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搬运一篇面儿上不hifi里子很hifi的文章,半导体纷争。 [打印本页]
作者: gaocheng1991 时间: 2025-11-8 00:13
标题: 搬运一篇面儿上不hifi里子很hifi的文章,半导体纷争。
成长在互联网时代,接触过乃至钟情日本音乐、影视动漫乃至3C产品hifi产品的烧友比比皆是,在下也不能例外。今儿个看帖发现又有人陷入商品原产地优劣的争论中见不得有人说阿柴不好,要维护日货荣耀······,对于这条曾经非常风光现在牙被拔光的了不起の阿柴,是仰视好呢还是俯视好呢?那就转一篇收藏很久的早年帖子,通俗易懂很不错的一篇文,争议的源头。
帖子链接(原帖冒得了,贴的是转贴的):https://news.eeworld.com.cn/mp/Icbank/a44184.jspx
二楼我尝试搬一下正文以便站内直接阅读,能过就看,最近回帖总是触发沈河。
作者: gaocheng1991 时间: 2025-11-8 00:15
曾占全球半壁江山,回顾疯狂的日本半导体
近来东芝和夏普相继卖盘,让我们不禁对日本半导体产业颇感唏嘘。作为精益产品的代表,日本为何会越来越被全世界抛离呢?不仅半导体,就连曾经辉煌全世界的消费电子产业,也被中国和美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凭借一些信仰和高端产品守住最后的高地。
但纵然如此,在半导体产业,今时今日的我们连三十年前的日本都比不上,国产半导体厂商任重而道远。
从DRAM开始切入日本半导体的发展,要追溯到二战后。再不冷战时期,日本作为美国抵御苏联影响的桥头堡,受到了美国极大的积极援助。再加上朝鲜战争爆发和日本战后重建的多重影响,开展了日本的经济奇迹。
来到半导体产业,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半导体工业的发源地,美国半导体产业以科技为先导,产业基础雄厚,综合实力全球领先。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前,美国一直保持世界半导体排名第一的位置,美国企业一直牢牢占据世界半导体市场60%以上的份额。而这从日本涉足半导体产业之后,在之后的二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这得从DRAM说起,当时DRAM的霸主是Intel,但DRAM其实也不是Intel发明的,但是凭借着优秀的研发人力与能力,Intel却是首个量产DRAM的厂商。但其实当时Intel量产第一颗DRAM时,产品的可靠度并不高,但和其他同类型产品相比,DRAM更适合用在HP和IBM的大型机上,再加上Intel的产品改进和率先使用三英寸晶圆取代二英寸晶圆量产产品以后,Intel基本上坐实了DRAM龙头的位置。纵使当时美国有十来家公司在DRAM上和Intel竞争,各方的技术更新也你来我往,但Intel依然是难以撼动的大树。
但这在日本杀入这个产业之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前面我们说到二战之后,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大力发展经济,除了重工业以外,日本还籍着生产电子产品的基于而迅速崛起,许多财团也携着大量资金杀入DRAM产业,投入DRAM的生产制造。
伴随着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日本DRAM开始迅猛发展,日本不但花重金购买大批集成电路专利,同时非常注意品质提升和自身创新。如日本率先采用CMOS工艺开发出了1M DRAM。
1980年代初,日本DRAM产品可靠性已经比美国高。拼成本不是美国公司的专长,80 年代日本取代美国成为DRAM主要供应国。
在很长一段时间,全球半导体企业排名前三位都是由NEC、东芝和日立包揽,并一度拥有DRAM行业90%的市场份额。可以说当时美国涉及DRAM的公司,除了TI和美光外,其他厂商都基本被日本打得找不着北,而Intel也由于DRAM严重亏损退出了该市场,转向了技术要求更高的微处理器,这是后话。
进攻VLSI在DRAM尝到甜头以后,日本政府看到西方厂商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领域获得收益,为了追赶,日本政府在1976-1979年组织了一次著名的官产研相结合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共同组合技术创新行动。
可以说这个决定对于日本奠定在半导体领域的地位非常关键的。
当时由日本通产省出面组织, 以富士通、日立、三菱、日本电气、东芝五大公司为骨干, 联合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电子综合研究所和计算机综合研究所, 投资 720 亿日元共同实施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 VLSI) 项目。
20 世纪 70 年代的两大事件促成了日本VLSI 研发联合体的成立。第一个事件是, 日本迫于美国的压力于 1975 年和 1976 年分别开放其国内的计机市场和半导体市场; 第二个事件是, 美国国际商用计算机公司( IBM) 正在开发被称为未来系统 ( Future System, F/ S) 的新的高性能计算机, 它所采用的一兆的动态随机存储器, 将更为小型化, 远远超过日本当时的技术水平。
而实际上在日本开放市场之前, 日本的半导体公司和计算机公司就面临着美国竞争对手咄咄逼人的进攻, 陷入亏损的危机。美国得州仪器公司 (TI) 是当时唯一在日本设厂的外国半导体企业, 它经常发起价格大战, 抢夺市场份额。日本企业认为, 一旦市场开放, 这类竞争行为只会有增无减。1970 年 IBM 的370 系统及其存储系统进入日本市场, 表明日本公司与计算机领域的世界先进公司不仅存在技术鸿沟, 而且市场份额方面也是天壤之别自从 IBM370 系统进入日本市场以来, 以及随着美国要求日本开放市场的压力不断增大, 日本的计算机厂商发现它们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从 1970 年的60% 下降为 1974 年的 48% , 而 IBM 却占据了日本计算机市场 40% 的份额。IBM 不只是威胁了单个日本企业的生存, 而且威胁了日本整个计算机行业的生存。
集成电路对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来说十分关键, 通常被称为高技术工业的粮食。日本政府认为, 美国对集成电路技术控制所形成的危害与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 对石油控制形成的危害是等同的。为此, 1976年日本通产省以富士通等五大公司为骨干, 与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电子综合研究所和计算机综合研究所携手合作, 投资 720 亿日元, 共同实施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VLSI) 项目。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奠定开发、制造高性能芯片的一般技术原的基础, 开发所需的生产技术, 并允许企业在开发各自品牌的商业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时免费使用这些技术成果。项目的研发重点是微制造技术, 即改进和开发新的光刻方法以及提升硅晶体的质量, 加深对其物理和机械特性的理解。
VLSI 项目实行了四年, 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取得了大约1000多项专利, 帮助成员企业提升了 VLSI 的制造技术水平, 使日本公司在迅速扩张的 VLSI 芯片市场上占得先机。1980 年, 日本公布研制成 64K集成电路, 比美国早了半年; 同年, 日本电气通信研究所比美国早两年公布研制成256K 动态存储器。1986 年, 日本的半导体产品占世界市场的 455% , 高于美国的44% , 成为世界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国。1989 年, 日本公司占据了世界存储芯片市场53% 的份额, 而美国仅占 37% 。
除了VLSI计划,后来的“超尖端电子技术开发计划”到新一代半导体的研究计划“飞鸟计划”(ASUKA)、“未来计划”(MIRAL) (目前已经在执行第二期)以及“SOC基础技术开发计划”(ASPLA),均反映了通过政府部门牵头、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进行半导体关键基础技术研发,生产验证、推动工艺标准化的努力。对日本半导体的发展也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曾不可一世的日本半导体在企业和政府的合作下,日本半导体,连带日本的各种电子产业达到了前无古人的新高度。我们可以看一下1987年Gartner统计的全球排名前二十名的半导体公司,日本占了一半。
到了2000年,排名前二十的日本有还有八家。到2010年前二十也有东芝、瑞萨、尔必达、索尼、松下五家厂商,就算是惨淡经营的最近几年,东芝还可以名列前二十,但近来也传来了东芝要卖掉部分业务的消息。
我们来见识一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的疯狂:
世界十大微型芯片公司中,六家是日本公司;十大电子公司中,五家是日本公司;三家发展最快的计算机公司全部都是日本公司。我们目前采购的盒式磁带录像机、膝上型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复印机、打印机、文件传真机中,绝大部分都是日本制造的。这些产品,再加上晶体管、彩色电视机、微波炉、微处理机芯片、光导纤维、视频游戏机、工业机器人、液晶显示屏等等一系列20世纪新产品,都是美国发明的,但是现在都在日本生产。
40年前,日本人从生产晶体管收音机和电视机起家,到20世纪70年代,已经在音频、视频和家用电器的其他大部分领域中,占统治地位。到80年代,日本公司瞄准了十分重要的半导体产业,并迅速夺取了它的领导地位。从那时起,日本人坚定不移地向所谓技术“食物链”靠近,悄悄地在膝上型计算机、工作站、主机计算机、超级计算机和软件领域内,攫取市场份额。他们通行无阻,目前已经在自动机械工具、机器人、灵活制造系统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关键部门中、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他们已经在文件传真机、复印机等现代办公设备的主要产品中占领先地位。他们已经在巨大的全球性通信设备市场上,成为头号卖主。
1988年,日本的芯片产值占全球的比重曾高达53%,高峰时期雇用员工多19万名,附加价值达2.8万亿日元。到了1989年世界半导体产业是什么格局呢?日本6大半导体巨头在世界市场攫取了52%的份额时,美国只占有35%的份额,欧洲占据了12%的市场分额,南朝鲜占据了1%,世界其它地区1%.而到了1990年,当日本人在世界半导体产业占据了57%的产值的时候,美国的企业严重亏损,硅谷陷入一片混乱。为美国国防部提供半导体芯片的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还差点被日立制作所(Hitachi)收购,就是这样才有了“《硅海武士》—日本称雄信息产业的故事”一书的出版(作者:TOM FORESTER)。
然而日本在这些领域取得成绩的方法也是很简单。
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合法的和非法的,引进西方技术并加以改良;在受保护的国内市场上发展生产能力,获得生产经验,在国内市场上,消费者支付高昂的价格,外国公司一般被排除在这个市场之外;对国外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他们发动协调性的进攻,即宁愿受损失实行大杀价以“赚取”市场分额,直至把外国竞争者挤出市场;最后,当日本公司不顾一切地取得市场分额后,就在它们已经独占的关键性产品的市场上抬高价格,以便获得超额利润。它们还提高产品等级,生产更能获利的尖端产品。所或利润一般用于再投资,而不分给股东,以便在它们已经独占的产品市场上,维持它们的统治地位。它们这种进行“征服”的同样花招,已经反复玩弄过多次。
如果美国和欧洲继续走目前的道路,基本上执行常规政策的话,那么,信息产业的很大一部分将不可避免地滑入日本人之手。更有甚者,整个高技术部门,包括生物工程、新材料、制药医疗设备等发展迅速的领域,将面临遭日本人统治的危险,除非美国和欧洲对它们的产业、贸易和技术政策,以及对它们的产业结构,甚至对它们的关于经营业务和生财之道的一整套做法,作出急剧的改变。除非西方从日本的高技术经营战略中吸取教训,并改变进程,否则美国和欧洲将有变成产业博物馆好不了多少的严重危险,而日本的经济将大获全胜。
盛极而衰曾几何时,日本半导体产业,在1999年雇员19万,创造附加价值2.8万亿日元。20世纪80年代。辉煌一时创造了“日本神话”,小巧玲珑、精巧别致的“日本造”产品席卷全球市场,所到之处势如破竹,世界为之震动。1989年,日本电气、东芝和日立3家企业垄断了世界半导体产量最大公司的前三名(NEC、东芝、日立)。前十也有6家日本半导体企业(NEC、东芝、日立、富士通、Mitsubishi(三菱)、matsushita(松下))。
但在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时候,由于日本的半导体保证了美国战斧巡航导弹,相控阵雷达与飞机,潜艇的战斗力 在半导体领域,日本至少比美国领先5年以上。美国制造的洲际弹道导弹受电子计算机控制,而这种计算机又在很大程度上日本生产的新一代半导体芯片,日本曾经嘲笑美国91年海湾战争“用的是日本的钱”,“打的是日本的芯片” “如果把这种芯片卖给俄罗斯,美俄之间的军事平衡就会发生变化”.其实,应当受到嘲笑的是日本人自己。在军用半导体等纯技术领域,日本的很多芯片领先于美国,美国甚至以研究为名每年都派人到日本的大学或研究所”窃取”情报。但是,在商用计算机芯片市场上,尤其是在芯片标准的制定上,日本却输给了美国,几乎没有插足之地。 让日本见识到自己的不足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么大的变化?
这得从两个时间段分析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到现在。
从90年代开始,日本半导体业急转直下,到2001年,所占全球市场份额已损半壁。如此溃于一旦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让世界震惊,日本朝野上下尤其是半导体产业界哗然。据分析,日本半导体产品过于集中在DRAM 上,而DRAM 并不是很高的技术,韩国和台湾采用技术引进的发展模式,很快掌握了日本的技术,这时劳动力优势就突显出来并对日本形成咄咄逼人的压力。日本注重基础研究,技术模仿强而创新差,政府、企业、学术界之间的联系差,缺乏将先进技术转化为产品的土壤,对市场需求的反应迟钝。当进入高技术领域比拼的时候,日本企业却减少研发投资。
2001年,日本半导体企业总投资额比2000年减少了30%,5家最大的半导体企业的资本开支削减了18.75%。企业臃肿,追求大而全,资源无法集中利用,赢利率低下。日本最赚钱的电子企业索尼,只有CCD一项产品的利润率排名世界第二,其他都在10名开外。经济产业研究所的福田秀敬撰文质问说,为什么日本的半导体厂家的销售利润率最高也无法超过20%,而三星的销售利润率接近40%,国外的领先企业也都达到了30%左右。
当然面对这样情况,各大半导体公司也采取了应对措施,开始战略大调整。努力的方向包括降低成本,转移剩余生产线或外包业务,将战略重点转向上游设计等。有的集团为了集中经营资源。建议电子企业将半导体业务独立出去。
各企业首先收缩DRAM 业务,将战略重点向技术含量高的SoC转移。曾因生产DRAM 名噪一时的东芝于2002年卖掉了设在美国的工厂,三菱关闭了部分工厂,日立和日本电气则将业务交给了Elpida内存公司。
另外,美国的政策及日本企业自身的原因也对日本半导体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1.美国在1986-1993年的7年内,在信息产业的竞争力方面输给日本后,制定了巨大的产业保护政策,利用贸易制裁大棒,严厉限制日本的个人计算机出口美国,导致日本计算机市场卖不出去,尽管日本并不缺乏民间资本,但随后还因为经费不足,乃至于开发出的计算机他们自己都不想用,(当然,微软和英特尔联盟也是日本失败一个重要原因)而且美国硅谷和西雅图等地拥有比日本多N倍的人才。
2.美国的商用芯片设计远胜于日本,不仅掌握了未来发展的方向,而市场转化能力更非日本可比。日本技术先进,市场滞后,根本原因在于,与美国企业相比,日本芯片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反应不太敏感,决策后的行动缓慢。
3.日本产业太分散,象日电,东芝,松下,富士通,基本上都提供从晶体管到微处理器,微控制器的全套产品,导致国内产业恶性竞争,研发人员分散,价格战惨烈.而象美国的公司,英特尔AMD基本上就做CPU(手机闪存比不上CPU的产业规模),TI就做手机芯片,美光就做内存,小厂商基本没活路,三大厂商各做各的,谁也不抢谁的饭碗,不象日本大厂之间互相撕杀。
后来日本通过合并,转移策略,换经营目标,但暂时看来也未能摆脱逐渐衰落的局面!
目前看来,日本半导体的衰落无可避免,但看看曾经的成绩单,日本曾经拥有过和西方国家平分天下的实力,对于国内半导体厂商而言,这是未曾达到过的地位。对于中国半导体厂商而言,如何在政府的支持下,抓住这波基于,迅速崛起,也是值得从业者深入考虑的问题。
来源:电子发烧友
|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erji.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