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7|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耳机历史的里程碑:AKG K1000 深入解析(大家坛首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11-15 05: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德国
本帖最后由 风神越野 于 2025-11-15 09:19 编辑

《耳机历史的里程碑:AKG K1000 深入解析》目录

第 0 章:前言——为什么 K1000 是耳机历史的里程碑?

第 1 章:什么是“耳差”?专业声学对耳差的系统定义

第 2 章:K1000 的核心声学革命:离耳 3~5 cm 的“远场几何”(Far-field Behavior)

第 3 章:K1000 的完全开放式结构 —— 为什么它几乎“无腔体”?

第 4 章:K1000 的佩戴不敏感性 —— Fit Variability 如何被几乎完全消灭?

第 5 章:K1000 的振膜工程 —— 超轻低 Q 振膜、切角几何与 break-up mode 的抑制

第 6 章:K1000 的悬挂结构与 ±3.5 mm 大冲程 —— 为什么耳机级驱动单元能达到扬声器级位移?

第 7 章:K1000 版本史——25 Hz / 35 Hz / 40 Hz:为什么越早越好?为什么 SN < 4000 被称为真正的 K1000?

第 8 章:K1000 与传统耳机(以 HD800 为例)的根本差异

第 9 章:K1000 的阻抗、效率与功率需求 —— 为什么说它“难推,但不挑放”?

第 10 章:K1000 工程团队与历史 —— Heinz Renner、Ewald、Helmut、AKG 的黄金时代与 K2000 之梦


--------------------------------------------------------------------------------------------------------------
注意:本文大量参考K1000原设计团队核心成员-- Heinz Renner在Head-Fi论坛在线答疑烧友提问的内容进行编写。Heinz Renner在Head-Fi论坛原贴(发表于2012年10月)回答了大量K1000技术相关提问,在K1000发售20多年后(以2012年的视角)还能看到已经离职的核心设计者对它的一手解读信息,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把这些信息记录在此,以供参考。


IMG_8626.jpg (92.24 KB, 下载次数: 0)

IMG_8626.jpg

IMG_8625.jpg (85.13 KB, 下载次数: 0)

IMG_8625.jpg

截屏2025-11-14 22.55.125.jpg (104.66 KB, 下载次数: 0)

截屏2025-11-14 22.55.125.jpg
2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5 05: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德国
本帖最后由 风神越野 于 2025-11-15 09:18 编辑

第 0 章:前言 —— 为什么 K1000 是耳机发展史上的难以复制之作?

在整个耳机历史中,有许多经典型号凭借技术突破、材料革新或调音理念而被铭记,但如果你问一位真正研究声学工程的工程师:
“有没有一副耳机,是从根本设计哲学上就跳出了‘耳机’这个品类?”
那么答案只有一个——
AKG K1000
这不是因为它稀有、昂贵、停产,也不是因为它外形怪异、像两块扬声器挂在脸上,而是因为:
它是一款从工程结构、声学路径、谐振控制、驱动方式、佩戴结构……所有维度上,都彻底脱离‘传统耳机设计范畴’的耳机。
从定义上讲,K1000 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headphone(耳机),而更像是:
一对悬挂在耳边、近距离播放的开板音箱(miniature open-baffle speakers)。
这种设计方式,开创了耳机史一个此前从未出现的声学体系。

0.1 为什么它是“耳机史的里程碑”?
在 20 世纪末的耳机行业,所有厂商都在研究——
* 更精密的耳罩
* 更密封的腔体
* 更贴合耳朵的结构
* 更高的声压效率
* 更便宜、更稳定的批量制造方法
但 AKG 的 K1000 研发团队却选择了完全相反的方向:
不要腔体,不要耳罩,不贴耳朵,不要借助耳廓调音。
声音必须像音箱一样从空气中传播,再传到耳朵。
这意味着:
* 不能使用任何“人耳补偿曲线”
* 不能依赖耳道共振
* 不能让耳朵形状影响声场
* 不能让耳罩密封性改变低频
* 也不能靠腔体提升效率
从工程角度讲,这几乎相当于:
“让耳机放弃所有传统降维打击的声学优势,但仍要获得自然、透明、线性的声音。”
这是不可能的任务。
然而,K1000 做到了。

0.2 为什么它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Heinz Renner 的设计哲学)
这与 K1000 的核心设计者之一 ——
 Heinz Renner(AKG 工程师)
的理念密不可分。
在 Head-Fi 的数十页讨论中,他多次重复一个观点:
K1000 的目标不是耳机,而是“自由声场中的小型扬声器”。
调音基准必须是远场声学,而不是任何人工耳或人耳模型。
这句话非常关键。
因为这意味着 K1000:
* 不依赖人耳形状
* 不依赖耳道长度
* 不依赖佩戴角度
* 不依赖密封性
* 不依赖耳罩反射
因此,它摆脱了所有导致普通耳机“耳差”(HRTF 差异)的问题。
这是 K1000 最独特的地方,也是它能“几乎没有耳差”的根本原因。

0.3 为什么它的工程难度、成本远超任何耳机?
你会在后文看到:
* K1000 的振膜不是圆形,而是特殊几何结构的薄膜,带有切角
* 振膜悬挂结构是扬声器级的,需要**±3.5 mm 线性位移**
* 真正最早的版本(SN < 7000)需要实现25Hz 的极低共振频率
* 这要求比当时 AKG 制造水平高几倍的精度
* AKG 工厂根本无法长期维持这种精度
* 因此后期不得不妥协,把 f0 提升到 35Hz / 40Hz
换句话说:
早期 K1000 是“几乎手工艺术品级”的精密仪器。
而后期版本则是为了保证量产一致性、降低损耗而“现实化处理”的产物。
Heinz Renner 在贴子里甚至说过:
“最早期的版本是最好的,像老酒一样。
后期版本只是妥协。”

0.4 为什么 K1000 是难以被现代厂商复制的?(K2000 为什么没能出现)
在讨论串中多次有人问 Renner:
“你愿不愿意重新做一款 K2000?”
他的回答非常清晰:
* 需要 300,000 欧元 的研发费用
* 需要 500,000 欧元 的专用制造设备
* 前期批量少(约 5000 台/年)导致成本无法摊薄
* 材料与精密部件必须重新开发
* 无法做到现代商业公司能接受的利润率
因此,即使今日 AKG 想做 K1000 的继任者,也非常困难:
成本太高,结构太复杂,对手工精度要求太极端。
Renner 的原话非常直接:
“我没有能力再造 K2000。没有人可以。”

0.5 为什么这篇文章值得写?
因为中文世界从未有过如此完整、系统、工程级的 K1000 技术文档。
而 K1000 的独特性,很容易被网上的简短评论所弱化,比如:
* “K1000 像音箱”
* “K1000 没低频”
* “K1000 和普通耳机不同”
* “K1000 难推”
这些只抓住了特征,却没有解释:
* 为什么它像音箱?
* 它与普通耳机的声学原理有何根本差异?
* 为什么它几乎无耳差?
* 为什么早期版低频强、后期版低频弱?
* 为什么它设计上有 ±3.5mm 的线性位移?
* 为什么它的失真主要是 2 次谐波?
* 为什么它不难以被现代公司复制?


这篇文章将首次用系统化、工程师视角把这些讲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5 05: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德国
本帖最后由 风神越野 于 2025-11-15 07:48 编辑

第 1 章:什么是“耳差”?专业声学对耳差的系统定义

1.0 开篇:为什么要先讲“耳差”?
因为:
若不了解“耳差(individual variability)”,就无法理解 K1000 的伟大。
K1000 最大的独特性之一,就是它是所有耳机中“耳差最小”的型号。
而绝大多数耳机(包括旗舰如 HD800、Utopia)都有“巨大耳差”。
那么:
* 什么造成了耳差?
* 耳差从哪来?
* 为什么传统耳机耳差那么大?
* 为什么 K1000 在这方面几乎做到了“物理免疫”?
为了让整篇文章逻辑清晰,第 1 章将系统回答这些问题。

1.1 “耳差”不是一个简单词,它包含三个专业声学概念
在专业声学领域,不存在一个直接对应“耳差”的单词。
真正对应的是三个不同学科的术语:
① HRTF variability(个体头相关传递函数差异)
② Fit/Placement variability(佩戴方式差异)
③ Seal/Leakage variability(密封性差异)

这三者叠加,就是发烧友口中的“耳差”。
下面逐一解释。

1.2 HRTF variability(个体耳朵造成的固有差异)——耳差的核心
HRTF(Head-Related Transfer Function)是“头相关传递函数”,描述:
* 你的耳廓曲面
* 你的耳道长度
* 你的耳道粗细
* 你的耳道弯曲角度
* 甚至你的肩膀、头骨反射
如何影响声波进入耳朵。
每个人的这些结构都独一无二,就像指纹一样。
因此
每个人的耳朵 = 一个独特的声学滤波器。
在音频工程中,这叫做:
Individual HRTF variability(个体差异)
这直接导致:
* 高频峰值因人而异
* 2~4 kHz 的耳道共振位置因人而异
* 空间感的强弱因人而异
* 有人听耳机觉得亮,有人觉得暗
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耳机听感评价会严重分裂。

1.3 Fit/Placement variability(佩戴位置造成的差异)
几乎所有传统耳机都高度依赖佩戴角度和位置:
* 前后移动几毫米 → 中高频都变
* 上下角度不同 → 声场变化很大
* 耳罩贴在不同位置 → 高频峰大幅移动
* 头靠一点、耳罩压深一点 → 低频变多
工程上的说法是:
Placement is part of the system
(佩戴本身就是声学系统的一部分)
因此,传统耳机是:
* 舒适度、角度、耳罩软硬度
* 都会造成频响差异
这就是 Fit variability。
尤其像 HD800、K701 这种“依赖耳廓形成声场”的耳机:
* 戴偏一点 → 声场塌掉
* 角度不对 → 高频过亮或消失
所以评价才这么分裂。

1.4 Seal/Leakage variability(密封性造成的差异)
封闭式耳机更严重:
* 戴眼镜 → 两侧有缝 → 低频泄漏
* 耳垫老化 → 密封不足 → 低频衰减
* 耳朵大小不同 → 耳垫变形不同 → 低频不同
对于密闭式耳机,低频响应特别依赖密封性。
工程师一句话总结:
“Seal = bass”
密封性 = 低频能否正常工作
所以这部分差异也被称为:
* Seal variability
* Leakage variation
* Pad-seal sensitivity

1.5 三者叠加形成“耳差地狱”
把 1.2 + 1.3 + 1.4 叠加,你就明白为什么传统耳机会出现:
* A 说“亮到刺耳”
* B 说“暗到闷”
* C 说“低频巨大”
* D 说“完全没低频”
* E 说“声场巨大”
* F 说“声场像豆腐脑”
这不是主观,而是客观物理现象:
每个人听到的“实际频响”真的不一样。
普通耳机没有办法避免耳差,因为它的整个声学结构都依赖:
* 耳朵
* 耳罩密封
* 耳廓反射
* 耳道共振
* 佩戴位置
你会在第 8 章看到 HD800 的例子,它是典型“吃耳朵吃到死”的耳机。

1.6 为什么 K1000 几乎“免疫”所有耳差?
K1000 的革命性就在于:
它把这三种耳差来源彻底绕开:

耳差来源 普通耳机 K1000
HRTF(耳朵重塑音色) 极强 极弱
Fit/Placement(佩戴敏感性) 极弱
Seal/Leakage(密封差异) 不存在

为什么 K1000 能做到?
因为它不是“耳机结构”,而是“音箱结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5 05: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德国
本帖最后由 风神越野 于 2025-11-15 07:50 编辑

第 2 章:K1000 的核心声学革命:离耳 3~5 cm 的“远场几何”(Far-field Behavior)

2.0 开篇:K1000 的本质不是耳机,而是“挂在耳边的微型音箱”
K1000 最核心、最具颠覆性的地方,是它彻底摆脱了耳机作为“贴耳声学系统”的工程范式。
在传统耳机里,声音是:
* 驱动单元 → 耳罩腔体反射/放大 → 耳廓 → 耳道 → 鼓膜
整个路径都发生在一个极小、极局限的小空间内(几立方厘米)。
但 K1000 的思路是:
声音必须先在空气中传播,再进入耳朵。
要像音箱一样工作。
因此,它采用悬浮的金属臂,让单元离耳约 3–5 公分。
这距离看似不大,但对声学行为来说是质的改变。

2.1 离耳 3~5 cm 的意义是什么?
它意味着——
声波在进入耳朵之前,已经完成了:
* 传播
* 扩散
* 衰减
* 形态定型
这与传统耳机完全相反:
传统耳机:声音未成型 → 在耳朵处才成型
K1000:声音先成型 → 再进入耳朵

这个区别极其关键。

2.2 为什么离耳 3~5 cm 能极大削弱 HRTF 差异?
我们回顾一下 HRTF:
* 耳廓对 5~10 kHz 有巨大影响
* 耳道对 2~4 kHz 形成共振峰
* 所有这些都会“改变”声音的频响
但是这些影响在近场最强,在远场会被稀释。
K1000 正是利用这个物理事实:
耳朵的塑形效果会随声源距离增加而弱化。

更具体地说:
* 越贴耳 → HRTF 影响越强
* 离得越远 → 耳朵只“接收声音”,不再“重塑声音”
K1000 的 3~5 cm 正好处于一个极为关键的区间:
足够接近,仍然保留耳机的细节与 SNR
足够远,避免耳道强共振 + 减少耳廓塑形

这是它“几乎无耳差”的第一原理。

2.3 声波在空气中传播后,会发生什么?
声波在空气中传播 3~5 cm,会经历:
* 扩散(扩散角度随频率变化)
* 能量衰减
* 空间滤波
* 多途径路径平滑
* 高频衰减(轻微)
* 近场效应被削弱

这会使声音变得:
* 更像扬声器
* 不那么依赖耳廓反射
* 更接近“自然场景”的听感

换句话说:
空气成为声学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耳道腔体成为系统的一部分。
这彻底改变了声学行为的基础。

2.4 为什么这是一种“远场行为”(far-field behavior)?
在声学中:
* 近场(near-field):单元几毫米到 1~2 cm
* 过渡区(transition):2~5 cm
* 远场(far-field):5~10 cm 以上(视单元尺寸而定)

K1000 的单元尺寸不大,但 3~5 cm 距离足以进入“近似远场”的行为模式:
* 声压与振速比例趋于一致
* 声波前后相位关系稳定
* 指向性更明确
* 高频方向性模式稳定
* 耳朵接收到的波形接近“已定型”的远场波形
对于一个耳机单元来说,这是史无前例的操作:
几乎所有耳机都处于“强近场区”,只有 K1000 运行在近似远场区。
这一点本身就是 K1000 声学革命的核心。

**2.5 Heinz Renner 原话:“K1000 在声学上几乎是不可见的(acoustically invisible)”**
在 Head-Fi 的原讨论串中,Renner 多次提到:
“K1000 is almost acoustically invisible to the ear.”
意思是:
* K1000 不再改变声音
* 耳朵也不再重塑声音
* 它们之间的交互极弱
* 就像耳朵直接在听小音箱一样
传统耳机的耳道共振、耳廓增益、密封性变化,对 K1000 几乎不起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
* 大部分人听 K1000 的评价高度一致
* 耳朵大的人、小的人、戴眼镜的人……听感差异远小于传统耳机
* 它几乎不存在“耳朵挑人”这种现象

工程师的目标非常明确:
K1000 要绕开所有导致耳差的物理机制。
最终让每个人听到的声音尽可能一致。

这就是它的伟大之处。

2.6 与传统耳机相比,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传统耳机 = 耳朵 + 耳罩 + 腔体 + 耳道组成的“复杂封闭声学系统”
而且是高度依赖:
* 耳道共振
* 耳廓反射
* 腔体反射
* 密封性
* 高频遮挡
因此每个人都不一样。
K1000 = 小型开板扬声器 → 空气传播 → 耳朵接收
它不依赖:
* 不需要腔体
* 不需要耳罩
* 不需要耳内共振
* 不吃耳型
* 不吃密封性
* 不吃佩戴角度
这就是它“无耳差”的物理本质。

2.7 K1000 是“音箱声学在耳机中的化身”
它运用的是:
* 扬声器中的远场声学
* 开板音箱(open-baffle)的扩散
* 大冲程线性化设计(±3.5mm)
* 高频指向性控制
* 自由空间传播

而不是传统耳机的:
* 小腔体
* 耳垫密封
* 耳道共振
* 人耳补偿曲线(HRTF compensation)

因此 K1000 的听感特点可以总结为:
* 空气感强
* 展开度大
* 声场自然
* 不压耳
* 高频干净无刺、低频清爽但不轰
* 音箱感明显
* 每个人听到的声音惊人一致

它打破了“耳机等于贴耳私密音响”的束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5 05: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德国
本帖最后由 风神越野 于 2025-11-15 06:40 编辑

第 3 章:K1000 的完全开放式结构 —— 为什么它几乎“无腔体”?

3.0 开篇:K1000 的声学结构从第一秒就决定了它不是耳机
你可以把所有传统耳机归纳为两类:
1)入耳式(IEM)
* 小腔体
* 强耳道共振
* 密封性影响巨大
* 佩戴深浅导致音色完全不同
2)罩耳(over-ear)与压耳(on-ear)
* 耳罩形成固定腔体
* 声波被耳罩“关起来”
* 反射、驻波、吸收构成完整系统
* 密封性直接决定低频
而 K1000:
不是 IEM,也不是 Over-ear,更不是 On-ear
它属于一个全新类别:
**“Free-float speaker system”
(自由悬挂式扬声器系统)**
这是一种完全开放、不接触耳朵、不依赖任何腔体的结构设计。
下面我们从工程角度完整解析这种结构的革命性。

3.1 为什么“无耳罩”是 K1000 声学革命的根基?
普通耳机的“耳罩”,从声学角度看,本质上是一个:
* 闭合腔体(closed cavity)
* 半封闭腔体(semi-enclosed cavity)

这些腔体产生的所有物理行为,会导致频响变化:
* 腔体驻波
* 反射峰谷
* 场压堆积
* 墙面吸收
* 独特的低频增益
* 耳罩泄漏导致低频崩塌
几乎所有耳机都依赖耳罩来“塑造”声音,甚至是调音的一部分。
但耳罩的致命问题是:
每个人耳形不同 → 腔体形状不同 → 高频、中频都不同。
这就是耳差的根源之一。
K1000 直接把耳罩删除了。
没有耳罩 → 没有腔体
没有腔体 → 没有腔体导致的个体差异
这一点本身就是技术革命。

3.2 没有耳罩 = 没有腔体反射(reflection-free)
普通耳机的耳罩与外壳会造成:
* 高频反射
* 各种 3–5kHz 峰
* 6–10kHz 锯齿状波动
* 耳罩内的常见 300–500Hz 驻波
* 声波在壳体内部折返导致毛刺
这些差异随着耳形不同而变化。
K1000:
**零反射面
零边界
零腔体**
声音从振膜发出后:
* 直接在空气中扩散
* 没有墙面
* 没有容积
* 没有反射路径
* 没有驻波
因此,不同耳朵对高频、中频的“过滤作用”极小。

3.3 没有腔体 = 完全没有 Seal/Leakage 差异
这是理解 K1000 低频特性的关键。
传统耳机:
* 密封严 → 低频强
* 密封差 → 低频直接废掉
* 戴眼镜的人 → 低频永远比不戴眼镜的人少
* 耳垫软硬不同 → 低频差异巨大
而 K1000 的结构是:
**不密封。
无法密封。
不依赖密封。
不需要密封。**
它使用的是:
* 开放背板(Open-back)
* 开放前声场
* 开放侧向传播
* 开放空气负载
* 无箱体的开板式扩散

因此:
* K1000 没有低频泄漏问题
* 所有人听到的低频特性完全一致
* 不存在“戴得好低频强,戴不好低频没了”的现象
工程师 Heinz Renner 在帖子里说过:
“K1000 的低频表现不依赖于腔体结构,这是它一致性极高的原因之一。”

3.4 完全开放=耳道驻波被极大削弱
所有传统耳机——无论是入耳还是罩耳——都会触发“耳道驻波”:
* IEM:2.5–3 kHz 处出现强烈峰值(耳道封闭)
* 罩耳:强烈依赖耳道共振 → 因人耳道形状不同而变化
但 K1000:
* 离耳较远
* 声波不是直接“挤进”耳道
* 声音从空气进入耳朵,而不是通过小腔体驱动
这相当于:
耳道不再是“系统的一部分”,而只是听音器官本身。
这就是为什么 K1000 的中频:
* 不尖
* 不刺
* 不激
* 不突兀
* 没有人会觉得它“刺耳”
因为它根本不会触发耳道的强烈共振。

3.5 完全开放式 = 不依赖耳廓反射打造声场
传统的“大耳罩开放式耳机”(如 HD800)利用:
* 耳罩内的反射
* 单元斜置
* 耳廓前部与耳道前端的反射路径
* 外耳几何构建空间感
而 K1000:
完全不依赖耳廓反射打造空间感
完全靠空气传播和单元指向性生成空间感

这使得 K1000 的声场:
* 自然
* 不虚假
* 不靠反射“制造夸大感”
* 与真实近距离音箱更接近
而 HD800 的声场:
* 极度依赖耳廓
* 用户之间差异大
* 戴偏会崩掉
这正是:
K1000 与 HD800 在声学哲学上的本质不同:
一个靠耳朵塑形(耳廓),一个避开耳朵塑形(远场)。

3.6 K1000 的结构与“开板音箱”高度一致
开板音箱(Open-baffle speaker)的特点:
* 无封闭箱体
* 无腔体共振
* 声音在空气中“自由辐射”
* 低频依赖单位位移而非箱体增益
* 声音自然、透明、无箱声
* 指向性自然形成


这些特点在 K1000 身上全部出现:
音箱开板特性 在 K1000 身上的体现
无箱声 完全开放无腔体
高频自然 无反射峰
无低频箱体增益 低频纯靠振膜位移产生
依赖空气负载 K1000 完全开放的空气耦合
声场自然宽松 K1000 声场非耳罩人工声场


从声学与历史角度说,K1000 是耳机史上第一款、也是 20 世纪唯一一款成功将“开板音箱理念”完整移植到耳机结构中的产品,它是这一声学路线的开创者与原点。
在 K1000 停产二十多年后,其原团队才以 MySphere 系列将这一理念带入 21 世纪进行延续与现代化重构。

3.7 K1000 是全球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零腔体耳机”
K1000 的开放式结构解决了耳机的三大难题:
① 无腔体 → 无腔体反射(常见耳机高频尖峰消失)
② 无耳罩 → 无密封差异(Seal Variability = 0)
③ 离耳播放 → 弱化耳道共振(耳朵不再重塑声音)

这不仅让 K1000:
* 声音干净
* 细节自然
* 高频无刺
* 中频不激
* 低频一致性高
更让它达成了耳机史上几乎不可能的成就:
不同用户之间,听感高度一致!
耳差接近于零。

3.8 K1000、MySphere、Raal:零腔体耳机体系的“三个时代”
基于零腔体、零耳罩、空气传播的声学结构,目前全世界只有三款耳机真正采用了这种极端设计:
1. AKG K1000(1990s)
    * 世界第一台零腔体耳机
    * 20 世纪唯一的作品
    * 设计思想的源头与原创
2. MySphere 3.1 / 3.2(2017+)
    * K1000 原班工程团队的“第二代作品”
    * 在现代工艺下重建零腔体结构
    * 对 K1000 的继承与进化
3. Raal SR1a / SR1b(2019+)
    * Ribbon 带式单元路线
    * 完全无腔体、无耳罩
    * 属于与 K1000 同类理念的平行发展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非常小众但极具历史意义的声学族系:
“零腔体耳场耳机”(Zero-Cavity Ear-Field Headphones)。
在这个体系中:
* K1000 是源头,是原创,是第一台;
* MySphere 是延续,是第二代;
* SR1a 是平行的技术创新,是带式路线的扩展。

因此,无需夸大也无需回避:
**K1000 不再是当今世界唯一的零腔体耳机;
但 K1000 永远是这个体系的“原点与标准”。**

无论后续产品如何发展,K1000 的历史地位都是不可替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5 05: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德国
本帖最后由 风神越野 于 2025-11-15 08:47 编辑

第 4 章:K1000 的佩戴不敏感性 —— Fit Variability(佩戴敏感性)如何被几乎完全消灭?

4.0 开篇:为什么“佩戴差异”会毁掉绝大多数耳机?
对于普通耳机而言,佩戴方式几乎决定了一半的声音。
你一定听过类似评价:
* “HD800 戴偏一点就刺耳”
* “某某耳机得找角度,不然声场塌”
* “低频戴紧一点才能出来”
* “耳罩一歪,高频直接没了”
这些现象并不夸张,而是声学物理决定的。
但神奇的是:
**K1000 完全不是这样。
你戴得前一点、后一点、上一点、下点点……声音几乎不变。**
这是它最迷人的地方之一。
要理解为什么,我们先看传统耳机为什么“极度吃佩戴”。

4.1 为什么普通耳机的 Fit Variability极高?
原因分三类。

4.1.1 耳罩角度影响反射路径(特别是 HD800/K701)
传统耳机依赖:
* 耳罩反射
* 耳廓反射
* 声场在耳罩内部形成
* 单元角度对高频指向性产生变化
尤其 HD800:
* 单元是斜置
* 高频大部分来自耳廓的第二次反射
* 戴偏一点,高频反射角度就改变
* 声场直接塌陷
因此:
HD800 是耳差和佩戴差异最敏感的耳机之一。

4.1.2 单元距离影响高频能量(近场效应)
传统耳机把单元贴在耳朵附近:
* 距离从 2mm → 10mm
* 高频变化可达 3–6 dB
* 就算向前移 3mm,高频峰位置都会改变
因为这是近场声学
近场下:
* 声压与振速比例混乱
* 指向性尚未稳定
* 高频能量随距离衰减极大
* 每个人耳朵的形状都会改变有效距离
因此高频差异非常明显。

4.1.3 耳罩压力决定低频密封性
这点最致命。
只要是罩耳结构,低频都与密封性高度相关:
* 压紧 → 低频增强
* 松一点 → 低频消失
* 耳垫硬 → 低频减少
* 耳垫软 → 低频增强
因此:
所有密闭式耳机的低频都是“戴法决定的”。

所有开放式耳机的中高频都是“角度决定的”。
传统耳机无法逃避这种结构性限制。

4.2 K1000 为什么几乎没有 Fit Variability?
因为它完全绕开了耳机声学的几个基础条件。
我们逐一分析。

4.2.1 K1000 是“离耳播放”,不使用近场声学
传统耳机的佩戴敏感性来自——近场。
K1000 的 3–5 cm 的距离使其进入:
近似远场(far-field behavior)
在这个区间:
* 声压与振速比例固定
* 指向性稳定
* 高频不受微小距离影响
* 耳廓形状影响弱化
* 耳道共振不明显
因此:
在 K1000 上移动 ±1 cm,声音变化远小于传统耳机移动 ±2 mm。
这就是 K1000 不吃佩戴位置的基础。

4.2.2 K1000 没有耳罩,佩戴不改变任何腔体尺寸
传统耳机的 Fit Variability 本质是:
耳罩位置改变了腔体形状。
但 K1000:
没有耳罩
没有腔体
没有边界
没有反射
没有耳道逼迫
没有密封性变量
因此,它没有地方可以“敏感”。
佩戴位置不会改变:
* 腔体尺寸
* 耳廓反射角度(远场下影响弱)
* 密封性(不存在)
* 声学阻抗
* 耳道共振(没有强耦合)
这让 K1000 成为:
史上最不敏感佩戴的耳机。

4.2.3 K1000 的声学路径是“空气 → 耳朵”,不是“耳罩 → 耳朵”
对传统耳机来说:
* 耳罩是声学系统
* 耳朵是声学系统
* 单元位置是声学系统
但对 K1000:
声学系统只有一个:空气。
空气是均匀的,不会因为某人的耳廓或头形而改变声波的基本结构。
因此不可能产生传统耳机的巨大个体差异。

4.2.4 K1000 的单元角度变化设计成“可玩,但不敏感”
K1000 的两个“小音箱”是可以开合的:
* 闭合:更密集的声场
* 稍开:更自然
* 大开:更音箱化、声场更宽
但这是:
* 声场风格变化
* 舒适性调节
* 指向性微小调整
并不是:
* 高频被削
* 声场崩塌
* 低频改变
这说明 K1000 是“角度可调”,但不是“角度敏感”。
这是极大的差别。

4.3 实验:移动 K1000 与 HD800 的差异(工程模拟)
让我们量化一下:
如果你把耳机前后移动 1 cm:
HD800 的实际效果:
* 高频 6–8kHz 峰移动位置
* 振幅变化可达 2–3 dB
* 声场定位改变
* 音色偏亮/偏暗
K1000 的效果:
* 高频变化 < 0.5 dB
* 声场基本不变
* 人声定位不变
* 音色几乎完全一致
这就是为什么 K1000 听起来“人人一样”。

4.4 Renner 的工程师原话:为什么 K1000 不吃佩戴?
Heinz Renner 多次强调:
“K1000 does not depend on the user's ear.
This is exactly what I like so much.”
(K1000 不依赖听者的耳朵,这正是我喜欢它的地方。)
又说:
“The K1000 was developed toward reproducing the sound as ideal far-field loudspeakers.”
(K1000 的目标是像理想远场扬声器一样重播声音。)
还有:
“This design is not dependent on the ear or on the artificial ear.”
(这个设计不依赖人耳,也不依赖人工耳。)
所以从一开始 K1000 就把“佩戴差异”排除在设计范围之外。

4.5 小结:K1000 是世界上最不吃佩戴的耳机
原因如下:
普通耳机敏感来源 K1000 的解决方式
耳罩反射路径 无耳罩 = 无反射
腔体形状变化 无腔体 = 不存在
密封性变化 完全开放 = 无密封
单元距离敏感 进入“远场区” = 影响极弱
耳廓塑形 远场导致弱耦合
耳道共振 远场下影响极小

因此:
**K1000 = Fit Variability 最小的耳机
→ 佩戴改变不会影响声音


→ 耳差极低

→ 听感一致性惊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5 05: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德国
本帖最后由 风神越野 于 2025-11-15 07:44 编辑

第 5 章:K1000 的振膜工程 —— 超轻低 Q 振膜、切角几何与 break-up mode 的抑制

5.0 开篇:为什么必须从“振膜”开始?
在所有 K1000 的技术中,最难理解、最不得不佩服的部分,正是:
振膜(diaphragm)设计
因为 K1000 的振膜:
* 不是圆形
* 不是传统穹顶
* 不是典型动圈耳机膜
* 有奇怪的“切角”
* 超轻、极薄
* Q 值极低
* 位移量达到 ±3.5 mm
* break-up mode 异常少
* 需要极高制造精度
* 气泡(membrane bubbles)会导致版本差异
这些都是前所未见的结构。
这一章我们将根据 Heinz Renner 的全部公开发言,完全解析 K1000 振膜的工程秘密。

5.1 为什么 K1000 必须使用超轻、低 Q
的振膜?
(在声学工程中,Q 值 = 振膜(或系统)在共振点的“尖锐程度”。Q 值越低,越接近“瞬间停住”的响应。
核心原因只有一个:
为了达到 25 Hz 的极低共振频率(f0)。
但 K1000 是完全开放结构,没有耳罩、没有腔体、没有低频增益。
普通耳机要获得 25Hz 的低频,会靠:
* 密闭腔体 → 增大空气弹簧 → 提供低频辅助
* 低 Q 高阻尼单元
* 耳道共振
* 贴耳导致的半封闭结构
但 K1000 完全没有这些辅助。
因此唯一的办法是:
振膜本身必须拥有极低的固有共振频率。
理论上,动圈单元要做到 25Hz,需要:
* 振膜质量 m 尽可能小
* 悬挂顺服度 C 尽可能高
* Q 值极低(极少阻尼峰值)
这三个要求同时满足,难度极大。
在动圈耳机结构里,这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
但 K1000 做到了。

5.2 为什么 K1000 的振膜不是圆的,而是“奇怪的几何形状”?
你看过 K1000 单元内部就会发现:
* 振膜是方形(近似方形)
* 四角被切掉
* 悬挂分布不对称
* 带有独特的加强筋结构
* 类似一个“倒圆角矩形”
这不是随便做的,而是为了:
1)抑制破裂模态(break-up modes)
2)保持大位移下的线性化
3)稳定指向性
4)降低振膜自身反射

以下逐点解析。

5.3 什么是 break-up mode?为什么耳机最怕它?
break-up mode(破裂模态)是指:
振膜不再作为一个整体运动,而是不同部分开始“各自抖动”。
这会导致:
* 高频刺耳
* 嘶嘶声
* 失真急剧上升
* 指向性混乱
* 音色从“丝滑”变成“玻璃碎片”
传统耳机:
* 圆形振膜很容易出现 break-up
* 越薄越容易破裂模态
* 高频越强越容易
* Q 越高越容易出现尖峰
但 K1000:
break-up mode 异常少
高频非常干净
几乎不会出现“刺耳感”

原因在于它的振膜结构。

5.4 振膜四角切除(chamfer cuts)= 抑制 break-up 的关键
Heinz Renner 多次提到:
四角切除是为了让振膜在大位移下仍保持整体性。
为什么?
因为方形振膜的 break-up 主要出现在角落
(工程学上称为应力集中 stress concentration),
如果把角削掉:
* 角落应力显著减少
* mode shape(振动模式)变得稳定
* 高频不会出现乱峰
* 大位移不会破膜
* 机械疲劳降低
* 整体运动性增强
这就是四角切除的真正原因。
换句话说:
切角不是为了美观,是为了让振膜在 ±3.5mm 冲程下保持“像一个整体”。
这是 K1000 声音干净、不刺耳的基础。

5.5 为什么 K1000 能做到 ±3.5mm 的巨大线性位移?
普通动圈耳机的振膜位移一般:
* 0.1–0.3 mm
* 0.5 mm 就算大了
* 1 mm 已经属于异常大位移(多数结构会失真)
而 K1000 的位移达到:
**±3.5 mm!!
总行程 7 毫米!**
这是扬声器级的结构。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
1)悬挂系统高度顺滑(高 compliance)
2)BL(x) 曲线平直(几乎不失真)
3)振膜轻到不能再轻(减少惯性)
4)机械限制点远在 ±3.5mm 之外
5)振膜不会在大位移下破裂(切角决定的)

Heinz 提到:
“K1000 的限制因素只有音圈位移,不是振膜或悬挂。”
这非常震撼。
说明振膜与悬挂的结构强度远超耳机级水平。

5.6 为什么 K1000 的失真主要为 K2(二次谐波)?
让我们解释一下:
* K2(二次谐波)= 温暖、柔和、人耳敏感度低
* K3(三次谐波)= 硬、刺耳、人耳敏感度强
* 高阶谐波(K4、K5)= 难忍受
K1000 在极大音压下:
THD 主要呈现为 K2(二次谐波),且高阶谐波极低。
Why?
因为:
* 振膜整体运动无 break-up
* BL(x) 曲线集中在“轻微非线性” → K2 强
* 大位移机械结构不触底 → 不产生 K3
* 没有耳罩反射 → 不出现高频三次谐波峰
* 高频部分由指向性自然滚降 → 不刺激耳朵
而对人耳来说:
K2 的可感知性最低
K3 的刺激性最高

这解释了一个奇怪但真实的现象:
K1000 在高音量下几乎不刺耳。

5.7 “当你听到 clipping,你耳边已经超过 115 dB SPL”
Heinz 的原话:
“When you hear clipping with a properly working K1000,
you already have more than 115 dB SPL on the ear.”
这是因为 K1000 单元:
* 线性失真低
* 破裂模态低
* 高频无尖峰
* K3/K5 极低
* 没有腔体共振
* 没有耳道共振
即使在 115 dB(接近音乐厅冲击波级别)下,声音仍然:
* 不刺耳
* 不模糊
* 不爆音
这个特性在所有耳机里是唯一的。

5.8 振膜气泡(membrane bubbles)= 版本差异的重要线索
Heinz 多次提到一个非常关键的细节:
振膜材料中容易产生微小气泡。
这些气泡来源于:
* 材料混合不均匀
* 薄膜未充分 aging(老化处理)
* 压膜温度控制不足
气泡越多:
* 振膜质量局部不均匀
* f0(共振点)会上升
* 低频削弱
* 高频结构变乱
* break-up 较早出现(高频质感不如前期版)
因此:
**早期版(SN < 7000)的振膜气泡最少 → f0 最低 → 低频最强
中期版(7000–11000)气泡变多 → f0 上升到 ~35 Hz
后期版(11000+)工艺进一步妥协 → f0 ~40 Hz**
Heinz 原话:
“The older, the better. Just like good wine.”
不是玄学,而是物理工程告诉我们的:
老版本材料更纯净。
后期生产线无法维持同样精度。


5.9 小结:K1000 振膜工程是耳机史上最复杂的设计之一
K1000 的振膜:
* 超轻
* 低 Q
* 非圆形几何
* 四角切除
* 避免 break-up
* ±3.5 mm 线性位移
* 低 f0(25 Hz)
* 对材料均匀度极度敏感
* 需要特制模具

这让它达成:
**超低失真 + 极低耳差 + 极高一致性
* 无耳罩反射 + 无耳道共振 + 高线性度**

这是为什么它的声音:
* 干净
* 不刺耳
* 自然
* 宽松
* 不激
* 声场不像戴着耳机
* 动态逼人却无压迫感

而这些全都基于振膜工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5 05: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德国
本帖最后由 风神越野 于 2025-11-15 07:07 编辑

第 6 章:K1000 的悬挂结构与 ±3.5mm 大冲程 ——为什么耳机级驱动单元能达到扬声器级位移?

6.0 开篇:一个耳机单元,为什么能“像低音扬声器一样”运动?
传统动圈耳机的典型位移(Xmax)是:
* 0.1 ~ 0.3 mm:常见入门耳机
* 0.5 mm:大单元旗舰
* 1.0 mm:极少数大膜动圈(已经接近极限)
而 K1000 的有效位移是:
±3.5 mm(总冲程 7 mm)
——这是普通耳机的 10~20 倍。
这种“大位移 + 保持极低失真”的行为,在耳机领域几乎是“违反物理”的。
但 K1000 做到了。
为了说明它是如何做到的,我们必须拆开它从微观到宏观的所有结构:
* 悬挂系统(mechanical suspension)
* 边缘 compliance(顺服度)
* BL(x) 曲线
* 磁隙几何
* 音圈结构
* 机械限制点(mechanical limits)
并结合 Heinz Renner 在 Head-Fi 中对这些结构的详细解释。

6.1 为什么普通耳机不能做大位移?
因为传统耳机的结构设计决定了它们不能大幅离开中心位置。
① 悬挂结构很薄、很紧 → Xmax 小
耳机振膜的边缘(suspension 或 surround)非常薄:
* 薄膜有限强度
* 很容易拉裂
* 只允许微小运动
* 设计成“轻轻抖动”,不是“用力推动空气”
耳机本质上是:
小位移、高速度
(small excursion, high velocity)
扬声器则是:
大位移、高空气推动力
两者结构天生不同。

② BL(x) 曲线不够线性
音圈离开中心位置后:
* 推力变弱
* 不对称
* 非线性失真(K3、K5)急剧增加
* 高频 break-up 问题严重
普通耳机为了降低失真,只能限制行程。

③ 耳罩腔体“推回”单元,不能让它自由移动
普通耳机必须在一个小腔体内工作:
* 运动 → 压缩空气 → 空气反推 → 位移受限
* 空气弹簧阻碍大位移
这也是为什么耳机的低频通常依靠腔体增益,而不是振膜位移。

④ 单元无法承受大功率
大位移需要:
* 大音圈
* 高热承受能力
* 高磁场稳定性
* 强悬挂结构
普通耳机做不到。

最终:普通耳机结构就是为了“小位移”设计的。
因此不可能有 K1000 那种“7mm 冲程”的行为。

6.2 为什么 K1000 可以做到 ±3.5 mm?
因为 K1000 完全不是“耳机结构”,而是“微型扬声器结构”。
下面逐项拆解。

6.3 K1000 的悬挂结构(suspension)几乎完全线性
Heinz Renner 在 Head-Fi 的原话:
“The mechanical suspension of the K1000 is almost linear until the maximum movement.”
(K1000 的机械悬挂系统几乎在全行程内都保持线性。)
这里包含两个惊人的事实:
① K1000 的悬挂设计根本不像耳机,而像扬声器。
它不是“薄膜 + 边缘软波纹”这种耳机结构,而是结合了:
* 柔性边缘(compliant surround)
* 大容许位移
* 高顺服度(compliance)
* 强化的四边几何
② 它的悬挂线性区极大——几乎可以自由移动。
换句话说:
振膜的机械限制点“很远”,音圈成为唯一限制因素。
这是极其罕见的特性。

6.4 为什么振膜可以大位移仍保持整体性?
关键是前面提到的:
特殊几何 + 四角切除 → 避免破裂模态(break-up)
普通耳机在大位移下,会出现:
* 中央位移大
* 边缘延迟
* 形变严重
* 非整体运动
* break-up 模态出现
但 K1000:
* 振膜形状非圆形
* 四角切除减少应力集中
* 点对称张力结构
* 膜材顺服度高
* 振膜质量极低,惯性小
结果是:
大位移时仍保持“活塞运动”(piston motion)。
——这是扬声器中“最好、最理想”的状态。
这直接导致它的失真极低。

6.5 BL(x) 曲线为什么能保持平直?
BL(x) 是:
音圈在不同位置时,磁力驱动力的曲线。
要让 ±3.5 mm 都保持低失真,就必须让 BL(x) 尽可能“平直”。
对于一个耳机单元来说,这几乎不可能。
但 K1000 的特殊磁路几何(非传统耳机磁隙)允许:
* 音圈在前后方向有足够空间
* 磁场中心宽
* BL(x) 在较大位移范围内保持有效
Heinz 提到:
K1000 的限制因素是“音圈”,不是“振膜或悬挂”。
这说明 BL(x) 的有效范围非常大。

6.6 为什么 K1000 大位移不会产生高阶谐波失真?
因为它绕过了普通耳机的所有“失真来源”:
① 悬挂高度线性 → K3/K5 很低
② 振膜无 break-up → 高频无锯齿状失真
③ 无耳罩反射 → 没有反射导致的峰值
④ 无耳道强耦合 → 没有 2–3 kHz 刺耳峰
⑤ 无压缩空气阻力 → 机械行为更自由

因此即使达到 110 dB SPL,它依然表现为:
* K2(二次谐波)为主
* 柔和
* 不刺耳
* 不硬
Heinz 解释说:
“即使在极高音量下,K1000 的 THD 仍主要为二次谐波。”
这就是它在大动态下丝滑、不刺耳的原因。

6.7 K1000 是如何做到强低频的?(前期 25Hz 版本)
传统耳机低频依赖:
* 腔体
* 密封
* 耳道共振
* 贴耳造成的半封闭系统
但 K1000 没有这些结构。
它必须靠:
大位移 + 低 f0 + 低 Q 振膜
因为低频的声学定律非常简单:
低频能量 ∝ 振膜面积 × 振膜位移
K1000 面积小,但位移极大。
所以:
* 前期 25Hz 版(<SN7000)的低频相对更饱满
* 后期版(40Hz)因为 f0 提高,低频明显变轻
这完全与大位移结构相关。

6.8 Heinz Renner 原话(最关键的一句)
Heinz 在论坛里说了非常关键的一句工程师语句:
“If you drive the K1000 just before clipping, it is okay.
THD remains low.
If you hear clipping, you already have over 115 dB SPL on the ear.”
翻译:
“只要你在削波前推动 K1000,都没问题,它的失真仍然很低。
当你听到削波时,你耳边的声压已经超过 115 dB。”
这说明:
* 大位移下仍线性
* 振膜及悬挂结构极强
* 机械支撑设计远远超过耳机级别
* 声压能力高
* 可以承受远超普通耳机的能量输入
这是 K1000 动态表现如此惊人的物理基础。

6.9 最终总结:K1000 的悬挂系统是“扬声器工程”,不是“耳机工程”
将本章总结为一句话:
K1000 的驱动单元是一只“缩小版的开板扬声器单元”,
而不是耳机单元。
关键差异:

项目 普通耳机 K1000
最大位移 0.1–0.3 mm ±3.5 mm
悬挂行为 非线性 高度线性
振膜模式 易 break-up 切角几何避免 break-up
BL(x) 中心峰,高度敏感 宽平区,像扬声器
低频来源 腔体密封 振膜位移
最大声压 90–105 dB 115 dB 以上
失真类型 K3/K5 高 K2 为主,耳朵不敏感




K1000 是耳机史上第一台实现这种极端大位移、低 Q值(振膜不依赖共振来撑低频)、自由边缘悬挂结构的产品,当时没有任何其他耳机具备类似方案;后来的 MySphere 与 Raal SR1a 虽延续了‘离耳自由声场’理念,但在结构上已走向不同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5 05: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德国
本帖最后由 风神越野 于 2025-11-15 08:07 编辑

第 7 章:K1000 版本史——25Hz/35Hz/40Hz:为什么越早越好?为什么 SN < 4000 被称为真正的 K1000?

7.0 开篇:为什么同一款 K1000,版本差异这么大?
在所有发烧圈争议中,“K1000 三个版本的差异”永远是最热门的讨论之一。
许多人都听过这些说法:
* 早期版低频最多、最好听
* 7000 号以内是神作
* 中期版没那么猛但很平衡
* 后期版最“无低频”
* 黄盒 = 后期低频弱
* 黑盒 = 前期强低频

问题是:
这些说法到底是不是玄学?
为什么会这样?
AKG 在生产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连设计师都承认“越早越好”?
本章将把这些全部讲清楚。

7.1 三大版本概述(核心差异)
为了让你先有总体地图,我先列出三大版本的结论:
版本 SN 区间(大致) f0(共振点) 低频表现 特征
早期 25Hz 版本 < 4000 25Hz 最强、最深、最自然 振膜品质最高、气泡最少、AKG 工艺巅峰
中期 35Hz 版本 4000~7000左右 ~35Hz 中性、略干 工艺下滑、良品率下降,AKG妥协调高 f0
后期 40Hz 版本 7000+ ~40Hz 最轻、最清爽 振膜材料质量下降、气泡多、为提高一致性而牺牲低频


其中,最关键的差异是:
f0(振膜共振频率)的上升
从 25Hz → 35Hz → 40Hz
而 f0 等于什么?
低频能力的绝对基础。
这意味着:
* f0 越低 → 低频越深、越真实、越自然
* f0 越高 → 低频越弱、越不扎实

这解释了为什么前期版/后期版听感差几十公里。

7.2 为什么最初版本能够达到“25Hz 的共振点”?(几乎不可能的成就)
Heinz Renner 的设计目标是:
让一个开放式、零腔体、离耳设计的驱动单元做到 25Hz。
这在物理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
* 没有耳罩密封
* 没有腔体增益
* 没有耳道辅助
* 完全靠空气负载
* 振膜面积小
* 单元离耳 3~5 cm
* 是开板结构(open-baffle)
这种条件下要做到 25Hz,必须满足:
1)振膜极轻、顺服度极高(高 compliance)
2)悬挂系统高度线性
3)振膜没有气泡(最严苛的工艺)
4)边缘张力一致性极高
5)音圈与磁路的中心定位必须极准

其中最难的是:
振膜材料的纯净度与老化处理(aging foil)。
Heinz 明确说过:
AKG 工厂最早的膜材质量最好,气泡最少。
后期因为材料工艺无法维持,f0 不得不上升。
因此:
SN 4000 以内的 K1000,是唯一能做到 25Hz 的版本。
也是唯一完全实现 Heinz 原始设计理念的版本。


7.3 振膜“气泡”(membrane bubbles)对版本差异的影响是什么?
Heinz 多次提到:
“You can see little bubbles in the membrane…
These indicate later versions with higher f0.”
(振膜上有气泡的,是后期版本,f0 较高。)
关键点:
早期版本的膜材极纯净,几乎没有气泡 → f0 最低
后期膜材产生了大量微气泡 → 振膜质量不均匀 → f0 升高

为什么气泡会影响低频?
因为:
* 振膜局部质量不均
* 膜面张力不一致
* 悬挂顺服度下降
* 膜材 stiffness 上升
* 振膜整体 Q 变化
* 使共振点向上漂移
这就是为什么后期版听起来:
* 低频干
* 量少
* 下潜不足
* 整体偏瘦
这不是玄学,是材料工程+声学工程的直接结果。

7.4 为什么 AKG 被迫把 f0 从 25Hz 提高到 35Hz/40Hz?(关键原因)
Heinz 给出的原因是:
“制造精度无法长期维持。”
25Hz 的极低共振点要求:
* 顶级膜材
* 稳定的膜材混合
* 气泡极少
* 边缘张力极为均匀
* 单元组装精度极高
* 生产误差必须非常小
但是:
AKG 工厂无法保持这种工艺水平。
随着生产量增加:
* 合格品率下降
* 报废率太高
* 成本上升
* 生产线压力巨大
最终 AKG 决定:
“与其继续报废大量单元,不如提高 f0,让生产更稳定。”
于是:
* 先把 f0 提高到 35Hz → 中期版
* 最后提高到 40Hz → 后期版
这是完全基于制造困难做出的无奈妥协。

7.5 三大版本详细说明
**早期版本(SN < 4000)
= 真正的“25Hz 版”**
特点:
* f0 = 25Hz
* 振膜最纯、气泡最少
* 悬挂顺服度最佳
* 低频最丰满、最自然、最有空气感
* 动态范围最大
* 非常接近 Heinz 原始设计
* 被认为是“K1000 的巅峰形态”
听感:
* 人声最肉
* 低频最有松弛感
* 中频密度极佳
* 最像“近场小音箱”
简单一句话:
SN < 4000 = 最好的 K1000
(最稀少、最昂贵、最值得收藏)

**中期版本(SN 4000–7000)
= 35Hz 版本**
特点:
* f0 ≈ 35Hz
* 膜材气泡开始出现
* 工艺开始下降
* 低频减少但仍然有质感
* 最平衡、最好驱动的版本
听感:
* 不如早期那样“满”
* 但非常干净、自然
* 声场略更开阔
简单一句话:
稳,平衡,中庸但仍然是 K1000
(好听、不挑器材)

**后期版本(SN 7000+)
= 40Hz 版本**
特点:
* f0 ≈ 40Hz
* 振膜气泡明显
* 工艺进一步妥协
* 低频量感明显降低
* 声音更清爽、中性
听感:
* 最轻盈
* 最不“像音箱”
* 最“耳机化”的版本
简单一句话:
最容易驱动,但声音最瘦
(不是坏,只是不再是“完整体 K1000”)

7.6 黑盒 vs 黄盒的对应关系(辅助判断)
一般来说:
* 黑盒+链条式铰链 K1000 = 早期
* 黑盒+无链条,用金属杆支撑 K1000 = 中期
* 黄盒 K1000 = 后期

但不是绝对关系。
最准确的方式永远是看 序列号(SN)

7.7 Heinz Renner 的评价:“越老越好,就像好酒”
这是一个极重要的信号:
“The older the better. Like a good wine.”
为什么?
因为:
* 初期材料最纯
* 工艺最严
* 张力最均匀
* 吊挂最线性
* 生产量小、几乎是实验室级别制作
* 最接近原始工程目标
* f0 最低(25Hz,是理论最优点)
也就是说:
早期版 = K1000 的“纯正形态”
后期版 = AKG 的妥协产品

这并不是“玄学崇拜老版本”,
而是工程事实造成的实质差异

7.8 如何判断你的 K1000 是哪个版本?
① 看 SN(最可靠)
* SN < 4000 → 早期 25Hz 版本
* 4000–7000 → 中期 35Hz
* 7000+ → 后期 40Hz
② 看振膜(次要)
* 少气泡 → 越早期
* 气泡多、密度不均匀 → 后期
③ 看包装(辅助)
* 黑盒更多出现在早期与中期
* 黄盒对应中后期
再次强调:
SN 最可靠,其它都只是线索。

7.9 总结:K1000 的版本差异并非玄学,而是工程与制造精度决定的结果

版本 f0 振膜气泡 工艺难度 低频 声音特征
早期 (<4000) 25Hz 极少 极高 最强 最丰满、最自然
中期 (4000–7000) 35Hz 极少 中性 最平衡
后期 (7000+) 40Hz较多 最弱 清爽偏瘦

**SN < 4000 = 真正的 K1000 原版神作

SN 7000+ = 更易生产、但不再是原始 K1000 的声音**
这不是情怀,而是精密工程的客观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5 05: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德国
本帖最后由 风神越野 于 2025-11-15 07:41 编辑

第 8 章:K1000 与传统耳机(以 HD800 为例)的根本差异

8.0 开篇:K1000 和 HD800 为什么总被放在一起比较?
它们是两个时代的开放式旗舰:
* K1000(1990 年代):开放中的开放,无耳罩、离耳 3–5 cm
* HD800(2009 年):开放耳罩 + 巨大单元 + 斜置结构
它们都追求声场,都追求自然、宽松、透明。
但它们其实完全不是一个路线。
用一句话概括:
**K1000 是“微型音箱”路线
HD800 是“耳机声学优化”路线**
它们之间的差异不是 10%,不是 30%,而是:
完全不同的物理系统。
下面我们完整拆解。

8.1 K1000:远场声学(Far-field Acoustic)
HD800:近场声学(Near-field / Semi-Near-field)
这是两者的“宇宙级差异”。
K1000——离耳 3–5 cm,声场在空气中展开
这属于扬声器行为:
* 声波先传播、扩散
* 进入耳朵时已成型
* 几乎不再依赖耳廓塑形
* 不触发耳道强共振
* 不吃密封性
* 没有耳罩腔体
也就是说:
K1000 是“小房间里的两只微型音箱”。
HD800——单元贴近耳朵,依赖耳廓塑形

这属于耳机行为:
* 声波在耳罩内反射
* 斜置单元依赖耳廓路径形成声场
* 高频大量依靠外耳反射
* 耳道 2–3 kHz 会形成强共振
* 密封性直接影响中低频
* 耳罩形状决定高频指向
HD800 的声场本质来自:
“耳罩反射 + 耳廓反射 + 单元指向性” 的三者叠加。
因此:
**HD800 是“头内+耳内声学系统”
K1000 是“空气声学系统”**

这是两者最大的根本区别。

8.2 为什么 HD800 耳差大,而 K1000 耳差接近零?
这个问题太关键。
原因 1:HD800 声场依赖耳廓反射
* 耳朵大的人 → 高频亮
* 耳朵小的人 → 高频暗
* 耳甲腔角度不同 → 定位不同
* 耳廓形状不同 → 峰值位置不同
而 K1000:
*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
* 耳廓只是“接收端”
* 不再是声学系统的一部分
结果:
**HD800 每人都不一样
K1000 每个人都几乎一样**


原因 2:HD800 依赖耳罩结构(腔体声学)
* 耳罩深度
* 耳垫软硬
* 耳垫形变
* 戴眼镜是否泄漏
* 角度变化
都会造成巨大差异。
K1000 的耳罩是多少?
0。
没有耳罩 → 没腔体 → 没泄漏 → 没反射 → 没调整空间
自然也就:
没有 Fit Variability(佩戴差异)

**原因 3:HD800 是近场(敏感)
K1000 是远场(不敏感)**
HD800 的单元与耳朵距离非常近:
* 前后移动 2mm → 高频变化 2–3 dB
* 角度偏 3° → 声场定位改变
K1000 移动 1 cm:
* 高频变化 < 0.5 dB
* 声场几乎不变
* 低频几乎不变
因为它在远场工作。
近场最敏感,远场最稳定。

8.3 结构差异:耳机 vs 微型音箱
特性 HD800(耳机) K1000(微型音箱)
耳罩 有,腔体很大
距离耳朵 3–10 mm 30–50 mm
工作模式 近场 远场
声场来源 耳廓 + 耳罩反射 空气传播
低频来源 半密闭腔体 振膜位移(开板结构)
高频来源 耳廓二次反射 指向性自然扩散
耳差 极低
Fit Variability 极低
声音定位 “耳内+耳前” “头外+近场音箱”
声音风格悬浮、描边强 自然、松弛、空间真实

这不是调音差异,而是声学物理差异。

8.4 为什么 HD800 需要“补偿曲线”,而 K1000 不需要?
HD800 的调音必须:
* 调整耳道共振
* 补偿耳罩反射
* 补偿耳廓塑形
* 增加高频来抵消密封差异
它的 FR 曲线包含大量“人为调音”。
但 K1000 不需要。
因为:
* 它没有耳罩
* 它不贴耳
* 它不依赖耳廓
* 它不触发耳道共振
* 它没有腔体失真
它直接就是:
“空气中的 Free-field 声音”
不需要 EQ、不需要补偿,就是自然本身。

8.5 声场表现:为什么 K1000 天然胜过 HD800?
HD800:
* 大耳罩带来较大声场
* 但是“耳罩内声场”
* 反射+耳廓塑形组成的“虚拟声场”
* 有一定夸张感
K1000:
* 空气传播 → 天然宽松
* 完全真实的空间定位
* 不靠反射制造声场
* 直接类似近场音箱
区别:
HD800 的声场像“模拟出来的 VR 声场”
K1000 的声场像“把两只音箱放在你眼前 40cm”
一个是模拟,一个是真实。

8.6 高频差异:HD800 更亮,K1000 更真实
为什么 HD800 高频亮到“著名刺”?
原因如下:
* 高频方向性强 → 耳廓二次反射增强
* 耳罩腔体形成反射峰
* 斜置单元形成高频聚焦
* 为了补偿耳罩损失必须提升高频
而 K1000:
* 没耳罩反射
* 高频靠空气传播自然衰减
* 指向性自然展开
* 没耳道强共振
因此:
HD800 = 刻意雕刻出来的“超解析高频”
K1000 = 自然空气中的高频

一个是刀刻,一个是羽毛。

8.7 低频差异:腔体低频 vs 位移低频
HD800 的低频来自:
* 半封闭腔体
* 耳罩密封
* 耳道耦合
* 物理增益
K1000 的低频来自:
* 振膜大位移(±3.5 mm)
* 共振点(25/35/40 Hz)
* 开板结构
两者本质不同:
HD800 的低频 = “加出来的”
K1000 的低频 = “驱动出来的”

因此:
* HD800 低频量更大、更容易听见
* K1000 低频更干净、更松弛、更像音箱
特别是 SN < 7000 版本的 25Hz f0,是真正的“小音箱级低频”。

8.8 K1000 vs HD800 的哲学差异总结
项目 HD800 K1000
设计目标 通过耳机方式创造巨大声场 让耳机变成微型音箱
声学路径 耳罩 → 耳廓 → 耳道 空气 → 耳朵
高频 明亮、分析感 自然、空气感
人声 清晰、立体雕刻 自然、真实
低频 腔体辅助增益 振膜大位移
耳差 极低
Fit 敏感性 极高 极低
声场 虚拟构建 空气传播
声音形态 “耳机声音” “音箱声音”

一句话总结:
HD800 = 耳机领域的典范
K1000 = 不是耳机,而是小音箱

两者目标不同、方法不同、物理基础不同。

8.9 为什么 K1000 永远无法被复刻?
要“复刻”一台 K1000(完全照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你必须满足当年 AKG 所使用的整套极端工程条件,包括:
* 超轻、极低 Q 的动圈振膜(极高张力一致度)
* ±3.5 mm 的线性大位移悬挂(耳机史极端)
* 真正意义上的远场声学几何(Far-field Geometry)
* 彻底的零腔体结构
* 早期 25Hz 共振点(需要极高制造精度)
* AKG 工厂当年特批的手工膜材老化流程
* 几乎零气泡的复合材料薄膜(高报废率)
* 特殊的切角几何(edge-cutting geometry)
问题在于:
连 AKG 自己都无法长期维持这一工艺。
K1000 生产后期被迫提高共振频率,就是因为工厂无法继续达到当年的标准。
这意味着:

* K1000 是一个 特定时代、特定团队、特定工艺窗口 共同产生的奇迹
* 这个窗口早已关闭
* 工业逻辑、企业文化与工厂能力都不会再回到 1990 年代
因此,
复刻 K1000” 在工程学层面并不是做不到,
而是无法在现代制造体系下以量产方式做到。
也就是说:
* 想做个“像 K1000 的东西”可以
* 想做出“完全等效、完全复原”的 K1000 → 结构性不可能
这就是为什么:
**K1000 是“无法复刻的原创”,
而 HD800 是“可复制、可升级的现代旗舰”。**
两者代表着完全不同的工业路线:
* K1000:不可工程化的实验级巅峰
* HD800:可规模化的工业产品

因此:
K1000 不会被复刻,而是被继承。
MySphere 3 与 Raal SR1a 属于继承与延展,
但它们都不是“复刻 K1000 本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5 05: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德国
本帖最后由 风神越野 于 2025-11-15 07:40 编辑

第 9 章:K1000 的阻抗、效率与功率需求 —— 为什么说它“难推,但不挑放”?**

9.0 开篇:为什么 K1000 会被许多人误解为“难推到离谱”?
你一定见过这种说法:
* “K1000 很难推!要上小功放!”
* “耳放不够力,会没低频!”
* “功放不够,声场打不开!”
* “要几十瓦功率才行!”
听起来很吓人。
但工程师 Heinz Renner 本人说过:
“No special amplifier is needed.”
(不用特别的功放)
又说:
“Any reasonably good amplifier with enough voltage is okay.”
(只要有足够电压、质量中上的功放即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难推 vs 不挑器材”的矛盾印象?
答案在于:
K1000 的阻抗、电压要求、效率,完全不同于任何耳机,
更像是“小音箱”,但又不是音箱。
我们从工程角度解释其物理基础。

9.1 阻抗特性:K1000 的阻抗很高(120Ω),但完全不挑阻抗匹配
K1000 的名义阻抗是:
120 Ω
这个数字对耳机和音箱意味着什么?
* 对耳机来说算高阻抗(高于 HD650 的 300Ω 的另一种意义)
* 对音箱来说则属于极高阻抗的“玩具音箱”
高阻抗带来的结果:
电流需求低 → 不吃电流
只吃电压(电压摆幅要够)

这和典型音箱(4Ω–8Ω)完全相反。
所以:
* 很多耳机放电压不够 → 声音推不起来
* 很多功放设计针对低阻音箱 → 推 K1000 却很轻松
因此:
**K1000 是“吃电压、不吃电流”的物种
→ 与传统耳机需求完全相反**

9.2 灵敏度极低:74 dB SPL / 1mW(典型数据)
这是 K1000 声音“难推”的根本原因之一。
一般耳机灵敏度:
* HD600:97 dB / 1mW
* HD800:102 dB / 1mW
* IEM:110~120 dB / 1mW
* K1000:74 dB / 1mW(极低)
差距有多大?
* K1000 比 HD800 低 28 dB 灵敏度
* 每 3dB 需要翻倍功率
* 28 dB = 2^(28/3) ≈ 600 倍功率差
也就是说:
HD800 用 1mW 就够的音量,K1000 需要 600mW。
这就是为什么:
耳放推不动,功放推得动。

9.3 但 —— K1000 不需要“大电流”,只需要“足够电压”
和音箱完全不同。
普通音箱:
* 4~8Ω
* 吃电流(电流不够就发不出低频)
* 功率需求高
K1000:
* 120Ω
* 电流需求极低
* 只要电压够高就能推好
这就是 Heinz 说:
No special amplifier.
(不用特别的功放)
不是说:
不需要功率
不需要电压
不需要能量
而是说:
你不需要音箱功放那种“给 4Ω 喂电流”的特性。

9.4 K1000 的真实需求:5–10 Vrms 电压摆幅
换算一下:
要让 K1000 到达大动态(例如 105–110 dB SPL):
* 需要约 7–10 Vrms(峰值 20–28V)
对比耳机放大器的典型输出:
* 2–3 Vrms → 普通便携耳放
* 4–5 Vrms → 高端台式耳放
* 8–10 Vrms → 极少数强推力耳放
* 20+ Vrms → 小功放才轻松做到
因此:
耳放能不能推?看能不能输出 8–10 Vrms。
不是看瓦数,是看电压。
于是出现现象:
* 某些“看起来弱鸡”的合并功放 → 推 K1000 却很好
* 某些很贵的耳放 → 推 HD800 强,推 K1000 却死
原因就是电压摆幅不足。

9.5 为什么 K1000 的低频要依赖“电压”而不是“器材调音”?
K1000 的低频来源:
纯振膜位移(开板结构)
要让振膜产生大位移,需要:
* 高电压推力
* 而不是高电流
因此:
K1000 的低频表现 = 与共振频率(f0)和电压摆幅直接相关
这也解释一个现象:
* 前期 25Hz 版本(<7000) → 低频更强
* 后期版 40Hz → 低频弱
与是否“推得动”关系不大,而是 版本差异目标电压达没达到

9.6 为什么大家说“要上小音箱功放”?
不是因为功率(W)
不是因为阻抗匹配
不是因为电流
而是因为:
**小功放能提供足够的电压摆幅
→ 推 K1000 天生合适**
举例:
* Topping、Lake People、Violectric → 有些型号电压不足
* 而一台 100 欧元的小功放 → 能轻松输出 20Vrms → 推 K1000 很舒服
这就是为什么行业里出现了“用功放推耳机”的奇景。
但这不是 K1000 的缺陷,而是它的结构特性:
K1000 是一个 120Ω 的微型扬声器单元
不是一个典型耳机单元
所以:
能推动音箱的小功放 → 推它毫无压力
“推好音箱的功放”不一定“推得好 K1000”
→ 因为功放为低阻音箱设计,电压摆幅未必够高

9.7 那为什么 Heinz Renner 说“not special amplifier”?
因为他从设计角度认为:
你不需要很贵、很特殊的功放,也不需要很大电流。
你只需要一个“输出电压够”的普通功放即可。
简单说:
* K1000 不挑“音色风格”
* 不挑“功放类型”
* 不挑“阻尼因子”
* 也不挑“大电流类型功放”
它只挑:
电压摆幅要够大
只要满足这个条件:
* A 类
* AB 类
* 类 D
* 播放机直推(如果电压够)
* 小功放
* 耳放
* 解码一体机
都能推好。

9.8 误解来源:为什么有人说“要几百瓦功放才能推好”?
这其实是:
人们把“音箱功率需求”错误套用到了 K1000 身上
音箱需要大量瓦数,是因为:
* 阻抗低(4–8Ω)
* 要高电流
* 要推动空气(振膜大)
K1000:
* 120Ω → 不是吃电流
* 振膜面积小 → 推动空气容易
* 主要问题只是灵敏度低 → 需要电压
因此:
K1000 不需要“大瓦数功放”,只需要“高电压功放”。
不需要 100W
不需要 50W
甚至不需要 20W
只需要一台“电压摆幅足够的”普通功放。

9.9 最终总结:K1000 是“难推,但不挑放”的唯一耳机
原因如下:
特性 K1000 行为
阻抗 高(120Ω)→ 不吃电流
灵敏度 极低(~74dB/mW)→ 需要电压
落地需求 8–10 Vrms 足够
峰值需求 20–25 Vpeak
放大器选择 功放、强耳放、甚至某些大电压 D 类都可
不挑音色
不挑阻尼因子
不挑输出阻抗
只要求电压摆幅
于是出现著名结论:
“推力不足会声音小,但不会毁声音。”
“电压足够后,所有 K1000 的声音都能达到其设计上限。”

这就是 K1000 的独特魅力:
它不是“挑器材”,


它只是“要电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5 05: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德国
本帖最后由 风神越野 于 2025-11-15 07:39 编辑

第 10 章:K1000 工程团队与历史 —— Heinz Renner、Ewald、Helmut、AKG 的黄金时代与 K2000 之梦**

10.0 开篇:K1000 是一个“绝不应该被生产出来的产品”
如果你从商业角度看 K1000,这东西根本不应该存在:
* 制造成本高
* 振膜精度要求离谱
* 报废率极高
* 装配要求极高
* 调音极其困难
* 不适合日常佩戴
* 不适合大众市场
* 需要大电压驱动
* 完全颠覆耳机行业常识
但它偏偏被做出来了,而且卖了多年。
为什么?
因为它不是商业项目。
它不是市场调研出来的。
它甚至不是“计划中的耳机”。
K1000 是什么?
它是一个工程师团队“玩出来”、实验出来的产品。
是 AKG 最自由、最疯狂的时期的产物。
而主导这一切的人,是一个并不以“耳机工程师”著称的天才。

10.1 主角 1:Heinz Renner —— K1000 的核心灵魂
Heinz 的岗位在 AKG 并不是“耳机工程师”。
他最出名的身份是:
动圈麦克风工程师
(dynamic microphones designer)
他主要负责:
* 舞台麦克风
* 乐器用麦克风
* 极轻质量振膜的开发
* 极端线性度振膜的工程
然而,正因为他擅长“超轻振膜 + 极低 Q 结构”,
才触发了 K1000 的整个设计。
Heinz 的思路是:
如果我能在麦克风上做到极轻质量、极高顺服度、极低失真,
那理论上我也能把这些带到耳机单元上。
于是 K1000 的振膜、悬挂结构、磁路思想都是从麦克风工程反向推导而来。
这就是为什么 K1000:
* 振膜极轻
* Q 值极低
* break-up mode 少
* 位移巨大
* 高频干净
* 悬挂结构不一样
因为它不是从耳机传统演化来的,而是从麦克风工程向外扩展出来的。

10.2 主角 2:Ewald —— 后来进入 Knowles 的振膜大师
Heinz 透露:
Ewald 在 K1000 的膜材与悬挂结构研究中贡献巨大。
他后来加入了全球最强微型声学公司 Knowles,继续设计高端微型扬声器和 MEMS 结构。
许多 K1000 独有的振膜特性(包括膜材 aging、边缘顺服度、张力一致性)都是 Ewald 的研究成果。
如果没有他:
* K1000 可能做不出 25Hz
* K1000 可能永远无法达到 ±3.5 mm 位移
* 振膜 break-up 模式可能压不住
* 工艺一致度可能完全不可控
他是隐藏的关键人物。

10.3 主角 3:Helmut —— 测量工程专家
Helmut 在团队中负责:
* 测量系统
* 振膜一致性
* f0 测量
* 失真测量
* 品质筛选
Heinz 后来提到:
Helmut 后来开了自己的声学测量公司。
这解释了为什么:
* K1000 的一致性(相对于其结构)居然很高
* 即使材料要求极端,仍能筛选出合格品
* K1000 的频响测量如此稳定
Helmut 让 K1000 成为“可以量产的怪物”,
否则它只会停留在实验室里。

10.4 为什么 AKG 会允许他们做这种“疯狂实验”?
因为那是 AKG 的黄金时代:
* 公司由工程文化主导
* 没有 KPI 管控
* 没有成本导向
* 小团队实验有足够自主权
* 工程师说“要做一个突破性东西” → 管理层通常同意
Heinz 多次提到:
K1000 不是从市场需求产生的,是从工程好奇心中产生的。
所以 K1000 本质上是:
“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完全不同于现有耳机的东西?”
“我们能不能把音箱的声学带到耳边?”

不是为了销量,也不是为了赚钱。
而是为了科学。

10.5 为什么 K1000 后期质量下降?(非常关键)
当 K1000 从“工程师玩物”变为“正式产品”后,问题来了:
工厂无法维持早期的手工级精度。
Heinz 的原话:
“Early foils had almost no bubbles. Later foils had many.”
(早期膜材几乎没气泡,后期膜材气泡众多。)
这意味着:
* 材料质量变差
* 生产条件不稳定
* 人员变动
* 工厂缺乏 AE(acoustic engineer)直接监督
于是出现:
* 25Hz → 35Hz → 40Hz 的 f0 上升
* 振膜的一致度下降
* 低频不足
* break-up mode 上升
* 退烧玩家能听出明显差异
AKG 最终不得不:
修改设计(提高 f0)
以适应生产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早期版本越来越稀有。

10.6 K1000的后继计划:从被取消的 K2000 到真正实现的 MySphere
在 K1000 停产前后,Heinz Renner 实际上已经提出它的后续型号——K2000。
这一计划旨在:
* 改进振膜一致性
* 降低报废率
* 进一步优化大位移结构
* 改善共振控制(25Hz → 更可控的目标)
但当时 AKG 已全面转向工业化路线,管理层认为:
* 成本过高
* 工艺无法量产
* 市场太小
* 报废率太高
K2000 最终被否决,K1000 的声学路线在 AKG 内因此中断。
然而,这并不是终点。
在离开 AKG 的多年后,Heinz、Ewald 与 Helmut 三位原班工程师再次聚合,
以 MySphere 的形式在 2017 年之后重新启动了这条声学路线。
MySphere 并不是 K1000 的复刻,而是:
原设计师亲手完成的“第二代 K1000”,
也是当年 K2000 未能问世的精神继承。
因此:
* 在 AKG 内,K1000 的路线被终止;
* 在工程师本人手中,这条路线在 20 年后得以延续。

10.7 你听到的每一台早期 K1000,都不是“产品”,都是“奇迹”。
它不是正常工业环境下“应该出现的东西”。
而是:
* 一群天才工程师
* 在没有商业压力的时代
* 用麦克风技术打破耳机工程
* 在工艺巅峰期
* 挑战物理极限
* 制造出的20世纪唯一“微型音箱耳机”
Heinz 说:
“K1000 was an experiment because of my know-how of very light membranes.”
(K1000 是一次实验,利用了我对超轻振膜的经验。)
也是一种暗示:
如果不是当年的偶然组合,K1000 压根不会存在。
它不是“耳机史上的产品”,

它是“工程学史上的奇迹”。



全篇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5-11-15 05:5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南郑州
来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5-11-15 06:4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kk佩戴存在两个问题,头梁松紧度与头梁垫状态,耳朵距离单元的远近会直接影响声音;kk三版本号段区间应该分别是1~4k(黑盒绞链),4k~7k(普通黑盒),7k~1w+(后期黄盒),其中第一版低频质感最佳,听感比后期黄盒均衡(中期我没听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5-11-15 07: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法国
本帖最后由 有只野猫 于 2025-11-15 07:15 编辑

感谢楼主的好文分享。非常荣幸的拥有过三只四千号段的KK,听一次就少一次的最后一抹余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5-11-15 07: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kk很伟大,但你这AI自由发挥的虚构叙事太离谱了···,kk野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5 08: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德国
gaocheng1991 发表于 2025-11-15 07:36
kk很伟大,但你这AI自由发挥的虚构叙事太离谱了···,kk野史。

并不是自由发挥的,是参考主创工程师在HIFI论坛上分享的内容来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5-11-15 08: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xiaotan02 于 2025-11-15 08:28 编辑

老实说,我买个高音好的箱子,以前试过丹拿c1,靠近播放,声场随便秒任何耳机,包括kk
即使用eve3070这种,放桌面,近场听,声场、立体就很强大。气动高音远场能量不够,但近场非常好,加上单元瞬态极好,完全不输耳机的细腻度。上面也提到,kk是把音箱声学带到耳边,为何不直接买个音箱?耳机的长处不在声场,虽然也很重要,而相比箱子更容易达到的,并且一大优点是音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5 08: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德国
日守星月 发表于 2025-11-15 06:40
kk佩戴存在两个问题,头梁松紧度与头梁垫状态,耳朵距离单元的远近会直接影响声音;kk三版本号段区间应该分 ...

感谢指正,已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5-11-15 08: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对于一样东西过于神化其实没必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11-15 09:5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