力越来越大了。

耳放不再是专业的象征,定制也不是高端玩家的特例专属,那些万元器材才是真正高品质人类的象征。过程变的越来越不重要,最后的结果才是最明确的需求。

买CD、聊音乐的越来越少,谈指标、论参数的越来越多。按道理说有了量化的数据应该更加科学,结果越来越玄了,越来越找不到根了。以前我可以说用两节9V电池的SR71能推HD600七八成,现在不行了;以前我可以说C4、DX100这样的国砖推HD600七七八八,现在也不行了。因为你的数据放在那,我看的“懂”,我会算术;你跟我说这个耳机/耳塞声音如何,没用,频响图上不够参考,不是哈曼,声音不专业,我看一眼频响图就知道这耳机声音怎么样,是什么价格水平......

突然发现,唉,就是这么神奇。HIFI一下科学了,但怎么就一下变的这么累了,怎么就更烧脑了。原来只是烧烧耳朵,现在还要烧脑子。真他娘的后悔以前不好好上物理课,应该去考理科而不是文科。当然了,小作文现在是越来越溜了。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因为你的需求是100%那个理论上的数字

这是一个比较纠结的问题。怎么说呢,理论中你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但实际中,你根本不知道。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大于期望,为什么会大于期望,因为你界定的那个标准是否有些不妥?

虽然一山还比一山高,但就怕你身在此山中,明明已在高山,但没有登顶,只是在山腰处发现前面一座山矗立云间。唉,似乎,那座山更高啊,那就爬更高的山。于是乎奔波千里,发现好像是比前面爬的要高,结果爬一半又发现远处又一座高山。于是乎在体力还充沛的时候不断的爬,不断的爬,最后回头一看,好像哪座都没爬到山顶。

我觉得HIFI这回事其实更在意的是过程,在过程中你可以随时决定是否继续,在过程中随时发现自己的那100%美好是否真实。因为你回过头来听的是歌,很可能有那么一段时间你就会跟我某一阶段一样,蓝牙也挺好的,听完在听听手上的,嗯,还是有线的更美妙。如果直接沉沦进去,我相信你不是王思聪,你也不是家里有矿,不过你当然也有可能是KOL时不时的能混到到一些,这个就另说了。

荷包鼓的有荷包鼓的玩法,但人家也不都是什么都要最好的,因为根本就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自己的,至于怎么才是最合适自己的,时间、空间、精力、钞票,反正就这四点吗。你要能一边听着一边挣钱,那也是不错的,但那是干活吃饭,是工作了对吧。回头听的可能还是自己最喜欢的,可能还不是贵的。


当你没有目标的时候,方便第一位,过渡期是为了后面准备

你可能不认可,但我觉得你没有目标的时候,那个100%理想追求是不切实际的。与其追求那盲目的,不如从实际出发。你像我,我都开始IE900、HD650接蓝牙了,反正就听歌说书跟笑话,图一乐,方便就行。等要爽的时候,在来个有线,上个播放器,整个耳放什么的对吧。那你说蓝牙音质好不好?反正听说书也就那样,没啥区别,图一乐,图一乐。

音质的好,是没有上限标准的,耳机/耳塞推好也是没有上限标准的,同样的一套器材,在不同音乐类型上,没人敢保证他就是推好的,当然除了当事者自己,因为他的习惯,他的喜好,他的认知决定了推好还是没推好。对于我这种容易满足的人来说,细节差不多就行,声场立体就行,动态够强就行,人声吗不要发虚就足够了,什么高频富有空气感,无所谓;什么中频结像线条感明晰,无所谓;不要有齿音,这样吗就看录音了,它要本身录音就比较强,比较明显,那也没辙啊,要不拉个EQ?


当你有目标的时候,以你的实际需求为准

要知道耳机/耳塞才是发声的关键,播放器、耳放这些都是辅助耳机耳塞的。你哪怕是用了十万元的播放器或者耳放这些去驱动一个10块钱的地摊耳机,它也不会有一千块耳机的声音。同时也没有任何一款耳机/耳塞是可以兼顾所有的音乐,因为确实频响图上也是这样呈现的,理论上那条什么都好的耳机/耳塞还真的没有出现。

所以,你的实际需求是什么,就应该偏重哪方面,鱼与熊掌你只能选一个,与其平均都不咋样,不如偏重自己喜好的哪方面去追求一个重点。说实话,耳机/耳塞从来不嫌多,但也不能太多,听不过来还乱花钱。不过经常去海鲜市场等等大佬的福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反正就这么着吧,也没啥继续可说的,毕竟大道理人人都会说,你说,我说,大家说。

觉得有用呢,您嘞就留着,觉得没用呢,您就骂两句,出出气。







2
发表于 2021-8-31 15:5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福建晋江
不知道你说什么,现在发烧的起步是hd600级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9-26 11:2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