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i悦尔法GO pod Air直面音频领域的长期难题:让高品质有线入耳式耳塞实现无线化,同时不损其音质。这款售价249美元(1880元人民币)的轻巧型适配器,成功架起了发烧级音质与真无线便利之间的桥梁。
然而这并非iFi悦尔法首次涉足该产品领域,初代GO pod早在2023年就已问世。因此核心问题在于:GO pod Air是否实现了足够的突破,值得消费者选择?GO pod曾以强劲输出功率和续航能力备受好评,而GO pod Air则承诺提供更出色的便携性与佩戴舒适度。
在实测过程中,我搭配了多款高性能入耳式耳塞对GO pod Air进行了全面测评。旨在验证:这款适配器能否真正实现其对“发烧级无线音质”的承诺?与性能更强(但价格更高)的GO pod相比是否更值得入手?接下来我们将深入解析。
iFi悦尔法显然将便携性作为GO pod Air的设计的首要考量,这一点体现在每个设计细节中。单侧GO pod Air仅重10克,长时间佩戴几乎无感。从亮面改为磨砂质感的决策十分明智,终于无需频繁擦拭触控区的指纹。几何设计语言得以延续,只是材质更轻盈,配色方案略有调整。触控键位置与先前的型号完全一致——位于每个吊舱的底部,操作逻辑也保持不变。顶部设有耳挂接口,底部则是麦克风所在区域,这些设计均与GO pod保持高度一致。
GO pod Air搭载高通QCC5144芯片组实现无线连接。经过测试,蓝牙5.2的稳定性堪称完美——在公寓里走动时完全不会出现断线,信号覆盖范围更是远超日常使用需求。即便隔着墙壁,20米距离内依然保持稳定连接,这意味着我可以把手机或其他播放设备放在一个房间,自由穿梭于整个房子而不用担心信号中断。 这种可靠性带来的体验提升至关重要——当您正沉浸于精彩乐曲时,最扫兴的莫过于音乐突然中断。 编解码器支持方面,GO pod Air支持LDAC与LHDC(HWA)高清蓝牙协议、aptX系列(aptX/Adaptive)、AAC及SBC。这意味着无论使用何种音源设备,皆可完成配对。aptX classic与Adaptive表现完美,LHDC(HWA)同样稳定。但LDAC连接存在一些问题:几乎所有测试设备都无法在“音质优先”模式(990kbps)下保持稳定连接,多数情况下需降级至“平衡”模式(660kbps)。虽码率仍高于aptX Adaptive,但这并非用户支付溢价所期望的完整体验。(编者注:LDAC音质优先模式对环境要求较高,在吊舱与音源设备距离较近,且周边无信号干扰的情况下相对稳定,且与音源设备的稳定性和兼容性存在一定关联。如果您的安卓设备支持骁龙畅听技术,可体验达传输速率达990kbps的LDAC传输,其他设备支持至660kbps。)
功率与音量
吊舱内置16/32/64Ω三档智能阻抗匹配功能,连接耳塞时自动调节(编者注:更换耳塞后需要放入收纳仓再取出,完成调节)。GO pod Air最高输出功率约为57mW@16Ω。这意味着它完全能够驱动市面上大多数入耳式耳塞,仅在搭配某些高端型号时可能遇到推力限制。但就我手头的所有入耳式耳塞(完整清单请参见我的评测专区)而言,还从未遇到过任何搭配问题。
调音特征
实际听感如何?GO pod Air在保留耳塞原有特质的同时,巧妙融入了一丝令人愉悦的温润感,长时间聆听更为舒适。适度的低频提升既增强了音乐表现力,又避免了声音浑浊——电子音乐、电子舞曲在此调校下尤为受益,且绝不掩盖原声音轨的细节呈现。 经多款耳塞搭配测试,GO pod Air的中频表现始终以清晰度与自然人声还原,令人印象深刻。即使在中等音量下,也能感受到饱满的动态和扎实的冲击力。高频保持清晰透亮且毫无刺耳感,完美保留了您当初选择特定耳塞时所追求的细节解析与延展特性。 GO pod Air并未对音色进行明显渲染,而是微妙提升动态范围与瞬态响应,同时完整保留每款入耳式耳塞的核心声学特征——这正是此类适配器产品的理想效果。 在我所有的耳塞收藏中,与GO pod Air最搭的组合是Simgot EA1000“Fermat”、KBEAR Cepheus KB16、7Hz Timeless II以及Juzear x Z Reviews Defiant。这些耳塞用GO pod Air搭配,音质效果都超赞,能无线使用它们真是种享受。
游戏与影音应用
GO pod Air并未支持任何低延迟编码协议,因此在观看视频、电影或玩游戏时难免会产生延迟。不过我发现,如果搭配Sennheiser BTD 700这种蓝牙适配器,其内置游戏模式便能出色补偿延迟,这让GO pod Air除了竞技游戏外,几乎适用于所有场景。
麦克风拾音品质
得益于双模块麦克风设计,GO pod Air的通话质量表现相当不错。高通cVc降噪技术在对话中有效抑制环境噪音,即便在中等嘈杂的环境中也能保持通话畅通。对方反馈安静环境下语音清晰度优异,即使有背景噪音也能基本听清。虽然人声分离功能还有提升空间,但实际上,通话功能属于这类产品的附加功能。
在逐一讲解完各个功能模块后,现在让我们看看GO Air pod与初代产品GO pod对比究竟如何。这次对比直击您真正需要抉择的核心问题:追求极致性能还是选择便携性提升。
物理方面的差异立即可辨:单侧GO pod Air仅重10克,较GO pod的12克显著减轻。2克差距看似微小,但搭配更柔软灵活的耳挂设计,舒适度有了显著提升,尤其适合长时间聆听。
GO pod Air的充电舱重量减少了20g,体积缩减20%,且材质质感显著提升(我的主观评价)。 两款产品均采用相同的高通与Cirrus Logic芯片架构,但功率输出略有不同:GO pod最高输出60mW@16Ω(32/64Ω时120mW,300Ω时53mW),而GO pod Air在16Ω负载下输出约为57mW。对于大多数主流耳塞来说,GO pod Air的输出功率表现已经足够强劲。但如果您搭配的是某些高端入耳式耳塞,还是会感知到功率方面的明显差异。依我看,就音质表现而言,两款产品的实际听感并无明显区别。 电池续航体现出最明显的妥协:GO pod Air单次充电续航7小时,配合充电舱总续航15小时;GO pod的单次续航同为7小时,但总续航达35小时。这一降幅虽显著,但15小时的总续航仍能满足多数日常使用场景。
好消息是,两款产品支持相同的编解码器:LDAC、LHDC、aptX Adaptive、aptX、AAC与SBC。选择GO pod Air并不意味着牺牲无线音质。
有趣之处在于:GO pod Air售价249美元(人民币1880元),而GO pod为399美元(人民币2880元)。150美元的价格差异彻底改变了价值评估体系。 坦诚而言,若您追求极致输出输出与超长续航,初代GO pod仍是更优选择。但对大多数玩家而言,GO pod Air已完全满足使用需求。
决策关键在于需求优先级:如需整日驱动高功耗耳塞,GO pod仍是更合适的选择;想要追求真正的便携,且与常用耳塞搭配保持优异音质,GO pod Air显然是更明智的选择。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我测评GO pod Air期间,iFi悦尔法发布了GO pod Max。这款产品对标初代GO pod,但新增了aptX Lossless支持及K2 Technology,并采用铝合金外壳。其599美元(人民币4680元)的定价比GO pod高出200美元,比GO pod Max高出350美元。虽然我认为iFi悦尔法应该同步发布GO pod Air和Max两款机型(编者注:国内为同时发布,海外前后发布),但二者价格区间差异巨大,实际应用场景也截然不同。
过去几周,iFi悦尔法GO pod Air始终是我无线使用高品质耳塞的首选方案。经过验证,这款产品的定位为稳健演进,而非革命性飞跃。它不仅成功解决了GO pod玩家最常抱怨的体积和重量问题,同时保留了使初代产品值得推荐的核心音质表现。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尺寸缩减对日常使用的巨大影响:充电舱如今真正实现便携化,更轻吊舱与优化的耳挂设计,使长时间聆听毫无不适感。
尽管功率输出有所降低,但GO pod Air的音质表现依然稳定可靠。所有参与测评的耳塞均能从GO pod Air上获得充足的驱动力。全面的蓝牙编解码器支持,意味着既能获得卓越音质,又可兼容绝大多数音源设备。
电池续航是最明显的妥协之处:相较GO pod,总播放时间减少约20小时。但必须说明的是,15小时总续航已完全满足我的一般日常使用需求。提升的便携性,使得这种妥协对大多数玩家而言是值得的。
iFi悦尔法这次确实搞出了“真香”的产品:将昂贵的有线耳塞变成实用的日常无线产品,同时完整保留其核心音质特质。GO pod Air虽非完美之作,但精准解决了关键痛点,且避免了常见无线音频产品的妥协——这正是此类产品所需要的突破。249美元(人民币1880元)的定价在我看来刚刚好,若是LDAC传输的表现更完美,那将无疑将是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