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入耳式耳塞,由于内置多单元动铁,灵敏度越来越高,只需要很小的功率就能达到较高的响度。例如驱动阻抗9Ω、灵敏度114dB SPL/mW的舒尔SE846,只需要0.4mW就能达到110dB的响度;而公认较为难推的索尼IER-Z1R,阻抗40Ω、灵敏度103dBSPL/mW,也仅需5mW就能达到110dB的响度。
而作为目前小尾巴里可能是推力最高的新机,W2Ultra在32Ω负载下每声道最高输出功率达到了800mW。不止是对付小耳塞绰绰有余,大部分头戴式大耳也完全可以驱动。且由于机内设计了大型CNC铝制散热片,如此高的输出功率可维持1小时以上。
那么如此高的功率对于低阻高敏的耳塞来说有何意义?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耳塞标称灵敏度并不能真正代表它的推力需求。因为灵敏度通常是以1kHz作为参考频点测得,而并不能代表全频段。频率不同、阻抗不同,所需的推力往往会相差很大。例如极低频或者极高频,所需要的功率就比1kHz处高很多。
其次,人耳对于不同频率的灵敏度也是不同的。频率越往两头靠,人耳听力越不敏感。如果要达到同样的响度感知,那么高低两端频率的实际响度要远高于1kHz,对应需要的功率也会大大增加。
第三,不同类型的音乐,对于推力的需求也有显著不同。例如气势磅礴、动态强弱对比分明的交响乐,就会比流行人声需要更高的功率,以达到最大动态(最高响度)时的推力需求。
这里就涉及到“储备功率”的概念:为了在极低频和极高频等极限频域还原出足够的响度、为了表现大编制交响等大动态音乐在爆棚时刻的响度跃迁,往往需要比基础功率高数十倍甚至更高才能满足,所谓的推好也正是如此。一旦储备功率不足,极限频域的音色就无法充分还原、动态也会被压缩,这样就无法满足hifi高保真的终极诉求。
所以,像驱动IE900这样的耳塞,W2Ultra就可以充分施展大推力的优势,在表现古典乐方面获得更出色的表现。
关于大推力设备带来的听感优势,有位烧友的观点也值得思考:
那么,您认为灵敏度越来越高的小耳塞需要大推力前端吗?
参与投票+回帖,即视为有效参与,每个ID最多回复10楼,超出或未投票则取消资格,顺延至下一合规楼层,中奖楼层号根据活动截止日(11月28日)A股收指确定——小数点后两位对应百分数×楼层数,四舍五入取整得出,奖品为极域WP1+升级线一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