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916|回复: 6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拜亚动力(拜雅)百年赞歌 by Lox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6-16 23:2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吉林省长春市
本帖最后由 安音收藏lox 于 2024-6-17 11:13 编辑



拜亚动力(拜雅)百年赞歌
     纵观拜亚百年DNA,一直有两个螺旋,一条是动圈话筒,一条是动圈耳机。话筒线开枝散叶、守正深耕,耳机线创新不断、屡出奇兵。“当潮水退去了,才知道谁在裸泳。”拜亚独活百年,靠的就是这一招守正出奇。

     作为一个耳机品牌,拜亚的声音审美总体上是带有严肃工具性的,像一张极致的黑白胶片,只用纤毫毕现的细节,充满动态的光影与细腻的灰阶来描述声音,忠实的记录着前端的变化。“顶级的声音回放工具”便是我对拜亚耳机的理解。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拜亚动力这种仪器性的审美可能让历代烧友都觉得难以入门且缺乏乐趣,但反之如果前端艺术性足够,拜亚耳机却总能极为轻易地定格富有美感且毫不妥协的声音。从运营企业的角度看,也正是因为拜亚足够地无趣,且无趣了整整一百年,才成就了这场默默无闻的传奇。

     关于拜亚动力和动圈耳机,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可以说拜亚的历史,几乎等同于动圈耳机的历史:一支生产了76年的DT48,一幢75年屹立不倒的二层小楼,虎父无犬子的小拜亚献给世界发烧友的44年,兵荒马乱的小头戴,DT480的声音宝石,神秘的天外三来客,DT880的静电世界,DT550流动的人文主义,DT770的前世今生,DT990的扩散场大乱斗,DTxx1的太空漫游,DTx31的过犹不及,DT880的复活与遗产,拔剑四顾的后特斯拉时代,DT5xx的探索与私货,德奥御三家权利的游戏,三任CEO回环往返与再创辉煌……

     为了将拜亚与动圈耳机这条优美的DNA螺旋分解出来,半年来查询资料超过600小时,聆听对比36只耳机,访问13位烧友,与官方邮件数次。工程繁复浩大,中英文历史资料纷繁复杂,我已竭尽所能,如有错漏,欢迎指正。

在此感谢一路提供讨论和试听的发烧友与拜亚动力爱好者,他们在各大平台的ID是:
ArthuRScarlet、飞行员孟获、飞行员包雪龙、Vineland(V版)、深夏映冬、SATOI、蓝蓝海洋、罗兴文、K4rstar、黑夜是魔法(RAY)、德律风、Abccbaa、江生、evadodoya、feiyu2981、釟音盒。
还有一些我无法取得深入交流但发言给予我很多思考的老烧友们,或许其中有些已经退烧,但你们留下的经验仍给中文发烧论坛带来了很大的价值,各大论坛ID如下:
MVW(马老师)、musicforever(笔大)、沉迷、草民一介、Steinfigur(武打哥)、江苏狗狗、mifeng,picaqiu、未名、4realms、TODD、绝非高手、cloudchily、tascam、迷路的憨仔、windsqualler、艾舍长、sidewind、jonesroyhu、胶泥疙瘩、kent5、Pangtium、donthuang、萧乡小卒、grrr,reago。

特别鸣谢提供拜亚频响测试图的:ArthuRScarlet

特别鸣谢一直暖心催稿的:黑夜是魔法(RAY)



各位声波飞行员
抓稳扶好
欢迎进入拜亚动力百年之旅
……
1924-1959:谁是“拜亚声”的掌舵人
     众所周知,尤根拜亚EUGEN BEYER(以下称老拜亚)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动圈耳机DT48,但其实早在1925年,RCA公司就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动圈喇叭,所以1924-1935前十年,老拜亚公司就是一个做电影院音箱的作坊。直到某天他的女儿雪莉拜亚(Shirley Beyer)去实验室玩耍时候把耳朵贴在了喇叭单元上,老拜亚由此获得灵感,经过两年的研发(主要是动圈喇叭微型化),终于在1937年推出了DT48,开创了动圈耳机的先河。值得一提的是,DT48初号机如今并不在德国拜亚总部,而是被雪莉拜亚带往了英国。(详见烧友donthuang关于DT48 no.1的考据)
     二战期间,DT48一直被德军拿来用作监听耳机,当然也少量被用作录音室等,因为DT48在那个年代遥遥领先的频响(一传16HZ-20KHZ,也传16HZ-18KHZ),德军截获了不少联军高价值情报。早期的DT48工具意味明显,人声频段清晰厚实,高低频则严重缺失,直到1945年前后柏林老工厂被毁,DT48型号一直没有得到太大改进。也许从那时开始,拜亚耳机就被种下了“工具”的基因。这只传奇耳机前后生产了76年,一直到2012年核心铝振膜无法采购才停产。

     1948年,战后的老拜亚迁去了南德海尔布隆的一家军官俱乐部,辗转到1950年搬进了新工厂。时至今日,这个二层小楼房还是拜亚全球总部。1950年,老拜亚在新工厂发布了DT48S,即DT48 Studio款,同时期还有医用检测的DT48A。DT48S是拜亚第一支立体声HIFI耳机,配有腰子型耳罩及高规格的真皮包装箱。如今看来,DT48S可能无法支撑“家用HIFI旗舰”这个名头,依旧专业的外壳、孱弱的两端延伸和夹头的佩戴,直到DT480发布时才得以修正。DT48版本众多,有DT48无后缀,DT48S/Nagra版,DT48E,DT48A等,阻抗版本有200欧,25欧,8欧,5欧等。比较值得收藏有首版双声道银白色DT48S,典雅精致,DT48A红蓝款也非常漂亮。(左1,2,3,4为DT48无后缀,DT48S,DT48A,DT48E)
     1959年,年仅56岁的老拜亚意外去世。老拜亚一生,最主要的功绩便在于创造了DT48,其本质就是动圈喇叭小型化这个创新。在50年代,HIFI耳机还是个云里雾里的概念,而后来大部分人听到的拜亚耳机,基本都不是出自老拜亚之手。老拜亚去世后,年仅26岁的Fred R Beyer(以下称小拜亚)接手工厂,小拜亚早期曾在美军通讯部队工作,一生酷爱收藏军用车辆和工具,他掌舵拜亚长达44年,直到2002年才退休,退休后仅6年小拜亚就去世。拜亚动力而后享誉全球的经典耳机型号,几乎都出自小拜亚之手,他几乎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拜亚动力,也奉献给了世界发烧友。
     细数小拜亚一生的成就,可谓硕果累累:和AKG并驾齐驱的初代小头戴DT90,65年开创式的肥皂盒DT100,68年的“声音宝石”DT480,76年早于AKG、森海的静电式系统ET1000+N1000,80年横空出世的传奇DT880,81年低频反射系统的DT660,85年扩散场调音大乱斗的佼佼者DT990,89年率先低阻化与高磁通量化的DT511,90年的集大成之作“拜亚太上皇”DT911……可以说HIFI耳机历史上几乎每一次重大技术转折,小拜亚都牢牢抓住并且走在了前面。时也命也,90年代末期,霍芬海姆一把火烧出了青黄不接的几年,同时期森海在HD580这块试验田上疯狂试验各种声学材料和调音以取得市场的青睐。AKG在吃透K1000和K500设计基础上,带着96年的K501亦步亦趋地追赶上来。97年森海用无数只HD580尸骨堆出了HD600这只特大爆款,再次一骑绝尘。而后千禧年的K701和HD650更是让年迈的小拜亚疲于招架,只能在02年拿出一款铝盒DT880,试图上演一场无奈的“王者归来”。同年,小拜亚从首席执行官任上退休,考虑到他几年后就去世,02年铝盒平底锅版DT880也成为了小拜亚生前最后一支“遗作”。

     在我之前的《DT880的传奇一生--2000年后五个版本横评》这篇评测中,曾经用“倔强的遗子”来形容这只02年版铝盒DT880的气质,现在想来有些歪打误撞,“倔强的遗子”又何尝不是小拜亚的一生写照呢。铝盒DT880深邃的高频回响,明显带有DF乱斗时代的调音传承;静电耳机般干燥明亮、刀劈斧凿的高频;延续DT911时代的250欧单元和DT931时代的电话线大绿插……细究起来,无一不是倔强年迈的小拜亚对自己黄金岁月的致敬。仅仅一年之隔,03版本的DT880就变得珠圆玉润、素雅活泼了起来,基本丧失了小拜亚时代干燥明亮、细腻快速、决绝透明的调音风格,因此2002年也成为新老拜亚调音的一条巨大的分水岭

1959-2002小拜亚时期的代表产品:
1963年发布了小头戴DT90,DT96/96A,紧跟AKG K50,早于森海HD110。
1965年发布了里程碑式的DT100,从此小肥皂盒席卷欧洲,后续的型号有DT102,DT109,DT150,DT220等。
1968年发布了家用旗舰“声音宝石”DT480,还有下级家用产品DT202。
1973年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四声道耳机DT204,家用HIFI系列黑科技。
1974年发布了当时世界上最轻的开放式小头戴DT302。
1976年发布了欧洲第一支静电耳机ET1000,同年还有经典的DT530、DT440和DT220系列。
1980年发布了DT880,首支具有静电式高频的动圈耳机,轰动世界,开启了动圈耳机的新时代。
1981年发布了DT660,首支带有低频反射系统的实验机型,对后续拜亚封闭耳机的发展影响深远。
1982年发布了DT550,夹杂在首版DT880与扩散场调音先驱DT880M之间,重要且富有艺术的型号。
1985年发布了DT990/DT770,技术与调音完全体,DT990在随后五年屡获大奖,扩散场调音大乱斗时代的领航者。
1989年发布了DT511,低阻化250欧的原型机,同时大幅提升磁通量,也是特斯拉单元技术的先驱。
1990年发布了DT801/DT901,“两颗封闭式流星”-独特的半封闭设计,极佳的扩散场调音。
1992年发布了DT811/DT911,“两颗开放式流星”-DT911独特的半开放设计,两获大奖,被誉为拜亚的“太上皇”。
1994年发布了DT531,测试了新单元技术,调音复古又创新,获法国金音叉奖。
1997年发布了DT931/DT831,最后两只小拜亚成系列发布的家用旗舰。
2002年发布了DT880铝盒电话线版,“倔强的遗子”小拜亚的遗作。
1959-1966:兵荒马乱的小头戴与“肥皂盒”
     1950年代,耳机的主力使用者仍然是军队和电台等专业用途,当时世界上的耳机,长相可谓群魔乱舞。有陆战队天线宝宝型,飞行员隔音馒头型,电台监听盒子型,类听诊器型,还有各种抄袭DT48型……可能当时全世界的工程师和动圈耳机的发明者老拜亚都陷入了思考:欣赏音乐的家用耳机该长什么样子?

     DT48S发布之后,1953年老拜亚发布了单声道耳机DT49,看起来有点像超大号AirPods,这只“棍子耳机”很快随着当年的音乐吧流行起来。1956年老拜亚发布了DT507、DT508,是最早的一批家用类平头塞和平头耳挂。小拜亚继任初期发布的DT509和DT505明显也是出自老拜亚之手,长的很像现在的入耳式IEM,可以配合早期卡座收音机使用。虽然这几只产品先锋意味很浓,但意图都很明确:“小一些,再小一些!”,这就是老拜亚一以贯之的微型化思路。
     1959年,在老拜亚去世的同年,AKG发布了开山之作K120(MVW:K120是很可能是仿造了拜亚DT48)和K50,其中K50这种压耳式小头戴很快席卷了民用市场。小拜亚立即掉转枪头,在1963前后发布了对标K50的DT90(互联网能查到最早记录是1963年),很快又在1965年发布了升级款DT96、DT96A(其中DT96A曾经为西门子做过代工)以及带麦克风版的DT98,同年马不停蹄地发布了专业线的开山之作,经典的“肥皂盒”DT100。(左1,2,3为K50,DT96,DT90,早年拜亚的广告美女大多朝右看,森海塞尔的广告美女大多朝左看。)
     小头戴之争,成了德奥御三家第一次大战的导火索。AKG先用K120杀入战场拔得头筹,再用K50在小头戴市场先下一城。名声在外的小拜亚紧跟其后,发布DT90并用机海战术下场缠斗,专业线发布开山之作DT100蓄势待发。眼看两个邻居来势汹汹,老森海却在1966年才不慌不忙地发布了第一支罩耳小头戴HD110,不得不说老森海真乃商业鬼才,用一招“拿来吧你”后发先至,HD110借的是DT100的新潮外观,打的却是K50的小头戴市场,堪称跨界营销的典范,一经上市便销量不俗,直接把隔壁的AKG和拜亚给整不会了。(MVW:HD110很可能参考了拜亚DT100)
     至此御三家一战战局已定,小拜亚早早鸣金收兵,回家埋头科研。AKG则在1967年跟注了一支K60,既没有HD110的潮流时尚,也没有DT100的专业舒适,硕大的单元显得有些奇葩,随后草草收场。(左1,2,3为DT100,HD110,K60。看到K60让我不由自主联想到AKG原班人马组成的Austrian Audio)

1959-1965:
小头戴系列:DT90、DT96、DT96A、DT98
专业线系列:DT48、DT48S、DT100、DT102(DT100单耳版)
其他系列:DT49、DT507、DT508、DT509
1967-1975:小拜亚的“声音宝石”与森海的回首一击
     1968年,拜亚发布家用HIFI旗舰DT480,并打出了“声音宝石”的旗号(Sound Juwel:Juwel就是德语的宝石)。爆款DT100的肥皂盒腔体,配上了豪华的真皮包装盒,这只小拜亚亲自操刀的开山之作诚意满满,在1974年的一份产品手册里,赫然写着“DT480只为最终极的音乐享受……能满足最顶级的高保真音响需求”,直到10年后1978年的官方宣传册里,搭配拜亚传奇环绕声系统LSE的竟然还是DT480这颗“声音宝石”,可见当年规格之高,令人咋舌。

     在一则68年的广告中,老爸戴着DT480插黑胶唱盘,身后是孩子和妻子,DT480家用HIFI旗舰的地位无需多言。同时期另一支DT202也随同破案,同样是一支家用HIFI耳机,宣传册上DT202的包装定位、灵敏度等指标也是低于DT480的,从拆解图看DT202和DT100单元非常相似的,应该就是DT100单元的小改家用版,用于低端产品线。
     由于中文评测较少,我用HeadFi的几篇MOD评测总结DT480的声音中高频厚实,中低频缺失,音色丝滑中正,巨大的动态和快速的瞬态”。其中有几条关于DT480瞬态远超同时期的DT100和DT48”、“结项形体感实”、中频好的离谱”的评价引起了我的好奇,翻看几位MOD达人拆解的内部图之后,我有了一些猜测。很多人说DT480是沿用了DT48铝振膜单元,这话可能只对了一半。相比同时期DT48S,DT480前面声学障版由塑料升级到了一整块拉丝金属,灵敏度大幅度提高到115DB,同样的金属障版也在后续四声道旗舰DT204上出现,考虑到DT204极为不菲的造价和同属家用旗舰定位,这两款耳机可能是用了DT48S改款升级单元,重塑了声学障版,提高了灵敏度并升级了腔体设计。
     作为小拜亚家用HIFI线的开山之作,DT480十分具有收藏和聆听价值,牢不可催的做工加上得当的保养,这绝对是一支可以“玩一百年”的耳机,纯铝单元提供的高价值音色,让Headfi上出现了大量的Mod党,简洁牢固的设计让无损Mod变得轻松且没有后顾之忧,可以说DT480是一款“无Mod不欢”的耳机,Mod的思路主要是如何提升其中低频响应。根据HeadFi上Mod老哥们的经验,后期DT150原装耳罩可以让DT480的三频变得均衡耐听,EDT100T和EDT100P也能显著提高低频响应,而老款EDT100S则风评不佳。

     那么DT480这只“宝石”的命运如何呢?故事还得先回到森海,1967年,森海的工程师艾哈德·麦切里斯(Erhard Michaelis)发现完全裸露的扬声器似乎要比平常听到的耳机声音更好,老森海很快发现了其中的商业价值,彼时HD110的成功让拜亚和AKG以为森海要押注在罩耳市场,殊不知早商业鬼才老森海虚晃一枪,重新瞄准了小头戴市场,同年迅速申请了开放式耳机的专利,并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HD414上市。(关于HD414的故事,详见包雪龙和MVW的考古文)
     DT480发布同年,森海塞尔正式发布了“传奇小黄”HD414,也杀出了耳机历史上最痛彻心扉的一记回首掏。上市仅仅两年,HD414就卖出了十万副,发售四年总销量突破一百万副,彼时距离森海成立仅仅25年,老森海就坐拥750名员工,并开始扩建布格多夫工厂。而历经家族两代,建厂接近50年的拜亚动力,当时员工还不到300人。

     不知是不是被HD414打蒙了,69年前后小拜亚仓皇发布DT900。月饼盒包装,彩色涂装,潮流的设计,DT900怎么看都不像拜亚家的产品,由于出现在了1974年产品名册里,所以这款耳机起码卖了5年,如今互联网上却几乎查不到可用的信息,只能推测DT900可能参考了当时市场上诸如K60椭圆形设计,为了应对HD110而发布的跟进款。(专业款DT100:3m线/110DB,家用款DT480:3m线/115DB,耳塞款:1-1.5m线/115DB,DT900:2m线/114DB)
     1973年,为了响应JVC于1970年倡导的CD-4格式,小拜亚发布了DT204。拜亚官方宣称这是世界上第一支四声道耳机,首次标配6.35的Jack头,可以兼容四声道和双声道音乐,不仅搭配和DT480同级的豪华皮箱,还配有一款专用的四声道被动模拟器UG402。不难看出DT204和家用旗舰DT480平起平坐的旗舰地位,UG402也是后续拜亚传奇的限量环绕声系统LSE的前身。(由于装配工艺极为复杂,耳罩特殊,DT204可能产量非常有限)
     德奥御三家的二战本来刚刚开打,就在HD414的横扫下变得毫无悬念。回顾1966年到1973年这几年间的产品,不难看出小拜亚的努力和迷茫。家用线和专业线产品混乱,市场上跟进HD110亦步亦趋,甚至一度剑走偏锋开始琢磨四声道黑科技。不出所料,隔壁的AKG也走偏了,证据就是1969年发布的K180 SCC,作为耳机界哈士奇,AKG向来喜欢整活,这回AKG确实是整个了大活,领先索尼30年的Z1R设计和SCC主动可调声场的脑洞,配上“不仅可以连续调节音量!音乐厅的座位首次可以自由选择!”的广告语,让我觉得这种艺术对于人类还是过于超前了。好在AKG同时期还发布了一支K150稳住了市场销量,根据外形判断K150应该也是HD110的跟进款,说明AKG内部还是有明白人的。
     1974年,建厂50周年之际,痛定思痛的小拜亚筹备了一场大反攻,发布了号称史上最轻的开放式耳机DT302。为了彻底拨开HD414的阴霾,这次小拜亚没有选择逃避,直接在海报上硬刚,放出了一模一样的美女和黄海绵元素,还多了一支小狗(老森海:你小子什么意思?)。与此同时还发布了带音量调节的DT303、DT303TV和单声道版本DT301,加上老款的DT96A,DT98A/B,DT900,DT204和高端的DT480,组成了阵容强大的复仇者联盟向森海杀来。
     理性地说,1974年的HD414如日中天,立足未稳的DT302根本没什么机会,但老森海的杀伐决断岂非常人?DT302发布同年,森海就迅速推出了大黄HD424--一个大号的HD414,不仅大幅度提高了HD414不足的单元素质,还配上了大一圈的辐射状腔体和经典的黄耳棉,用一个更加创新的“压耳大头戴”品类,再一次和DT302展开错位竞争。前有HD414多年积攒的超级人气,后有争气的高素质单元,HD424这回是真“降维打击”,一经上市,再次成为爆款。
     还没等小拜亚喘息,老森海又趁你病要你命,杀向了电视耳机这个新兴市场,其实他早就盯上了这块肥肉。针对当年人们看电视时怕打扰到邻居这个痛点,老森海瞅准时机,再次发动技能“拿来吧你”,发布了HD4004/HD44。贴心的可换色设计,良好的隔音和超低的价格,再一次跨界降维打击了DT303TV、DT301这俩苦命兄弟。面对17年前老拜亚设计的DT509,HD4004/HD44在造型上可谓嘲讽拉满,至此,小拜亚的DT30x系全军覆没……
     1965-1975这十年,经验不足的小拜亚注定要在市场上被老森海掐住命门,步步紧逼,狠狠碾压。某日深夜,我查阅这段资料时,不由地将自身带入这段历史,甚至能触摸到小拜亚这几年间一步错、步步错、一错再错的痛苦。一个临危受命的“倔强遗子”遇上柏林工业大学的“天之骄子”,如果我是当年的小拜亚,我是否会怀疑自己不够优秀?是否觉得辜负了父亲?当努力只能换来一次次注定的失败,是否应该选择放弃?小拜亚望向漆黑的夜空,回答他的只有星辰的寂静,此时的他并不知道,自己的黄金年代,已经悄然到来……

1967-1975:
小头戴系列:DT48、DT96A、DT98A/B、DT302、DT303、DT303TV、DT301
专业线系列:DT100、DT100V、DT109、DT109V
家用HIFI系列:DT480、DT204、DT202、DT900
其他系列:DT49、DT509、DT505(耳挂)
1976-1980:天外三来客的“八孔传奇”
     1976年,小拜亚发布了欧洲首支静电耳机ET1000,随之发售的还有三兄弟DT530,DT440,DT220。一脉相承的家族式包装上都印着德语“最美丽的聆听形式”。不同于60年代的小头戴和肥皂盒们,这三兄弟不仅在同时期的单元技术上遥遥领先,外观设计也是各有心思,犹如天外来客横空出世,所以我称这三兄弟为“天外三来客”。


     “天外三来客”的谜团,首先从一支搜索不到测评DT530开始讲起,DT530这个型号,是我在官方DT440系列的海绵中无意发现的。由于长相特殊且资料稀少,不仅HeadFi没人认识,中文网络里唯一讨论过DT530的烧友就是Steinfigur(武打哥)。武打哥在卖DT530的时候,还特意加了一句奇特的评语:“声音正常,不过这个声音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在此感谢孟获(不愧是老帮菜帮主)帮忙联系到武打哥,我得到了武打哥对DT530的评价:“DT530的声音有点像ET1000那个调调,比较黄昏老派,低频不多,高频不亮,解析力一般,听感舒服,像听老留声机……对了530表面的滤音棉也不是拜亚的标准件,密度明显要高一些。”

     听感有了,但是DT530的身世之谜还是没有解开,转机出现在Reddit上的某位Mod哥,他曾发帖把K371的单元Mod进了DT530里,结合国内MOD达人SATOI兄提供的图片,可以清晰的看到DT530外壳八开孔,DT440是风车状,除了外部金属装饰壳,这两款内部几乎构造是一样的,只是DT530的海绵比DT440要厚实许多,再结合宝岛某位DIY烧友提供的DT440单元图、SATOI兄的回忆和武打哥的魔鬼细节530表面的滤音棉不是拜亚的标准件,密度明显要高一些。”中美港台烧友集中发力,此刻DT530的身世之谜呼之欲出:


DT530大概率是1975年左右短期的试验型号,试验了全新单元,全新腔体和带8开孔的外壳。使用了与后续DT440系列完全不同的高密度海绵,以达到增强反射低频的效果。DT530的继任者是后续上市的旗舰DT441,主打低频响应。DT440则是DT441的下级次旗舰,开放程度更高,调音更加清淡。(左1,2,3为DT530,DT440,DT440后期)
     试验机DT530和之后的DT441、DT440系列共用一颗全新的600欧单元。这颗单元应该是托生于早期DT100的“奔驰单元”,参考深夏映冬的评价,这颗新单元在当年算是素质卓群深夏映冬:“拜亚在80年代就把压耳式的中低频和中频,做到“恐怖”的信息量,可以让友商反思那种的细节呈现,但凡低频和高频在多点细节,我觉得老旗舰耳机基本没别的耳机的事儿。”)改进后的新单元腔体高度增加许多,导致DT530和DT440的外壳异常厚实,大幅增加的后腔容积改善了声场表现,单元正面改进成整块金属阻尼网,减少高频共振增加阻尼,改善声音的纯净度,对此SATOI兄曾评价:“我在拆解和3D打印修复过程中,非常强烈感觉到DT440是做封闭耳机的思路,减少腔体共振,增加阻尼的做法,包括非常明显On-Ear压耳式的PAD,并非后期DT880包耳式的调音思路……”
     至于DT220,在当年的产品册中是以HIFI封闭旗舰出生的,和两位大哥是平级而非上下级关系。从拆解图看,DT220并没有采用600欧新单元。同款黑色奔驰单元,同款出音口,同款400ohm阻抗,可以推断DT220使用的是DT100的同款单元,只是小改了前后阻尼。沿袭了DT100肥皂盒形状耳罩,暗示DT220本质上就是专业线DT100的家用封闭款。

     虽然是带着HIFI二字出生的,但毕竟是DT100的直系血脉,兜兜转转多年后,DT220还是以良好的隔音、清晰的声底和舒适的佩戴再次成为了录音室的宠儿,1984年Band Aid的录像带中就曾出现过它的身影。明眼人不难看出,DT220就是后续录音室传奇耳机DT770的前身。DT220至少有五个版本:红纸盒直线HIFI版,蓝纸盒直线HIFI版,红纸盒电话线HIFI版,透明盒直线Studio版,和一个稀少的20ohm版,大约生产到80年代末期,耳罩型号为EDT22S。
     在DT530迎来了同外形的继任者DT441后,这只原型机便销声匿迹。DT440家族则新添了两款红外无线版DT444和DT444S(加强版)以及各自搭配的红外接收器IS76,ISS76A。值得一提的是,DT530和DT440既非DT302的传统压耳小头戴,也非DT220的包耳式,而是由一圈狭窄皮耳罩包裹的半压耳半包耳式,内部海绵结构特殊,编号为EDT44F,如今大多早已风化,如果不是原耳罩,不建议收藏购买。
     德奥御三家的三战,在拜亚“天外三来客”的绝地阻击中开始。通过亮眼金属外观设计,DT100成熟单元的改进移植,配合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此刻的小拜亚逐渐掌握了家用HIFI市场的玩法。而产量极少的静电ET1000,则更像是高举高打的“佯攻”,这回轮到森海和AKG慌了,仅一年后森海就发布了驻极体耳机Unipolar 2000,再过一年AKG也发布了驻极体动圈混合的K340,小拜亚的策略成功将另外两家带偏,为自己争取了2年的宝贵时间。1978年,回过味来的老森海迅速发布了HD222,开始了反冲锋,这是森海的第一支封闭式旗舰耳机,采用高强度的磁铁和全新的线圈设计,直接和封闭式耳机起家的拜亚玩起了战略偷家,紧接着在79年用HD430和HD420分别跟进了全新的外观设计语言。这场德奥系三战,逐渐成熟的小拜亚战略亮眼,宝刀未老的老森海阻击老辣,两人打的有来有回,平分秋色。
     有趣的是,在1978年的拜亚产品画册中,DT530的继任者DT441是作为DT440的上位旗舰发布的,官方描述其特色是“显著提高的低频”。结合从DT530延续下来的八孔外壳,是不是感觉和AKG在1975年发布“从动振膜技术”的K240 Sextett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这些都只是猜测,DT441和K240 Sextett的内部结构还是非常不同的,至于这种设计思路到底是互相借鉴还是英雄所见略同,现已不可考证。从60到80年代,德奥系跨越20年的三次大战,御三家的市场格局逐渐明晰:AKG主打整活研发黑科技,拜亚负责技术落地机海实战,森海擅长跨界融合打造爆款。
  

1976-1980:
静电旗舰: ET1000+N1000
小头戴系列: DT302
专业线系列: DT48、DT100、DT102、DT109
家用HIFI系列: DT550/DT441(开放旗舰)、DT440/DT444/DT444S(开放次旗舰)、DT220(封闭旗舰)、DT445(非常罕见的DT441的封闭版,可能是OEM或者实验机型)
其他系列: DT480(老旗舰)、DT202(老次旗舰)、DT204(四声道旗舰)、LSE(限量环绕音效系统)
2
 楼主| 发表于 2024-6-17 00: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吉林省长春市
本帖最后由 安音收藏lox 于 2024-6-17 11:02 编辑

1980:DT880的静电世界
     1980年,在杜塞尔多夫展会的拜亚展台旁,一只巨大的 DT880模型横空出世,当时好奇拍照的人们似乎还没意识到,眼前这只耳机将会席卷全球并创造历史。站在80年代的节点,DT880带来的毛毡阻尼,哈密瓜振膜,三明治磁路,逆天的高频瞬态响应和超前的腔体设计,怎么看都像是从星球大战中走出来的外星科技。时至今日也没人知道,在用ET1000和天外三来客换来的短短几年战略期里,龙场悟道的小拜亚到底做了什么惊人的研发。
     从官方包装盒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确定初代DT880对单元技术做了巨大的升级。从DT880开始,拜亚正式使用微质量振膜技术(minimized mass technology),也就是俗称的哈密瓜振膜,将普通的塑料振膜热压成带有不规则的哈密瓜纹路,可以减轻振膜的重量,提高振膜的刚性,减少高频共振并降低失真。1980年的哈密瓜振膜,比4年后HD540的中心挖孔简洁,比9年后R10的生物振膜耐久,比12年后K500的异厚振膜高效--一个绝妙的设计,就这么让拜亚在振膜技术上领先了30年,直到2009年特斯拉复合涂层振膜才将自己超越。另外一头,全新设计的绕线方式将整体音圈质量再次降低,轻振膜+轻音圈搭配,带来当时恐怖的瞬态响应,这也是DT880宣称能够对标“静电”的技术根本,辅以全新的三明治磁路进一步增强转化效率。可以说DT880把动圈耳机的振膜,音圈,磁路这三大件,一步到位升级到了9年后,也就是89年左右的市场平均水准,让这只耳机如同星球大战时代穿越而来。
     80年代DT880著名的版本有:DT880头版双排,DT880头版单排,DT880头版粉红,DT880S粉红,DT880S单排,DT880SM混用版,DT880M黑壳,余下数不清的过渡版本不再赘述。头版单双排的DT880瞬态极佳,空气感强烈,结合其特有的混响和极致瞬态,产生了如雕塑剥落一样极佳透明度,声音如舞台剧般一幕幕展开,这种“分层叙事”的理念一直到05版DT880 Edition还依稀存在,也是拜亚“细节型HIFI”的源头。总体来说,头版DT880单双排是一种高度纯粹的声音,在接近真空的干净中直面太阳风的干燥离子,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也将会是后无来者,因为这种透明度是严重牺牲了低频和结项空间感换来的。ArthuRScarlet:没有低频增益的双排字880以及880S整体展现的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声音,高频毛茸茸的,整体声音类似于铅笔的写意素描的风格,由许许多多看不清的颗粒组成的线和面……”

     在初代DT880获得巨大成功后,拜亚继续发布了针对Studio和高需求人群的DT880S,更是将频响提高到了变态的5-35000HZ,并且在宣传册中宣称DT880S的前辈们,也就是ET1000为代表的静电耳机,本就不应该被大规模生产,这和我上文的猜测不谋而合,ET1000就是一场商业上的“佯攻”。小拜亚的这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让刚刚发布Unipolar 2002的老森海如同小丑一般,报了12年前HD414上的一箭之仇。

     总体来说,后续各个版本的粉红DT880都不同程度地牺牲了透明度,换来了更加丰富的细节和更优秀的低频响应,其中正经印有“DT880S”的版本最为明显,暴力的动态和变态的瞬态造就了极为自洽的艺术听感,中高频延续了头版DT880离子般的纯净,低频如极光般清瘦而震撼,确实是不可多得的调音极品,也是公认的小拜亚当打之年的得意之作。有趣的是,其2KHZ对齐后中高频与大奥HE90的走向惊奇的一致,这可能是两者都拥有极富色彩感且鲜活的中高频的原因。ArthuRScarlet:“这个时候的拜亚动力于80-4khz范围内,都较为符合当下的woodenears目标,这算是巧合还是某种程度的殊途同归呢?
     在遇到DT880S之前,玩老耳机之于我更多是“审美的启迪”,而非“素质的颠覆”。直到听到了一只状态良好的粉红DT880S,我开始怀疑人生,虽然其定位与密度呈现古早耳机的不足,但离子火花般的细节解析确实无比接近静电耳机。不说早已失传透明度,仅其中高频动态瞬态就超越不少现代型号,一路把HD600/650/700斩于马下,仅比头版HD800略逊毫分。更精妙的是其色彩感,与现代耳机或冷或暖的声底不同,DT880S下冷暖不同的声部居然各自流淌,冷热情绪瞬变莫测,亦正亦妖,毫无疑问比后续DT990、DT911、T1都更加鲜活,配合轻若无物的佩戴让人“上耳即沉醉”。
     惊讶之于,我开始重新审视DT880的“静电之谜”,并尝试在动态、瞬态、磁通量等方面进行技术求证,由于外网Mod资料有限,查询了许久都没有收获,直到看到了蓝蓝海洋的拆机视频(感谢蓝大),从拆机截图中可以清晰见到:拜亚在DT880的单元上结合了DT440的风车加强筋结构并移植DT530的八孔声学摩擦器至悬边开孔同时磁钢后腔开孔控制气流,哈密瓜振膜穹顶部分压特质纹路,做成了早期的类异厚振膜这里的技术升级太多、太妙了,如果没有看明白,可以重新温习一遍“天外三来客”篇,我相信看懂以上红字的小伙伴,应该会倒抽一口凉气,因为以上的任何一个细节的升级,在当年都足以单独发布一款新旗舰,小拜亚却一口气全部怼在了DT880身上。
     根据上文红字描述的四大技术,可以证实初代DT880的振膜技术确实是在76年DT440/DT530后研发的,头版DT880并未使用后续复杂的实验性质的DT880M腔体,而是一切从简:一块高密度的中通毛毡阻尼配合皮耳罩形成密闭前腔,直白地增加低频量感,一片单薄的调音阻尼挡在后腔,中间就是一只性能逆天的全新单元。简洁高效的设计导致DT880出来的就是“物理意义”上纯粹清澈的直达声。被移植到单元悬边后的8孔设计,并非抄袭K240 Sextett的声学摩擦器,而是基于小拜亚团队对单元阻尼理解的长期深耕,此类设计能够让单元悬边更快地停止和启动,极大地提高全频瞬态和动态,拜亚的悬边开孔设计一直延续至今,集大成者就是T1特斯拉单元后的一圈精细的气流调节孔,除此之外还有DT911融合单元加强筋与透气孔这一极致高效简洁的变种,被如今的ProX系列的Stellar单元完美继承。

     1984年,拜亚更新了DT880最后一个大版本DT880M(Monitor),其设计思路试验性非常之强,在前腔开孔、毛毡厚度、耳罩材质和后腔阻尼上都与之前的DT880大为不同,可以说是考古拜亚80年代技术变迁最重要的一个型号,某种程度上也是84年后所有拜亚开放式型号的“技术原型机”。其前腔振膜穹顶处开孔更小,有效的提升了中高频指向性,后腔中心开孔表明其已经融合了DT660低频反射技术,早期皮质耳罩因此被解放出来,换成头版DT990的绒布材质。后腔阻尼比头版DT990更为开放,拥有更加弥散的空间感的同时定位结项开始清晰。而容积略小的后腔,巧妙地控制了结项的相对远近,造就了非常独特的听感。目前尚不清楚其单元相较DT880S是否提升,但声底密度明显增厚。
     听感上来说,DT880M已经在DT880的壳子里孕育出了DT990的声音,开始展现相当成熟规整的扩散场风格,空间定位与结项有了质的跃升,声音密度提高,全频厚度增加,整体由DT880S细腻空灵往头版DT990的直白开合迁移,同时依然保留着不俗的飘逸感Lox:“DT880M约等于3成的DT880S结合7成的DT990”)。众所周知,90年后的扩散场耳机为了保持回放空间感,大多不可避免的保持了一定的中频距离感(例如HD600),但DT880M通过后腔容积与阻尼的巧妙搭配,非常独特地平衡了流行人声与大编制空间感这个高难度天秤。中频听感上呈现较大结项、更佳的口型和更丰富的人声动态,同时居然维持了大编制下不错的空间感,这与后期扩散场之巅DTxx1系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DT880M的头压与DT880S一样都是1.5N,但带上后夹力要大得多,明显暗示其“干活属性”。值得一提的是,DT880M包装上还特意强调了对于扩散场调音的理解,除了尽量贴近IRT协会推广的扩散场频响外,小拜亚还提倡人为听音偏好对于频响的主观校准,这一点与隔壁的小森海不谋而合,不同于擅长营造空间感的森海版扩散场,拜亚版扩散场则在尽可能的贴近原生曲线的同时,继续尝试保留中频人声的结项与口型完整度,还有极高频那一丝丝自家独有的“静电感”,在技术上可谓是三款DT880中挑战最大的。(发售价格:头版DT880-200DM,DT880M-260DM,DT880S-300DM)
     80年代初,小拜亚连年的技术大爆发,让DT880系列新星升起。1978到1982年,却无疑是老森海英雄迟暮之时,高价的静电驻极体耳机接连遇冷,封闭式阻击战打的十分艰难,虽然发布了销量不错的HD420和HD430,始终跳不出“压耳头戴”这个品类的框架,同时期没有拿出任何像样的开放式旗舰,不可否认当时的森海仍然是耳机界的“顶流”,坐拥两家工厂和HD414数百万的传奇销量,但当300马克的DT880S供不应求的时候,200马克的旗舰HD430也只能低头打折。1982年,力有不逮的老森海终于将衣钵传给了海外归来的小森海,并在其第一代双旗舰HD540G/HD250 Linear中出谋划策,言传身教了看家的“拿来主义”与“跨界打击”这两板斧。回顾老森海与小拜亚22年来的厮杀,老森海可谓冷静老辣、杀伐果决、战功辉煌,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决策性失误,亲手把一只兵强马壮的军团交到了儿子手中。而苦心孤诣多年的小拜亚,也终于用DT880超越时代的单元技术,堂堂正正地送走了这个值得尊敬的对手。

     1984年,被寄予厚望的小森海终于带领团队做出了传奇的HD540I。腔体结构上,HD540I延续了HD424一脉相承的设计,并进一步将加强筋与单元一体成型,大大提高结构稳固性,结合高精度配对的单元,让HD540I一跃成为相位差极小的顶级耳机,结项精准度大幅超越同时代的耳机,直接对标6年后的拜亚太上皇DT911。单元技术上,似乎是为了绕开拜亚的悬边开孔的专利,小森海只能转头把穹顶挖空,贴上声学阻尼网,再用环形磁铁加一块阻尼海绵完成气流平衡,这也是DT880单元一种巧妙的逆向设计变种,降低振膜质量的同时提高悬边顺性,类似的设计在HD800硬核的环形振膜上登峰造极。Lox:此设计弊端是前后阻尼海绵容易腐烂,导致80年代的森海耳机到现在几乎没有声音正常的,但拜亚的许多老型号却可以轻易挺到今天,前调音滤网+后阻尼海绵也成了后期森海版本论的“罪魁祸首”
     由于1984年才姗姗来迟,HD540除了要“借鉴”DT880的设计理念,还要解决当时热门的扩散场调音难题。在DT880前毛毡后调音纸的基础上,小森海将HD540毛毡挪做后腔阻尼,后腔调音纸贴在前腔阻尼的位置,这种巧妙的阻尼对换,隐去了“不美观”的毛毡,也增大了前腔体积,让森海耳机第一次有了非常大的空间感跃升,配合初代HD540耸立原皮耳罩,声场由“大空泛”一步跨越到“大规整”,用人为营造的“空间回响”对DT880的直达声形成了“跨界打击”,现代发烧友津津乐道的“宫廷味”、“剧院味”及后续的“堂音”便由此而来。

     客观地说,HD540I是80年代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超旗舰耳机,完成度之高令人咋舌,任何时候拆开HD540I,都会有种巧夺天工之感。单个部件的设计之简洁,用途之复杂,堪称当年声学与工程学的精华,没有前毛毡的HD540I发出了瞬态响应极好,微动态极佳的声音,而这一切,都是小森海站在了老森海和小拜亚这两个巨人的肩膀上完成的。从频响上看,HD540I也非常贴近当时的原始扩散场曲线,但3K-7KHZ整体5DB以上的抬起,造就了比头版DT880还要华丽的高频,可能为了在和拜亚的“高频战争”中不落下风,小森海还赌气式的在HD540极高频留下了一个无论如何都无法忽略的尖峰---这是耳机史上的重大遗憾,因为小森海曾经离完美如此接近。
     1985年,小森海发布了双旗舰HD540G和HD250 Linear,两只耳机不仅对于森海的历史传承非常重要,对于拜亚同样意义重大,因为这是拜亚“推动”森海走向辉煌最直白的证据。借用内部构造相似的HD250 Linear的拆解图,我们可以看到小森海84年在HD540上追求的大声场空间感,到85年的HD540G上反而走了“回头路”。传言由于老森海的参与,HD540G在HD540原本单薄前腔增加了DT880同款的环形毛毡,而且一加就是两层。压缩前腔体积带来的是空间感的缩小和低频响应的增强,而后腔“夹击”了一片小环形毛毡则绝非稚嫩的小森海能想到的,这片毛毡平衡了前后阻尼,大幅吸收了反射声中的高频部分,增加了全频的色彩感和厚度,在原本优秀的空间感里注入了小拜亚“直达声”的基因,一下子给线条骨感的HD540带出了血肉。

     如果说没有头版DT880就没有HD540I,这话可能只对了一半。但没有DT880就没有HD540G,却是板上钉钉的史实。在HD540G上,老森海用DT880上的环形毛毡给儿子上了最后一课,最后一次吸收小拜亚的“心血”丰满了森海的“灵魂”,彻底完成了“托孤”。而HD540G也和HD250 Linear一起成为了集老森海压耳式朴实美学、小森海华丽空间感美学和小拜亚毛毡阻尼技术三家之大成的“飞升之作”。
     在我写完在此章节大约一个月后,收到了孟获兄的HD250 Linear,在搜索初代HD250的测评中,无意间搜到了MVW对于HD540I和HD540G的技术分析贴,不由得感叹真相总是殊途同归的,在此贴上马老师原文摘选
“说来其实造成540G和540I区别的可不仅仅是那两个白圈,耳机线也是重要部分……这两条看似僵硬指标垃圾的线材却是540保持线条感和清晰度的功臣之一,老设计师调音理念确实深入到骨髓了。”
“从540I的内部结构来看,怎么都会觉得这耳机与831、880同根同源,其实不仅外观和内部结构看上去相仿,即使听起来,几幅耳机也是同一风格:直白、中高频(1.1k-6k)区间略有突出,从而造成“解析”很强的错觉……在交响表现中尤其明显,乐器齐奏时总觉得管弦乐亮度偏高,整体音量略有倾斜到这个频段的趋势。当然这样最大的好处就是小提琴无比清理,擦弦和琴弓划过的质感让人惊叹。”


1981-1984:DT550的流动感与人文主义
     1982年前后,小拜亚发布了DT550。这只耳机有至少有三个大版本,和头版TD880一样,头版金色双排字是DT440时代的包装盒,后期金色单排字和银色单排字分别是DT880S和DT990时代包装盒。在DT550的1984年的官方介绍中排在第5页,定位与早期DT880同档,低于之后发布的DT880S/M。

     虽然是次旗舰,官方却刻意阐述了DT550良好的抗脉冲能力和极佳的性价比,只要“性价比”一词出现在早期拜亚宣传单页中,基本就意味着其与上级型号不会有太大的档次差异。实际听感上也确实如此,DT550金色双排字版用了头版DT880同款的皮耳罩,声音素质齐平,动态瞬态没有丝毫缩水,但温润宽容的调音确实与头版DT880做出了不小的差异化。(Lox:后期银色单排版550更换了和头版DT990一样的绒耳罩,新增低频反射技术,虽然加强了低频却失去了早期色彩感,素质也略逊DT880M,定位尴尬,如果想要收藏试听,建议优先选择状态良好的早期皮耳罩版。)
     我有幸同时间听到了头版DT880和头版DT550,如果同场对比,我相信任何人都会和我一样,首先会被头版DT880跨越40年的“静电高频”所震撼,而置DT550于不管不顾。确实小拜亚也达到了他的目的,低调平淡的DT550完美地扮演了次旗舰这个角色。而在拿到这两只耳机一个月后,事情开始反转,我开始更多的聆听DT550,享受它那种深夜与内心围炉对话的温暖与私人宁静,并且逐渐有了一种上瘾的依赖,每次见到DT550在暗光下流动的金色铭牌,如同壁炉中那团永不熄灭的余烬,给我的工作后疲惫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包裹和充盈。
     回到1982年,此刻基于早期扩散场曲线的DT880M两年后才发售,小森海的第一只超旗舰HD540I还在汗流浃背地研发,头版DT880这颗烁古震今的超新星依然在热卖,如果你是此刻的小拜亚,你会选择做一只怎样的中端旗舰呢?做一只透明度极高的小DT880?还是做一只低频震天响的DT880M头版的试验机?

     答案都不是,DT550既没有跟着头版DT880追求超现实的梦幻色彩,也没有跟着DT880M去贴合严苛的扩散场曲线,而是采取了一种追逐内心的考量:将头版DT880的重心整体下移,以头版DT880快速透明的动态和瞬态为骨架,增厚的回响和泛音为血肉。这种进化和两年后HD540I向HD540G的进化方向如出一辙,由于整体下移的重心,良好的单元素质让高低频两端多出了显著的调音空间,小拜亚却选择底气十足地保留了两端的灰阶,进一步拉低声音的饱和度,贴近现实的宽容度与DT880千钧一丝的动瞬态结合,让DT550产生了如胶片般“真实的颗粒感”:DT550活了,真实却黯淡地活着,并且发出了非常有生命力的声音。

     起初我并不知道如何形容这种重剑无锋的声音,直到在论坛看到过来人Abccbaa的描述:“实际上拜亚最好听的耳机在1980-1985年之间...声音有特殊的流动感。坦白地说,DT550的声音内核非常明晰,那是一种满怀人文情感的“清醒的温热”,也是一根能够瞬变冷热的“情绪之弦”。喜欢HD540并将其当做一生挚爱的朋友,也许都应该好好听听DT550,HD540唱不哭你的歌,DT550都可以。不同于HD540教廷皇族式的主旋律,DT550更多的是个人对于命运的默然领悟:面前那个洗尽铅华的男人,散发出一种深刻的温热,男人却似乎不在意这些,他半生坎坷,早已不再年轻,历经的磨难都化成颤抖的睫毛上几丝凌乱的白发,他在回忆自己可悲可敬的旅途,于无声处听命运的惊雷……

     刚刚送走厮杀半生的老森海,DT880创世纪的嘹亮号角尚未淡去。走进车间,小拜亚看见胶水、线圈、振膜、锡焊、阻尼,这些代表当时动圈最高技术的零件散乱地堆在那里,那曾是自己和工程师们一起坐了二十年冷板凳的地方,此刻的他感到一种春风得意与怅然若失的总和,这种“快意的落寞”让他突然意识到,焦虑困苦的前半生已经熬过……自己3岁的时候,动圈耳机刚刚出世,如今他50岁,动圈耳机也已经47岁了,当一个人的生命等同于动圈耳机的历史的时候,他甚至分不清,是自己活着还是动圈耳机活着,他还能走多久?动圈耳机还能走多久?小拜亚清理了胡乱的思绪,开始调试一只全新的型号,此时的他早已无需在意任何技术细节,只需要把最本真的自我实现……

     DT550最后就这样,带着小拜亚浓烈的个人情绪、无与伦比的宽容度以及流动的人文性诞生了。DT550在技术上的意义,是早在1982年,小拜亚和他的工程师们就率先解决了动圈单元全频宽的问题,当然秘密在于比DT550还要早一年的DT660,虽然低频下潜还有所不足,但已初具雏形。DT550之于小拜亚个人的意义,是其尝试融入了相当的个人感情,常年制做冰冷仪器的小拜亚,一生中难得几次流露“人味”,其中一次就落在了DT550身上。

     1981-1984年间,小拜亚还陆续发布了DT3XX系列,目前可以搜索到的型号有:DT320,DT330,DT340,DT330MKII,DT340TV。其中DT320MKII并没有任何1984年之前的踪迹,猜测是在85-90年间发布的。虽然从外观看DT330系列仿佛是DT880-DT550这条线的入门版,但内部架构和耳罩与下期主角DT660MKII是通用的,所以是DT660MKII腔体与DT550的外观共同延伸的下级型号。DT320和DT340则是上代DT302小头戴系列继续发展的产物。
     和初代DT660一样,初代DT330十分神秘,个人猜测依然有两个版本包装。不同于DT660MKII的是,DT330MKII用了一颗新设计的40欧/85DB单元,阻抗和灵敏度双低,插上家用电器又响又不易损坏,在当时算是比较讨巧的设计。这颗同样采用了稀土磁钢的单元素质并不低,但高低频较为容易刺激发冲,所以小拜亚给这颗单元盖上了一层全封闭的毛毡阻尼,结果就是更凝实的厚度和更低的透明度,但DT660MKII的低频反射技术和皮耳罩还是让DT330MKII发出了古早耳机难得的低频下潜,这也是拜亚在宣传册中大方夸赞的“适合古典的极好低频”。(DT330,DT330说明书,DT320)
     再看DT320、DT340TV这边,接过了上代便携小头戴旗舰DT302和DT303TV的衣钵,型制上却神似森海的“大黄”HD424。正如HD424向HD430的转变,DT320也是在DT302的基础上,先加宽腔体轮辐,再套上皮耳罩。显然HD430做的更加用心,不仅将单元彻底拍进了腔体内,且在结项和调音上做到了“无损放大”。DT320却偷懒地留着外凸后腔,同样延伸加宽的腔体在调音上也没有那么唬人,一块经典的环形毛毡隔开前后腔体,单元前浅浅的纱布就是为了阻挡灰尘而已。抛开DT880时代的设计语言,DT320就是对DT302的放大重现,只是手段异常敷衍,当然极为轻便的实机也确实继承了DT302“史上最轻”的血统。
     根据国内外论坛的讨论,DT330的音色似乎比DT320讨喜不少:“朴实轻快,极富跃动感,声场不大,与周边环境融合不错……”脑补起来应该是听爵士人声的好手,同样DT320的素质也被更加辛辣DT330碾压,600欧88DB灵敏度的奇葩设计可能也是它销量惨淡的元凶之一。看来小头戴这个品类注定和小拜亚无缘,如果说DT302是生不逢时的功亏一篑,那么DT320只能算是昏头昏脑的节节败退(后续DT320MKII的风评回升是另一个故事了),初版DT320后续被改进为一款直插专业设备的会议耳机DT394,换上专业配色,把皮耳罩换成了压耳海绵,升级了头梁和麦克风,某种意义上也算找到了合适的归宿。根据论坛老哥的讨论,DT394可能是DT325的后续,由于我没有找到实际证据,在此不表。   (abccbaa:dt394是dt325 加了话筒,前几年还有的卖3000多,dt325 是dt320mk2换了耳罩。)
     另一边DT340TV的需求就更加明确了,既要家用易推,还要长期佩戴舒适,所以融合了DT330的低阻低敏单元设计和DT320轻便的外壳,加上了7M长线,还附赠了做工精致的音量调节器。值得注意的是,DT340TV这只50欧/88DB的单元腔体型制和DT320是同款,但阻抗灵敏度却和DT330MKII接近,猜测是一款试验性很高的单元,为后续的风评回升的低阻高敏化的DT325和DT320MKII提供了理论指导。

    纵观1980-1984年,小拜亚用头版DT880完成了对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技术超越,用DT550完成了对本我的回归和个人命运的和解,用DT880S完成了对审美的挖掘和艺术的攀登,用DT880M完成了对下一场扩散场大战的探索。在自己50岁这个坎上,小拜亚一举完成了“立身”、“立心”、“继绝学”、“开太平”这四大人生开悟,并留下了DT3xx等一系列富有流动感的艺术小品。其中屹立在高峰之上的,个人认为是DT880S和DT550,一只是向外求索的梦境,一只是向内和解的宁静。早前的头版DT880在技术上明显是怀带苦熬愤懑的快刀,晚些的DT880M也夹杂了不少与专业市场的裹挟缠斗,他们都很优秀,但可能缺乏某种“极致的忘我”。其实任何行业都是一样,造一只“极品”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他们离完美也都只差一点而已。
1980-1984:
静电旗舰: ET1000+N1000
半专业系列: DT880S、DT880M、DT220
专业线系列: DT48、DT100、DT102、DT109、
家用HIFI系列: DT880S,DT880单排,DT660MKII,DT550,DT330/MKII、DT340TV,DT320、DT220



1985-1989:DT990的扩散场大乱斗
     1985年前后,随着IRT对于扩散场曲线的非强制性推广,主流耳机厂商纷纷开始跟进对应的扩散场型号。于此同时,拜亚建设了一间7M*7M的消声室,据说这是整个欧洲同行中最大的消声室之一。40年来,这间消声室测试了拜亚的众多明星耳机和话筒,也在80年代的扩散场大乱斗中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在此不表。
     众所周知,自由场是70年代ITU率先推出的,被定义为在消声室中人头麦所接收到的频响曲线,原始自由场在3KHz的部分有接近15db的增益,5KHz部分则有巨大的下折,听感上和真实还原相距甚远。80年代ITR顺势推出了扩散场曲线,强调声音应该由各个角度尽可能的反射并到达人耳,显然经过充分混响的扩散场更加能模拟“开阔的音乐现场”,随后成为了音频行业追捧的目标曲线。根据IEC DIN EN 60268-7规定,当时的厂商可以在3种条件下测量耳机声压级:

1. 使用人工耳朵:由于无法与听音者的主观感受直接联系起来,此方法只适于作相对比较,如生产过程的控制。
2.自由场测试:将一个3个倍频程的信号同时送入放置在消声室中的扬声器和一副耳机中,并比较它们输出的响度,此数值至少需要8人测试后取平均值后方可得出。
3.扩散场测试:用放置在测试人耳道内的微型话筒测试耳机产生的声压,由于不受测试人主观印象的影响,得到的测量结果最为准确,类似于一种经常用来测量音箱质量的测量方法。
     扩散场的推广普及,让高保真音频行业对“调音”有了公开可量化的标准,HIFI耳机也由“手搓调音”时代正式迈入了“科学HIFI”时代。实际听感上来说,以扩散场为目标的扬声器声场宽松,高频带有标志性的空间回响,中频标准无染,低频平直自然,对现场录音有极佳的还原度。90年代开始,随着合成器音乐的兴起,叠加响度战争的爆发,让扩散场耳机听起来普遍高频过亮,且其营造的空间感对不少商品音乐有显著负面影响,于是扩散场曲线逐渐从“参考级曲线”的神坛让位,Sean Olive们带着各种哈曼曲线登场。虽然自由场和扩散场都存在时代的掣肘,但却合力奠定了现代耳机基本调音框架,其本质都具有对HRFT曲线的工程学补偿特性:20-200HZ中低频尽可能平直(是否补偿取决于开放式或封闭式设计),200-3KHZ中频拥有缓慢且不低于10DB的抬起,以及3K-10KHZ普遍消除耳道高频共振峰的回落。

     在84年扩散场兴起的初期,德奥御三家再次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森海由于新老交替,直接用HD540I完成了一系列的技术探路,其中包括对扩散场曲线的初步试水。小拜亚这边继续“遥遥领先”,用DT880M继续稳扎稳打。AKG则有些捉襟见肘,由于低频频宽迟迟得不到解决,同时期还在用K141和K145苦苦挣扎。有趣的是,可能大家对于扩散场的前景都抱有怀疑,虽然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消声室,拜亚和森海都选择用真实的人耳进行目标曲线的主动调音,人工耳则用于后期生产QC流程。历史也证明,根据这种“测试-生产-控制”的方法出产的耳机,确实产生了超群的口碑和经典到难以复刻的审美,时至今日,科学测量结合主观评价仍然是非常有效的研发方式。
     1985年,小拜正式发布了扩散场旗舰-头版DT990,其后又分为空心头版和实心头版两个大版本,包装均为经典的“字母人”纸盒。经过了DT660的低频反射技术和DT880M的调音试水,DT990头版相较于一众前代,在调音上正式跨入现代耳机的行列,由于电脑参与了振膜的设计,进一步降低了音圈和振膜的整体质量,三明治磁路也得到了小幅增强,单元频宽与素质也有了质的飞跃,(蓝蓝海洋通过拆解,认为DT990头版的单元综合素质有了不小的提升)
     关于头版DT990的声音,基于成色状态不明的各种耳罩,论坛上从刺激高亮到温润耐听的评论可谓五花八门,早已成为了都市怪谈。第一,从拆解图1可见DT990头版耳罩参考了DT660的设计,后背由一层金属网兜构成,能够充分过滤中高频的刺激感并保留亮度,因此“高频刺激”的评价并不属实。第二,如果大家记得前文的DT660MKII拆截图,其中有一圈复杂的前腔结构,呈现特定的角度和容积,拜亚巧妙利用了小孔径的耳罩套上之后紧绷的特点,设计了DT990的原装耳罩,绷紧后的耳罩呈现出了特定外翻的角度,用以简化模拟原本的前腔结构,因此营造的声场有着非常规整的边际,所以“声场虚无缥缈或极为宽松”评价均是耳罩塌陷带来的意外效果。第三,拆解图3可见DT990通过中通毛毡和腔体高度差形成了低频反射结构,而非原版的DT660后腔的桶状反射腔,因此大幅改进了DT660原本过厚的后壳,DT990这款毛毡也比后续的DTxx1系更加厚实密闭,呈现出量感不大却弹性极佳的高质量低频,控制力好的前端下会呈现干净迅猛的高级音色,因此“低频过量或汹涌澎湃”明显是现代耳放过推或阻尼毛毡老化导致后腔体积增大的听感。
     就我听过的原装耳罩耸立的空心DT990来说,其相对DT880/DT550整体提高了全频明亮度,而非前代灰阶交错的呈现方式,显得更加的现代明锐。中频并不凹陷,相反相当平直温厚。低频动态有了极大增强,爆发一刻冲击感十足,有如竹板打面般韧性及干脆利落的爽感,与中高频衔接浑然一体,但缺乏现代耳机的极低频下潜。略显老实的中高频动态冲淡了早期拜亚鲜活的色彩感。瞬态上相较于DT880S的静电感大幅度削弱,密度重量感增加,快速清晰地区分器乐元素,后期拜亚直来直去的风格从此时分野。同时,外翻耸立的耳罩带来宽松且有一定边际的声场,结项都处于不远不近的恰当位置,非常符合主观监听的概念。值得一提的是,早期DT990虽然已经有了声场和结项这个概念,但并非森海式的人造剧院声,仍然是直达声延展而来的近场监听声,对于大编制来说还是指挥席乐器点名而非大剧院皇帝位。

     总的来说,DT990最大的特色就是“实”,一切都是实心的,如果觉察到有任何“松散,拖沓,婉转,昏暗”的声音,请检查一下耳机成色状态。当然,这也成为了头版DT990的缺憾,坦诚有余而味道不足。从DT990开始,拜亚也不可避免的陷入了现代耳机的怪圈,一方面是大幅提高的素质,另一方面是急速脱离了古早耳机模拟味道的审美特点。可以想象,当年第一批跳出来说“新不如旧”的应该就是头版DT990的用户(笑)

     和同年出生的DT770一样,DT990也走过了快四十年,看编号推测的话,DT990可能是拜亚出货量最大的型号,也是版本最多最复杂的型号之一。其中主要的版本有:DT990空心头版,DT990实心头版,DT990 Professional(Pro版原型),DT990 93版,DT990 Pro 03版,DT990 平底锅03版,DT990 Edition 05版,DT990 Pro 05版以及众多的纪念版Chrome版等。85年600欧空心及实心头版,声底差异不大,空心头版微动态及色彩感更好,实心头版由于去掉毛毡,素质与声场均有小幅提升,声音更加现代。90年前后,沿袭DT880S的思路,头版DT990迎来了Studio款DT990,这也是所有后期DT990 Pro的鼻祖,其头梁印有Professional字样但铭牌无Pro字样。03年,拜亚同时改版了DT990与DT990Pro,即著名的头梁漏液250欧版,其中无后缀版和平底锅DT880一样稀少,所以大部分人只知道03年Pro版而非无后缀版。05年,DT990迎来Edition版,阻抗拆分为32/250/600欧,其香槟色的百叶窗非常好看。
     不同于DT880的艰苦奋斗,含着金钥匙出生的DT990一经发售就获奖无数。蝉联HIFI VISION 86-90五年头奖,AUDIO 87-89三年最佳,88年金音叉大奖等众多荣誉。40年来,DT990的腔体阻尼并未大改,其快速澎湃、干净直白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足证当年巅峰拜亚超前的设计功力。但由于内部毛毡阻尼、耳罩、线材等物料多次被动变迁,新版的声音相较旧版可以说是判若两机了。根据个人听感,80年代DT990直白均衡、厚实干净,兼顾老味道与新素质。到90年代则向同期DT931高亮纤细、高频溢出的声底发展,但得益于旧款耳罩和线材,整体还是靓丽飘逸的风格。03年平底锅版过于稀少,在此不表。拜“金属大王”新EDT990V所赐,05年DT990 Edition高频开始僵硬,加上低频素质加强,一个标准的V型调音就此诞生。11年前后又有一次全频厚度的小幅削薄,更凸显现代化高解析的两头翘风格。

     回看整个80年代末这场扩散场大乱斗,颇有60年代末那场小头戴之战的影子。只不过当时是老森海用HD414横扫天下,早早结束游戏,这回是小拜亚早早用DT990一战定乾坤。1987年,AKG推出了其扩散场旗舰K240DF,干燥的中频人声直触灵魂,但其孱弱的单元素质仍无法支持全频宽的声音回放(ArthuRScarlet:主观听感上,可以说K240DF就是一副最典型的没有两端的声音)。1988年,森海在HD540G光辉下推出了HD520/HD530等一系列下位产品,聪明的避开了DT990的锋芒。为何小森海不推出一只与DT990正面抗衡的扩散场旗舰?主要是因为依靠其当时的技术路线,很难做出如拜亚般大面积无染色的中性低频,HD540G已经是森海父子的“毕生所学”。(Lox:虽然初代HD520/530明书上都写着基于DF扩散场调音,但听感上中低频染色都非常明显,分别偏向爵士、摇滚与流行,环形振膜孱弱的密度也让他们发出了轻松惬意无重量的声音,非常契合我主观上对于当时日系City-Pop的审美。)
     技术路线上看,小森海执当时着的无毛毡后腔设计有利地营造了空间感,单元素质却无法支撑DT990般的大面积无染色的反射低频。森海家族的环形振膜,其后腔反射阻尼只能开在对应的环形振膜中心位置,更是让低频量感雪上加霜。HD520是没有这层反射阻尼的,低频还停留在DT880初代的水平,HD530单元后有三层白色棉条充当低频反射机构,但反射的低频不仅下潜有限,且染色上非常明显。在DT990已经使用“先进”的绒布耳罩时,小森海还要靠皮耳罩无奈的增加低频量感。(Lox:直到91年翻新HDxxII代时,强钕磁铁才让森海的声音密度追赶上85年拜亚的水平),但小森海也确实继承了父亲的聪明之处,正面刚不过就侧面迂回包抄,这几只调音鲜明且人群指向性极强的下位型号同样取得了不俗的销量。(仅从编号来看,DT990空心实心头版不低于85万号,HD540G编号不足1.5万,HD520/530相加编号大约6-8万,当然森海数百万庞大的销量还是在HD414/424为主的低端产品。)
    总结来说,头版DT990是拜亚从古早时代进入现代调音的分水岭型号,完成了技术路线汇总和调音内核的大一统。后续几乎所有的拜亚开放式耳机,和40年前的DT990在声音表达上并无二致,声音内核也极为接近。同时,头版DT990向外输出了一个先驱式的有重量有密度的欧洲声,获得了极佳的市场反馈的同时,明显地推动了德奥系耳机乃至日系耳机的现代化。最终这场80年代的“扩散场大乱斗”,成为了头版DT990独孤求败的单机游戏。
     1985-1989年间,DT990的一枝独秀让拜亚得以在其他领域遍地开花。专业线发布了传奇监听DT109,被1988年汉城奥运会选为官方合作耳机。还有红外无线耳机IRS690/IRS790。同时期颇为神秘的DT320MKII,实验性质很强,测试了40欧105DB的低阻高敏单元,还有一只好看又稀少的兄弟版DT325,Tiffany配色让人看到拜亚不为人知的审美。说到DT3XX系列,这个系列是拜亚的单元试验田,从初代DT320/325/330/340到MKII单元版本无数,有600欧88DB,40欧85DB,40欧90DB,50欧88DB,40欧105DB,这也导致其中不乏“先天圣体”的个体出现,是老烧们的淘金圣地。

     笼统地回顾,从1976年ET1000发布到1996年这二十年,是拜亚动力建厂以来的高峰,技术路线正确,指标参数领先,旗舰型号热卖,调音审美多元。如果你能找到85年前后的耳机宣传手册,会发现森海只有寥寥几只,而拜亚则长达数页,尤其是85-95这十年,家用线获奖无数,专业线高歌猛进,小拜亚可谓风头无两,哪怕是91年森海大奥的发布,也丝毫不影响DT911和DT531叕获奖,专业线销量持续增长。技术角度说,正是因为当时的森海做不出比拜亚更好的旗舰动圈耳机,才无可奈何的转战静电线,发布了大奥,想用祖传的“跨界营销”再次“降维打击”。

1985-1989:
1985: DT990空心
1986: DT325(稀少)、DT108
1988: IRS690、DT109、DT990实心
1989: DT320MK2、DT325、 DT511
1993: DT990S(稀少)、DT990 90
2003: DT990 Pro 03、DT990 平底锅 03(稀少)
2005: DT990 Edition 32、250、600欧
红外:IRS690、IRS790

截屏2024-06-17 00.08.27.png (134.62 KB, 下载次数: 20)

截屏2024-06-17 00.08.27.png

截屏2024-06-17 00.08.33.png (175.16 KB, 下载次数: 22)

截屏2024-06-17 00.08.33.png

截屏2024-06-17 00.08.40.png (75.69 KB, 下载次数: 21)

截屏2024-06-17 00.08.40.png

截屏2024-06-17 00.08.48.png (70.68 KB, 下载次数: 24)

截屏2024-06-17 00.08.48.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24-6-17 00: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吉林省长春市
本帖最后由 安音收藏lox 于 2024-6-17 10:23 编辑

1976-1985:DT220+DT660=DT770
       1981年,夹杂在头版DT880与DT550之间,小拜亚发布了DT660这个封闭型号。从血脉上来说,这是一款相当独立的型号,和前封闭旗舰DT220关系不大,因其极为激进的开创性技术,只销售了短短2年就被DT660MKII取代,存世量十分稀少,是一款非常值得收藏的变迁型号。DT660初版应该有两款包装,分跟随初代DT880和DT880S的设计。


       在官方的介绍当中,DT660主要应用的技术有两种:低频反射技术和谐振抑制技术。其中低频反射技术是利用音箱中成熟的桶形反射结构增强低频。而谐振抑制技术则十分有趣,利用耳机密闭前腔与耳道形成共振,消除高频谐振峰,使到达鼓膜处的声音更加纯净,具体实现的方法不得而知,但DT660确实是在我能查到最早使用此类技术的封闭动圈。

       通过拆解图,可以看到DT660的原配耳罩背面是与DT990头版类似的黄色纱网,考虑到增强前腔封闭度,耳罩正面还是继续采用皮面材质。前腔拆解图可以看出相对于DT880,DT660将整个单元面板“缩”进了一圈更大的环形障板中,形成了更深的前腔,障板上的一圈毛毡其实可以看做是耳罩后的一层阻尼,这是拜亚耳罩调音大法的又一例证。
总之,这种大前后腔+强阻尼+高密闭性的组合看上去非常有趣,可以推测DT660的低频下潜应该会很深,且声场空间感会比较奇妙。Headfi上搜索到的听感也大体一致“保留了早期拜亚透明度与圆滑(圆润?)感,高频比较冷,(中频)很好,低频量感不大,有层次感,素质不弱,但是声场比较奇怪,有种旁观的感觉,站外声场边缘的位置……”个人猜测应该是其初次试验低频反射结构留下了太深的前腔,导致DT660高低频相位差过大营造的空间感。同年采用了类似技术的DT880M,虽然其后腔比同期DT880S厚不少,但前腔几乎和DT990一样扁平,声场表现也就更自然。


       1984年,DT660MKII上市,这只耳机调音相对更成熟,低频也更加饱满无染,正是因为分别用上了DT660MKII低频反射结构的成熟简化版,一年后的DT770与DT990头版低频也大幅度提升。总结来说,拜亚从DT660开始逐步系统地体现前腔容积结合耳罩调音,尤其是耳罩背面材质开始参与调音,后续发展到开孔、厚薄、填充物……自此走上了耳罩调音大法的不归路。在此之前,小拜亚更多是通过单纯的阻尼强弱与前后腔容积比来动态地调整三频分布,耳罩则是千篇一律的皮耳罩。值得注意的是,由于84年DT220还在销售,所以DT660严格上说是一款相当独立的型号,而85年的头版DT770才是DT220家族式外观和DT660后腔低频反射技术相结合的后代,即章节标题DT220+DT660=DT770。

       从1985年诞生开始,DT770这个古老的型号已经走过了接近40年,分支复杂,版本众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DT770头版,DT770PRO头版,DT770M,DT770PRO 2003版,DT770 Edition 2005版,DT770 88周年纪念款,DT770 ProX 百年纪念款等。值得注意的是,DT770头版并没有PRO字样,是接替DT220的家用封闭HIFI旗舰,阻抗600欧,灵敏度是94DB。90年前后,DT770和DT990同时拥有了专业线Pro版本灵敏度提高到96DB。03年,拜亚新任CEO对DT770 Pro做了一次大改版,细分为32欧,80欧和250欧三个子型号。2005年,拜亚发布了著名的DT770、880、990 的Edition版本。也正是这三只Edition在T1一代出世之前顶住了家用HIFI产品线的销量。


       四十年来,DT770的声音变化不小但却乏善可陈。初代DT770带有80年代透明温润的中频和DT660MKII冷眼旁观的低频。90年代的头版DT770 Pro的中频开始变薄,同时逐步显露扩大的声场。到03年版本大改,又将DT770 Pro已经拉远的中频拉回了一些。05年的Edition版本由于线材和耳罩的变化,彻底奠定了一个中频偏薄的V型监听声底。总体来说,相对宽松的声底、冷眼旁观的声场和极为优秀的隔音让DT770成为了录音室耳机的常青树,也成为见证拜亚多年物料变迁的活化石。其低频呈现古早耳机略为脱节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同样线材混用,头梁漏液,猪耳朵松动,头压过大这些历史问题在如今的DT770上依旧存在,关于为何不改进DT770众多的设计缺陷,其实V版已经解释过,当DT770已经成为行业的标尺的时候,更改尺子的刻度就成为了一件众口难调的事情。


       就在写下本章节的时候,拜亚百年纪念款DT770 ProX在中国上市了,这只纪念款在DT770的旧腔体里塞进了全新的Stellar.45单元,素质大幅度提升的同时,两头翘的属性更加凸显,是一版更加现代且富有活力的DT770,同时也是第一版可换线设计的DT770伴随着Stellar单元的出现,拜亚在专业监听线的野心展露无疑,历经半个世纪,拜亚终于再次开始着手更新“尺子们”。低频平直优异的DT900 ProX已经有了成为新标杆的势头,而DT700 ProX却一直无法撼动DT770 Pro的江湖地位,这次的百年纪念款更像是一次投石问路,且看“旧瓶装新酒”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吧。


拜亚DT770封闭线:
1976: DT220(封闭旗舰)
1981: DT660(封闭旗舰),DT220
1984: DT660MKII(封闭旗舰),DT660,DT220
1985: DT770(封闭旗舰),DT660MKII
1993: DT770,DT770 Pro
2003: DT770 Pro 新版 32、80、250欧
2005: DT770 Edition 32、250、600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24-6-17 10: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吉林省长春市
本帖最后由 安音收藏lox 于 2024-6-17 11:16 编辑

番外篇:DT770 DT880 DT990根系杂谈


     千禧年后,DT770/880/990这三兄弟早已成为了新烧友记忆中拜亚的代名词,也由此引发了许多刻板印象,但其实这三只关系远非平行兄弟如此简单,而是并行又彼此进化的“共轭父子”。我画出了简化后的根系脉络,供大家参考。

     首先从血脉上说,DT770是最老的一支,最早可以追溯到1965年的DT100。由DT100演变到1976年的DT220,1981年DT660低频反射腔体试验成功后,DT220才在1985年升级为完全体DT770,辈分上算“三代半”。非常有趣的是,不管是DT220还是DT770,最初都是以不加Pro后缀的家用HIFI耳机发布,但却都因为良好的隔音佩戴和优异的解析莫名其妙地再次回到录音室,可见“初代机”DT100的专业基因之强大。

     DT880则是三只当中身世最传奇的,因为其在80年代后期经历过一次超过10年的断代,又在小拜亚退休的02年重新复活,所以新老DT880从血脉上来说传承甚少,声音上基本断代。经历过八孔试验机DT530,演变为DT441和DT440两个子分支,直到DT880头版才合二为一,融合继承了DT441的单元和DT440支架,还新增了一系列振膜和磁路新技术,算是“三代机”,因此头版DT880和头版DT770差了半辈,而如今的DT880理论上则是头版DT990的“重孙子”。

     最后毫无疑问,头版DT990是DT880M的亲儿子,结合头版DT880的高频和DT660MKII的低频之后,兼顾两者特色的“四代机”DT880M应运而生,随后小拜亚在DT880M复杂的原型上继续简化,调整了耳罩、前腔结构、阻尼和后腔容积,头版DT990呱呱落地。DT990在技术上是标准的“第四代”,迭代上则是“四代半”。如上图所示,头版DT990是之后所有拜亚半开放耳机的鼻祖,现代拜亚开放耳机某种程度上都是“DT990改”头版DT990随后分成了三条支线:

第一条分支是90年左右出现的DT990 Professional印字,这是之后所有DT990 PRO的前身,头压较大为3.5N;

第二条分支是DT990无后缀,也就是5获大奖的头版后代,在90年代初期的宣传中其一直是名义上的“家用HIFI旗舰”,各种海报都是C位,地位超过DT911,物料从头版实心开始一直缓慢变迁,声音版本变化较大;

第三条分支就是短命的DTxx1和DTx31系列,本质上DTxx1系列算是90年代DT990的家用低阻款,定位类似千禧年后的T5P、T1P等便携低阻款。其中DT911可以算作“DT990P”,DT901则可以算是“DT990P封闭”。这一支的血脉因为拜亚的工厂事故而停产,转而简化为DT931(DT911MKII)和DT831(DT801MKII)。2002年,小拜亚发布了最后的遗子-02版铝盒DT880,算是综合了90年代各种DTxx1、DTx01和DTx31系列特质,技术上更接近DT911-DT931这一路线,为特殊的半开放设计,至此DT880系列复活,其本质是头版DT990的低阻半开放家用HIFI旗舰。

2003年,小拜亚退休,新任CEO Luckhardt整合了十多年混乱不堪的生产线,将共轭父子叔侄的DT770/880/990正式划分代际,辈分统一为“新版家用三兄弟”和对应的“新版PRO三兄弟”。其中新版DT770/PRO为最原始的一脉,40多年几乎没有被打断。新版DT880 03则延续了02版平底锅,可以看做是头版DT990的低阻半开放家用HIFI版,而新DT880 Pro则定位不明,声音上也乏善可陈,算是为了凑齐系列而发售的产品。新版DT990/PRO则血脉清晰,分别是头版DT990 Studio和头版DT990无后缀的直系后代。因为初版DT880血脉早已断绝,头版DT990复杂的版本变迁也早已面目全非,这也解释了拜亚为何在100周年优先选择DT770来发布百年纪念款DT770 PROX。


聊聊DT770/880/990系列的趣事:
1. 头版DT880的线正极为铜线,负极为银线,成本非常炸裂,现在看是不是颇有科学HIFI的意味。

2. 80年代头版DT770/880/990在单元后都串了防烧电阻,而且是对焊,极其吃推力但推开后相当宽松迅猛。

3. 从1985年发布以来,DT990不同年份不同批次的声音就一直在流动变化中,与DT911、DT931、DT880 02、T1等各个时期的旗舰共用物料,所以DT990存在“先天圣体”的可能,也许某一年份的DT990就是你的“定制”耳机。

4. DT660是头版DT770,DT880M、头版DT990共同的“母亲”,是拜亚隐藏最深的X染色体,一直延续至今。

5. 1980-1984这四年是拜亚调音审美的黄金4年,头版DT880,DT880S,DT550,DT330/MKII,DT660/MKII,DT320调音各有不同却共存一种流动的色彩感,没有任何后期90年代的数码味,其中的巅峰是DT880S粉红和DT550金牌。

6. 如果非要选一只耳机概括80年代的拜亚,只能是DT880M,兼顾DT880与DT990,杂糅所有技术。

7. DT911的取名初衷就是DT990的保时捷款,宣传其比普通版DT990拥有全面快速的动态瞬态,DTx31时期的画册也将各个DTx31比作不同的车型,颇有现在手机厂商各种“保时捷”联名版的意味。

8. 头版DT990的网兜耳罩是泄露低频的,装在后续拜亚耳机上都会显著降低低频量感。1985年,在隔壁两家还没有解决全频宽问题的时候,拜亚已经开始想着如何泄露低频了,可谓遥遥领先。

拜亚根系划代与代际声音风格:
1965-1975“第一代”:主要是DT100,同代还有DT108、DT202、DT204等,无缘聆听,暂且不谈。

1975-1980“第二代”:主要是DT220、DT530、DT440、DT441等,此时的单元技术还是以封闭路线为主,缺乏低频量感,不断优化阻尼和单元本身素质,带有一种朴实优雅的古早味道,解析在同年代耳机中算是佼佼者。

1980-1985“第三代”:主要是头版DT880、DT880S、DT550、DT330、DT660,此刻已经初步解决了全频宽的单元,空洞的后腔普遍带来没有边际的声场和缺乏方向的结项,皮耳罩和毛毡前腔使得低频带有空气推动的透明感,此时调音尚未形成后期拜亚风格,各有滋味且审美高明,亮有亮的婉转,暗有暗的层次,色彩感与鲜活感俱佳。那个年代的德奥御三家是审美各异的,但都不约而同的保有了一种独特的轻松闲适,非常适合爵士、人声与器乐独奏。

1985-1990“第四代”:主要是DT660MKII,DT880M、DT990头版,其特点是古早味道一扫而光,声音由虚入实,基本和现代耳机没有代差,灰阶缩窄,色彩淡化、微反差直白,全频提亮,点状线状结项清晰,声场定位明确。此刻的德奥系耳机,声音如同**倒塌一般,能明确感受到社会对于严肃规整的审美偏好,从那时起,旗舰型号大多以严肃古典的大一统气质出现,中低端型号的主线则是适配摇滚和电子乐,甚至把这种偏好直白地写进了说明书里。

1990-2000“四代半”:主要是DTxx1、DTx01、DTx31三个系列,随着90年代普遍升级的强钕磁铁,最后一项“声音密度”彻底现代化,磁通量提升带来的低阻化让耳机更加响亮,但同时也出现了两端过量的倾向,森海从97年的HD600开始逐渐过载,无情地将人扔进命运的漩涡,不断裹挟压榨,用腔体的共鸣产生宏大的叙事感。发展更早的拜亚在DTxx1时代就有即将过载的嫌疑,不过尚且处于在亮而不刺的程度,97年的DT831和DT931则开始彻底疯狂,将原本80年代流动着敏感与坦诚的人文属性抛弃,开始创造刺激僵化的“拜亚高地”。

2000-2010:“第五代”:主要是T1为代表的特斯拉系列。此刻德奥系旗舰耳机普遍达到1T磁通量,全新的绕线方式和振膜工艺基本到达了动圈耳机“分辨率”的尽头。同时强悍的单元素质让拜亚抛弃了后腔的各种毛毡阻尼,让森海再次扩大前腔容积,让AKG首次发出了有低频的声音(笑)。虽然素质与调音达到参考级早已不是难事,但之前的“旗舰声音中正化”反而被扫进了历史,各大厂家开始营造差异化的市场策略,“旗舰声音奇观化”普遍开始流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4-6-17 10:5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济南市
你为什么显示已注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24-6-17 16:5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吉林省长春市
本帖最后由 安音收藏lox 于 2024-6-18 00:47 编辑

1990-1992:DTxx1的太空漫游与“四块方碑”

     在《2001太空漫游》这部科幻片中,一共出现了四块黑色方碑,无论地球上的科学家如何提高测量精度,这四块方碑测出来的三边比例始终都是1:4:9。毫无疑问,方碑的制造者拥有远超人类的文明等级,他们将四块方碑悬浮于星际各处,启发着宇宙中智慧生命的进程。

     在1990年的法兰克福音乐节上,小拜亚一口气公布了DT911、DT901、DT811、DT801这四支新品。(膜拜一下集齐四颗流星的Pangtium大佬)从那一刻起,这四支耳机如同《太空漫游》中的四块黑色方碑,用“数学般的中性”把动圈耳机带到了一个从未有人到达的境地。站在80年代末的节点回看,老森海带着卡帕“拍得不够好就是靠得不够近”的战地美学渐行渐远,小森海用巴洛克宫殿的门砖刚刚敲开圣家堂的大门,AKG则还在单元频宽的中世纪里苦熬,捣鼓着各种近似科学的黑魔法。此刻的拜亚动力之于动圈耳机,如同在猿人部落中悬浮而起的黑色石碑,将太阳的光芒折射向深邃的宇宙,一只象征工具的骨头随即被高高扔起,这只骨头名为“DT911”。

坦白地说,DT911放在90年代是一只相当“平凡”的家用旗舰耳机,那是一个群星闪耀的年代:88年的索尼R10,89年的AKG K1000,91年的森海大奥……第一批“银河战舰”喷涌而出。不管是从“音质”还是“造价”上来说,DT911都是垫底的存在。但时移世易,如今R10耗费巨大的电脑仿真腔体和不惜成本的生物振膜,分解成了精致的空壳;K1000作弊式的振膜面积和跨越时代的驱动成本,无声地淹没在指标更好的平板浪潮中;大奥静电的辉煌遮盖不住森海动圈技术的仓皇,剩下几个讨喜的玩具独行人间;在动圈耳机的宇宙中,如今只有DT911依然悬浮着,向木星发出亘古不绝的回响,方碑的本意不是复杂的“银河战舰”,而是如水滴般大道至简的“启迪”。

     继80年代陆续解决了频宽,动态,瞬态、结项和扩散场调音之后,89年的DT511用强钕磁铁解锁了单元密度,顺带完成了低阻化,至此动圈耳机技术难题全部得以克服。而拜亚也终于可以敞开手脚,制造一款横跨半个世纪、历经三代工程师、无数制造业Know-How和技术迭代的“梦幻耳机”,于是DTxx1系列诞生了,其旗舰DT911成为拜亚建厂以来第一只三频均衡,动态自然,严格扩散场调音,结项精准,高密度,低阻易推的六边形战士。拆开DT911,结构只有三层,毛毡-单元-耳罩,对比同时期各种不惜工本的“银河战舰”们,实在是太简洁、太优雅了,甚至很难相信其凝结了半个多世纪的动圈技术精华……用最简单的物料做出最顶级的效果,拜亚总是坚守这种难以商业溢价的愚笨。回到90年,将同样一批咯吱作响的塑料、磁铁与毛毡交到索尼森海AKG手上,不知道那个群星闪耀的年代还会不会存在?

     在我看来,DTxx1系列最本质的气质是“数学性的完美”。我有幸收到一只全原装后期小插版DT911,对比朋友耳罩软化的早期大金插版,三频比例一如1:4:9的黑色方碑,数学般逻辑自洽的声音浑然一体的漂浮在眼前。耳罩软化塌陷确实会改变结项的大小和远近,但并未改变DT911在数学上的“完美感”。神奇的是,在尝试更换EDT990V,EDT 770V,T1V,EDT440V等耳罩时,DT911始终能如实的反应耳罩的调音,并且自适应地达到相对的平衡(如同大画幅的底片可以承载各种中小画幅的镜头),应该说没有一款耳罩在DT911下是“混乱的”或是“不严谨的”。我曾把DT911当做一块“尺子”,衡量过许多调音高明的老耳机,许多巧妙的心思便昭然若揭。然而最让我叹服的,是这块尺子可以丈量自己的不完美,第一次带上就能感受到一种“描述自己”的坦荡与自洽。这一珍贵特质被后续的DT931和02版铝盒DT880短暂的继承,旋而不见,到T1一代上更是了无踪影。
     调音上来说,DT911是非常贴近原始扩散场曲线的,但并非完美贴合ArthuRScarlet:911是我手头所有耳机中表现最接近原始扩散场曲线的耳机)。同样是扩散场调音的范本,初代HD600选择压暗极高频(DT911与HD600对齐后在5KHZ以内基本完全一致),拥有更多的极高频的DT911,显然产生一种高于耳机的审美进化,趋同于ER4系列那种对信号无差别还原的哲学。我发现其回放录音中的许多瑕疵和不完美,听感都与现实极度相似。对此我曾做了一段注释,直到看见MVW对DT801的阐述,精准到无法做出一字增删,只能乖乖贴上原话:
    MVW:“对于信号的还原是拜亚的核心价值,也是一直以来赖以生存的关键,听拜亚的耳机就是去听解析,当然,是真正走到尽头的解析,不是伪装的,虚假的,取巧的,论坛上经常喜欢讨论的那个浮于表面的“解析”。我认为这个是硬功夫,其实只有拜亚耳机的细节能称为“真正的细节”,因为他们都不孤立(每一个细节都不突兀),另外就是不以讨好消费者为目的。最后,还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拜亚的耳机不局限于“音乐”范畴,如果你用来看电影,做听力,都会感觉得心应手。”

     同样在某俄罗斯发烧论坛上,我曾看到一个关于HD800和DT911的有趣对比,这位毛子烧友将HD800比作了“多声道扬声器”:每个声道的喇叭都负责全频声音,多个喇叭在同一时刻响起以营造强大的立体声效果。而他却将DT911形容成“多路扬声器”:每个喇叭有自己负责的频率和音量,你可以在同一时刻,清楚地听到(每个频段)交织跳跃的细节,各自独立却富有音乐性,甚至不同的频率可以连音量都不一样,没有任何其他耳机能做到如此,但是(DT911)却可以用一种我无法理解的方式做到……”(俄语原文见参考链接No.15)
     虽然身处不同文化,但两位资深发烧友都极富洞察地指出了DTxx1系列所展露的惊人特质:细节的揭示力。如同《三体》中放大百万倍都找不到瑕疵的“水滴”一样,其在单位时间内的所能揭示的细节分量仿佛无穷无尽,让人常听常新。这让我想起另一个同属德国的顶级HIEND品牌Audionet,这是一个将“Scientific Magic”当做信条的公司,他们相信如果将科学做到极致,声音听上去就会像魔法一样。我有幸听过几次Audionet的高级放大器,他们拥有超高的阻尼系数和离谱的医疗级频响反馈,能够让单位时间内的声音细节分量陡增,在听感上时间却仿佛变慢了,音乐的流淌感便如魔法般涌现。这与拜亚制作DTxx1系列的思路几乎一样:快一些,再快一些,快到超过人耳,音乐的流淌感便能复现。其实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半个世纪以来,由于技术的限制,耳机厂商们都在对“回放细节”做着各类精心的遮掩、美化和辩护,直到DT911出现,拜亚第一次可以无视任何苛刻的眼光,平静地告诉消费者:“拿去吧,这就是你们要的HI Fidelity。”Lox:有趣的是,和拜亚一样,Audionet也经常用911跑车来宣传自己的放大器,看来德国工程师们确实很喜欢保时捷。)

     正如论坛名言所说,没有任何一只耳机是完美的。某些方面做到极致的DTxx1系列,同样有着明显的缺憾。某位烧友听到我的DT911后第一句评价就是:“DT911真的要啥有啥,但是太严肃了。”我非常理解这位烧友,数学上的完美感同样给DTxx1系列带来了不可消除的规整,犹如在玻璃房中欣赏风景,这种体验也一度让我抓狂,玻璃房外细节与景色都是如此的鲜活与透明,但我知道我在玻璃这端无法逃逸,这与80年代的粉红DT880S和金牌DT550那种自由弥漫的陶醉感截然相反。其次,DTxx1系列普遍基于扩散场时代的纯净高频,其亮度放在响度战争后的千禧年间显然难以让人适应,同时虽然其极低频下潜优秀,但缺失量感的次低频在全频动态与气势上确实难与现代耳机抗衡。但有趣的是,近年来制作的低动态高复杂度的ACG等电子合成音乐,又莫名其妙地开始契合DTxx1的多数特质。

     最后关于DTxx1系列素质或密度不足的传闻,我倒觉得略失公允。在高级音源下,DTxx1系列所能展示的细节远未到达其极限。在某1BIT DSD音源下,DT911/DT901极致的微反差反而让远超1T磁通量的现代旗舰显得僵硬且缺乏解析,在CH SACD下无穷无尽的丝滑,在Nagra CDP下甜入心扉的染色,在Lindemann下扑面而来的微动态,都证明了DTxx1系列完全具有跟随高级前端的不明上限。密度上更是早已超越古早耳机的范畴,与轻薄空洞的HD800或K812类似,同样需要高级前端去填补。ArthuRScarlet:DT911信息量和解析是缩水版HE90水平,弱于HD800强于HD700)
     根据个人听过的有限个体来说,在“四块方碑”中DT911综合表现最佳,后期小插版更透明细腻,而早期金插版更宽松温润。DT901框架略小,但更加浮凸的细节反而能够填满声场,高频相较DT911略亮硬,更具监听工笔质感。DT911和DT901相对下位型号均有更佳的三频衔接和自洽度。DT811我无缘聆听,据说其规整感减弱许多,听感活泼且略带甜味,推测应该比较杂食。而DT801和DT901类似,声场不大且细节充足,相较于后期DT831更平静、透明度更佳。外观设计上,DT911是暗蓝格栅配黑灰阻尼网,DT811则是黑格栅配银阻尼网,DT801和DT901则都是塑料格栅配紫红阻尼网。值得注意的是,和后续的DT831、DT931一样,这四只耳机都有裂壳的问题,原因是耳罩压环与壳体直径的公差存在设计缺陷,导致壳体边缘压力过大产生不规则的炸裂而非特定部位开裂。(Lox:实际上耳机接线处裂痕往往会更深,对此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是将耳罩压环均匀磨小一圈,减少对壳体边缘的压力。)

     根据V版和MVW等老烧的考据,DT911/DT901/DT811/DT801主要有两个大版本,摘抄讨论如下:
     “早期的插头是类似HD540G那种大金插,之后是黑色塑料的大插头,然后换成大套小,跟DT831一样。他们的耳罩同样有两个大版本,耳罩最初黑色褶皱,然后带点黄色褶皱,之后就是带点紫色的没什么褶皱的DT880耳罩……”
     “耳罩头梁没有替换品,只能用其他的替代,而耳罩其实对声音影响还非常大……”
     “DT831和DT931线材缩水了不少,看着明显没有初期的彪悍,当然头版DT880那种就更牛了……”
     “DT911是定位极高的一个白牙动力旗舰,用的是巨大的铝盒包装, 比T1的威武很多,感觉军用级别的包装箱,内部有一张试音碟,查到的定价是350美金,比同期的580初版贵20%(不过我觉得这个定价应该是纸盒包装的版本,早期理应更贵)”“从某种角度来说DT911可以算作拜亚动力的大奥。当然实际上白牙的大奥是1965年的ET1000,森海玩大奥的时候,其实白牙已经不太跟风了……”
“白牙做耳机其实不是做得不好,相反,是做得太好了,好得已经超过普通爱好者的需要了,达到科研仪器的级别了。所以后来的白牙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其实是怎么把自己的仪器缩水成普通人类能够理解的水平……”
     “这四款耳机均由拜亚动力新建的霍芬海姆工厂生产,可惜的是这条生产线毁于一场大火,因此这个系列也成了绝唱,存世量可谓极少。”
     根据个人的考据,DT801/DT901在90-91年最早上市,DT801获选92年STEREOPLY顶级,DT901获选93年HIFI VISION测试优胜。DT811/DT911上市稍晚,这两款生产时间大约在91-92年前后,DT811获选91年AUDIO测试优胜和STEREO顶级2星,92年获选AUDIO年度耳机,93年获选HIFI VISION测试优胜。DT911在92年获金音叉大奖,92年获选STEREOPLY顶级。唯一无缘聆听的DT811居然获奖最多,这让我感到非常遗憾。

     1997年,拜亚突然停产了DTxx1系列的“四块方碑”,并无缝上马了DT831和DT931。从历史来看这件事非常蹊跷,首先小拜亚从1980年开始就坚持每5年更新一次旗舰型号,而DTxx1从90年发布到97年停产共有7年,足以证明小拜亚对DTxx1系列是相当满意的,甚至可能打算将这个成功的家用系列一直延续下去。其次92到02这十年,DTxx1和DTx31这两个系列一直是并行关系并非继承关系,在95年左右的经销商处,你可以同时买到几乎所有的DTxx1和DTx31产品,即便要更新DT831和DT931,也不该贸然停止获奖无数的DTxx1,这期间发生了什么,至今仍是个谜团。正如V版考据,拜亚在霍芬海姆的新工厂在97年前后发生了一场大火,让拜亚丧失了生产高端DTxx1型号的能力,而拜亚的官方对此的回复是:

     受到不可抗力因素,此段尚未有最终结论,可能有答案,可能没有,请大家期待后续更新。
     如上一章考据,因为DTxx1系列本质上是DT990的低阻家用版,所以部分批次的线材和物料大概率是通用的。因此91-96年期间,可能会出现声音更为接近DTxx1系列的DT990。Lox:DT990才是声音最有“流动感”的拜亚耳机么……)
     其实音频行业历史上关于保时捷跑车的趣事很多,DT911和DT901在营销上对标保时捷的911与901并非先例。远在大洋彼岸的铁三角,早在1987年就发布了ATH-909,ATH-910和ATH-911三款型号,比拜亚宣传保时捷的名车909,910与911还早了三年。而保时捷自己也出过901和911的御用耳机,可以直插在车里,当年售价仅需200欧。最近几年,德国HIFI厂牌T+A发布的Solitaire P系列,也频繁的在宣传中用保时捷911形容自己旗下耳机大P、小P迅猛凌厉的声音,为了宣传快速透明而对标保时捷911的喇叭功放等产品更是数不胜数……回顾历史,很庆幸有拜亚这个百年老厂,用吃透的技术累积和简单坚固的物料,让我们至今还能听到这几只声音飞驰的耳机跑车。

     我想用孟获的话来结束DTxx1系列的讨论:“……被埋没的优秀音响产品可谓多如繁星,其实拜亚的1系列绝对不是最湮没无闻的,也不是名声和实际水平差距最大的,更难说是最稀有的。……这逻辑有点像《寻梦环游记》里的世界观——只要有人还记得你,你(的灵魂)就可以存在下去。拜亚动力这段历史应该感谢有vineland 老师记得他们。
1989-1992:
限量版:DT911 Special(航空铝箱)
开放式:DT990(开放旗舰)、DT911(家用旗舰)、DT811(次旗舰)、DT511(试验机)、DT411(便携)、DT311(便携)、DT211(便携)
封闭式:DT901(封闭家用旗舰)、DT801(封闭家用次旗舰)、DT770(封闭旗舰)
家用TV:DT211TV、DT340TV
专业线:DT990PRO(开放),DT770PRO(封闭)
红外线:IRS790,IRS890
耳塞线:DT111



1990-1994: DTxx1小头戴的俄法战争

     历史总是这么有趣,90-94年期间,当DTxx1系列高端的“四块方碑”在欧洲屡获大奖、大杀四方时,他们的四位小弟却在市场上被狠狠碾压,折戟沉沙。这四款就是DT411,DT311,DT211和DT111(再次膜拜Pangtium大佬)
     先说DT111,这是DTxx1唯一一款头戴平头耳塞,如果你还记得他们的祖宗DT509,你会发现小拜亚这么多年基本就没动过产品线,甚至在产品宣传册中的位置都几乎一样(德国人的刻板,真的让我哭死),这三只耳机还有极为中二的名字“阿尔法-贝塔-伽马”,根据技术指标来看,阿尔法32欧-100DB-20KHZ定位略低,贝塔和伽马都是带麦版16欧-103DB-22KHZ定位略高,这几只公开信息非常少,只有在某些俄文网站才能找到,所以声音不明。

     剩下的三只DT411,DT311,DT211/TV则是正经的便携头戴兄弟款。根据考据,这三只应该是91年前后开始陆续生产,对标的是森海在1988年前后发布的HD480,HD450和HD440三款便携,头压均为1.5N,其中DT211/TV为蓝线栅栏,参数为40欧-98DB-18KHZ,DT311为红线栅栏,参数为40欧-98DB-20KHZ,DT411为白线栅栏,参数为250欧- 102DB -20KHZ。毫无疑问,DT411就是拜亚便携线里的旗舰型号,其250欧的单元应该是DT511上试验款单元的改款,由于同样使用了高强钕磁铁,素质不俗且相对于DT511大幅增加了灵敏度。
     先说回森海这只HD480,这是继小森海创造出HD540I之后,80年代最重要的一次便携线的更新,AUDIO杂志宣称HD480是“将HD414的声音塞进了HD540的家族式外壳中”,后期也被中文论坛烧友公认为是94年HD25-1的前代。除了“高贵的铜环”和大一圈的单元尺寸,前后腔用料也极为旗舰,加上84-91年森海丧心病狂的单元匹配度,给HD480带来了相当结实有力的低频(Lox:森海的技术路线只是不擅长做大后腔低频,而小头戴低频则是拿手好戏),且中高频染色讨喜,欧洲HIFI杂志多评价其声底宽松愉悦且低频极佳,受到当时各类主编的推荐,在市场上可谓风头无两。

     看完HD480的情况,结合我在DT990章节的考据,其实明眼人这时就可以看出,森海和拜亚在85-95年代的竞争格局:在全尺寸大耳品类上,森海的HD5xx难以复刻拜亚DT9xx中正无染且有力的低频,所以按编号看森海高端线产量只有拜亚的零头。而在便携压耳领域,森海则是毫无疑问的王者,仅几支爆款的天量出货就可以压过拜亚全系列,更不用提森海一贯的低配高价大折扣铺货策略,估计其低端型号的毛利可能已经快赶上拜亚的中高端型号。这也导致了85-95这10年的HIFI杂志里,小头戴清一色的推荐森海,而全尺寸清一色的推荐拜亚这种“高强度对抗”的盛况。

     由于无缘听到DT411/311/211,互联网上关于这三兄弟的评测也极少,我只能从一些只言片语中找寻他们折戟成沙的线索,首先Headfi上关于这三只耳机的评价十分有意思,总结就是“低频很猛,量大但散漫,高频很干燥”,这和ArthuRScarlet和我描述的DT511不谋而合(ArthuRScarlet:“DT511完全不扩散场,中频凹陷比较严重而强化了两端,加了很多低频,声音比较散……”),而这样的声音特质也被同级别的兄弟DT431和DT331继承Lox:“DT331还是保留了一些润泽度不足,动态缺乏修养,声线散漫偏硬等低端耳机的通病……声音像是真·德国歌德”)
     技术上来说,拜亚并没有在低端线上使用高端线的“前后毛毡工艺”,而是借鉴小森海的“前后海绵大法”,这里有对产品重量和成本的考虑,事实证明小拜亚并没有玩转海绵材料的基因,借用一位海外独立测评站老哥的话:“DT311、DT331的声音特质与高端beyer完全无关……实际上那个时期(应该指DTxx1与DTx31时期),低端beyer和高端beyer完全是两个声音……(低端)声音表达和Grado比较接近。”非常有趣的是,由于考古难易不同,我在24年3月初就率先写完了DTx31的章节,回头写本章节时已经是接近5月末,所以2个月前的我在没有任何心理暗示的情况下,得出了和这位老哥类似的“DT3xx像歌德耳机”的感受,这种烧友间蓦然回首的默契还是非常奇妙的。说回正题,虽然可用资料不多,但是对于我这个“拜亚老帮菜”来说已经够用了。个人猜测,DT411/311/211三兄弟应该共同继承了DT511偏两头翘的特质,声音张狂而缺乏修养,低频散漫而不够凝聚,高频较为直白干燥。很显然,这种声音在森海统治的中频饱满低频凝聚的小头戴领域很难有一席之地,市场与口碑的折戟沉沙几乎是必然。

     另一个角度来说,历史上拜亚在小头戴产品线上总是慢森海一步,从DT302开始就是如此,同时森海40多年来积累了小头戴品类强大的粉丝惯性。只是回看90年代,高端线与专业线无限风光的小拜亚,可能燃起了如拿破仑般不切实际的征服欲,想要再一次向森海的大本营进攻,结果像拿皇一样败在了俄国的冰天雪地中。我只能说,森海在小头戴上是不可战胜的,某种程度老森海又㕛叕赢了小拜亚一次(Lox:建议懂行的烧友帮他俩算一下生辰八字,这克的太明显了)1991年,大奥一代带着HD480II/HD450II等II代袭来,全面加强的素质让拜亚最后一条防线失守,93年前后DTxx1的低端型号停产,97年前后经销商处基本已无存货,导致如今二手存量比高端线的DT911们还要稀少的多。
     1999年,拜亚发布了75周年纪念款DT75,根据V版的描述:“这是一只Made In China的纪念款,是一支又煳又难推的小头戴。”借用了DT411/DT311的模具生产,外观一言难尽,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某国代理玩出的花花肠子。同年,小森海得意洋洋地发布了HD414 50th Anniversary,而DT302、DT320、DT311们早已隐入历史尘埃,可能小拜亚命中就和小头戴无缘吧,至于这只DT75是不是所谓的“中国特供款”,我也无心查证了……


1993-2000:DTx31的过犹不及
     1991年,在拜亚公布DTxx1系列仅仅1年后,森海推出了大奥,紧接着93年,拜亚发布了DTx31系列。如前文考据,此时DTxx1的“四块方碑”还在欧洲屡获大奖,产品生命周期刚刚开始,完全没必要发布新品打乱节奏,可见DTx31系列来的实在过于仓促,拜亚好像把本应在1995到2000年间该发表的工程样机们提前上市。明面上一条显而易见的理由,就是为了应对随大奥而来的HD450II/480II/ 560II/520II/530II等等二代们。毕竟中端旗舰DT511已经是4年前的事了,光靠“四块方碑”的高端市场是完全不够的,加上小头戴DT411/311/211的折戟成沙,铺设一支家用中端军团迫在眉睫。更重要的是,从DT880到DT511,拜亚已经十年没有更新过外观设计了,所以DTx31系列更像是找个理由新瓶装旧酒,彻底更换80年代的“老栅栏”们。

     首先上阵的是1993年的DT431和DT331兄弟,从他们40欧/86DB低阻低敏单元来看,应该是从10年前DT330MKII上那只40欧/86DB的古早单元升级而来。虽然从型号上看,这两兄弟是不折不扣的“低端耳机”,为了直插随身听或电视而生,但其实这款40欧的单元素质相当不错,曾给很多厂商做过OEM,实际的音质表现远超前代的DT411和DT311,完全可以列入Audiophile的行列。(V版:DT331是个相对独立概念,低阻低敏……DT331,DT431都是神作)
     DT431比较冷门,蓝色的后壳显得精致冷峻,我无缘聆听,但猜测因为采用了同样的单元,DT431应该是DT331的兄弟版本,在调音上做出了一些优化,(Musicforever:DT431高频和低频都是有妥协了,但是这个耳机有着beyer的精心调教了,中频的改善很明显,线条清晰但是很饱满……)而DT331进入国内市场较晚,虽说冷门但有不少发烧友讨论。搜索资料之后发现,DT331在海外讨论度居然也不错。我收到了一只婚庆DJ自用的DT331,数十年的暴力使用后依然牢固结实,虽然耳罩早已塌陷到惨不忍睹,但是开声就让我觉得非常惊讶,中高频解析超过预期非常多,动态收放自如,直白明亮,声场宽大,定位优秀,反复对比后我可以确定,DT331在某些指标上可以轻松的与上级型号抗衡。

     老生常谈地说,DT331仍然是放大器跟不上时代的另一个范例。由于只有86DB灵敏度(V版吐槽是目前已知灵敏度最低的包耳式耳机),回到SOLO莱曼时代,我相信DT331同样会被我毫不犹豫扔进低端耳机的山堆,很庆幸我在2024年遇到了它,现代的耳放让DT331的单元迸发出了远超过售价的声音,信息量优于不少目前在产的千元型号,中频人声平直,朴实中带着活泼(感谢塌陷的耳罩),还有着T1一代后几乎绝迹的鲜活与自然。如果回到1993年,听到DT331的声音,我很难想象DT931该是多么强大的一支耳机。然而在放大器发展数代之后,最入门的DT331和高端的DT931在HIFI性方面并不差一个DT600(笑),耳罩塌陷紧贴耳朵的DT331,有着接近歌德那种不带修饰,直白狂放的声线,反而让我对它偏爱有加,当然DT331还是保留了一些润泽度不足,动态缺乏修养,声线散漫偏硬等低端耳机的通病。

     事情的另外一面,就是我曾经反复提及的拜亚这种缺乏商业溢价的“愚笨”,小拜亚相对小森海一直缺乏商业上的战略布局,导致其毛利肉眼可见的低于高价低配的森海,从DTxx0时代开始的高低同配,到DTxx1时代的平行旗舰,到DTx31的以下犯上,到后特斯拉时代的混乱茫然,乃至最新Stellar单元的“强行兜底”。这种“滥好人”式的良心频频出现,造就了一堆性价比拥趸的同时,对自家的品牌形象和销量打击颇大,就拿最新的Stellar单元来说,本质是相当古老的线圈多匝数(非特斯拉衔铁)技术路线上的集大成者,在理论素质无限接近特斯拉动圈的同时,失真、解析和密度远远好于同时期的HD490Pro、R70X、MV1等,而定价却远低与竞争对手。(混音师阿蔡:“DT900Prox在素质和音色准确度上相较HD490Pro之流有碾压的优势,很奇怪发烧友圈子却很少提及。”)
     1994年,拜亚发布了中端旗舰DT531,从定位上看DT531正是拜亚所希冀的新生代中流砥柱,其音质表现也并未让人失望,发布次年就摘得法国“金音叉奖”,拜亚一共有三只耳机入围过这个奖项,余下两只分别是DT990和DT911,都是扩散场均衡调音的佼佼者。从时间线来看,虽然发布于DT431/DT331之后,但其试生产应该早在93年就开始了,从耳罩到单元滤网和振膜,都可以看出DT531是DTxx1系列的直系后代,但声音取向却没有那么“直系”,质感一改DTxx1的灵动透明,整体厚度甚至超过后续任何一支DTx31,到了近似HD580的丰腴,高频被压暗,中频带着AKG式的淡甜,低频深弹有力却无侵略性,全频包裹着一层透明的脂质,非常的“不拜亚”,更像隔壁森海或AKG同时期的机型。可以看出DT531是拜亚试水市场的“隆重制作”,其杂食中庸的调音风格为后续复活的DT880系列打下了基础。

     “……DT531重在整体,有良好的带动性,三段平衡无出,不拘小节。”
     “……比931更中庸一些,我觉得平衡性很好,这个价位无可挑剔。”
     “……这里所说的好就是531的声音规整,即使换个前端他也是完整的声场和频率分布。”
     “331框架声中正准确,431框架下有流动感,531框架下加上了血肉,831温婉准确细腻,931细腻凌厉开阔现代。”
     “DT531是我千元内听过的声音最流畅惯通的一支耳机,它高中低三段之间的衔接、层次、动态、平衡性,真的是非常良好的整体性……”
     翻看DT531的评价,经常可以发现“均衡”“流畅”这种字眼,理性地说,我并不那么喜欢处处打磨圆润的DT531,但我不能否认这是一支具有“退烧级”气质的耳机,听古典声场不大,但并不压迫;动态不强,但可以爽到;速度不快,但控制力很干净;中高频不亮,但直白爽朗;人声不近,但处处润耳……不紧不慢,不卑不亢,如中式的谦谦君子,处处透着淡雅的韧性,符合拜亚宣称的“惊人精准度”和“出色透明度”,也与同时期森海HD二代们强调内缩、提高密度、弹性与润泽度的做法如出一辙,个人认为其内核算是DT990的大结项流行弹润版。虽然其现代的素质和老DT550已是两样东西,但两者淡雅温暖的内核有很多相似之处。不严谨地类比,DT531在声音特质上可以看做是HD580的清汤版或K501的规矩版。从完成度来说,DT531算是DTx31系列的旗舰,审美修养极高,经得起推敲琢磨。DT531的出现,也证明了拜亚完全有技术储备做出同时期更为流行的“森海声”或者“AKG声”,并在市场上名利双收。

     来到1997年,拜亚发布了DT831/DT931,这也是最后一对小拜亚成系列发布的家用HIFI旗舰。同年在HD580的保驾护航下,森海也发布了含着金钥匙出生的HD600。从HD540I刻意的“80年代”高频峰开始,森海就费尽心思和拜亚进行着高频军备竞赛,直到拜亚做出了DT911/DT901这两只中高频END GAMER,敏锐的森海知道此刻必须转向了,于是后续HD二代们开始分批探路,或多或少压暗了高频,提升了低频,刻意回归染色,在“如何好听”的路上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在HD580这个巨大的试验田中,森海选中了一款原型机HD580J作为HD600的蓝本:参考级的低频(以当时的低频响应来看)+中性微暖的中频+略微压低的高频+自然的动态+放大的结项。这种有点像如今大数据模型思路,早已被当年的森海琢磨透彻。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取悦”与“参考”之间的平衡,可以说是科学HIFI结合主观听感的巅峰。

     而同时期的DT931/DT831则延续了DT911/DT811的惯性思维,尝试在中高频“趣味性”和“透明度”上更进一步,于是DT931成为了一支物理意义上的“耳膜终结者”,明显溢出的高频动态让DT931成为了一支相当有特色的“参考级”耳机,也让他同时远离了“宽容度”和“大众化”。另外一头,DT931输又在了结项大小上,既然已经有DT911这只真Goat平衡人声与古典框架的先例,DT531亲近放大的结项也已看到了良好的市场反馈,那为什么DT931不可以做成一支结项硕大的真德国·歌德呢?小拜亚还是在旗舰型号上拉不下这个脸,小森海可以,于是HD600大获全胜。过犹不及的DT931在变换的市场风向中吃尽苦头,而宽容度稍好的DT831又丧失了不少DTx01时代的透明与鲜活,且其综合素质撑起封闭旗舰的定位确实略显尴尬,小拜亚这一局确实输得不冤。

     由于我听到的DT931/831个体均有较大缺憾,仅在此摘抄V版、笔大、MVW等烧友讨论:

     “DT831跟DT931满像9X年代後期想试着做出榨出所有细节的耳机,所做出的答案之一。”
     “相对DT801/811,个人满喜欢DT831听古典的表现,有其他两支做不到的规模感,在巨大圆球里面,细节有塞满空间的感觉……虽然近但空间感大,也不会觉得挤……这些耳机还是跟05年以後的有些不同,并不会讨好所有人。”
     “我有很多次说过,相比DT931,我更加喜欢DT911的声音一些,实际上我发现好多人更喜欢DT931,这里面我当然认为DT931声音也很有个性,但是也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鲜有人听过使用原配耳罩的DT901/911,这两款耳机在原配耳罩的前提下,高频更加飘逸,有“静电味”,更加“写意一些”,而且中频也比DT931稍微饱满一些,而DT931无疑是更加明快,更加锐利,高频更加“工笔一些”的声音,这里无关对错,只是对声音的审美和理解不同。”
     “831在5K附近的齿音区有一个明显的增益,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音色过亮齿音比较突显,印象中931也有类似问题但是没有831严重。当年的烧友热衷讨论的就是怎么搭配能把这哥俩的齿音削弱一些。”
     “听931像是在录音咪的位置上,经常会觉得离乐器比较近(有时不会),这样听起来的感觉是乐队排得比较疏……600把听音者严格置于观众席的位置,无论听什么唱片,都有相对平衡的乐感,声音也很讨好人。”
     技术上说,DT831和DT931在5K-6KHZ的齿音部分都有不可消除的尖峰,同时极高频相对DTx11更加过量,造成了容易刺激失控的高亮高频。其实这种高频又往“还原现场录音”的路子上走了相当远,在小部分音乐风格中可以算作王中王的参考级,但却难以胜任分轨录音和合成器(插电录音)等非还原为目的的音乐。DTx31看似调音上的缺憾,并非拜亚缩水或摆烂,反而是其持续创新的证据,通过研究其单元后腔可以发现,DT911原本直接裸露的单元被DT931层叠的单元后阻尼和改进过的环形低频反射结构代替,此刻明眼人应该看的出来,年迈的小拜亚仍然在追求着技术上的进步:此刻的他尝试将整个单元+后腔做成一个整体,这种整合的单元结构为后续的DT880 02版乃至全金属的T1一代都做出了不小的探路。(Lox:这也是为什么如今拜亚官网从不标注单元,而是标注SYSTEM。)
     1998年前后,拜亚发布了DT131,轻便的外壳和不错的音质接替了DT211TV成为了TV市场的主力。2000年,拜亚发布了DTx31的最后一款DT231,被誉为入烧神器,成为了一代中国发烧友的共同记忆,DT231版本众多,早期盒子和90年代的DTx31一样,印着微笑的男女模特,后期新增橙盒DT231 Galactic ,灰盒DT231Pro等等变种型号。DT231的当年受众之多,让人如今已经不太敢评价,在当时K66,KOSS PP,PX100这几个卧龙凤雏的竞争环境下,DT231还算性价比不错,但是仅此而已。如今看来,不管加上多少怀旧光环,DT231都是一支不折不扣的低端耳机,应该被归为“玩具”的范畴。而仅仅几年前的小哥DT331,却实打实继承了DTxx1鲜活透明的中高频,在昂贵的前端下有着夸张的越级能力,不禁让人感叹时移世异,拜亚终于开始“堕落”了?

     至此,DTx31的时代在DT231的热卖中结束。市场向左,HIFI向右,这只看似成功打入中国市场的低端型号,却成为笼罩在年迈的小拜亚头顶的乌云。借用一位论坛老烧的话总结DTx31系列恰如其分:“当年的拜亚动力,从DT231往上,没有一个孬种!”几分怀旧,几分认可,几分无奈……

     从历史角度来看,90年代初的小拜亚早已成为动圈大师,用DTxx1系列把“真”字写到了头,一笔一划皆是意趣。到了DTx31时期,刚用DT531圈出了“善”,转头却发现森海早已把“美”的招牌高高挂起。市场如江湖,向来无心于此的小拜亚,开始尝试在DT931/DT831上做最后的“技术总结”,那时候可能已经萌生出了一个“最终理念”:他想要把毕生做耳机的Know-How融合成为一个SYSTEM,一个无需任何海绵毛毡等易腐材料的全金属SYSTEM,后人只要看到这颗几乎永恒的物件,就可以知道所有拜亚耳机的秘密……
1993-2000:
1993: DT431、DT331、DT331TV
1994: DT531
1997: DT831、DT931
1998: DT131、DT131TV
1999: DT75
2000: DT231
红外: RSS433、RSS5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24-6-17 17: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吉林省长春市
本帖最后由 安音收藏lox 于 2024-6-18 00:58 编辑

2001-2002 :倔强的遗子-落幕与新生

     2002年,正值上代旗舰DT931发布五年,小拜亚顺应节奏,发布了新一代旗舰铝盒平底锅版DT880。关于这只耳机,欢迎阅读本人撰写的《DT880的传奇一生--2000年后五个版本横评》这篇详细评测。正如第一章《1924-1959:谁是“拜亚声”的掌舵人》中所述,去年对小拜亚一无所知之时,我就曾用“倔强的遗子”形容过02版铝盒880的气质,这并非证明我是什么“金耳朵”,而是这只耳机的气质太过于浓烈。第一次听02版880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贝多芬皱眉”那张坚毅悲怆的脸。如果从80年代一路听下来,你会发现小拜亚的耳机大多是中等结项的近场直达声,而这款铝盒DT880毫无疑问想要涵盖非常宏大的情绪,罕见的大声场对比一根针都不放过的动态瞬态,辉煌中带着落寞的中高频响起,饱含倔强不屈的命运感袭来:命运?命运!命运。

     即使抛去主观的声音因素,这只铝盒版DT880也足够特殊,首先传奇的DT880系列因此复活,并在此后绵延不息;其次这是小拜亚亲手放进宝盒里的第四只耳机(前三只分别是“声音宝石”DT480、“四声道奇迹”DT204和“动圈超跑”DT911)最后这也是小拜亚的一封“技术遗书”,代表着只差半步就完成的动圈耳机最终形态:一个拥有镀膜振膜、全金属阻尼结构、磁通量超过1特斯拉、可发声百年的SYSTEM。

     经历了初代DT880的横空出世,到DT990的大杀四方,从“四块方碑”的巅峰辉煌,到小头戴的折戟沉沙,最终轮到DT931/831的急转直下。到了千禧年初,HD600和K501早已让年迈的小拜亚疲于招架,只能在02年拿出这款铝盒DT880,上演一场注定失败的“百日王朝”。静电时代干燥快速的高频,扩散场时代标志性的空间回响,DTx11时代刀劈斧凿的动态,DTx31时代贯通合一的SYSTEM进化……至于扁平腔体、经典铭牌、250欧单元、电话线、大绿插等等,细究起来,无一不是倔强年迈的小拜亚对自己黄金岁月的致敬,“倔强的遗子”又何尝不是小拜亚的一生写照呢?
     纵观小拜亚的传奇一生,仿佛都与父亲留下的4与8息息相关:其掌舵拜亚刚好44年,其首支HIFI耳机为DT480,最后一只为DT880,小拜亚去世于2008年,距离其第一只专业耳机DT100发售刚好44年,距离拜亚建厂居然也是巧合的84年。44年的漫漫长路,这个临危受命的倔强遗子,在耳机技术上一路奔袭,超越了柏林工业的骄子和苏黎世理工的博士,终成一代动圈大师。从80年代开始,越过重洋影响了整整一代日系耳机制造商:

     其三明治磁路被几乎所有主流厂商采用至今,前后阻尼设计被森海消化,穹顶异厚振膜被AKG借鉴,金属材料消除共振峰思路被索尼发扬光大,封闭式里的毛毡阻尼和柱形低频反射被JVC和铁三角继承改进,奠定了后续日系木碗的辉煌,除此之外还有最早的电阻分频,演变至今形态各异的悬边开孔,被各种金属镀膜取代的哈密瓜振膜,乃至40-45mm单元尺寸和100mm耳机尺寸这种习以为常的行业标准……

    在动圈耳机领域,几乎没有任何一家厂商能完美的绕过小拜亚的技术思路而独立设计一只耳机,拜亚耳机对于其他厂商的意义,是其明确指明了商业量产耳机里结构最简单、制作成本最低、对声音影响最直接的基础物料和原型结构,为后来者提供了根本性的理论思路,且省去了大量试错成本。

     同年,小拜亚从首席执行官任上退休,仅仅一年之隔,03年的直线版DT880就变得珠圆玉润、素雅活泼了起来,基本丧失了小拜亚时代干燥明亮、细腻快速、决绝透明的调音风格。考虑到他几年后就去世,02年铝盒平底锅版DT880也成为了小拜亚生前最后一支“遗作”,2002年也成为新老拜亚调音的一条巨大的分水岭。小拜亚去世次年,T1一代问世,这是“声音宝石”DT480的最终形态,也是小拜亚一生由终点奔向起点的证据。


2003-2008:精工大师与掘墓小子
     2003年,Wolfgang Luckhardt接任拜亚动力CEO职位,这位新CEO之前曾在家族企业LUCKHARDT OHG担任联合创始人。LUCKHARDT OHG是一家成立于1925年、专攻精密仪器与工业产线的家族企业,同时也是拜亚动力的自动化产线的提供商,Luckhardt的到来与我上文猜测的“遗志”不谋而合,预感到陈旧的毛毡塑料时代即将过去的小拜亚,请来了合作商这位“精工大师”,希望他能够带领拜亚继续前行。而Luckhardt也没让小拜亚失望,在其掌舵的14年里,牢不可催的T1、T5、T70、T90、DT1770、DT1990金属碗面被打上了密密麻麻的精密小孔,销往世界各地,为拜亚竖起了一面“德国精工”的金字招牌。2016年,这位“精工大师”离开了老东家,从海姆布隆驱车一个小时来到了80公里外的曼海姆,接手了德国聚乙烯巨头Rixius AG的CEO职位,又开始了他的“塑料人生”。
     2003年,“精工大师”上任之初,并没有开始小拜亚的“钢铁化”政策,而是梳理了一波产品线,将DT770/880/990三支血脉进行统一规划,并翻新上架了DT770 PRO/880 PRO/990 PRO三只专业款。声音上,03版789三兄弟也完成了平稳的“新老交替”,DT770/PRO更新稳定,初步确立了一个现代化两头翘的雏形;DT990/PRO两只变化稍慢,由于当时产线还有较多的老物料,所以03版DT990不同程度的物料混用,保持了较好的老味道(图2:02/03对标平底锅DT880的DT990)DT880系列比较特别,为了保持复活后的旗舰地位,Luckhardt没有改动03版DT880外观,继续保持了平底锅造型,声音上却掏空重来,和同年发布的HD650一样,跟随潮流的重心下落,让这版DT880听上去珠圆玉润、活力杂食,如今看来调音均衡度相当不错。而DT880的PRO版本则创新很大,外观更新为全新的“圆底锅”造型,是“精工大师”试水金属工艺的重要型号,声音却乏善可陈,关键是其尴尬的定位似乎完全是为了凑数而生。
     同年,Luckhardt复活了“天外三来客”时期的DT440/660/860(DT860为新增型号),不同于小拜亚对DT880严肃考究的复活,03版的DT440/660在声音上与遥远的初版可以说毫无关联,小拜亚一向清晰且有章法的命名原则也从03年开始逐步混乱,这是家族企业交予外人后无法避免的阵痛,这个系列后续在07年和11年分别小幅更新外观和包装。
     外观上,03版的DT440/DT660/860采用漂亮的银白配色,造型颇有DT911时代“魏晋遗风”。头梁采用与极致Signature系列类似的便携三段式可折叠设计,定位为便携高端耳机。从拆解图可以看出,DT440/DT860内部结构更接近DTx31的半开放,DT660神似DTx01但做了全封闭处理,保不齐模具也是和当年辉煌的前辈们共用的,部分压环和毛毡严重怀疑就是当年剩下的大货,而单元则是千禧年后的新工艺单元。(这也侧面暗示了当年工厂事故的某种可能性?)
     正如MVW的名言所述,“任何耳机的声音都不可能超过其物理限制。”高度类似的物理结构让DT440/660/860发出了令人欣慰的老味道,就我听过的早期DT440来说,直白的音色与DTx11一脉相承,透明度令人惊喜且框架更为现代,对比我的DT911,DT440新单元缺乏反差的细节和流失的鲜活度还是提醒我回不去的曾经。单独聆听下,DT440那颇具年代感的气质还是远超后续一众便携小弟们,DT660、DT860我无缘听到完全体,但通过老烧们的赞许,我可以轻易的理解此类特质。客观地说,如果想要找寻古早拜亚的味道,这三只应该是目前成本最低、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dt660是拜亚真正的入门耳机,有和7890相近的表现,和早期的831什么的也差不太多。”
     “660看资料似乎有个低频反射结构,所以低频部分特别好,我感觉有点双分频音箱的意思,低频部分比较独特和其他部分感觉不太一样,虽然有些脱节,听多了倒是也觉得好玩。”
     “这价位什么都没有dt860(新版,不是老版)值。不信就比吧。”
     “860实在说不上比660好,我觉得一个档次。我个人喜欢660多过770。低阻版本的DT931。”
     “我只听过dt801,非常监听,素质超群,佩戴舒适,隔音很好,是一支很有特色的耳机。当然目前出售的dt660大概就是这只耳机的缩水版。
     “dt860的钢琴质感明显比hd650真实,hd650的钢琴听起来总觉得有一点点像电子琴(600更明显)。”

     虽然这三只甜品声音上可圈可点,但佩戴和工艺可以称为灾难级了,虽然无缘消受DT860的强力夹击(改头梁),但是使用多年的DT440已然让我汗流浃背,再加上三只都是300多克重量和2.5N的耳压,确实很难称得上是“随时随地享受音乐”的耳机。值得留意的是,这三只耳机的压环虽然已经没有“炸锅”的嫌疑,但却深陷“断梁门”,据V版说当年经销商处甚至有专门更换DT860头梁的配件……

     时间来到2005年,森海的HD650在国内论坛已经开始起势,HD600的强劲势头更是毫无停歇之意,彼时10万号的HD600已经更新了三个大版本,AKG也逐渐玩明白了单元技术,在哈曼爸爸的扶持下发布了K601/701。在单元素质无法碾压对手的时代,青黄不接的拜亚面临销量和口碑的双重难题,04年的建厂80周年也过得颇为惨淡。此刻我们的大聪明Luckhardt终于憋出了看家的三板斧:换外观,上金属,改包装,于是本章的主角DT770/880/990 Edition版和DT770 PRO/880 PRO/990 PRO 05版粉墨登场。

     05年Edition版最大特点就是金属工艺,“精工大师”终于在经典三兄弟上使出了看家绝活。DT880系列的设计语言从05 Edition开始正式稳定,密集的网状后腔继承了02版880的设计审美,也暗示了后续T1的精神源头。DT770系列则显得有些无聊,磨砂金属往后腔一盖,成为后续T70和DT1770的原型。DT990系列则是这回Edition改版的重头戏,将90年代的栅栏与现代金属材质结合,香槟的染色颇为精致,一眼透出高级气质。这次改版过后,7/8/9三兄弟终于在外观上完成了现代化,在T1一代还未发布的前几年成为了拜亚事实上的家用三旗舰。(V版:给诸位一个判断好听的现行版dt880和990的技巧,看插头上没有250Ω字样的,是比较老的库存机,声音比现在标注阻抗的要好。
     DT770 Edition我无缘聆听,据说终于明确了中频远两头翘的现代化声底,低频略微脱节的问题依旧没有改进;DT880 Edition则是 DT880 03版的延续,继续压暗了DT880 03的高频,只在7-8KHZ留下了一个明显的解析峰,低频反而往02版倒回,量感收敛而跳跃感十足,声音整体框架相比03版继续内缩,变的有些像“大号的小头戴”,此后的各版DT880再无大改,基本延续了Edition的稳定调音。和大改的外观一样,DT990 Edition也是声音改动最激进的一版,原本直白均衡的基础上迅速夸张高低两头,高频开始带有浓厚的金属味道,低频沉猛锤耳,全频动态溢出,造就了如今990迷们热捧的“古典之王”“弦乐大师”的评价。(不严谨的考据,DT990 Edition发售后成为了Edition三兄弟全球销量最大的型号,此刻回看,这种严重两头翘的调音可能更多是为了迎合当时欧美年轻人的喜好。)
     2007年,DT440/660/860同样进行了Edition改款,包装盒改为红黑包装,网格格栅也统一为黑色配色,声音上继续下沉,强调低频表现,较为克制且更为耐听。根据老烧介绍,“断梁门”有所改善,但依旧不尽如人意。2003-2008年间,Luckhardt还小幅度更新了专业线及部分低端消费类产品。可以搜集到的型号有DT770M、DT250、DT252、DT231PRO新、DT280MKII、DT290MKII、DT234PRO、MMX300、DTX910、DTX710、DTX501P、DTX300P等。

     纵观03-08年,“精工大师”的第一个五年可以用差强人意来形容,单元技术上毫无建树,市场销量不尽人意,品牌声浪也被森海和AKG超越,颇为亮眼的DT440/660/860也只是狠狠啃了一口90年代的巅峰老本。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拜亚耳机终于在外观与制造工艺上踏实的完成了现代化。不要忘记了,这项工作森海在HD580时期就完成,而AKG的K500甚至更早。当然,拜亚既没有森海早早全球化的生产量、也没有AKG“全力倚父”的资金量,仅靠两家德国乡下的百年企业报团取暖,能获得如此成果,熟悉制造业的朋友一定能理解其中的艰辛与不易……

     2008年6月5日,动圈巨子Fred R Beyer先生去世。写到此时我已鼻头发酸,这个从通讯部队出身、喜欢机械军车的小子,一生从未向外界透露过他有多么热衷音乐或是回放技术。只是从丧父的那一天开始,他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研究着、突破着、创造着……可能对他来说,音乐从不是什么快乐,把父亲留下的动圈技术做到极致、做成仪器,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该做的事情。他就这样不知疲倦地走了44年,献给世界发烧友一个无比真实透明的音乐世界,也默默地影响着森海JVC松下铁三角等巨擘,直到自己生命的尽头……这是一个踏实、勤奋、坚韧、纯粹的男人,一个让我欣赏和敬佩的人,正如孟获所说,只要我还记得你,你的灵魂就会一直存在,此刻望你安息。

2003-2009:
2003家用:DT 880 平底锅 03、DT990 平底锅 03、DT770 03、
2005家用:DT 990 Edition 05、DT 770 Edition 05、DT 880 Edition 05
2003专业:DT 770 PRO 03 、DT 880 PRO 03、DT 990 PRO 03
2003便携:DT 440 03、DT 660 03、DT 860 03
2007便携:DT 440 Edition 05、DT 660 Edition 05、DT 860 Edition 05
2009:T1一代


2009 :T1与历史终结

     2009年,拜亚发布了初代T1,隔壁森海发布了HD800,这两家巨头率先把动圈耳机带到了特斯拉时代。超过1T的磁通量让两只耳机在声音分辨率几乎达到“尽头”的同时,各自看家的设计又做出了明显的品牌化调音差异,可谓一时喻亮。时至今日,在全球Audiophile发烧友中关于这两只孰优孰劣的对比依然没有停息。
     T1一代全新的初代特斯拉单元走完了小拜亚的最后半步,腔体设计全部金属化且设计大幅度简化,官方宣称仅需少量部件就可以完成组装,但对组装精度要求提高很多。单元本体与前障版结合的SYSTEM看上去简洁精巧又坚不可催。按照拜亚的立项和研发思路,初代本T1该在2007年就发布的,当然如此复杂的技术升级和量产工艺,迟到两年也无可厚非。“精工大师”算是用尽毕生所学完成了“能响100年”的技术目标,告慰了小拜亚的知遇之恩。
     技术上来说,初代特斯拉单元可谓毫不妥协,几乎把可以升级的部分全部囊括:振膜由多年的哈密瓜振膜升级为光滑坚硬的三明治涂层振膜,更轻的重量和更佳的刚性彻底完善了低频动态与高频延展。线圈由多匝绕线变成了短绕线,缩减了接近一半的线圈重量,一块“衔铁”带着线圈探入磁间隙以获得最大的驱动力,让等效磁通量由古早单元的0.6T翻倍到了1.2T,是整个特斯拉技术最核心的巧思。有了衔铁的加入,新款的环形磁铁也得以压薄,只需在极小的空间内提供高密度磁通量,减少传统磁铁高厚度与高浪费。单元后精密的平衡孔让气流得以顺滑流通。前障版由阻尼纸升级为金属编织阻尼网,提供更佳的耐久性和顺滑的高频共振,首次出现的斜置单元,带来了一丝不苟精准的声场和结项……在我看来,初代特斯拉单元这种“不计后果”的升级,到达了某种程度的动圈“历史终结”。
     技术路径清晰后,初代T1是“谁”的延续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在单元工艺与设计理念上,全金属的特斯拉单元可以看作是“复活旗舰”02年DT880的完全体,其最初内核可以向上追溯到“声音宝石”DT480;外观上来说,细密的后腔编织网无疑也是对02年DT880孔洞后腔的审美延续;至于声音,答案则非常微妙,个人认为是03版DT880的升级完全体。这事想来也不奇怪,03版DT880是Luckhardt掌舵下的第一只家用旗舰,其杂食均衡的声音也顺应了当时的市场需求,是新拜亚调音的开山之作。在09年这个节点,已经在技术上走了很远的初代T1,没有道理单纯为了致敬或是怀念而大幅度修改调音,这既不符合市场也不顺应审美潮流。更重要的是,其金属编织网、多层复合振膜、新耳罩与新线材实际上已经无法找回小拜亚时期的风味,“任何耳机的声音都不可能超过其物理限制”这个法则依然生效。

     调音上来说,初代T1毫无疑问是历代拜亚旗舰耳机的集大成者,除了难以匹敌初代DT880时期的色彩感和巅峰DT911的透明度,几乎做到了历代拜亚旗舰所能做的总和。和初代DT880异曲同工的轻振膜+轻线圈组合产生了灵动快速的中高频,强大的特斯拉单元复刻了初代DT990毫不拖沓的的脆韧低频和直白平顺的中频,精心调配的阻尼最大程度继承了DT911罕有敌手的微反差,8KHZ峰处对细节的工笔刻画取经DT901,还原现场录音的基因来自于DT931且更为耐听,向02版DT880学习了对大声场的理解。当然,“世俗的大师”03版DT880最为关键,这位气质中庸内敛的前任极大的影响了初代T1的三频走向,也让其成为了拜亚历史上最均衡全面的一只旗舰耳机。当然,细心的人会发现,和历史上几乎所有伟大的耳机一样,T1也是走扩散场曲线的,看来“哈曼曲线”这个词和伟大毫无关系。ArthuRScarlet:如果我们进行1/3平滑或者取平均划线,会发现实际上整个中高频和高频的量感依然是接近扩散场曲线的,这也是扩散场曲线最后一次出现在拜亚动力的耳机上。Lox:扩散场永不为奴!)
     极为完备的技术路径和深厚的调音累积,让人很难找到初代T1的内核缺点,无论你发现了多少T1的不足,最后都会转到自己系统的问题,这种乾坤大挪移式的内功再次让拜亚工具性的基因展露无疑,也引得无数烧友竞折腰,甚至很多老烧直接在家里供上一只初代T1,只是为了不时地检查系统。如今初代T1仍然被无数烧友讨论,显然对这只耳机上限的研究远未到头,此刻下定论可能有些不成熟,个人根据ArthuRScarlet提供的测量图,在此列举几种浅显的看法:

     第一,初代T1在600-1KHZ的中频并没有如传统扩散场逐渐抬升,这会导致中频距离感及人声口型轻微的压缩。
     第二,初代T1拥有千禧年后拜亚普遍带有的8KHZ峰,这在提亮器乐解析的同时会使得齿音过重,产生所谓的“金属味”。同样,前腔金属编织网,与后腔金属编织网在高频共振上会引入音色失真,影响部分器乐的正常回放。
     第三,可能是为了声音密度考量,作为一只开放旗舰,初代T1的封闭性远高于DT911/DT931,甚至高于02/03版DT880,“物理上”缺乏通透的体感,导致耳朵长期闷在高密度的声场中,久之可能在心理声学上影响聆听判断。

     根据V版、feiyu2981等老烧的考据,T1一代分为三个大版本:3500号内丝绸头梁首版,3500-11000号内普通头梁首版,以及11000号后版,其中各个版本又细分为若干版本,另外还有我们中国区特供的90周年纪念版T1,配备了卡达斯线材,在此不谈。其中头版丝绸头梁存在部分单元工艺不成熟,匹配较差的情况,除去工艺缺陷,正常个体的声音较为宽展,微动态及鲜活度好。3500-11000号同样存在匹配较差的情况,除去工艺问题,声音略带锐化,煲机后会接近头版声音。11000号后,由于工艺和耳罩的原因,会出现明显的“声音锐化”和“机械感”同时色彩感大幅度减弱,逐渐向T1二代靠拢。(Lox:我曾戏称自己的T1二代听上去像灰阶细腻的黑白照片)关于版本的细节研究,我放上ArthuRScarlet结合测量后的总结供大家参考。

     于11000号左右,T1进行了一次明显的,调音变动,而这次调音变动主要影响的是之前已经轻微凹陷的中频。根据上图的信息可以推定,后期T1的500-2500hz左右出现了2db左右的下调,这直接导致了许多老烧所认为的”鲜活感下降“的问题。更糟糕的是,更换了logo后的拜亚动力把在产的所有耳罩内的海绵都更换了一种材质,本意是好的,新的海绵不容易塌陷,但是副作用却很致命,新的耳罩采用黑色包装卡,称为黑卡耳罩,它会进一步吸收中频,隆起中低频,这无疑对T1的声音往这个方向进一步的改变。更换了黑卡耳罩的后期T1,实际上已经接近T1 II了。而T1 II的声音许多人应该知道,是显著削弱了整个3k峰的,这种调音变化在2017的拜亚看来是“正面的””
     一个有趣的话题就是,论坛上有不少支持“耳罩塌陷论”的烧友,认为耳罩塌陷的拜亚耳机(包括但不限于T1)均会出现人声靠近,高频顺滑等好的变化。根据我在初代T1上聆听对比来看(两只塌陷耳罩和两只近新耳罩),这种情况大体是因为解码或是放大不足的原因导致的。诚然耳罩塌陷会让中频人声更为贴耳,但会严重削减斜置单元对中频的补偿,出现结项重叠,口型劣化等现象。同样塌陷的耳罩针对大编制及现场还原音乐是灾难性的,原本规整正圆的声场变成左右声道的互相重叠,结项和定位完全混乱。因此,个人认为拜亚耳机不论新款旧款,都需要配合耸立或者微微塌陷的耳罩才能达到正确的效果。在我近期试听的拜亚耳机中,严重塌陷的耳罩对绝大部分型号影响都是负面的。除了DT331、DT431、DT320及可能部分90年代的小头戴。

     另一个有趣的话题就是拜亚耳机改平衡,如今的二手市场,大部分的T1一代都被剪掉了“尾巴”改成了平衡,这在我看来是非常痛心的,因为初代T1头尾使用了部分老锡焊,保持了声音相当灵动的老味道,改平衡诚然会增加不少可玩性和易推性,但是“咔嚓”的那一刻,T1初代最为珍贵的声音特质也就流淌掉了。更重要的是,拜亚一直以来就是“科学HIFI”的先驱,其原线对于单元各种相性的配合度是无出其右的,其深厚的单元功底导致换线对声音“性格”的影响是不可逆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隔壁森海,作为吃腔体设计起家小森海,很多时候换线还是能听出挥之不去的森海味,但是作为吃单元起家的拜亚,T1单元塞进DT880壳子里还是T1味,DT990单元塞进DT880单元里还是两头翘,很多MOD达人已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更不用说拜亚官方也用DT770 ProX向各位证明过。所以如果大家手头有原装拜亚耳机,尽量不要换线改插头(拜亚官方留出换线孔的型号除外),且听且珍惜。

     总结来说,到初代T1发布的2009年,拜亚动力已经走过了85个年头,伴随着T1、HD800等末代旗舰的发布,动圈技术也随之到达了“历史的尽头”,2010年后此起彼伏的平板浪潮就是时代趋势的一个缩影。对于拜亚来说,T1一代无疑是建厂85年来的最好答卷。从“金刚不坏”的DT480开始,小拜亚向内对动圈单元的一步步探索、升级、改造。直到最后“精工大师”Luckhardt拧上最后一颗螺丝,T1的壳子和父亲的DT48一样泛着金属光泽,合二为一……



2009-2016:后特斯拉时代

     初代T1发布之后,拜亚正式迈入“后特斯拉”时代,凭借着良好的素质和优异的性价比,许多特斯拉耳机走入了新一代烧友的家中,如今许多款式仍然状态良好,甚至在热卖当中。虽然早已写好了数万字初稿,但经过与几位好友的讨论,我慎重地决定略去这些耳机的评价部分,只介绍其基本纪年信息,给这些耳机下“定论”为时尚早,凡事皆有传承,希望后来烧友可以多多研究讨论。

     2010年,拜亚发布了T50P、T5P与DT1350,将小型化的特斯拉单元装进了压耳式腔体中,以获得前所未有的强力解析和素质。
     2011年,拜亚发布了T70、T70P、T51P,P系列低阻耳机逐渐取代了高阻HIFI线,成为了市场的主力军。同年,拜亚小幅度更新了DT440/DT660/DT860,成为了新新版,也就是最后一版便携三兄弟。
     2012年,拜亚发布了Custom One Pro,通过前后腔容积达到可调节低频的效果,十分有趣。同年发布了T90,作为开放式HIFI次旗舰。
     2014年,拜亚发布了T90 Jubilee,作为建厂90周年限量款。
     2015年,拜亚更新了T1二代和封闭监听旗舰DT1770 PRO,两者均采用了最新的特斯拉二代技术。
     2016年,拜亚更新了T5P二代和开放监听旗舰DT1990 PRO,同样采用了最新的特斯拉二代技术。
     2016年,“精工大师”Luckhardt带着两代特斯拉技术和全球化战略的荣光离开了拜亚,开赴聚乙烯巨头Rixius AG,开始了他的“塑料人生”。


2017-2022:拜亚与欧洲索尼
     2017年,索尼荷兰区总裁Edgar Van Velzen走马上任,显然拜亚家族的野心不止于德国乡下百年老字号,而是要做比肩索尼的全球化大店。其后的“索尼化”风格非常明显。摒弃了德国精工的金属质感,开始和中国产业链合作更多年轻化,小型化,无线化的产品。

     2017年,拜亚发布了相当成功的Aventho无线头戴,和无数耳塞玩家口中的“兰兰”--Xelanto 1st,这也是拜亚首支特斯拉入耳式HIFI耳机。
     2018年,拜亚动力正式更名为“Your Beyerdynamic”,中国区翻译为“拜雅”,LOGO也改为了更为年轻化的橙黑配色。
     2019年,拜雅发布了LAGOON ANC,潮流与音质结合之作。
     2020年,拜雅更新了T1三代和T5三代,开放与封闭HIFI耳机再一次迎来磁通量与素质的大升级。
     2021年,拜雅DT700 PROX,DT900 PROX,虽然是Pro线的,但这两只耳机无疑在亚洲区创造了现象级的销量和口碑,全新的Stellar.45单元告诉全世界拜雅仍然是动圈单元的一哥,在易推的基础上做到了类似高阻特斯拉单元才有的密度感。详细测评请见我的《崇古还是媚新--DT900PRO X 深度解析》测评文。
     2022年,拜雅更新了Xelanto 2nd,同样素质与磁通量的升级带来了入耳式耳机的全新体验。

     2022年,Edgar Van Velzen离职,给拜雅留下了全新的名字和品牌势能。专业Pro线的亮眼创新,HIFI线的良心升级和一系列无线化与年轻化的消费类产品,给拜雅带来了良好的现金流。2021年,隔壁如日中天的森海,无奈委身将消费电子产品业务作价2亿欧元卖给了瑞士的索诺瓦集团。曾经的AKG颠沛流离的进行着死而复生的游戏,而即将百年的拜雅却带着墨镜、顶着橙色的花衫继续与市场共舞,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2023-2024:百年赞歌
     2023年,新任总裁Andreas Rapp上任,这位拜亚动力的老员工,在丹麦捷波朗Jabra和丹麦Libratone兜了一大圈之后,再次回归老东家拜雅。这位又懂技术,还懂音箱,更懂消费者的CEO上任之后,拜亚会在消费类产品线做出什么惊喜的变化呢?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2024年,拜雅发布了首支百年纪念款DT770 ProX。

     2024年,拜雅即将发布百年纪念款,COP?Aventho?Xelanto?更多DTxx ProX?竞猜开始……


(全文完,2024年6月 BY 安音收藏Lo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24-6-18 01: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本文参与对比的耳机有:DT150非原耳罩, DT250原耳罩,DT320,DT330MKII,DT880早期双排,DT880S粉红,DT880M原耳罩,DT550金色双排原耳罩,DT550后期单排原耳罩,DT990头版空心原耳罩,DT990头版实心原耳罩,DT990 Pro 90年,DT801后期小插,DT901早期大插,DT911后期小插,DT911早期大插,DT511原耳罩,DT331原耳罩软化,DT531原耳罩软化,DT831非原耳罩、DT931原耳罩,DT880 02铝盒1,DT880 02 铝盒2,DT880 03直线,DT880 05 Edition,DT880 11年白盒,DT880Pro,DT990 05 Edition,DT990 橙盒新版,DT990 Black Edition,T1一代4K号,T1一代1.3W号,T1 2代42000号,DT1350,T50、T51、T90 Jubilee, DT770 Pro 新版,DT440早期,DT660早期,DT1770Pro,DT1990Pro,T1 三代早期,T5 三代,DT700 ProX, DT900 ProX,DT770 ProX等。

Reference:
1.https://www.head-fi.org/threads/the-beyerdynamic-dt48-arrives.418746/page-267
2.http://m.pjtime.com/2008/6/m41489688.shtml
3.https://www.headphoneclub.com/thread-299195-1-1.html
4.https://www.superbestaudiofriends.org/index.php?threads/beyerdynamic-dt880-comparison.9732/page-2
5.http://www.hifi-forum.de/viewthread-110-12850.html
6.https://europe.beyerdynamic.com/tesla-technology
7.http://20cheaddatebase.web.fc2.com/beyer/DT-550.html
8.https://www.hifiengine.com/manual_library/beyerdynamic/headphones.shtml
9.http://www.hifi-forum.de/themen/produkte/beyerdynamic/dt-330
10.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485264125.A.E5D.html
11.http://20cheaddatebase.web.fc2.com/beyer/DT-811.html
12.https://www.headphoneclub.com/thread-112178-1-1.html
13.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40640
14.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6038829/?spm_id_from=333.999.0.0
15.https://forum-doctorhead-ru.translate.goog/forums/topic/17794-dt911-vs-hd800-i-drugie-naushniki-dlya-akademicheskoy-klassiki/?_x_tr_sl=auto&_x_tr_tl=zh-CN&_x_tr_hl=zh-CN&_x_tr_pto=wapp
16.https://zhuanlan.zhihu.com/p/463478072
17.https://zhuanlan.zhihu.com/p/588162601
18.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473085272.A.5E2.html
19.https://www.hifi-classic.net/review/beyerdynamic-dt-990-154.html
20.https://www.hifi-classic.net/review/beyerdynamic-irs-690-82.html
21.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473085272.A.5E2.html
22.https://0hz.tech/?p=438
23.http://20cheaddatebase.web.fc2.com/a-technica/ATH911.html
24.https://tersaudio.com/beyerdynamic-dt-411-review/
25.https://webptt.com/cn.aspx?n=bbs/Headphone/M.1538390746.A.F45.html
26.https://www.northdata.com/Luckhardt,+Wolfgang,+K%C3%B6nigstein/19i2
27.https://www.luckhardt.de/
28.https://www.luckhardt.de/unternehme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24-6-18 01: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感谢版主审核,感谢各位好友支持,完结了我撰写“拜亚动力耳机全史”的心愿。
实在抱歉,由于文字图片过多,估计手机端无法排版了,各位可以移步网页端观看。

我的原文是成书的,共计五万字,图文并茂,非常易读,全文PDF下载链接放在这里。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OeQaojk2p8W9gIOK64MfQQ 提取码: 5bd4



再次感谢所有帮助和支持过我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4-6-18 04: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南省郑州市
强,看完顶贴,头版880线当真是正铜负银?是官方说法还是烧友改线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4-6-18 06: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西
本帖最后由 abccbaa 于 2024-6-18 06:44 编辑

兄弟 你可以的 文章写得很好
Dt330 Dt320我来说吧
Dt330mk2  有6.5圆头黑线,6.5圆头灰线,6.5方头 ,3.5 ,3.5lightbrain ,五芯口 等版本
拜亚早期部件经常换颜色 换类型

dt320很难推 开到最大音量都不一定行

dt320 是专业机 dt320mk2是民用机

最近发现 d8000黑金的调音和dt330mk2很像
而sony cd7 的调音和 dt880很像

还有dtx系列你没说 dtx700 800 900 910 其实声音蛮好的 虽然不是你讨论的重点 不过可以提一下 还有dt131 dt231 dt235 也有很多版本


另外拜亚早中期耳机的编号一直没看懂 楼主不知道找到规律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4-6-18 07:3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2000年后的故事再接上就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4-6-18 08: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吉林省长春市
感谢楼主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给后人留下线索按图索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4-6-18 09: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吉林省长春市
AlexZodiac 发表于 2024-6-18 07:31
2000年后的故事再接上就好了。

这个我斗胆应承下来,偏主观听感的分享。
听过老耳机的人“吃过见过好的”,回头听新玩意“满目疮痍满目哀”,我以为我还是收着说的。
几个老牌子应付流媒体以后市场捉襟见肘,声音“百无聊赖”,不禁反思阴谋论那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4-6-18 09:3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拜雅百年史诗,是楼主爱的结晶,也是论坛坛友的无尽宝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4-6-18 09: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市
拜读大作,玩耳机能玩到学术严谨又兼具人文气质,这才是erji该有的风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24-6-18 14: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AlexZodiac 发表于 2024-6-18 07:31
2000年后的故事再接上就好了。

经过版主大大审核,已经更新了部分2000年后的型号。截止到T1一代为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4-6-18 15: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浦东新区
感谢LOX,好多故事啊这里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4-6-18 15:5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安音收藏lox 发表于 2024-6-18 14:47
经过版主大大审核,已经更新了部分2000年后的型号。截止到T1一代为止。

百年拜亚,真是风雨征程,感谢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4-6-18 16: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到最后是哀歌 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9-28 01:5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