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1-6-15 09:34 编辑
-------
从80年代中期在国外烧钱买了第一张新上市的原版CD,就是马友友的巴赫大无第一版。开始接触巴赫大无和一些CD。到互联网时代才发现,以前的注意力全都是在旋律的流畅性上,也就是歌唱性角度。实际上是潜移默化受到歌曲的影响。后来听了一下卡萨尔斯的LP感觉十分晦涩,没马友友的流畅。当时的欣赏点的注意力就是这个样。有交响乐团的首席大提琴拿去转录并介绍了卡萨尔斯是世界第一位发展巴赫乐谱并诠释出来的演奏家,因为当时的乐谱上很简单,只有音符没有太多节奏上的标注,全靠卡萨尔斯用大提琴演奏的习惯和演奏的合理性把音符连起来重新建立了新的演奏。
再以后有了大量版本对比,有了大包子大数据量对比的影响力。还有很多耳机烧友对古典耳机的评价,经对比流行音乐发现,古典音乐实际上的核心价值是在细节上,细节反映的其实是艺术表现力,也就是古典音乐演奏家,是通过乐器在表达自己内心对古典音乐艺术的理解。所以,表演其实都是其次的东西,关键要有内心的艺术理解力加上动手角度的熟练程度。因此,在欣赏点上不但要注意细节表现力,还要注意整体表现力和各个角度的艺术表现力。
以后就把对古典音乐的注意力,放在了艺术表现力角度去听,然后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分辨各种录音品牌的录音风格和演奏家的表现风格,对他们归类。都是各种进阶听法的具体方式。对流行音乐更是如此,必须进行辨析分类才有朝闻道的人本存在的效果。这才了解到,以前从钢针唱片到LP,再到盒带CD的玩具,因工作停顿陆续了几十年实体盘的古典音乐,但在核心价值上全都等于白忙。不过,也都是从不了解到了解的基本过程。一开始大量接触世界,连唱片品牌都是一个扩大再认识的过程,指挥家演奏家也是一样道理。为什卡拉扬在中国特别受人关注,主要就是从初哥之外入门的时候,感觉和注意力的焦点肯定不在艺术深度上,大家都是从最表皮的角度开始注意一个事。因此,耍酷和推宣十足的首先进入媒体小白眼里,然后再传播给全部小白。
这说明,自然信息量是充分的,但人的注意力只有九牛一毛。由此,被感受到大脑记忆里的东西只可能是被当时注意到的全部信息里的很少一部分信息。
-------
到最后,对比了最好的巴赫大无录音的综合艺术表现力,得到最终的结论:卡萨尔斯的巴赫大无录音,是空前绝后的至高版本。俄罗斯犹太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最接近于卡萨尔斯,他的门徒的表现都是在其后,麦斯基,然后是马友友。马友友最后的第三版十分接近罗斯特罗波维奇的风格。这里的风格,主要在是指从具体细节上的合理性,连贯性,整体的完美度。而不是受看不见的手影响的摇篮曲走向的旋律流畅性初哥价值。
可见,感性认识并不是一种高度,而是接近于动物自然属性的东西。只有理性认识,才是纯人性的智慧。而理性认识需要抛弃原始感性认识不求进取的那种舒适性,进入理性的全方位舒适的天国。一流古典作曲家们不就是如此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