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原因很简单,针对一些玄学来的,这篇虽然不是发烧圣经,但是已经非常靠谱了,希望对于大家入门有些帮助 退烧论坛原创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导读:
第零条——音响选购提问技巧
第一条——音响发烧友的音色流派,维真与唯美哪种音色更有音乐味更好听,有源监听与无源HiFi谁更有音乐味更好听:
第二条——解码器和声卡的区别:
第三条——音箱分级:
第四条——各类平面高音称呼上的分别:
第五条——各级别同类音响产品之间的差异性尺度:
第六条——声卡/解码器与有源音箱的预算推荐比例:
第七条——失真度与密度、透明度的关系,什么是动态范围?厚声、声音的厚度是什么?怎么分辨音箱是不是厚声?
第八条——音质:
第九条——音色:
第十条——同厂同系的音箱,大的都比小的更强,音箱(喇叭单元)尺寸与价位的因果关系:
第十一条——音响三大要素:
第十二条——HIFI与AV系统价位与素质的关系:
第十三条——音响系统(音箱功放音源)破音的种类、解决方法以及注释:
第十四条——音箱现场录音为何只能玩玩,却不能当作选购或评价音箱的参考:
第十五条——都说贵的比便宜的好,大的比小的好,为什么有的便宜音箱比贵音箱效果“好”?有的小音箱比大音箱效果“好”?
第十六条——低频嗡嗡声的解决方法:
第十七条——同系音箱差距有多大:
第十八条——无论中国人怎么调音,都不如外国人吗?
第十九条——为什么小音量时大音箱比小音箱更好听?
第二十条——如何用单声道测试左右声道是否偏音:
第二十一条——左右音箱距离的影响:
第二十二条——为何很贵的音箱我也觉得不好听呢?
第二十三条——为何看完同一篇评测,有人认为评测在夸一对音箱,另一人却认为评测在骂一对音箱呢?
第二十四条——为何不同媒体评价同一音箱低频时的描述大不相同?
第二十五条——国货坏了,是国货质量本就如此,习惯就好吗?
第二十六条——名词解释:脱箱感
第二十七条——音响开关机顺序:
第二十八条——能用【喜欢听某种乐器或歌手】来100%判断【我喜欢哪种音色的音箱】吗?
第二十九条——能用【标称功率】来100%判断【功率放大器的性能】吗?
第三十条——名词解释:声音的细腻度
第三十一条——解码器的【DAC纯解码器模式(固定满电平输出)】和【PRE前级模式(可调节电平)】哪个音质好?
第三十二条——同价位、同尺寸有源音箱和无源音箱(加功放)哪个好?为什么?
第三十三条——双声道音箱加低音炮组2.1的各种接线方法
第三十四条——为何低音喇叭振膜的振动肉眼可见(且低音喇叭尺寸越小振幅越大),而高音喇叭振膜的振动肉眼不可见。
退烧指南
第零条——音响选购提问技巧
音响选购提问技巧须知:
名词解释:
【预算】你懂的,不用解释。
【尺寸】参看【退烧指南】第三、第十条。
【音色】参看【退烧指南】第一条。
提问范本:
1
预算是多少(提醒:整个系统的预算?只是有源音箱的预算?只是无源音箱的预算?)
2
尺寸是多少(提醒:越小越好?3寸?4寸?5寸?6寸?再大也行?)
3
音色偏好度(提醒:喜欢直白写实音色的【维真派】?喜欢亮丽活泼音色的【唯美明媚流】?喜欢暗淡温和音色的【唯美温暗流】?)
提问范例:
大家好,我想买音箱,请大家给我出出主意,我的想法大约是:
1
钱包里有8888元8毛8分,想要一对有源音箱和一台解码器。
2
有源音箱最好别超过6寸,再大房里放不下。
3
我个人属于维真派,喜欢直白写实的音色。
第一条——音响发烧友的音色流派,维真与唯美哪种音色更有音乐味更好听,有源监听与无源HiFi谁更有音乐味更好听:
【音响发烧友的音色流派】
发烧友本身分二派,【维真派】和【唯美派】。在【唯美派】中又有二个小流派,一部分喜欢暗淡温和的音色,一部分喜欢亮丽活泼的音色,姑且就称呼他们为【唯美温暗流】与【唯美明媚流】。
根据以前的调查,各个流派的人数比例大致为:
【维真派】约40%
【唯美派】约60%
而【唯美派】中的【唯美温暗流】人数略高于【唯美明媚流】。
还有,【唯美温暗流】与【唯美明媚流】的音色是完全相反的——维真派中间,温暗流往右,明媚流往左。
【维真、唯美哪种音色更有音乐味更好听】
注意:
一,在音质层面(假设A音箱与B音箱音色相同),永远是整体音质更高的一方更有音乐味更好听。
二,以下理论全部基于对比对象(不同的二对音箱)的音质水平相同(假设,或理解为相近)时。
【唯美温暗流】认为只有暗色调才有音乐味才好听,
但是这与说地球才是宇宙中心一样都是片面的看法,
其实【唯美明媚流】认为亮色调更有音乐味更好听,
而【维真派】听直白的音箱才感觉有音乐味才好听,
所以音乐味或好听来于适合你口味的音箱而无特指。
举例:
甲,音色维真派,喜欢写实的维真音色。
乙,唯美温暗流,喜欢暗淡温和的音色。
丙,唯美明媚流,喜欢亮丽活泼的音色。
甲说他喜欢音色维真的音箱,音色维真的音箱他听着更有音乐味更好听,唯美温暗流和唯美明媚流的音箱他听着缺乏音乐味不好听。
如果你不同意,不用反驳,因为他喜欢什么音色、认为哪种音色更有音乐味更好听完全是他的个人自由,与你无关。
甲对你说只有维真的音箱才有音乐味才好听,唯美温暗流和唯美明媚流的音箱都没有音乐味也不好听,建议你买音箱选音色维真的。
你说对就对(比如你是音色维真派)你说错就错(比如你是唯美温暗流或唯美明媚流),你认为哪种音色才有音乐味才好听完全是你的个人自由,与他无关。
乙说他喜欢音色温暗的音箱,只有温暗的音箱他听着更有音乐味更好听,音色维真的和唯美明媚流的音箱他听着缺乏音乐味不好听。
如果你不同意,不用反驳,因为他喜欢什么音色、认为哪种音色更有音乐味更好听完全是他的个人自由,与你无关。
乙对你说只有温暗的音箱才有音乐味才好听,音色维真的和唯美明媚流的音箱都没有音乐味也不好听,建议你买音箱选音色温暗的。
你说对就对(比如你是唯美温暗流)你说错就错(比如你是音色维真派或唯美明媚流),你认为哪种音色才有音乐味才好听完全是你的个人自由,与他无关。
丙说他喜欢音色明媚的音箱,只有明媚的音箱他听着更有音乐味更好听,音色维真的和唯美温暗流的音箱他听着缺乏音乐味不好听。
如果你不同意,不用反驳,因为他喜欢什么音色、认为哪种音色更有音乐味更好听完全是他的个人自由,与你无关。
丙对你说只有明媚的音箱才有音乐味才好听,音色维真和唯美温暗流的音箱全都没有音乐味也不好听,建议你买音箱选音色明媚的。
你说对就对(比如你是唯美明媚流)你说错就错(比如你是音色维真派或唯美温暗流),你认为哪种音色才有音乐味才好听完全是你的个人自由,与他无关。
【有源监听与无源HiFi,谁更有音乐味更好听】
注意:
一,在音质层面(假设A音箱与B音箱音色相同),永远是整体音质更高的一方更有音乐感更好听。
二,以下理论全部基于对比对象(不同的二对音箱)的音质水平相同(假设,或理解为相近)时。
有源监听与无源HiFi音响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目前为止人类的科技也造不出完全没有音染的音箱。
无源HiFi中存在唯美温暗流、维真派、唯美明媚流,
有源监听中也存在偏向温暗流、维真派、偏向明媚流,
区别在于不同型号之间音色差异的总体幅度不同,无源HiFi总体幅度较大,有源监听总体幅度较小。
打个比方,音色温暗一点为-1,再温暗一点为-2,明媚一点为+1,再明媚一点为+2,100%维真为0,
那么所有有源监听音色差异范围,比如为【+3到-3】范围,也就是差异幅度为6这么个范围大小。
而所有无源HiFi的音色差异范围,比如为【+9到-9】范围,也就是差异幅度为18这么个范围大小。
注意,以上数值仅为比喻,不要计较精度,而且+和-的极限数值也不一定相同,这仅仅是个比喻。
重复下,即使是维真派的监听音箱,也不会是100%绝对维真。
那么有源监听与无源HiFi,谁更有音乐味更好听?
答案很简单:
只要有人在阐述言论时没有鉴别用户音色喜好,而一味单纯的说,
那么,
他无论是说:
【无源HiFi比有源监听更有音乐味更好听】
还是说:
【有源监听比无源HiFi更有音乐味更好听】,
他都是错的,都是以偏概全。
举例,
因为温暗流和明媚流是音色完全相反的二个流派,而且,相对于有源监听,无源HiFi音色差异幅度可以很大,假设一个喜欢重度唯美温暗流音色的人听信了【无源HiFi比有源监听更有音乐味更好听】这句话,却盲目的买了一套重度唯美明媚流音色的无源HiFi,你让他情何以堪。
所以,
正确的说法是,只要选到音色适合你喜好的那对音箱,她对你而言就是有音乐味好听的,和她是属于无源HiFi类型还是有源监听类型没有绝对关系。
第二条——解码器和声卡/音频接口的区别:
首先,严格意义上说,同时内置数字转模拟电路(DA,即数字解码)和模拟转数字电路(AD,即数字编码)的既可以放音也可以录音的才是声卡/音频接口,而只有数字转模拟电路(DA)只可以放音的是解码器(DAC,她没有AD编码功能)。
其次,有些厂家在命名的时候比较随意,比如登上过退烧论坛2011、2012年度音响器材Best Buy榜单【最超值的声卡/解码器】的乐之邦01US,厂家命名01US是声卡,但她本质上是一台只具有DA转换的解码器。
所以,无论是有厂家把声卡叫做解码器还是把解码器叫做声卡,你不用太关心名称,那不代表什么,你只需要研究下那台器材本身的音质等级、功能(输入、输出、音量控制等等)以及音色是否满足以及适合你就行了。
第三条——音箱分级:
轿车分为微型车、小型车、紧凑型车(A级车)、中型车(B级车)、中大型车(C级车)、豪华车(D级车)等等。在轿车领域,尺寸主要关系到乘坐空间,诸如腿部空间、横向空间、头部空间、行李箱空间。这些因素和价格没有绝对关系,价位相同的紧凑型车和中型车,前者可以做到更好的操控、更豪华的内饰、更先进的电子设备和配置,但在空间方面就完全不是后者的对手。
而在音箱领域,一般情况(价格接近)下:
大尺寸在绝对动态与低频下限方面占有优势,而小尺寸的优势在于体积小、外观工艺好(成本空间充裕)、更和谐的相位关系(如果是三分频大音箱和二分频小音箱相比,那么小音箱的单元与分频的数量更少,匹配难度更小。如果是二分频大音箱和二分频小音箱相比,那么小的中低音单元与高音单元的配合难度更小。)使得声像定位更容易做好。
但是音箱(主要由喇叭单元的尺寸决定)尺寸和动态的比例,并没有轿车的尺寸和空间的比例那么绝对,更小尺寸的音箱是可以用增加成本的方法来拉近甚至超越与更大尺寸音箱的动态差距的。比如一对一万元的5寸音箱,可以把动态做到比一对一千元的6寸音箱更强大。(注意,具体的价格与差距是没有绝对比例的,因为每个厂家的成本控制能力都不同)
准确的说,同样价格下,【大尺寸优于小尺寸】的概率高于【小尺寸优于大尺寸】,价格越高,概率越高,价格越低,概率越低,直至反之。
所以,正规的音箱评测都是有规范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同尺寸等级的不能拿来对比。音箱分为书架音箱和落地音箱两大类,再细分为微型音箱(2寸~3寸)、4寸音箱、5寸音箱、6寸音箱、8寸音箱等等。评测也是先限定在同尺寸,然后再选相近价位内的音箱做对比。
第四条——各类平面高音称呼上的分别:
很多人搞不清这些高音的称呼,
海尔,铝带,带式(狭义上的),
这三种类型是泾渭分明的,
充其量在不严格的时候都可以把他们统称为平面高音或履带式。
意力、声荟、亚当用的是海尔式高音,也可以按品牌自定的叫喷射式(意力自定名称)、气动式、AMT(声荟自定名称)、ART(亚当自定名称)或统称平面式、履带式,但不可以叫做铝带或带式(狭义上的)。
金琅(少数型号除外,如优闲7号用的是海尔高音,金琅内部叫AST)、睿韵用的是铝带,不可以叫做海尔、喷射、气动式、AMT、ART、带式(狭义上的),但可以用统称平面式、履带式来称呼。
惠威用的是带式(狭义上的),可以用统称平面式、履带式称呼,但是不可以叫做铝带或者喷射式、气动式、AMT、ART式、海尔式。
注:狭义上的带式特指惠威带式,广义上的带式指所有形状像带子的扬声器,所以也有人把海尔和铝带叫做带式。但严格来说,这种叫法太宽泛,不够准确,就像是有人问你:“你是哪儿人?”你回答说:“我是亚洲人。”虽然答案没错,但等于没回答。
第五条——各级别同类音响产品之间的差异性尺度:
第五条第一分条【不同价位声卡/解码器】的音质、音色差异远远小于【不同价位音箱】的音质、音色差异
第五条第二分条【音箱是音响的灵魂,同厂同系时,升级音箱比升级任何前端带来的变化更大】
第五条第三分条【音箱是音响的灵魂,更换音箱带来的音色变化远远大于更换声卡/解码器带来的音色变化】
为何音乐爱好者们在聆听不同的声卡/解码器时,
有些人觉得区别很小,有些人却觉得区别很大?
这是因为他们丈量声音区别时用的“尺”不同。
前者使用的尺,是不同价位音箱的区别度。
后者使用的尺,是不同价位音源的区别度。
而在音响界,【不同价位声卡/解码器】的音质、音色差异远远小于【不同价位音箱】的音质、音色差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是因为:
现如今声卡/解码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不需要很高的成本就能有不错的水准,而音箱技术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多大进步,
音源失真度可以轻易做到万分之一,
功放失真度基本都能做到千分之一,
音箱失真度非常艰难做到百分之一,
根据木桶理论——木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而音响系统中最低的那块木板就是音箱,所以音响系统的最终效果局限于音箱能力范围之内。
如果(以下百分比数字只为举例,请勿纠结数字精度):
一台低端音源(声卡/解码器)可以发挥一对有源音箱93%的水准。
一台中端音源(声卡/解码器)可以发挥一对有源音箱96%的水准。
一台高端音源(声卡/解码器)可以发挥一对有源音箱98%的水准。
一台顶级音源(声卡/解码器)可以发挥一对有源音箱99%的水准。
既是:
无论多牛的(声卡/解码器)都无法发挥出这对有源音箱100%的水准。
关于此条目的测试验证法:
【声卡/解码器】与【有源音箱】,其中有源音箱可以用等值的【功放加无源音箱】代替。分别取三个价位产品,如100元、1000元、10000元三个价位产品,或200元、2000元、20000元三个价位产品,或300元、3000元、30000元三个价位产品,最好选正规大厂的产品,剔除频响范围特异的声卡型号(有极个别声卡低频下潜只到40赫兹)以免频响范围差异造成更多不公平因素,音箱里最好选用同尺寸产品,尺寸是指低音单元,以免尺寸差异造成更多不公平因素。
按价位不同,声卡/解码器命名为A、B、C,音箱命名为X、Y、Z,分别搭配不同对象进行试听。如,先用A试听X、Y、Z,再用B试听X、Y、Z,最后用C试听X、Y、Z,然后对比这九次试听结果,你会发现:搭配的音箱(【有源音箱】或等值的【功放加无源音箱】)越高级时,你听到的不同价位音源(声卡/解码器)之间的差别越大,但是这个差别依然远远小于在同一个音源(无论是A还是B还是C)驱动下的不同价位音箱(【有源音箱】或等值的【功放加无源音箱】)之间的差别。
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来形容:
音源(声卡/解码器),就算是相差十倍价位的产品,她们之间的差别,
普通人基本上都很难听出差别;
初级发烧友能听出一点点差别;
中级发烧友能听出一些些差别;
高级发烧友能听出不少的差别;
终极发烧友能听出很大的差别。
音箱(【有源音箱】或等值的【功放加无源音箱】),就算是相差十倍价位的产品,她们之间的差别,
普通人基本能听出一些些差别;
初级发烧友能听出不少的差别;
中级发烧友能听出很大的差别;
高级发烧友能听出巨大的差别;
终极发烧友能听得出天壤之别。
添加阐述:大多数音响观念都具有普遍性,但不具有绝对性。根据以上论点发展出来的【音箱是音响的灵魂,升级音箱比升级任何前端带来的变化更大】这个论点,是一个普遍性观念,也就是说有几率会遇见不同的案例。
如果要赋予这个观念绝对性,那么就需要下个附加定义——【音箱是音响的灵魂,同厂同系时,升级音箱比升级任何前端带来的变化更大】,因为不同厂家生产的产品各方面表现都不同,性价比也不同。
第六条——声卡/解码器与有源音箱的预算推荐比例:
无源时代最普通的预算推荐比例:
音源(CD机)、功放、音箱是1:1:1
同比换算到有源音箱(内置功放)也就是1:2,我个人倾向这种比例。
即使往极限里扩张的话也就是上限一倍下限一倍,既是1:4到1:1之间。
第七条——失真度与密度、透明度的关系,什么是动态范围?厚声、声音的厚度是什么?怎么分辨音箱是不是厚声?
声音的灵魂——密度和透明度其实都来自于失真度。
我打个比方,用不是很精确但通俗的形容来说:
一对音箱A,在80分贝声压时,失真度2%
一对音箱B,在80分贝声压时,失真度4%
那么在80分贝声压下,
音箱A提供98%的信息量,同时提供2%的噪音。
音箱B提供96%的信息量,同时提供4%的噪音。
把密度理解为信息量,那么从数字上即可看出在密度上A的98%比B的96%好。
而透明度可以看成是噪音与信息量的比例,因为噪音能掩盖信息量的清晰度,那么也可以很清楚的从数字看出
音箱A是2:98,
音箱B是4:96,
显然音箱A的数值更小即透明度更好。
我最后重申一下,我这个比喻不是很精确,我只是为了尽可能简单的来阐述并让人理解。
如果要说的复杂,恐怕又是长篇大论。
至于谁现场感更好,已经不言而喻了。
PS:以上对比AB二箱只是在失真度上差别,其他参数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有些人可能说找不到这样只有失真度不同其他都相同的二对箱子。是的,是找不到,我这只是打比方。)
什么是动态范围?
假设:
A音箱,
输出72db声压时,100hz到10000hz的总谐波失真为0.5%,
输出81db声压时,100hz到10000hz的总谐波失真为1%,
输出90db声压时,100hz到10000hz的总谐波失真为3%,
输出99db声压时,100hz到10000hz的总谐波失真为10%,
B音箱,
输出72db声压时,100hz到10000hz的总谐波失真为1%,
输出81db声压时,100hz到10000hz的总谐波失真为3%,
输出90db声压时,100hz到10000hz的总谐波失真为10%,
输出99db声压时,100hz到10000hz的总谐波失真为25%,
可认为:
在【常用频段100hz到10000hz】、【1%总谐波失真】状态下,A音箱可输出81db声压,B音箱可输出72db声压,
即【常用频段100hz到10000hz】、【1%总谐波失真】状态下,A音箱的动态范围比B音箱高9db
厚声、声音的厚度是什么?怎么分辨音箱是不是厚声?
简单点,
声音厚度分为【音质厚度】与【音色厚度】,
【音质厚度】,为,THD(失真度)、SPL(动态范围)与FR(Frequency Response,即频率响应,这里主要指宽度和平衡度),
【音色厚度】,为,频响中的某个频段凸起(另外,大份量偶次谐波失真有时也被某些人认为是音色厚度)。
是的,就这么简单。
复杂点,
打开脑放,激发意淫,
把【音色厚度】故意曲解成【音质厚度】,
或把【个人音色喜好】包装成【音乐味】,
如果只是用来自娱自乐、麻痹自己,不误导他人,也没啥大罪过。
但如果把这种意淫用在商业上鼓吹,那就不厚道了,请大家注意。
还有:
如果二个人在争论一对音箱的某个频段有没有厚度,首先要搞清楚互相在说的厚度是指【音质厚度】还是【音色厚度】,
如果不同,一个人在讲【音质厚度】,另一个人在讲【音色厚度】,他们互相之间就是鸡同鸭讲。
如果相同,都在说【音质厚度】,那就要以同价位同尺寸的音箱做对比,不然就是耍流氓。
如果相同,都在说【音色厚度】,那也必须有参照音箱做对比,不然也是耍流氓。
PS:无数发烧友会把【音质厚度】与【音色厚度】混淆,最寻常的例子就是,某对音箱因为缺乏高低频所以中频就比较突出,某些人偏爱这类音色,那么,他们可以说这种音色好听,因为音色喜好是个人的权利、与他人无关,但他们不可以就此武断的认定这种有【音色厚度】的中频是音质好的中频,因为音色与音质是二码事,音质是可以用仪器测试出来的,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由个人按自己的音色喜好来信口开河。
第八条——音质:
【尽可能低的谐波失真】、
【尽可能大的动态范围】、
【尽可能宽的频响范围】、
【尽可能平的频响曲线】。
这四个指标称为音质指标。
举例:
A音箱
总谐波失真1%,频响范围20~20000hz±3db,动态范围105db
B音箱
总谐波失真2%,频响范围20~20000hz±3db,动态范围105db
而且二对音箱频响曲线和阻抗曲线等等其他指标也相同。
那么说明A音箱比B音箱音质更好。
PS:以上仅为举例,实际你是找不到这么二对在指标上其他都相同就一点不同的箱子。
第九条——音色:
由先天及人为造成的声音变异
称为音色。
举例:
A音箱
总谐波失真1%,频响范围20~20000hz±3db,动态范围105db
B音箱
总谐波失真1%,频响范围20~20000hz±3db,动态范围105db
但二者频响曲线不同,A音箱在中频有凸起,B音箱在中频却是一个凹陷。
于是听上去二者音色就有差异,A音箱比B音箱中频突出。
而B音箱比A音箱听感更亮丽,低频也更厚。
PS:以上仅为举例,实际你是找不到这么二对在指标上其他都相同就一点不同的箱子。
那么你可以说哪个音色更适合哪种人,但不能说谁的音色更好,因为音色是个人喜好问题,没有标准。
PPS:音色差异可不仅仅是频响曲线造成的,瞬态不同,阻抗曲线不同等等等等......都会影响音色。
第十条——同厂同系的音箱,大的都比小的更强
音箱(喇叭单元)尺寸与价位的因果关系:
【同等成本下,音箱和喇叭越小,音质越难做好】
【同等成本下,喇叭单元尺寸越大,低音下潜越深,承受功率越大】
但是,不要误以为这二条规律是绝对的,这只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成立的规律。
少数情况例外,比如,一只很便宜很便宜的,50元的5寸喇叭和一只50元的12寸喇叭,由于后者的材料费实在是不够支撑起那么大的尺寸,造成粗制滥造,这只12寸喇叭低音下潜虽然比那只5寸的深,可是由于材质太差导致失真度巨大,你听到的都是乱轰轰的低音,这种低音称之为无效下潜。
一只低音下潜到60赫兹并且在60赫兹时失真度为5%的5寸喇叭,相对于,一只低音下潜到30赫兹并且在50赫兹时失真度已经为25%的12寸喇叭,那只5寸喇叭要比那只12寸喇叭更好听。
所以,严格意义上,一寸大一寸强有个前提——同厂同系,大的都比小的更强,也更贵。
比如MH8A强于MH6A,MH6A强于MH5A,无论是国内外都可以同理类推。
如果是漫步者七百元左右的6寸,除了低频,那是干不过二、三千元其他大厂的5寸的,即使是低频,也不是下潜、量感、解析全胜。
第十一条——音响三大要素:
影响声音最重要的要素依次为:
【1,喇叭单元总谐波失真图】,就是通常所说的失真度,注意别与功放和CD机&声卡解码器的失真度搞混了,喇叭单元失真度一般能做到百分之一已经非常好售价很昂贵了,功放的失真度却能轻易做到千分之一内,而CD机&声卡与解码器更是能轻易做到万分之一。
【2,累积频谱图】,即是残响图,瞬态响应,适当的残响可以润色,如果恶性残响很多,那就影响分析力,定位了。
【3,频响曲线图】,这是最普通的图,相信大家很熟悉了。
一般大家只看得到第三张图,少数厂家会公布第二张图,极其稀少的厂家会公布第一张图。知道为啥么?因为全世界的喇叭单元总谐波失真图都很难看,没几个厂家好意思放出来,除了那些比轿车还贵的顶级音箱。
我可以举几个例子:
在惠威的官方网站上有这么个介绍【RT1C-A带式高音单元频率响应为(4500Hz-30kHz±3dB),谐波失真为0.7%(94dB SPL),灵敏度94dB/1W/1m】
在金琅的官方网站上有这么个介绍【G2铝带式高音单元频响范围(1700Hz-40KHz±3dB),失真(总谐波失真在1%以下),灵敏度(96dB/W/M)】
你可以看到这么个介绍,这二款平面高音指标非常优秀,总算能看到公布谐波失真了,可你去世界各大厂家找找低音单元或者成品音箱的谐波失真,能公布出来的就很稀少了,因为低音单元在100赫兹以下的失真度非常之大——大多数书架音箱在50hz以下开始都不会低于3%,那指标实在是太丑了,即便是些售价上万的高档货,全频段的总谐波失真也低不过1%(主要是20hz到50hz频段达不到)。
第十二条——HIFI与AV系统价位与素质的关系:
比如一套标准的5.1家庭影院有6只音箱(全系统还要外加6个声道的功率放大器),让同一个厂家花同样的成本去造2只音箱(全系统还要外加2个声道的功率放大器),不出意外的话音质水平都会高于这套5.1,因为同样的成本造2只音箱和造6只音箱,显然前者有更多的分摊成本可以使用更好的材料和更多的研发费用,更别提5.1系统还需要留下一部分成本花在多声道解码上面了。
av系统的优势在于环绕声,弱势在于音质。
有很多走的比较远的发烧友,他们是这么做的:比如,他们花3万元买了2只ADAM S2X,后来想玩多声道,但是组建5.1系统,3万元只够买到低一个级别的5只ADAM A7X外加低音炮什么的,他们想让音质水平维持在S2X上,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再买3只S2X和一只低音炮和AV前级功放,这样的话,整套系统的价格基本会超过9万元。
也就是说,音质水平相同的系统,5.1家庭影院系统比2.0HIFI系统,大约会贵到3倍左右。
当然,我不否认环绕声的优势,但那是属于音场范畴,不属于音质范畴,如果用户特别喜爱环绕声,愿意降低系统音质水平来享受宽广的环绕音场,我也支持用户用同样少的预算购买家庭影院系统,哦,对了,我大力建议用户再买一只投影机,现在投影机便宜了,100寸的画面看电影真的很爽啊!
第十三条——音响系统(音箱功放音源)破音的种类、解决方法以及注释:
【1】 低音单元超出冲程
举例:任何低音单元都有最大冲程限制,超出即发出“噗噗”声。
解决:自己控制音量、堵倒相孔等。
注释:不属于质量问题。
【2 】高音单元特定频段谐振点
举例:美之声第一代监听一号在超高能量时有类似撕纸的杂音。
解决:不用解决,很少有人用那个音量长期听音乐,只是偶尔大音量爆棚的用户才会发觉。
注释:不属于质量问题。
【3】 功率放大电路设计错误
举例:早期惠威T200B播放钢琴时有明显“吱吱”杂音,中等音量下也有。
解决:更换电子元件。
注释:这可以算质量问题。
【4】 部分声卡满功率时削波失真
举例:【很多集成声卡与部分独立声卡】和某些功放匹配时有这个问题。
解决:在电脑上用80%以下系统音量。
注释:这好像不能算质量问题。
【5】 倒相孔风噪
举例:随便拿一对带倒相孔的音箱,用foobar播放60赫兹低频信号,慢慢增加音量,不多久你就能听见风噪。
解决:其实只有特定频段能量比较大时风噪才比较明显,如果你特别在意,你只能购买密闭式音箱或者挑倒相孔特别大的型号。
注释:即便有些有专利消除风噪的音箱,如B&W高尔夫球面倒相孔,其实也只是降低不是彻底消除,这个问题不用太纠结了,如果买倒相式音箱在买之前多听听,挑风噪小的型号吧。
【6】齿音
举例:很多女歌手齿音严重,这有4种情况,一种是正常的齿音,第二种是录音师夸大的齿音,第三种是音乐文件本身错误,第四种齿音,就是音箱谐振点正好在齿音频段
解决:正常齿音无法解决,因为它本该如此。录音师夸大齿音也无法解决,唱片信号就如此。音乐文件本身错误的话,你可以换个文件。至于第四种齿音,音箱谐振点正好在齿音频段的,换箱子吧。
注释:如果是第四种,这不属于质量问题,最多属于喇叭单元素质不够和音色调教的失败。
【7】 个体差异
举例:在同音乐文件、同声卡/解码器、同系统音量、同功放、同功放/有源音箱音量下对比,同型号音箱别人不破,就你的破音。
解决:退货换货
注释:那绝对是质量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