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非严谨测评,笔者还是延续之前的不严谨随笔风格,从一个乐手的角度,非烧友的角度。器材组合和曲目见图(廉价的平平无奇的组合,见笑)
那些和大家多年来吻合的看法就不再赘述了。
结论先放:
1. 听古典真的别折腾了,就HD600吧。最多室内乐再搞个备机。
2. HD600特别特别的适合某一类录音:六七十年代,古典乐录音黄金时代那一大票DG系,大编制录音。录音偏干硬,演奏大开大合,德奥体系。这样一来,演奏+录音+重放,完全是取长补短的最优解。怎么?你觉得这个范围小么?我可以甩出2T的资源都在这个范围(可分享,想牟利的话我是狗)
以下分点说说:
1.关于解析不如现代耳机。
有一种高解析,就是声音一来仿佛一个个正弦波(即泛音)掰开给你“听到”,响应曲线还超平的,怎么着?服不服?我服了。作为也玩玩MIDI编曲的我,这种感觉太熟悉了,熟悉到,我不能说廉价,起码,不能说是我追求的声音。HD600的解析,在于,贝五第4乐章铜管轰鸣的时候,还能很容易“注意到”木管的声音。怎么?我这个要求是不是太低了?真的,慕然回首,我突然在反思,现代耳机这种解析的倾向,以及我们的发烧追求,是不是已经进入了某种歧途?如果大家不知道我在指什么,建议大家实验性的玩玩MIDI大厂Audio Modeling公司的SWAM音色库,他们为一个乐器搞了10G以上的MIDI音色,什么气息啊泛音啊堂音啊,都TMD不是个事儿,让你亲自炮制自己聆听,别人就是靠最牛的工程师,一个个泛音给你重构出来的,这可以说是终极解析了。玩了那个之后,我再来听听伯恩斯坦六十年代指挥的贝五,我突然知道我想听到什么,突然明白我可以不在意什么了,我注意到那个木管了,嗯,那个副部主题的思绪在涌动,我感动了,我满足了。去**解析。上面说的那个MIDI,给我们搞出了皮肤和上围都远超真人的硅胶机器人,当我又摸到咱人类的7分女时,我觉得我想要的是这个。
2.关于音染和堂音。任何拾音、录音、介质、重放,本质上来说可以等效为滤波器,每一个环节都在失真。别的不说,维也纳金色大厅是个声学设计非常不咋地的音乐厅,这个厅它本身是不是个音染呢?噢,你说你就想听金色大厅的声音,那你得问问那换得像跑马灯的新年音乐会录音品牌工程师答不答应。至于堂音,玩乐器的(除了钢琴)你让他去个空旷操场演奏,不带任何设备,除了音准之外,真不易听出大师和普通人有很大区别,一到音乐厅,云泥之别。说白了,外部共鸣腔可以说是乐器的一部分,而且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录音师有他的平衡与取舍、妥协,最终到重放的最终一环时,HD600那样的处理,我想说,没有假的感觉,声音很正确。
3.声场。确实没有半点优势。其实我们人脑是怎么判断声场的呢?双声道信息+反射。双声道信息那是音源解码的事,反射,既然大家觉得堂音给HD600加分了,那不可能还给出个很精确的声场。起码,声场不怪不压抑,够了。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