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设备的预算怎么分配?
市面销售人员基本就是卖哪个,说哪个占大头。 但相对更多人提倡购买先从音箱挑起,然后功放,再到解码,因为: 1.音箱决定了整套系统声音的天花板,耳机同理。 2.越是后面的设备,对风格影响越大,越能反映声音倾向 3.价格更高的音箱能给前面的设备,提供更大的升级空间(其实价格更高的功放也可以给音箱提供更大的升级空间) 4.在音箱确定的情况下,通常价格高出音箱的前端设备是可以发挥音箱的极限水平。但在无法对比时,难以找到投入与音质提升的最佳比例 5.不少入门级功放带有解码模块,有同轴光纤甚至是USB输入。只论功放模块的水平,似乎与同价位的纯功放表现相仿,意味着分给解码部分的成本并不高。 6.从用料、体积和重量上来看,音响功放相比解码都要多不少。
如果是一万元的总预算,我认为比例可以是 50%音箱 25%功放 15%解码 10%线材等配件
电源 电源滤波 带有电源滤波功能的排插,应该是最为廉价的电源处理方式。不少人持有电源滤波会压缩声音的观点,总体来说滤波排插能接瓦数不高的数字源设备(音源、界面和解码)是可以的,功放等大功耗设备更应该直接入墙。 根据我的经验,开关电源不适合使用滤波排插。
考虑到每个家庭入户电路都有所不同,实际作用也存在差异,算是整套系统里最能折腾的部分。
线性电源 tb很多廉价线性电源,未必会比明纬GST或者ifi的iPower的开关电源优胜。 不只是线性电源,在没法试用对比的情况下,尽可能避开带电路设计的DIY设备。
音源 对于PChifi这种依赖USB口输出质量的音频传输方式,有以下简单处理方式 USB口滤波——线圣 Jitterbug USB信号分离—— ifi iPower + ifi iDefender
这些处理都是发生在USB线传输前,包含切断电脑USB供电,与信号分离,注入干净电流,净化等一系列过程。
界面 只能说,有比没有好,异步比同步好,分体比和解码合并好。但很多人不相信Jitter的存在,不相信手机和电脑的数字信号能造成音质不同。 这是个人自由。
解码 这我没折腾过。 关注随身设备的朋友应该会注意到,价高设备往往使用规格更高的解码芯片,容易产生一种解码芯片更重要的理解。 也许和体积和供电受限制有关,相比功放,随身设备更换解码芯片更容易提升音质。 相对而言耳机台机系统会更为均衡,而音响系统又因瓦数的大幅增加,使得功放比解码更吃重一些。
功放 解码直接接后级? 不少人分析这在原理上是可行的。 从系统整体来看,前级放大起到的是控制音量大小的作用,但加入的电路元器件是会影响音质的表现。如果能找到更加优质、接近无损的音量调节方式,是可以替代前级放大的。
据说很贵的前级能做到比不加前级更好的音质表现。
但售价不高的合并功放,有跳过前级的后级直入的,少之又少。加之本来整套设备价格不高,还冒着烧掉的危险折腾,我是放弃了。
音箱 双线分音 和 跳接 做了一些资料搜索,之所以会出现有音箱采用双线分音,主要是早期英国喇叭的单元阻抗变化很大。经试验证明双线分音可以通过给单元单独的信号传输,减少相互干扰,提高喇叭回放性能。
B&W音箱说明书介绍到,双线分音可以提高低频的分辨率。
但也并非所有双单元喇叭有双线分音接柱,可能是因为:
1.厂家通过单元选择和电路设计,减少或解决了问题 2.为了保持声音输出的一致性。不少玩家喜欢选不同的线材分别连接单元来达到调音的目的,但似乎厂家不太建议这样,建议选择材料和长度一致的线材进行分音。只使用一对接柱能有效防止玩家的自我发挥。
还有一种玩法就是跳接。
允许双线分音的音箱默认配有连接金属片,为了更好的音质,可用跳线替代作为更好的高低单元连接方式。 网上有推荐三种不同的接法,分别是高跳低、低跳高和正高负低(负高正低)。 B&W音箱说明书上的接法是低跳高。 网上有找电气工程师更推荐高跳低。 两种方法都试过,声音没有明显差异,可以自行对比。但最麻烦的是第三种接法,直接改变了我音箱的相位。
线材 哪怕再没有预算,也建议把黑黑的附送电源线换掉。 界面一条,解码一条,功放一条,tb上50元1米的电源线也不少,三条也就300元不到。
脚钉 对于投入不大的设备,给音箱加脚钉应该是最好理解的“玄学”。 多亏了tb,有很多价格低廉的选项,买来试试不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