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957|回复: 26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桥卧坡的古典CD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2-19 10:3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天津市


斯塔克的惊世之作—我听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听后感:  
     1、大提琴在今天的作用不用说,但在巴赫时代,它通常的作用是演奏通奏低音声部的“固定低音”(通奏低音声部至少要俩人以上组成,一个是键盘的左手部分,一个是低音弦乐器),换句好懂的话,它是“配角”中固定的配角,只有到了一定固定的“音阶”,它才出现,我们现在已熟知的、那种带有几分雄性而又广阔的音域和丰富表现力,在巴赫时代还完全处于萌芽状态,那么,是谁像唤醒沉睡的雄师一样将它唤醒呢?就是巴赫!就是这部《大无》!巴赫此作不仅革命性的将大提琴完全置于主角地位,而且是无伴奏的,这就说明,巴赫已完全抛弃了大提琴作为纯粹伴奏的功能,而将它历史性的拉到前台。

      2、这套作品作于1717年的科腾时期,先于《小无》的创作,由于大提琴是伴奏乐器,巴赫在创作上即保留了它的伴奏功能(低音部分),更创造性地给与其雄健美妙的旋律部分(中高音部分),不仅使得作品更丰满浑厚,而且一下子就开创性地将大提琴作为主奏乐器得地位固定了,而且它的技术与精神层面之艰深阔远,时至今日也没有其它作品可以超越。

      3、从大提琴专业技术角度来看,这六首作品是由简至繁、逐步升级,一步步摆脱其多年形成的角色局限 ,这在第1号“前奏曲”中看的很清楚,低音的伴奏功能与主奏功能相互交替,后半段则完全摆脱伴奏,冲上旋律的高峰,“阿勒曼”这一曲,你可精心体味斯塔克在低音区与高音区域音色力度上的微妙变化,这里即有“中和”也有“分界”,即有角色的互换,更有浑然于一体,你不能不叹服斯塔克杰出的功力,变化是微妙的、又是明晰的,你能感觉到角色的转换,却无法将其分离。第三曲“库朗”你就去全心感觉斯塔克杰出的演奏功力,运弓平滑而弓弦接触又紧密,有力而又灵活富于变化,弓弦迷人的磨擦如飞马轻踏,透着轻快与坚实,这样“弄”出来的琴音想不精彩都难,“萨拉班德”总是情感性的,也总是沉思、意韵深远,运用了较多的和弦,使织体更为丰厚,这里的和弦可以这样理解:它表达出主奏功能与伴奏功能同时开启,我个人在听这样的段落时,一般会注意分辨它的线性,功力差的演奏家会显得或含混、或顾此失彼,“小步舞曲”实为两段,斯塔克得层次感不错,“吉格”则精彩,此曲技术难度较大,演奏上即要求细节突凸,又要求刚毅挺拔。

      4、斯塔克一生多次录制这部“大无”(据说录有5版),但作为普通乐迷怕难以将其听全,我本人收有他的Mercury版,演奏与录音都相当好,这个RCA版录于1992年,斯塔克其时年界七十,这版演奏我愿意以“惊世之作”来概括,弓弦上的功力不仅不比过去差,反倒是更显的老辣精到,录音甚佳,丰满的细节喷涌而出,演奏上看,感觉斯塔克较之他的Mercurt版有了些较明显的变化,从过去追求力度层次、追求音色内在的清亮,转而集中于探寻巴赫作品丰满深隧的内涵与雄浑豪迈的气势幅度,直感上:大提琴的“形体”明显增大了,同时将演奏空间拉大,而音场也向四维扩充不少。第3号的演奏简直令人惊魂动魄,你即能感觉老先生非凡的幅度,又能感觉其如撼山摇岳般的霸气,如第一曲“前奏曲”,我以为听来难能不为之撼动,特别是2分钟后,大提琴如天风骤降,黄沙翻卷,一派茫茫中而又不时显露筋脉峥嵘,真是宝刀不老、令人叹为观止了,“阿勒曼”同样精彩,方正清晰的空间轮阔与内里百撼不动的钢架筋骨融于一体,真是越听越觉韵致无穷,“库朗”弓弦的快速涌动矫键异常,演奏一气呵成,煞是畅快,“萨拉班德”照旧的深沉,浑圆沉稳如天地之呼息,“吉格”简直美绝,演奏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嘶鸣呐喊处怕是无人能及了。

      5、如果说第1号还保有较为明显的“伴奏”痕迹的话,自第3号以后已经全然不见了,大提琴作为独奏乐器的身份完全确立了,第5号“前奏曲”的低音声部已经布满了旋律性的思维,旋律的模仿对应也令人惊呀地在低音区域进行,序奏部分低音区的旋律倾诉上下扶遥而动,浓密、雄浑、大气磅薄,赋格段落表现出强烈的诉求欲,这首作品尤以低音区域浓密而强烈的涌动给我留下深刻印像。篇幅计不在细说,总之,这是一版极精彩的《大无》,以我个人见,演录均不逊于我现有Mercurt版,完全可为斯塔克一生钟情的《大无》画上一圆满的句号。

      6、说实话,听巴赫《大无》是件较困难的事情,听好它,在我看来比《小无》还难,首先是大提琴的歌唱性不及小提琴,再者,这6首作品均是组曲,体裁大抵相同,《小无》则由奏鸣曲和组曲两部分组成,在曲式体裁上要丰富些,别的不说,《小无》的三首赋格就曲径通幽、令人美不胜收,类似于我这样的愚钝者来讲,相对容易能跟上赋格的步伐,这些在《大无》里没有,巴赫这套《大无》从始至终都是严肃深奥的,对于聆听者,它始终都是一个未决的命题,别说你我这等凡夫俗子,即始一些伟大演奏家,也未必就完全扼准了巴赫的心律脉动,我们要做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紧紧地跟上这些旋律、狠狠的听!!细细的体味,努力去感觉它的庄严、雄浑、深远与强劲的呼息,除此别无它法,不要羡慕那些轻易就说听懂了的语言,巴赫的《大无》没那么简单,把所有这些都忘掉,你只需要“进入”,跟随这些演奏大师的弓弦,把手上的一切都放下!半步不拉的“跟上”,力争让你的心跳脉动与斯塔克、与老巴赫的心跳“同步”,这就好了,其它的,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张开你全部的神经、调动你全部的听感与触感,自由的想像!斯塔克就在你面前!伟大的巴赫就在你面前,真正入进去,展现在你面前的、将是一无比雄浑美妙的世界!

      你让我说如何找到《大无》的欣赏点,呵呵!我哪里找得出,天生愚钝,只能以此搪塞,对不住了。

唱片:https://pan.baidu.com/s/1IRPLbJC7taFcbemGw-1ubw?pwd=xdzh
263
发表于 2024-6-1 08: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MusicAV 发表于 2024-5-28 14:47
原来在煲机,还以为您开着火车头润了~
注意那张碟盒子左上角外侧,有个小缺口。据说是进来时海关割的( ...

让仁兄见笑了,再也不开火车头了。煲什么机呀,其实是煲耳朵适应新系统而已。静下心来听音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2
发表于 2024-5-31 13: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MusicAV 发表于 2024-5-31 13:30
楼主分享的Beethoven-PSs-Melvyn Virgin-5623682 整理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yHDmG6gqnL1uDSt4 ...

多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1
发表于 2024-5-31 13: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5-29 06:59
谭梅文(陈万荣)在EMI的5张贝钢奏分别录于1987-1993年,不夸张的说,这是一套非常成功的唱片,可惜的 ...

楼主分享的Beethoven-PSs-Melvyn Virgin-5623682 整理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yHDmG6gqnL1uDSt4_vHMQ?pwd=erji 包括格式、cue、标签、图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0
发表于 2024-5-31 12: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9
发表于 2024-5-31 12: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MusicAV 发表于 2024-5-29 21:33
碟丝毫无损。就像用锯条在外壳上割了一下:

这种过去九龙唱片行有卖过,而且跟正品一样价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8
 楼主| 发表于 2024-5-31 11: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平和从容 发表于 2024-5-29 12:46
谢谢楼主的奉献!另外,感觉“古钢琴”的概念较广,“fortepiano琴”百度解释有“钢琴的前身”,看来可称 ...

唱片上凡是标注用fortepiano琴弹的,都是产自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这一段的琴,归类于古钢琴不准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7
 楼主| 发表于 2024-5-31 11: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罗纳德·布劳迪甘2008年在BIS也录了贝钢奏全集,从本真角度看,他弹的更自如灵动,弹性也好,比如他相对较快的速度就同时考虑到了ortepiano琴音与现代钢琴程度不同的衰减。

荷兰与比利时都是古乐发源地,他们倒腾这个有传统,也有灵性,布劳迪甘在展示ortepiano琴美感上有独到之处,节奏与结构的布局严谨与宽舒兼备,这套全集使用了3架复制琴,原琴分别产自1788(CD9)、1802(CD1-5)和1819年(CD6-8)。

op.2三首都予以轻盈律动,第1号音色的着色上比斯科达要丰富,荡漾着富于韵律的青春气息,速度偏快,慢乐章纯粹而雅致,布劳迪甘注意以较慢的节律处理乐章的细节,而这些细部更能诱使听者近距离接触青年贝多芬周正而敏感的心,第三乐章继续着在细节上对韵律与情感的捕捉,他的小步舞曲尤其在段落间鲜明的对比上弹出音律感。

我同时注意到布劳迪甘演奏ortepiano琴的现代思维,这就能理解他为何要把力度与速度充分拉开,也就能理解这版ortepiano琴键下的贝钢奏何以如此新颖,他“清洗”掉ortepiano琴贝钢奏的古旧色彩而为之注入新气息,立等让音乐语汇鲜活起来,听听A大调第2号,演奏华丽而生动,除了琴音的线条比现代钢琴纤细,技术手段几无差异,效果亦相类同。

但这样的挑战放到C大调第3号第一乐章这样复杂的结构上难度就增大了,ortepiano的气息还是窄狭,难以完美再现这样宏伟的篇幅,但后两乐章却精湛无比,慢乐章也同样,布劳迪甘的技术无暇疵,照旧能弹出令人思绪沉绵的情趣,包括洪钟怦然的戏剧效果,尽管震音和弦与现代钢琴终差一层。

与此相仿的还有降E大调第4号,开声气势不够热烈,和弦也不十分有力,末乐章第一插部低音部分听起来也有些怪,但整曲的音色与音律感绝对一流,弹的光彩照人,慢乐章在表情深刻与层次清晰两个方向表演都不错,特别是前半段落呼息感恰到好处,左手的和弦如计算机般精准,能很好表现音断意连的不俗境界,唯后边速度似过于宽缓了。

c小调第5号能清晰感觉出布劳迪甘对速度与节奏流利且宽舒的布局,他的触键永远是那么优雅有序,偏纤细但律感十足,这得益于他对作品结构敏感的驾驭与天性的音乐家特质,听听第一乐章对速度与起伏的把控有多棒,难度很大的这三个乐章被演奏的平熨且充满音乐味道。

第5.6.7这三首虽都规纳入op.10,但却各有方圆,绝无相仿,我难能不为布劳迪甘在第6号第一乐章展开部精湛的表演叫好,他的律动总能涌现出音律本身的自然美,这包括了清新的小快板和第三乐章的急板,他的演奏咋听不似谭梅文有个性,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他客观理性的姿态,他不会在作品之上再高调地强调个性,如果以此为切入点,他指下第7号的慢板和小步舞曲那徐疾有序的节奏和清晰的发音令人久听不厌。

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我对他在第8号“悲怆”首乐章力撼千均的重音和弦很不以为然,这远远脱逸出他的基本风格,它被很醒目的凸突出来,又与主部有些过快的速度生硬嵌接,让人听起来不舒服,碰上这样经典作品,布劳迪甘太想有所表现,结果却适得其反,诠释音乐作品,必须首先是“音乐”的,既使歌剧这类有特定诉求场景的作品也一样,否则难免本末倒置,从而缺失音乐本来蕴意。

第9.10号两首都属相对短小轻松作品,但演奏也有一定难度,如E大调第9号第一乐章,形式简洁但结构复杂,掌握乐章内的几个独立段落并非易事,布劳迪甘对这首的演奏中规中矩,而对G大调第10号在语调的亲切与音律的轻松上都做的不错,后半段醒目的十六分音符连奏也算透澈精巧,只是中间的变奏曲乐章对键感掌握略微松弛,虽并未影响到乐感,但几段变奏的差异性并不鲜明,当然如不苛求,演奏仍属精湛。

中期的几首都弹奏出生动的情趣与鲜活的律动感,像第12和13号,都具意趣盎然的效果,同时不失于端庄姿容(第13号),“月光”的流动感不错,很清雅,但氛围营造不占优势,这与琴相关,末乐章气势很足,也略显仓促,仓促是因为速度过快,同类问题在几首作品都出现过,如第16号第一乐章,公平的说,弹fortepiano琴容易增速,因为线性是fortepiano琴本身的弱点,有时的确靠增速来弥补,但拿捏的度很关键,谭梅文就解决的很好。第17号“暴风雨”第一乐章显得单薄,第一主题的触键稍欠清晰,也不够坚实,中间的慢乐章更显出fortepiano琴在空气感、共鸣与延音上的不足。

第21《瓦德斯坦》和23号《热情》似乎过于想“申明大义”,反而在流畅性上有所缺失,题旨的揭示并不鲜明,一方面是强调重音节拍而缺失稳健的流畅感,一方面则是走键过快让“思想”走了过场,在揭示作品的关键节点上都显得失于“充分”,《热情》后两乐章相对好些。

我有点担心的第29号《锤子键琴》反而让我击掌叫好,第一乐章出奇的钢筋铁骨,清脆灿亮,又没有免强挣扎之态,这样的键盘大家,其实心智、乐感和技术都没得说,只要读谱够深入,演奏正常“推”就好,而最怕的就是“刻意”,一刻意心绪就易乱,容易影响固有设计,你听听难度很大的慢板,弹的抑扬顿挫又能贴住情感主线,精神也够集中,偶有的演奏“断点”在我意料之内,这样艰深的伟大乐章用fortepiano琴来弹,一点“断点”没有几乎不可能,第四乐章的大赋格(三声部)略显紊乱,主题的间隔与分辩音色差对初听者都有难度。

后期三首,第32号称得上杰作,第一乐章充沛的气势不掩有力走键的清晰,两个主题都弹的鲜明、坚硬、有气魄,我寄予希望的慢板由主题转入第一变奏(1.59分)很自然,后面的四段变奏弹的清晰而缥渺、华丽又旷远,和弦的力度给的恰当。

https://pan.baidu.com/s/1e_HkcZ3JQ_unbYZnVBMdnw?pwd=glu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发表于 2024-5-29 21: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太极拳 发表于 2024-5-28 19:44
我是仔细看了又看,都没发现左上角有什么破损。我就是打口碟上路的。我的有些碟被打掉2厘米多的扣子,只 ...

碟丝毫无损。就像用锯条在外壳上割了一下:

小缺口.jpg (26.68 KB, 下载次数: 28)

小缺口.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5
发表于 2024-5-29 13: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5-29 06:59
谭梅文(陈万荣)在EMI的5张贝钢奏分别录于1987-1993年,不夸张的说,这是一套非常成功的唱片,可惜的 ...

多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4
发表于 2024-5-29 12: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5-25 09:29
音乐杂谈:钢琴木质感及其它        

一版友曾问及钢琴的木质感,简单说两句。

谢谢楼主的奉献!另外,感觉“古钢琴”的概念较广,“fortepiano琴”百度解释有“钢琴的前身”,看来可称作“前钢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3
 楼主| 发表于 2024-5-29 11: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mmyxlt 发表于 2024-5-26 10:59
可惜这张只抓了55分钟,而且有些爆音。没在别处找到这张,只好就楼主所抓写了个cue文件,再把爆音去除, ...

高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2
发表于 2024-5-29 11: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9 06: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4-5-29 11:28 编辑




谭梅文(陈万荣)在EMI的5张贝钢奏分别录于1987-1993年,不夸张的说,这是一套非常成功的唱片,可惜的是未能同期录制贝钢奏最后6首。

与罗纳德·布劳迪甘一样,他使用了复制的维也纳琴,一架复制于大名鼎鼎的安东·瓦尔特1795年琴,一架是复制纳内特·斯特赖彻的1815年琴。

我手里三套ortepiano贝钢奏版本,这套声音最接近现代钢琴,用这两架复制琴演奏出来的精神接近贝多芬,听感上,谭梅文在外观与气势上略占优势,他所掌控的速度令我满意,他的不疾不缓能给听者充裕的空间去感悟细节,当然,能弹出这样效果,这两架琴功不可没,发出的声音与保罗·麦克努尔蒂(布劳迪甘版琴)制作的复制琴声音不同,麦克努尔蒂的复制琴是彻底的复古,而这两架琴多少有点现代色彩。录音上,EMI版有效,ASTREE录制的巴度拉·斯科达版钢琴摆位有些偏前,BIS的布劳迪甘则靠后了些,空气感浓郁,但聚焦稍逊,谭梅文刚刚好。

op.2三首显出谭梅文良好且正统的音乐素养与对作品有个性的解读,第1号第一乐章的节奏感完全是大师级,特别弹奏出青年人挺拔的英姿与傲娇,若非胸有成竹,很难做到这样朗朗上口,准确、耐咀嚼而又考究,他弹了全部重复的乐段,但我感觉不出冗长,他有能力在宽缓的速度中把所有小节捏合成整体,识家会懂这属难上加难的“自选动作”,但你却很难在谭梅文的演奏中听到“断点”,末乐章演奏并不机智,但对比效果鲜明,走键木讷而坚定,弹的很有气势。

更为精湛的A大调第2号,第一乐章五光十色而又钢筋铁骨,我很少听到有谁能把呈示部弹的这么响亮,他是那么的不同,走键尤其让我惊诧——并不追求流利却追求坚实基点之上的木讷(这与很多人相反),弹出来的音符却是炽烈如钢,不知别人,我是特别喜欢他的展开部(第3.49分)——故作迟滞与笨拙的走键与灿亮如日的音流,而相对个性的首乐章,慢乐章略见平直,所提供的沈寂与暇思空间、因为ortepiano琴有限的踏板功能,明显不如现代钢琴充裕,尽管弹的足够好。

C大调第3号首乐章演奏出乎我意料的“平铺直叙”,照旧是有些笨拙的有筋有骨,但谭梅文将难与易的乐段都“熨平”而纳入到一个频率中,因而还是能够感觉到其中的“峥嵘”,当然,演奏稍欠平滑也显而易见,慢板也弹的不动生色,因而表情上毫无衿夸,但副部的三十二分音符和低音的震音还是能够击起涟漪,谭梅文在慢乐章出奇的“冷静”给我很深印象,也很对我的胃口,我向来不喜欢一到慢乐章就“来劲”而大秀表情的演奏,第三乐章的卡农和第四乐章那番尖锐的棱角分明的托卡塔只管听,无须多言,那恰为谭梅文所擅长,弹的冷沥强硬、精湛无比。

第5-7号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听听c小调第一乐章,如淬过火般的音粒与充沛的一步一个脚印的音型队伍堂而皇之般的走过,旌旗招展,旁若无人,但慢乐章又摇身一变弹的朴实内秀,新颖奇异的还有F大调第6号,中间的小快板弹出如竖琴般的朦胧效应,独特的节奏处理令我眼前一亮,他的贝钢奏就是这么奇特,他名气并不大,但却能如此将个性深深融入演绎而又独出心裁,而这独出心裁又具艺术说服力,中生一代并无几人。

中期几首中,降b大调第11号弹的沉炼旷达,降e大调第13号第一乐章措词的表情稍嫌单色,旷远的气息不足,但随后几个乐章的沉达气息足够好。升c小调“月光”第一乐章注意到“朦胧”的效果,尚好,著名的末乐章力度与气势都有,仍脱逸不出硬件的限制,但“瓦尔德斯坦”与“热情”可能准备更充分,弹的虎虎生风又灿亮多变,流利的指键感觉与精湛的力度配给弥补了硬件制约,这无须多言,听听第21号“瓦尔德斯坦”节奏与力度无可挑剔的第一乐章,虽中间过渡乐章略显生涩,庆幸的是很快就被谭梅文的末乐章所淹没。我相信对fortepiano琴再挑剔的听客也会认可谭梅文在“热情”精湛的走键能力,他不可扼止的热情和所掀起的汹涌澎湃同样精彩,而这一切有赖于他敏锐的节奏感觉与强健的力度分布,中间行板乐章的三段变奏弹的行云流水,十六分音符的第二变奏、三十二分音符的第三变奏都让我满意,末乐章快速度之下令人眼花缭乱的击键我不会吝啬掌声,超棒。

https://pan.baidu.com/s/1qZ-L74uEDm-NudftHOeVGQ?pwd=9nd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0
发表于 2024-5-28 21: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黄冈市
MusicAV 发表于 2024-5-28 14:47
原来在煲机,还以为您开着火车头润了~
注意那张碟盒子左上角外侧,有个小缺口。据说是进来时海关割的(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9
发表于 2024-5-28 19: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省邯郸市
MusicAV 发表于 2024-5-28 14:47
原来在煲机,还以为您开着火车头润了~
注意那张碟盒子左上角外侧,有个小缺口。据说是进来时海关割的( ...

我是仔细看了又看,都没发现左上角有什么破损。我就是打口碟上路的。我的有些碟被打掉2厘米多的扣子,只能听30分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发表于 2024-5-28 14: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wpx426 发表于 2024-5-27 06:57
刚升级了功放,最近听得多,这里来的少了。老兄专收带花唱片啊,只是老陈长年被安上一个谭姓祖宗不知道憋 ...

原来在煲机,还以为您开着火车头润了~
注意那张碟盒子左上角外侧,有个小缺口。据说是进来时海关割的(那时叫什么开口碟还是打孔碟),免税很便宜几十元,之后再看到该碟(不开口的)就是上百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发表于 2024-5-27 06: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MusicAV 发表于 2024-5-25 21:24
嘿!烧退啦?一直在潜水啊
老美产EMI-CDC。听惯了大型管弦乐团下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初听这张很不习惯。 ...

刚升级了功放,最近听得多,这里来的少了。老兄专收带花唱片啊,只是老陈长年被安上一个谭姓祖宗不知道憋屈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
发表于 2024-5-27 06: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很不牛的俺 发表于 2024-5-26 14:21
好久不见大神,上浮就吐个大泡泡

曾经对“本真”乐器及古乐团有兴趣,手里有点存货,赶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5
发表于 2024-5-26 19: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6-27 19:3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