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求助!这是哪一版梁祝? [打印本页]

作者: EnricoCaru    时间: 2025-11-2 02:04
标题: 求助!这是哪一版梁祝?
在naxos官网查到这版梁祝是余丽拿、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樊承武,但这是哪一次的录音?
余丽拿的梁祝应该就5版录音啊,1959首演樊承武,1980陈夑阳,1985陈夑阳,1995张国勇,1996李坚。

所以,这个余丽拿、樊承武的录音是什么来历???


作者: richardxs    时间: 2025-11-2 13:06
1959

作者: 梦伴一生    时间: 2025-11-2 13:41
能分享一下这个版本吗?

作者: EnricoCaru    时间: 2025-11-2 14:30
仔细核对过,这个梁祝,虽然naxos官网都标着是俞丽拿、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樊承武,但其实标错了,就是1985俞丽拿和上交、陈夑阳那个版本。

2楼指出是1959首演版,但核过,录音是立体声,质量比1959好许多,时长也对不上,确实不是1959版。
作者: EnricoCaru    时间: 2025-11-2 14:31
确认写实1985版的决定性依据:所有1985版外6:22左右都有稍微断一下的瑕疵。
作者: EnricoCaru    时间: 2025-11-2 14:40
确认是1985版的决定性依据:所有1985版约6:22左右都有稍微断一下的瑕疵。
作者: richardxs    时间: 2025-11-2 19:41
我有这张,回头我找找,看看
作者: richardxs    时间: 2025-11-2 19:56
1959年版很好分辨,从时间上最简单,23:50,此时,与最后的曲谱,还有差别
陈夑阳的版本是25:18,25:49
另外两个录音,不咋地,都是为了钱去的,也许挣到钱了,但艺术灵魂丢了,虽然乐队比较吸引中国人的眼睛,录音也比较好,但音乐的灵魂丢了
虽然这两个版本,不咋地,但至少还知道戴着中国指挥.

作者: richardxs    时间: 2025-11-2 20:05
EnricoCaru 发表于 2025-11-2 14:30
仔细核对过,这个梁祝,虽然naxos官网都标着是俞丽拿、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樊承武,但其实标错了,就是1 ...

我记得当时买这个的时候,就是看上都是首映之后的版本

作者: EnricoCaru    时间: 2025-11-3 01:51
马可波罗这张,梁祝的时长是25:04,明显不是1959版。

找到小册子了,看这两句话的意思,似乎是1999年俞丽拿和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樊承武又重新录了一次。


作者: richardxs    时间: 2025-11-3 10:37
EnricoCaru 发表于 2025-11-3 01:51
马可波罗这张,梁祝的时长是25:04,明显不是1959版。

找到小册子了,看这两句话的意思,似乎是1999年俞丽 ...

我把我的唱片找出来了,的确按照小册子所说,是1999-2000年重新录制,这张唱片是2000年发行的.
至于是否是1985年的,我正在听.

作者: EnricoCaru    时间: 2025-11-3 10:44
如果不是1985,而是1999重新录制的,为何6:22左右和1985版有个完全一样的瑕疵呢?搞不懂

另外,马可波罗这张的1970黄河,也是经过了非常深度的后期处理的,与中国唱片发行的1970黄河相比,虽是单声道,但声音宽广了许多。不过第一乐章有些不一样。
作者: richardxs    时间: 2025-11-3 16:15
本帖最后由 richardxs 于 2025-11-3 16:18 编辑
EnricoCaru 发表于 2025-11-3 10:44
如果不是1985,而是1999重新录制的,为何6:22左右和1985版有个完全一样的瑕疵呢?搞不懂

另外,马可波罗这 ...

我老人家为了求真,花了点时间,找出了当时出差去上海,买的这张碟,当时买它,主要就是冲着都是最早的演绎去的,由于与黄河在一起,因此曾经经常听的一张碟.
这张碟的梁祝时间长度25:05,唱片中的(英文,无中文)手册中注明的是俞丽拿、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樊承武,时间1999-2000年.
对比的是:小提琴独奏:俞丽拿 协奏:上海交响乐团 指挥:陈燮阳 -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唱片1985年录音)
                                 选自: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创作50周年纪念 (俞丽拿 沈榕 梁祝2CD四版本 - 1958 1980 1985录制 - 2009年发行 [中唱上海 HCD-0795])

对比整体:对准时间,同时播放;对于一些段落之间有停顿的,重新对准时间
结论:两个录音的各个段落对比,绝大部分无差异(两种同时放,很和谐,完美融合),极少有时间差异,有的话也在200-300毫秒之内,也就是说:疑似是俞丽拿,上海交响乐,陈燮阳,中国唱片1985年录音.

单独听:
小提琴独奏应该是俞丽拿,指挥风格也是陈燮阳,1985年录音的风格.如果真是樊承武指挥,樊承武肯定仔细研究过陈燮阳,1985年录音,因为时间和风格一样,25分钟的作品,相差10-20秒正常,但是一秒都不差,可能性不大.
这张碟的梁祝,整体上感觉亮丽,应该是整体上提升了高音,突出了独奏小提琴,也把一些乐器,比如竖琴,响板等突出了,也许有人喜欢这种,认为录音质量好.

但我个人认为:无论这张是"俞丽拿、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樊承武,时间1999-2000年",重新录制的,还是以"小提琴独奏:俞丽拿 协奏:上海交响乐团 指挥:陈燮阳 -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唱片1985年录音)"为母本,做了一些处理,这张碟都不如1985年的俞丽拿独奏,上海交响乐团协奏,陈燮阳指挥的,我个人认为陈燮阳这张是所有梁祝里面最好的,以后也不会有超过这个的,因为现在还有爱情吗?假装是没用的,音乐就是个人内心的写照.

1985年的俞丽拿独奏,上海交响乐团协奏,陈燮阳指挥的这张,整体录音上,所有乐器的声音完美融合,不突出小提琴,感觉上就是一个整体,你也可以听出来管乐,弦乐,但不是一个耳朵,本人仔细对比了两张碟的楼台会到结束的段落,简单说两点:
1.楼台会:陈燮阳的一开始的竖琴声音非常弱,我都没有注意,但是讨论的这张声音非常强,因此我还察看了梁祝总谱,的确有竖琴,再返回来听陈燮阳,竖琴声音非常弱,整个楼台会,小提琴和大提琴的音色和音量,以及乐队的配合,非常完美,可以给出画面感;讨论的这张声音小提琴和大提琴声音太亮,音量也高,乐队也强,把氛围给破坏了,后面投坟这块,又把小提琴最后一个音,刻意强调了,后面乐队齐奏的时候,又有一段音量突然高了
2.化蝶:讨论的这张,一开始竖琴直接就进来了,应该是由弱到强,营造出由远及近的感觉,把人们带入了神话般的仙境的画面,接下来不知道一开始小提琴是不是没有加弱音器,也或者提升太多,没有了轻盈飘渺、朦胧神秘的感觉,总之,这段都不太好,主要是小提琴太亮,乐队声音太强,没有画面感了,当然可能符合见面直接就上床的人,最后这段,实际上基本上就是重复爱情主题,先是加弱音器,然后小提琴独奏重复,再然后憧憬的主题升华,接下来乐队再次奏出爱情主题(化蝶),最后乐队齐奏,烘托独奏小提琴的爱情主题
化蝶这段,是很考量水平的的,外国人普遍演绎得很糟糕,不是技术,是文化的原因,所以速度很慢,直接拉成了送葬,但传统中国人不是这么理解的.

感兴趣的可以听1985年这版,对比听其他,结合我上面所说,以及下面的化蝶解说,单独说,很抽象:
[19:52.00](三)再现部(化蝶、尾声)
[19:54.00]引子:  
[20:09.00]长笛以美妙的华彩旋律,
[20:36.00]结合竖琴的级进滑奏,把人们带入了神话般的仙境。
[20:52.00]爱情主题: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上,
[21:02.00]重新奏出了那使人难忘的爱情主题,由于弱音器的使用,
[21:10.00]使得这时的爱情主题较之在呈示部中出现时,
[21:15.00]具有一种轻盈飘渺、朦胧神秘、崇高的色彩,
[21:20.00]既象征一种美妙的梦幻世界,
[21:32.00]又表达出一种无限眷念、追忆、敬仰和崇敬的感情
[21:43.00]独奏小提琴重复奏出了那使人难忘的爱情主题,
[22:35.00]憧憬的主题升华:然后,色彩性的钢片琴在高音区轻柔地演奏五声音阶的起伏的音型,并多次移调,
[22:47.00]小提琴的两次颤音,活灵活现的描绘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为双蝶,
[23:00.00]仿佛在花丛中自由欢乐地翩翩起舞,
[23:11.00]歌唱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情景。
[23:25.00]下面乐队将再次奏出:爱情主题(化蝶)
[23:29.30]爱情主题(化蝶):
[23:30.00]碧草青青花盛开
[23:39.00]彩蝶双双久徘徊
[23:49.00]千古传颂深深爱
[23:58.00]山伯永恋祝英台
[24:07.00]结束句:
[24:10.00]然后乐队齐奏,烘托独奏小提琴的爱情主题,
[24:15.00]体现了对忠贞爱情的赞美,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4:20.00]彩虹万里百花开
[24:25.00]花间彩蝶成双对
[24:30.00]历尽磨难真情在
[24:40.00]天长地久不分开,梁山伯与祝英台!



作者: dxs390413    时间: 2025-11-3 16:24
richardxs 发表于 2025-11-3 16:15
我老人家为了求真,花了点时间,找出了当时出差去上海,买的这张碟,当时买它,主要就是冲着都是最早的演绎去 ...

学习了。
请教一个问题,您在听乐曲(或者包括歌曲)时,能听出画面感及色彩吗?


作者: richardxs    时间: 2025-11-3 16:47
dxs390413 发表于 2025-11-3 16:24
学习了。
请教一个问题,您在听乐曲(或者包括歌曲)时,能听出画面感及色彩吗?

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黄河钢琴协奏曲,黄河大合唱等这样的,有故事做铺垫,或者英雄波兰舞曲,田园交响曲,歌唱祖国,游击队歌等这样的,主题和音乐对应的,可以听出画面感及色彩.
命运交响曲这样的,自己遇到大选择的时候,也喜欢听,有那种感觉,契合意境,但谈不上听懂.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就不懂了.
听懂歌和音乐是要身有感悟,感受的,是需要经历,岁月作积累铺垫的,当契合意境的时候,就懂了.
以前香港歌曲,可能只是觉得好听,现在理解的更多.


作者: richardxs    时间: 2025-11-3 16:57
dxs390413 发表于 2025-11-3 16:24
学习了。
请教一个问题,您在听乐曲(或者包括歌曲)时,能听出画面感及色彩吗?

我以前喜欢小提琴,不喜欢钢琴,感觉钢琴不细腻,表现力比不上小提琴,后来是"英雄波兰舞曲"改变了对钢琴的看法,我第一次听英雄波兰舞曲的时候,就听明白了乐曲,产生一幅幅画面,至少能感觉到一队骑兵在奔驰,冲锋,也或者你是一个将军,在城头看着,又或者你在空中看着骑兵冲锋,厮杀,大概如此.
当然有些可能听不懂,比如,刀剑相碰撞的战斗段落,是弹钢琴以后明白的.

作者: dxs390413    时间: 2025-11-3 16:58
richardxs 发表于 2025-11-3 16:47
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黄河钢琴协奏曲,黄河大合唱等这样的,有故事做铺垫,或者英雄波兰舞曲,田园交响曲,歌唱 ...

谢解惑
我接触西方古典或交响乐时间不长,原本听不进去,通过自己强化听音,特别是近两年花费大量时间,一般大俗的古典曲目都可听出旋律美,但仅限旋律美。以前听中文流行及西方摇滚也仅限于旋律动听。所以对于听音乐有画面感及色彩的状况,充满未知的好奇。



作者: dxs390413    时间: 2025-11-3 17:07
richardxs 发表于 2025-11-3 16:57
我以前喜欢小提琴,不喜欢钢琴,感觉钢琴不细腻,表现力比不上小提琴,后来是"英雄波兰舞曲"改变了对钢琴的看 ...

刚开始怎么都听不进去布交和勃交,现在都能听出好听来,很喜欢勃四和勃钢协1、2。对我个人而言,就是通过不段强化听音,训练大脑理顺了乐曲中的节拍,获得旋律美感。

作者: EnricoCaru    时间: 2025-11-3 21:33
richardxs 发表于 2025-11-3 16:15
我老人家为了求真,花了点时间,找出了当时出差去上海,买的这张碟,当时买它,主要就是冲着都是最早的演绎去 ...

查证得真不容易!感谢!

现在问题比较明显了,马可波罗这个所谓樊承武的录音,极大可能是假的
作者: 自然而然2    时间: 2025-11-3 22:50
richardxs 发表于 2025-11-3 16:15
我老人家为了求真,花了点时间,找出了当时出差去上海,买的这张碟,当时买它,主要就是冲着都是最早的演绎去 ...

听你这样一仔细分析,我倒是挺喜欢这个版本了。
对协奏曲,我不太喜欢不突出主奏单乐器的。

作者: 自然而然2    时间: 2025-11-3 22:53
楼主,拿出来分享啊。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