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xilala 于 2025-1-27 09:14 编辑
上个月脑子一热就入了套大乌2+奶妈(+原厂平衡线输出)官方组合,一时间把丢了1年的听音之旅又捡起来了,Todal、Am轮番上阵,外加本地USB高码率DSD(64)好不热闹,总觉得大概就这样了吧。
昨天回家过年,翻出当年玩音响买的一堆各种CD,把闲了10来年的Rotel RCD991AE+麦拉伦ir60i又重新点亮,用功放的耳机单端输出大乌原厂线推大乌2,按理说这套前端也就一般般水平,技术上没有多少可圈可点,但是听下来直观感受甩前面的数播组合1条马路是有的,人声部分,感情表现更加丰富和“可观”,大编制音乐的音场更大,瞬态反应更快,结果,真如担心的那样,虽然数播的音乐从参数上来讲要远比标准CD先进,但是听感真心不如传统CD(在我有的两套系统上),以前说CD是数码声的代表,现在和数播的数字文件比起来,倒不折不扣有点模拟味,歌者的感情表达清晰可闻,感觉这是音乐最重要的部分,Decca版的1812在cd上声场明显大过数播,乐器定位感更好。一晚上听下来,听者基本没有疲倦的感觉(这是我对任何系统的最低要求)。
话说两头,这些年慢慢接受“内容至上”的观点,优质易获得的音乐资源才是听者最应关注的部分,剩下就是快速,优质地把这些内容通过耳朵呈现在脑海中,以往那种通过实际载体来获得音乐的途径太落后跟不上时代了,好的CD就那么几张,再好的音乐天天听也会厌烦的,从这个角度说,数播来呈现数字音乐是获得音乐内容最好的途径,在方便性和广阔性极大提升的前提下,牺牲部分素质,也是可以接受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