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桥卧坡的古典CD

[复制链接]
184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10: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Pierre-Laurent Aimard(1957-)不是熟悉的名字,欧洲二线钢琴家,有些类似白建宇,演奏范围较广,尤擅长20世纪新音乐,如梅西安、德彪西、拉威尔、斯克里亚宾等,他自上世纪末开使有意识扩大演奏范围,突出成绩是与哈农库特合作在teldec录制了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

这版给我印像是语调亲切与行走自由,几乎没沾染古旧感,而予以现代的轻松步态,看不出强调啥、他所表现出的均衡,是将音符等值化与均分化的均衡,而非我们通常理解的声部之间与线性之间的均衡,也不强调严谨的层次与对位,因此,对位与线性的间距感非常一般,他以自由的而非严谨的、宽余的而非紧凑的、舒展的而非对位化的方法演奏,复调感觉很不明显,左手键偏弱,与科奇什版一样,明显主调思维模式,尽管如此,但赋格各声部的线条并不显得纠缠,也不零乱。
      
触键上尽量减少强弱,他以现代的眼光与另类的均衡来寻找那种建康丰腴的巴罗克风情,演奏总的基调以澄明柔和为主,甚至带有几分单纯,令我联想到巴罗克音乐中常见的“孩提样”,这“孩提样”放在别的作品里能增加愉悦感,但溶于“赋格的艺术”里则很少见,只是彼埃尔—洛朗特的演奏特色能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受众的欣赏是未知数。

演奏自第11首四声部赋格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对位相对变得清晰,快速段落也显出轻脆利落,如第14、15曲,也开始注意到情感因素的渗入,几首卡农从听感上都优于赋格,不仅对位相对精确,织体也显出清晰,表明彼埃尔—洛朗特并不想偏离太远,他开始注意逐步贴近巴赫的本原,当然,这变化仍然是“量”的,整体看,此版表现出的纯正性、技术特性、精神力量距名版有差距,如最后一首三重赋格,相对于古尔德,缺少宗教与情感交汇时的冥冥气息和那番仿佛冲出天穹的深沉呼唤。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bQ4R_ttPtNnfT0MV6_FxA?pwd=oq2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发表于 2024-3-16 20:3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4-3-16 10:46
左尔坦·科奇什,匈牙利钢琴三杰之一,演奏巴托克和柯达伊的专家,涉猎范围较广,从巴洛克到20世纪现 ...

谢谢,评价中肯:当初就是冲着这个版本演奏的像主调音乐才容易入门,听久了觉得复调的味道不够,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但其中部分还是很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2
发表于 2024-3-16 15: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追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楼主| 发表于 2024-3-16 10: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左尔坦·科奇什,匈牙利钢琴三杰之一,演奏巴托克和柯达伊的专家,涉猎范围较广,从巴洛克到20世纪现代作品都有唱片,但形成有影响力的作品并不多,听说他组建了布达佩斯节日管弦乐团,并使之成为颇有名望的音乐团体,好生了得。

这个现场版的《赋格艺术》录于1984年,一开声就确切的说明属于现代钢琴版模式,钢琴的巴赫,有个演奏模式问题,是大键琴模式,还是现代钢琴模式,前者的主将无疑是古尔德,此外还能列出古尔达、图雷克,后者太多了,菲舍尔、季雪金、李赫特、尼奶奶、席夫,后来的休伊特等等,模式之间无优劣之分,只有优差之别,就像烧菜,别管哪个菜系,关键是:你炒的菜香不香。

科奇什的演奏基本上平铺直叙,这样类型的演奏一般不会对指键有过多控制,但聪明的钢琴家一般会在讲究指键的同时:注意控制踏板,一、避免过多的泛音,二、减降音染,三、争取最大可能保持音粒的“独立”与弹性,使得分句清爽,现代钢琴模式演奏巴洛克或巴赫,这都是必要的,为啥?音染与过多的泛音都会影响甚至模糊复调之间两条线的清晰,弹巴赫,你不能不讲究复调音乐“两条线”的间距感,更不能模糊,因为这类音乐它本身就是“两条线”的,这“两条线”是复调音乐的特征所在,第三点更重要,你须有效控制音符的时值、同时保持音粒的伸缩与弹性,这样弹出来的分句才能清爽干净有活力,才吻合巴赫作品脉搏般均匀的律动性,不管哪种模式弹巴赫,这都是必须的,他们之间差别在于,一个忠实于巴赫与巴洛克的创作精神和本原特性,一个则将演奏注入主观个性与现代意识,甚至使之趋于浪漫化。

在这三点上,科奇什的表演谈不上出色,能听出来他控制了踏板,但不够,或者说在演奏巴赫上,他的思路未能彻底从传统的“主调思维”中脱逸出来,反映在效果上,左右手两条线的“间距感”不够,听听第一曲,分离度不够好的原因显而易见,右手音符的时值、弹性与活力都有所欠缺,同时,右手的音压给的有点重,比重上就侵染了左手织体线条,说句白话:右手未有效下压,左手未有效上提,再加上对音符时值与弹性控制并不是很有效,整体给我造成效果上偏“主调音乐”的感觉,同时在演奏力度上,也多少偏离了巴洛克音乐的复调特性。

其二是演奏略微显得有点僵化,包括速度与力度变化,就难免有些缺乏活力,科奇什太想在忠实感上循规蹈矩了,反而失去了自己的个性风格,大键琴模式的钢琴家在技术上必须循规蹈矩,但都绝不遮掩个性,反而个性张扬,别说古尔德,听听古尔达的《平均律》,仍是大键琴模式,但弹性十足,活力四射,而在力度层次上又不输分,现代钢琴模式的演奏又何必如此的“循规蹈矩”?科奇什的技术无须多讲,但不知为何、这版演奏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住了,如果他放开思维搞,效果肯定比此版要强。

总得看,一版不错的《赋格的艺术》,但做为一流钢琴家,还是有所欠缺的,我只指出我眼中的欠缺所在,优秀之处无须说。

唱片链接:见173楼,并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发表于 2024-3-16 07: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省沈阳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3-8 09:22
演奏不用说,足够好,在《小无》版本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谢霖和格鲁米欧,它们以完全不同的思路风格与 ...

学习评述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发表于 2024-3-16 07: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省沈阳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3-5 15:18
我一向以为:郑京和、傅聪与前几年的朱晓玫、内田光子是东方人诠释西方古典音乐的最高典范,当然还有,如白 ...

拜读点评 学习了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
 楼主| 发表于 2024-3-15 12: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这是俄罗斯学派与德国学派明显的不同,他们一般不会过于恪守传统,更不会刻板,一定会弄出自己的“响动”,第一曲还按部就班,第二曲已经按耐不住,不由自主就灵动了,他让巴赫“舞动”了起来,幽默而灵性四溢,说实话,不得不佩服索科洛夫(1950-)大胆演绎的思路和新思维,触键那叫精妙!如风似水!轻盈透澈,尽管与巴赫的精神和此作的本旨相距甚远,但效果奇佳!能把巴赫此作从技术上弹到这般境地的,还不多见,音粒清晰盈正,发音清亮、音粒之美与间距之美,都令人赞赏,特别是左手键,在“灵动”上起到了关健作用,可见其高能的大本事,个性张扬处甚至不逊古尔德,虽不正统,但独有的艺术特色你在别的版本里很难听到,和古尔德演奏一样,皆属魅人之作!

这版《赋格的艺术》“内容”几乎被抽换掉了,只余下原作品的外壳,特别是CD1,严谨与规整基本不见,学术性与教科书的示范意义被丢到了爪哇国,至于历史感与作品自然而发的古旧感全被索科洛夫置换成华美新颖的“现代外衣”!这还是巴赫?还是巴赫那部《赋格艺术》?说它不是?一个音符也不差!说它是,200多年来被诸多伟大音乐家们毕恭毕敬奉于最高复调音乐神位上的此作却消减的无影无踪,索科洛夫真是独出心裁、敢想又敢干!演奏美的要死!听之颇有三日不知肉滋味,而诠释之正统精神?实在难与评说。   

演奏的曲目顺序也与多版不同,四首卡农排在最后,这是罕见的版样——即四首卡农在“三重赋格”后面,这种按排的难度在于后四首的情感难把握,更难于与“三重赋格”形成一致性,也有将四首卡农放到最后一起演奏的版本,但最后一曲无一例外是最精彩的“三重赋格”,索科洛夫的编排又是特例。

“三重赋格”的演奏时间和古尔德相仿,同样用了12.35分钟,用情较深,重音极佳,有筋有骨,与前面赋格比较明显注入深沉情感,相当精彩,但没有古尔德那样幅射之阔远与深幽。接下来的卡农秉袭三重赋格余韵,演奏的入情入理,颇具韵致,不仅键感与力度层次妙不可言,扩大的空间也给人以暇想,索科洛夫毫无疑问给予这一组卡农以不同以前的沉重感,情感变化后,触键随之精炼,如果说前面的赋格部分曲属“扬起来”,那么,自三重赋格起,则明显的“沉下去”,这样,他将这一组卡农曲放到最后的深意也就明晰了——诠释编排上给人完整感,演奏先扬而后抑,轻扬的开始与以深沉厚重的结束,倒也合乎逻辑。  

唱片:opus 111,约录于1978-1981年。同时收录巴赫第2号帕蒂塔。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lUIThpk0Ax9wlvNsJsCW3Q?pwd=4ty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5 09: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tomman 发表于 2024-3-14 12:38
谢谢楼主,最有营养,学问的帖子

谢谢,过奖了,不过个人理解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发表于 2024-3-14 12: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嘉兴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3-14 08:32
此版带给我首先是优秀的平衡和比乐队版更为突出的清纯感,这种平衡与清纯感从本源上讲更符合巴赫神髓 ...

谢谢楼主,最有营养,学问的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楼主| 发表于 2024-3-14 08: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此版带给我首先是优秀的平衡和比乐队版更为突出的清纯感,这种平衡与清纯感从本源上讲更符合巴赫神髓,一般地说,赋格在定义上是不分主次的,只有进入次序的先后,但后进入的声部,在随后出现的倒影与逆行中,必定反过来先行进入,所以很难说应以哪个声部为主,埃默森四重奏演奏的优异在我看来是首先保证了平衡,而它的清纯贴近巴赫自身与音乐创作上始终不渝的宗教精神。我以为赋格这种形式,用弦乐四重奏方式演奏,更易于分离出各声部不同的线性与层次,它在对位的清晰、准确与各声部旋律线的音色差别上,比室内乐团和键盘乐器都有优势,此作在20世纪初首先由弦乐四重奏和小乐队方式演奏也说明了这一点。

此作由十五首赋格(也有说十三首,因为第12、13首赋格分别以倒影逆行演奏,粗略地说、都对),四首卡农(此版五首,其中“延时卡农”以不同乐器重复),一首未完成的三重赋格,一首众赞歌前奏曲组成,在拢共二十首赋格卡农中,巴赫以倒影逆行、密接合应、扩大、缩小、二重、三重对位等巧妙而又令人眼花撩乱的对位创作手法,展示出复调音乐的蕴含与各种发展的可能性。

总得看,这版演奏并未给我足够的意料之外的惊喜,它的魅力或说价值在整个“循循善诱”的过程中徐徐体现,就演绎思路与演奏特色讲,能明显感觉埃默森在诠释上注入较多现代气息,色彩与氛围明朗、清丽,画面较为鲜活,没有马利纳&圣马丁乐团那样的古旧感,演奏步伐稳健、而纵向与横向能环环相扣,乐句与乐句之间的衔接紧密,音符“位置”宽余适度而又并无“缝隙”,真不愧是彼此合作了近三十年的老伙伴,能以从容积极紧迫的步态,有条不紊的一步步向终极攀登。

劳伦斯 杜顿的中提琴尤其给我印象,除第一小提琴外,它似乎总能在多重的织体中凸出来,活跃而机智,在弦乐四重奏中,这样明亮的中提琴还不多见,芬克的大提琴给我的感觉形体庞大,音幅低沉,能稳稳的托住空间底部。演奏越到后面越趋向积极主动,现代色彩越发强烈,甚至显示出了很大的热情,这样明显的情趣色彩我在马利纳的版本中很难听到,四位独奏家以有理智的朝气与感性色彩、以更为机敏的弓弦与恰当的情感,赋于巴赫此作以令人愉悦的新意。从演奏特色上讲,埃默森给与五首卡农以更为浓重些的情感元素,步伐也相对机敏,这当然和卡农的织体更为简洁有关,但也正因为如此,使得这部作品演奏色彩更显丰富。

什么叫赋格?最初指的就是卡农,意思是说几个不同的声部按预先设定的“时距”先后进入,一个声部的旋律由另外的声部加以“模仿”,卡农曲是相对简单而又严格的“模仿形式”,相对赋格的结构要更加宽广和自由一些,就像这首作品的绝大多数章节都是赋格曲。

第一曲:四声部赋格:你一听就会感觉什么叫赋格?什么是对位?一目了然,太清楚不过了,主题由第一小提琴先行呈示,然后第二小提琴在上属音上重复这一主题(模仿),在第二小提琴模仿同时,第一小提琴开始描述“对比主题”(又称对题、第二主题),在此行进中,大提琴和中提琴依次鱼贯而入,主题、对题和四个声部在不同间距、时距的声音线性、形成相互追逐、重叠、交错的复调效果。这个弦乐四重奏版的第一曲演奏,已经将复调音乐“赋格”的特性表述的非常清楚,弦乐四重奏版的好处在于:它更清晰地让你看到作品的组织细部。

第二曲:仍是四声部赋格,它与第一曲形成“逆行”,也就是主题相同、但声部进入的次序相反,从而造成与第一首不同的“重影效果”,这是赋格曲一个重要的创作方式,也是巴罗克与巴赫音乐创作中“细微详解”的一重要方面,因为主题相同,只是“逆行”,可仔细感觉与第一曲不同的效果。

第三曲:四声部赋格:另一主题(主题上下翻转的镜像),由中提琴先行进入,然后依次是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大提琴,从线性上说这首更为清晰,由于大提琴被拖到身后,前三件乐器站在前台,尤如是深幽色背景下的三重奏,空间的灯光感尤为清澄,其原因在于刚开声各声部呈示时,大提琴未像前三件乐器那样按“时距”进入,而是晚了四小节,可仔细感觉一下,这样它就与其它声部拉开了距离,造成空间更明晰的透晰感。

第四曲:仍是四声部赋格,主题与第三曲相同,但进入的次序相反,略加提速,稍显得活跃,以便于形成对比效果,限于篇幅计不细说了,慢慢听吧!这首作品听几遍不为多,能对复调音乐有一大致的印象。  
      
演奏:埃默森四重奏团     小提琴:eugene drucker (尤金 德鲁克)第二小提琴:philip setzer (菲利普 塞策尔)     
中提琴:lawrence dutton (劳伦斯 杜顿)大提琴:david finckel(大卫 芬克)

音源来自埃默森DG专辑之37CD。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i08sRSRhvIqwO5eCKHCQw?pwd=tsh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楼主| 发表于 2024-3-14 08: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lam8888 发表于 2024-3-13 20:08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t4FgbC3GTw6yOTAC0x_bIA?pwd=qvsg 提取码: qvsg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 ...

谢谢链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发表于 2024-3-13 20: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t4FgbC3GTw6yOTAC0x_bIA?pwd=qvsg 提取码: qvsg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发表于 2024-3-13 18: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嘉兴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3-13 09:57
刚刚看到,这话题偏学术,因为它涉及到和声与调性,我只能简单的说:

1、无论何种音乐,若想保持它的 ...

谢谢解答,茅塞顿开,明白了所谓的大调,小调的意思了,就是曲子的主调,里面还有可能有别的调,但是有一个主基调,我可以这么理解吗?原来一根筋的认为曲子里的音符都要以这个调排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楼主| 发表于 2024-3-13 11: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lam8888 发表于 2024-3-13 08:57
赋格艺术是从Zoltán Kocsis的钢琴版本入坑的,LZ能否评价一下这版!?

能否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
 楼主| 发表于 2024-3-13 11: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这是一张拼装片,古尔德(1932-1982)未录制过完整的《赋格的艺术》,所收录的演奏来自此曲的一些章节,而且所用键盘不一(管风琴与钢琴),录制时间不一,前后跨度长达19年,然以我看,就是这样一款残缺的拼装片,艺术价值竟然超越一些完整版,至少不比其低,原因何在?就在1981年录制的那几段(第10—12和第16轨)!特别是最后一首未完成的“三重赋格”实在感人!一音一符都挟裹着无限情愫,表现出无比的崇敬,冥冥中仿佛超越时空,古尔德精神与巴赫灵魂“对接”,其情其景甚为感人!

这一章是巴赫此作最后一首赋格,赋格第三主题采用了巴赫自己的姓氏B~A~C~B(注:德文中H可以B来表示)四个音,也许是老巴赫意识自己生命即将终结,自己一生的音乐之旅将在这里划上句号,因此,这首赋格才如此不同,表面平淡,而实蕴情于笔,格外丰腴凝重,内在气象不凡,它似乎象征着古老赋格这种艺术形式,与自己作为一位“始终具有赋格向心力”作曲家生命的同时终结!而古尔德演奏出的征兆与此竟完全契合!也如上天冥冥,古尔德也似乎意识到自己生命即将终结,即将与为之一生不懈探索的巴罗克复调音乐告别,到了艺术生涯的晚期、到了此时此刻,眷恋、不舍、人文情怀,与艺术思想的精深、睿智,乃至种种主观客观因素大量显现在演奏中,速度奇慢,声声动人,维度与空间被古尔德大为拓展,给人丰富的联想空间,他以圣徒般的专一与悲欣交加,赋于此作以超出音乐之外的崇高感,可谓其情可叹!其运可哀!我初听此曲犹如醍醐灌顶,浑沌顿开!平面的学术性的东西瞬间立体化了!欣赏点一下找到了!

《赋格的艺术》听过几版,都是很艺术的好版本,如门兴格尔的乐队版,瓦尔哈的管风琴版,都给我印像,古尔德与这些版本的不同,主要是演绎思路不同,如果说马利纳、瓦尔哈是一本古色古香的“线装书”,古尔德则跳出书本外,充溢着强烈的个性,此版的价值还在于古尔德的管风琴,没想到他管风琴也能弹出不凡气象,有几分类似于他的钢琴,又同样的特立独行,可惜,只有这区区9个章节,却也金贵,至于他赋格独有的颗粒性、层次与精确力度,则无需再多讲,第9、11、13段尽管是单声道录音,但魅力并不减。

第1—9音轨分别于1962年1、2月录于加拿大多伦多英国圣公会大教堂和美国纽约神学院小教堂,分用两种不用型号管风琴演奏。
第10—12和16音轨于1981年春天录于多伦多CBC广播电视工作室。
第13—15音轨于1967年11月23日录于同上地点。17音轨于1980年4月5日录于多伦多Eaton`s大礼堂。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MBqbIZd_2wJAsAeHUz2j4A?pwd=uhy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楼主| 发表于 2024-3-13 10: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4-3-13 11:50 编辑
tomman 发表于 2024-3-12 17:49
楼主厉害,佩服. 请教个问题,自己买了几本讲音乐的书,对于大小调的概念,没有入门.您能给讲讲吗?能用通俗, ...


发重了,删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楼主| 发表于 2024-3-13 09: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tomman 发表于 2024-3-12 17:49
楼主厉害,佩服. 请教个问题,自己买了几本讲音乐的书,对于大小调的概念,没有入门.您能给讲讲吗?能用通俗, ...

刚刚看到,这话题偏学术,因为它涉及到和声与调性,我只能简单的说:

1、无论何种音乐,若想保持它的凝聚力,一个最主要的元素就是“调”,或称为调性,调,让音乐变的有序,有了组织性,而不是任由的散乱发展,它才不会“乱”,这好理解吧,举例:所谓古典音乐,除去20世纪新音乐的一部分,如勋伯格、韦伯恩、贝尔格、再加上施尼特凯、帕特、乌斯特沃斯卡娅等等(很多),基本上都是有调的,都属于调性音乐,上面提到的老几位的作品,或属12音序列,或完全无调,拿过来与调性音乐比较听听,本质的差别,一目了然。

2、调性音乐的灵魂、你也可以称其为“老大”——是主音,有了它,音乐才有方向感和归属感,才有凝聚力,你才能饶有兴致的听下去,啥叫凝聚力——所有不同音高的音符都包围环绕于主音周围,无论它咋样运行、咋样翻筋头般的转调,那怕频频转向远关系调,音符最终要回到主音或回到主和弦上来,如同下班要回家,媳妇与家人“磁性”般的吸引着你,调性音乐的秩序就建立在主音基础之上,就像一个法治社会,法律是最高的行为准则,一切政治、经济与文化行为都被制约于法律之下,这个社会才是建康的,有序的,否则便是乱七八糟。

3、音乐的调式等网上应该有,什么全全半全全全半,全半全全半全全之类,我这脑子不行,记不清了,小哥若有兴趣可以网上查查,那个标准,这类玩意儿,从聆听的角度说,没啥大用处,若不是研究,明白即可,应该明白、且能在实际聆听中注意揣磨的是:大小调的主音和它的主和弦——大调的主音是:do(1),主和弦是:1 3 5。小调的主音是:la(6),主和弦是:6 1 3,这是判断一段音乐是大调还是小调最有效的依据,甚至是唯一的依据,特别是古调主义时期与浪漫初期的作品,几乎百试百灵,如前者,听听贝多芬的《英雄》第一乐章,后者听听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什么是大小调,什么叫调的主音,什么是主和弦,清清楚楚,立等就有个清晰印象,当然,浪漫主义后期特别到了激进浪漫乐派,由于音乐的发展与音乐主观诉求欲望的膨胀,调性与主音的作用逐步减弱了,如马勒、理·施特劳斯、李斯特、瓦格纳的音乐,再加上有的作曲家很坏,写作在调性与主音上故意玩“躲猫猫”,故意打乱调的布局,不仅在起音与落音上杈开主音,连带着甚至模糊主和弦,给明确调性带来很大麻烦,但最终,他的音乐仍然离不开主音与和弦,是啥调,它就必然频显出啥调的主音与和弦,差了,就不是那个调了。

拉杂了几句,最好能网上查,那个标准,我这野路子算不得数,别误导了就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7
发表于 2024-3-13 09: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市
感谢各位乐友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发表于 2024-3-13 08: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3-12 17:06
这版《赋格的艺术》,实际是小型乐队、管风琴、羽管建琴和弦乐四重奏方式的混合版,其中第3、8、10、 ...

赋格艺术是从Zoltán Kocsis的钢琴版本入坑的,LZ能否评价一下这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发表于 2024-3-12 17: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嘉兴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3-11 08:30
我对音乐的几点看法

一、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人的精神,尽管音符的排列方式与数学相关,但它绝 ...

楼主厉害,佩服. 请教个问题,自己买了几本讲音乐的书,对于大小调的概念,没有入门.您能给讲讲吗?能用通俗,或者宏观的方式说说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6-30 09:0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