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入T1三代,听了一天,分享一下听音感受给想入手的朋友们一个参考。(以下所有内容均为个人主观听感,不排除有说的不准确甚至说错的地方,所以仅供参考)
先说系统:HX500-序曲-gaxevo,耳机线就是原装的6.35线。
三频分布:和其他烧友总结的差不多,低频、中低频多,低频下潜较深,中频偏厚偏远,高频偏暗延展很少。
这个声音让我第一个想到的耳机就是D7200,于是马上拿出来对比,果然,三频分布以及声音的厚度大体上是很接近的,所以简单理解可以把T1三代看做是D7200的开放式加强版(D7200 PRO MAX)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会有烧友说它是流行耳机,为什么喜欢T1一、二代的烧友大都会对它评价非常低。
所以,喜欢D7200那种风格的烧友可以重点关注下T1三代。
接下来说说它和D7200不同的地方:
首先是声场,D7200的声场是纵向有一定深度但横向比较狭窄的椭圆声场。T1三代的横向声场比D7200明显宽了很多,纵向也稍微再深了一些,整体呈正圆型(但相比同级别其他的开放式耳机,它的声场大小任然偏小,只是非常规整,边界比较清晰)
然后是结相,D7200结相是稍微偏大但轮廓感相对模糊的,立体感也不足。T1三代的结相是相对凝聚很多,形体感非常强,立体感也非常强的那种(T1三代属于点状的结相)定位非常精准
说到这里想重点谈一下T1三代的结相,这是这个耳机给我最大惊喜的地方,也可能是我听过几乎结相最立体最准确的耳机了,加上规整的圆形声场,听什么歌都有一种听LIVE的现场感,这种感觉非常强烈也非常直观,它甚至能把录音质量相对较差的,通过大量电子合成的ACG歌曲变成LIVE,不仅让你能准确的定位每一种乐器以及人声的位置,还能把所有的人声和器乐拉出立体感来,仿佛它们是真实存在的,就在你的周围演唱(我听过的很多耳机听ACG时的声场结项都是相对扁平的)
然后再说三频,虽然T1三代和D7200三频大致比较像,但不同的地方在于T1三代的瞬态(速度感)明显优于D7200,这也就导致T1三代的低频虽然多但并不是特别闷糊,来的比较快收的也比较快,属于比较干脆有力的(至少这点好过D7200不少,但相比很多低频比较克制、声底不是那么厚的耳机,闷糊感还是有那么一些些的,但不严重)。然后声音的厚度也相对没有D7200那么厚,会稍微好一点点,再加上由于是开放式耳机,声音整体的自然感空气感都会明显好过D7200。动态的话由于我不听古典,所以区别感受不是很强烈,但总体来说还是好过D7200(但在同级别耳机里动态应该只能算的上是一般般)
最后就是解析力的问题,很多烧友都说这次的T1三代解析拉胯,其实我感觉不是。(当然如果你把解析力主要定义为高频的延展力和泛音细节以及声音的通透度的话,那这耳机确实不擅长这一块)
首先说说我怎么理解解析力的(不一定对哈,只是个人理解):解析力应该是指耳机(或耳机系统)能在不改变音乐本身原有的声音主次分布的前提下,清楚的展示所有音乐细节的能力。也就是说我理解的高解析并不是有些高频细节延展和泛音特别突出的耳机的那种刻意增大的高频与极高频的响度,那种耳机乍一听感觉高频信息量非常大非常华丽,但那种信息量是刻意突出来让你听到的(甚至我觉得这很可能是由于耳机单元本身的素质不够但又想突出高频细节的一种讨巧的调音方法)我觉得真正的高解析就是,不刻意的突出,但你还是能清楚的分辨出音乐的每一个细节,我觉得这点根本上还是要靠“分离度和形体感”来实现。有些我们认为解析力拉胯的耳机,很多时候其实并不是说某个音在别的耳机里有,而这个耳机压根没有。我觉得不是这样,所有的音乐细节其实基本都在,只是有些素质不高的耳机,它没有能够把这些细节与主旋律之间拉开空间上的距离,导致很多的弱音细节被主旋律掩蔽掉了而已。
基于以上我自己的理论来看,T1三代虽然高频细节确实比较少(一方面应该是官方在设计时可能压暗了高频,另一方面应该是受了低频泛音掩蔽的影响),但这耳机的中低频,低频的解析度其实是非常高的,因为我在这耳机里听到了很多明明是同一首歌,但在之前其他耳机里面没有清楚听到的一些低频泛音和共振的细节。(其实在我看来耳机想要做到高频延展丰富其实是非常容易的,因为单元就杵在耳朵上,高频和极高频根本不存在太多的空间距离的衰减,反而是要做出好的低频就很难了,因为那么小个耳罩里低频一多很容易扩散不开,所有我听过的很多耳机里面,低频多的基本都比较轰比较闷糊,低频要质感好就必须调的比较克制,量偏少再加上高瞬态的单元,快放快收,否则基本收拾不好)T1三代虽然也存在低频闷糊的问题,但我感觉相对其他一些我听过的低频肥的耳机而言,它是在这方面控制的算是最好的了,保证了低频量多下潜深的同时,尽量减少了对于其他中低频率的一些弱音细节的掩蔽效应。
说了这么多好像基本都在说这耳机的优点,下面来说说缺点吧,T1三代的缺点也非常明显:高频暗导致其高频细节与泛音很少,听感不通透。中频人声直白没什么感情,结项也偏远人声不突出,中高频细节少导致清丽女声没有晶莹剔透感,而且听上去年龄偏大(中低频突出导致人声喉音突出泛音不足)。低频控制虽然优秀但对于听惯了K701,K812,DT880,AP2000TI这些耳机的朋友来说,T1三代依旧属于闷糊型的。然后就是声场不大动态也不算优秀所以大编制不适合(大动态下低频有时还会抢戏)。最后就是阻抗低容易导致上台底噪或过推问题(EVO单端低增益没有可闻底噪和过推,但接OPA-4A那简直就是收音机了,不过不排除是我这边电不行)
结尾处需要说明一下,我前面所说的所有的观点都是基于我自己的系统以及我听过的耳机,很多观点不排除会因为我没有听过太多各种不同的耳机或耳机系统,因孤陋寡闻造成的无知导致错误言论,如有上述情况请各位烧友见谅并欢迎批评,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